正文

被告與被告人

民生隨筆 作者:邵寧


被告與被告人

關于“被告與被告人”的問題,先從我和女兒舒爾的一段對話說起。那天,我們一起看6點半的電視新聞,有一個報道是一起行政案件的庭審,上海某區(qū)區(qū)長出庭,面前擺了一個牌子:“被告”。

舒爾指著電視畫面叫了起來:“這個牌子寫錯了!應該是‘被告人’,少了一個‘人’字!”我忍不住笑了。先表揚了一下她看新聞很仔細,而且知道“被告人”這個法律名詞,然后給她解釋了一下:這個牌子沒有錯?!氨桓嫒恕焙汀氨桓妗笔莾煞N法庭上的稱謂,都有的?!氨桓嫒恕笔侵感淌掳讣漠斒氯?,而一些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的當事人,則不叫“被告人”,稱為“被告”。簡而言之,“被告人”一般都是壞人,而“被告”多數(shù)情況下則不是。中間,孩子又追問什么是刑事案件、什么是民事案件?我都給她作了解釋。

看新聞時注意觀察,還有質疑精神,這對于不到9歲的孩子來說是很可貴的。“被告與被告人”的問題不僅孩子容易搞錯,連很多成年人都不清楚。還有一次,看音樂劇《媽媽,再愛我一次》彩排,有一場“弒母”青年在法庭受審的戲,舞臺上青年人面前的牌子上寫著“被告”兩字。我看后發(fā)現(xiàn)這個錯誤,把意見告訴了導演。后來劇組就改掉了。

后來我把這段和女兒的對話發(fā)到微信的朋友圈里,沒想到許多朋友在點贊之外,紛紛留言:“長知識了”、“還有這說法?”、“普法學習中”……我很驚訝,看來,不知道兩者區(qū)別的朋友確實很多,普法教育任重道遠。

而第二天看報紙,更讓我驚訝了。本市一份早報對區(qū)長出庭應訴作了很大篇幅的報道,并配了大幅區(qū)長的照片。但報紙上的照片將區(qū)長的形象拍得很糟糕,低著頭,表情無奈,面前“被告”的牌子很觸目,很可能是有關記者、編輯將“被告”和“被告人”搞混了!事實上,在電視報道中,區(qū)長在庭審中坦然自若,在辯論時陳述理由,侃侃而談,思路清晰。相信攝影記者拍下的鏡頭有不少,但編輯在選用照片的時候,不恰當?shù)剡x擇了這樣一張,使得報道出現(xiàn)了偏差。這家報紙即便沒有把“被告”和“被告人”搞混了,至少也有著“坐被告席不光彩”的觀念。

有一些法律知識的人都知道,在行政案件的庭審中,原告和被告的地位是平等的,在開庭之際,絕不是坐在被告席上就是有錯的一方,更沒什么丟臉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在2008至2012年間,上海法院共受理一審行政案件9976件,審結9887件,同比分別上升7.3%和5.9%。行政機關敗訴率為6.1%。也就是說,在過去幾年本市的“民告官”案子中,行政機關絕大多數(shù)都是勝訴的。

今年,上海市政府出臺《上海市人民政府關于本市行政機關負責人行政訴訟出庭應訴和旁聽審理的指導意見》,這位區(qū)長成為本年度上海首個出庭應訴“民告官”的區(qū)長,其行為值得稱道。在一個半小時的庭審中,原被告雙方面對面辯論爭議焦點問題,最后,合議庭作出判決,駁回原告訴訟請求。這樣一場庭審,體現(xiàn)出法治上海對依法行政、依法維權的新要求。

區(qū)長出庭應訴本是件正常的事,而且體現(xiàn)法治的進步。隨著人們法治意識的增強,相信今后此類“民告官”案件會越來越多,也會有越來越多的區(qū)長、局長出庭應訴和旁聽。而破除人們頭腦中“坐被告席不光彩”的錯誤觀念,也要通過各種媒體上越來越多的此類報道來實現(xiàn)。

因此,提高媒體從業(yè)人員的法治素養(yǎng),刻不容緩。

載于2014年5月《現(xiàn)代工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