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lawn和grass的區(qū)別嗎?
她站在靜安寺地鐵站8號口的上行扶梯前,一手拄著拐杖,一手拎著輕飄飄的塑料袋。塑料袋里面裝著一點綠色蔬菜。她不斷揚起手里的袋子,試圖阻止某個步履匆匆趕著上班的年輕人。就像河水碰到石頭,人流在她面前自動分開,繞過她之后再匯合在一起。人們害怕碰到她,而她的聲音幾乎聽不清。我也是好不容易才弄明白,她想請人拎上她的蔬菜,把她送出地鐵口。
接過那袋菜,我想順手扶著她上電梯,卻被她拒絕了。為了不耽誤我的時間,她拖著受傷的腿,勉強走得很快。我很擔心她因此摔一跤。
她大概70多歲。我一次次在常德路和延安中路路口附近碰見她,有時在地鐵站里,有時在地鐵站外,有時在公交車站,有時我們都被裹挾在人群中,搶著通過高架下讓人心驚膽戰(zhàn)的綠燈。我不止一次送她回家。漸漸地,我知道她住在哪個小區(qū),哪一棟樓,知道她住的樓層和房間號。不知道為什么,也許是一種奇怪的敏感,也許是彼此對陌生人的恐懼,每次我們都裝作第一次見面。
因為有這樣的萍水相逢,我才開始留意靜安寺周圍的老人。我從來沒有在其他城市見過這么多老人。不管是紅光滿面、腰肌比上班族還要柔軟挺直的老人,還是顫巍巍好像隨時會摔倒的老人。
相對于地鐵、街道、商場、咖啡館、淘寶和郊外的新式小區(qū),公交車、廣場、超市、菜場和市區(qū)老公房才是屬于老年人的。一過九點,上海的節(jié)奏就變慢了。不但年輕人上班去了,廣場舞、大合唱、太極拳和功夫扇也大多散場,腿腳不便的老人們慢慢走出了家門。就像剛剛從冬眠中醒來的動物,他們看上去明顯體力不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