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污泥不染 知巧不用

邊讀邊悟菜根譚 作者:東籬子解譯


污泥不染 知巧不用

勢利紛華,不近者為潔。近之而不染者尤潔;智機巧,知者為高,知之而不用者為尤高。

權(quán)利和財富使人眼花,不接近這些的人就清白,接近了而不受其污染那就更清白;權(quán)謀詭詐,不知道者算高明,知道了卻不使用就更高明了。

屈原是戰(zhàn)國時楚國文學(xué)家和政治家,忠君愛國,因遭小人的讒言陷害被無罪放逐。他憂心如焚,形容憔悴,徘徊于山澤之間。他抬頭質(zhì)問蒼天,呼喚不絕。

有一個退隱江湖之人以打魚為生,見而問之:“您不是三閭大夫嗎?何故至此?”屈原回答說:“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因此被流放。”漁父說:“聰明人要順應(yīng)時勢,而不固執(zhí)己見。舉世皆濁,你為什么不混淆是非,同流合污?眾人皆醉,你為什么不喝他們喝剩下的酒渣,與其一樣昏沉?為什么偏要懷瑾握瑜(瑾、瑜皆美玉,喻美德)?”屈原答道:“我聽說:新沐(洗發(fā))者必撣掉帽子上的灰塵,新浴(洗身)者必抖掉衣服上的污垢,怎能以清白之身遭外物玷污?我寧愿跳到江流,葬身魚腹,又怎可使高潔心志蒙受世俗塵埃?”漁父只好微笑著搖頭拍槳而去。屈原于是作《懷沙》之賦,抱著石頭自投汩羅江而死。

屈原深知報國無門,才華被埋沒,但他依然清高傲岸,操守如一,不近勢利,不陷俗流,心懷高潔,不耽機巧,澤畔行吟,呵壁問天,把自己的人格尊嚴(yán)和滿腔的才情發(fā)揮到極致。

【感悟一點】

有的人遇到有利可圖的事,就削尖腦袋往里鉆,貪一點便宜;而在有錢有權(quán)有勢的人周圍,天天都有趨炎附勢的人聚集一堂,由于都是懷著一個貪字有求而來,所以以利益為驅(qū)動的組合不可能有人間真情,出現(xiàn)“富居深山有遠親,貧在鬧市無人問”的境況,這種世態(tài)炎涼是不足為奇的。為了保持人格的高尚不應(yīng)為個人利益去爭逐。還要看到,智機巧是從智慧和才干中鍛煉而來,假如為了自身利益就去施展權(quán)謀術(shù)數(shù),反而不如那些不懂得智機巧憨厚的人顯得高尚。尤其是有機會把握權(quán)力,掌握金錢,卻依然保持高潔,不因權(quán)力而貪污,不因金錢而墮落,是非??少F的。即所謂“富貴不能淫”。權(quán)勢名利是現(xiàn)實生活中必然遇到的,有人格、有原則的人才可能出污泥而不染;也正為了保持自己的人格,才恥于機巧權(quán)謀的運用,而視權(quán)勢如浮云。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