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先生在場 耿立
文字是在場的方式和確證,我指的是有溫度、有實證、不扭曲、敢抗爭的文字,這樣的文字不使苦痛失重,不做權力的仆役和皂隸,不虛張聲勢。
但文字的在場是難的,因為在場是堅持、風骨、獨立不遷,是趨炎附勢的反面,堅持與風骨的對立是圍剿、是誣陷、是坎凜,也可是無盡的磨難。
我敬佩魯迅,是他的風骨與立場只能選擇在場,先生曾說“無盡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與我有關”,這是先生內在的良知和文字的良知。我想到了黑塞,他曾這樣說,作家有一把尺,這把尺就是良心,“作家的良心是作家必須遵守的唯一法則,規(guī)避這個法則會有害于他及他的創(chuàng)作”。正是這種保有的正義感和作為人的良心,在“一戰(zhàn)”到來之時,讓黑塞不能沉默,他在多國報刊發(fā)表許多政論、公開信和呼吁:制止戰(zhàn)爭!戰(zhàn)爭爆發(fā)的當年,黑塞就在《新蘇黎世報》上發(fā)表了《朋友們,別唱這種調子!》的反戰(zhàn)文章。黑塞借用席勒《歡樂頌》的名句來反對“極端愛國主義”和民族沙文主義,提出“愛高于恨,理解高于對立,和平高于戰(zhàn)爭”。黑塞因反戰(zhàn)而賈禍。除了兩個朋友敢站出來公開支持黑塞,其他朋友紛紛與之斷交,背離他,甚至攻擊他。一時間“叛徒”的帽子向黑塞飛來,誹謗的匿名信、恐嚇信也紛至沓來。罵他是“賣國賊”,是“沒有祖國的家伙”,是“信念流氓”。出版商也中斷了與他的合作,黑塞開始被竊聽,被監(jiān)視,被偵查。黑塞雖有幸躲避了前線開戰(zhàn)的霰彈,卻被文字密織的炮火擊得遍體鱗傷。
后來的黑塞成了一個“窮困潦倒的小文人”,根據他在給一個朋友信里的描述,他一身舊西服穿得邊都起了毛,秋天到時只能從樹林里找些栗子果腹。就因為他說出了對這場災難的認識,呼吁有識者不要宣揚仇恨、傳播謊言、頌揚這場人為的災難。
是的,在苦難面前,在場與缺席是恒定作家良知的唯一的標尺,在場,也是立場。我知道,魯迅真的成為魯迅,不僅僅是《狂人日記》《阿Q正傳》,更是他放棄小說而出手的《紀念劉和珍君》《為了忘卻的紀念》,在一次次流血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是先生一次次的在場。
在民眾和志士的熱血灑下的時候,在一個個的暗夜到來的時候,他與乖巧和中庸告別。
不是每個人都選擇了“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不是每個人在人與文岔道口選擇了橫站;當“智識階級”被政治的金錢所收買成了幫兇,當義士的鮮血去蘸了饅頭,當上流的“惡趣”肆意覆蓋凄慘的民眾的血。這時,先生選擇了在場。
蘇珊·桑塔格說:作家的首要職責不是發(fā)表意見,而是講出真相……以及拒絕成為謊言和假話的同謀。文學是一座細微差別和相反意見的屋子,而不是簡化的聲音的屋子。作家的職責是使人們不輕易聽信于精神搶掠者。作家的職責是讓我們看到世界本來的樣子,充滿各種不同的要求、區(qū)域和經驗。
作家的職責是描繪各種現實:各種惡臭的現實、各種狂喜的現實。
……
是的,作為散文或者雜文寫作者的魯迅,始終是一個在場者的形象,在場的魯迅是與一切的暗黑者不簽訂合約、不依附權力,而是獨自地呈現的魯迅。
這是一頭倔犟的牛、孺子的牛,很多的智識者和當權者恨不得食其肉寢其皮,因為這只孤勇的牛,是一只長嘯的夜梟,是打鬼的鐘馗。
因為在場,所以魯迅;因為魯迅,所以在場!
2017年11月初 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