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忠恕待人 養(yǎng)德遠害

邊讀邊悟菜根譚 作者:東籬子解譯


忠恕待人 養(yǎng)德遠害

不責人小過,不發(fā)人陰私,不念人舊惡。三者可以養(yǎng)德可以遠害。

做人的基本原則,就是不要責難別人輕微的過錯,不要隨便揭發(fā)個人生活中的隱私;更不可對他人過去的壞處耿耿于懷久久不肯忘掉。做到這三點,不但可以培養(yǎng)自己的品德,也可能避免遭受意外災禍。

西漢初年,天下已定,各位功臣翹首以待,總希望能有個好結果,有的已等待不及,早就在那兒爭論功勞大小了。劉邦覺得,也該到了封賞之時了。

封賞結果,文臣優(yōu)于武將。那些功臣多為武將,對此頗為不服,其中尤其對蕭何封侯地位最高、食邑最多,最為不滿。于是,他們不約而同,找到劉邦對此提出質疑:“臣等披堅執(zhí)銳,親臨戰(zhàn)場,多則百余戰(zhàn),少則數(shù)十戰(zhàn),九死一生,才得受賞賜。而蕭何并無汗馬功勞,徒弄文墨,安坐議論,為何還封賞最多?”

劉邦打了個形象的比喻,說:“諸位總知道打獵吧!追殺獵物,要靠獵狗,給狗下指示的是獵人。諸位攻城克敵,卻與獵狗相似,蕭何卻能給獵狗發(fā)指示,正與獵人相當。更何況蕭何是整個家族都跟我起兵,諸位跟從我的能有幾個族人?所以我要重賞蕭何,諸位不要再疑神疑鬼。”

眾功臣私下的議論當然免不了,但畢竟與蕭何無仇,對此事再不滿也就算了。

一天,劉邦在洛陽南宮邊走邊觀望,只見一群人在宮內不遠的水池邊,有的坐著,有的站著,一個個看去都是武將打扮,在交頭接耳,像是在議論著什么。劉邦好生奇怪,便把張良找來問道:“你知道他們在干什么?”

張良毫不遲疑地答道:“這是要聚眾謀反呢!”

劉邦一驚:“為何要謀反?”

張良卻很平靜:“陛下從一個布衣百姓起兵,與眾將共取天下,現(xiàn)在所封的都是以前的老朋友和自家的親族,所誅殺的是平生自己最恨的人,這怎么不令人望而生畏呢?今日不得受封,以后難免被殺,朝不保夕,患得患失,當然要頭腦發(fā)熱,聚眾謀反了。”

劉邦緊張起來:“那怎么辦呢?”

張良想了半晌,才提出一個問題:“陛下平日在眾將中有沒有造成過對誰最恨的印象呢?”

劉邦說:“我最恨的就是雍齒。我起兵時,他無故降魏,以后又自魏降趙,再自趙降張耳。張耳投我時,才收容了他?,F(xiàn)在滅楚不久,我又不便無故殺他,想來實在可恨?!?/p>

張良一聽,立即說:“好!立即把他封為侯,才可解除眼下的人心浮動?!?/p>

劉邦對張良是極端信任的,他對張良的話沒有提出任何疑義,他相信張良的話是有道理的。

幾天后,劉邦在南宮設酒宴招待群臣。在宴席快散時,傳出詔令:“封雍齒為甚邡侯?!?/p>

雍齒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當他確信無疑真有其事后,才上前拜謝。雍齒封為侯,非同小可。那些未被封侯的將吏和雍齒一樣高興,一個個都喜出望外:“雍齒都能封侯,我們還有什么可顧慮的呢?”

事情真被張良言中了,矛盾也就這么化解了。

【感悟一點】

做人應當寬宏大量,不要緊緊抓住別人的錯誤或缺點不放,那樣,不但證明自己人品的卑劣,而且也體現(xiàn)了自己狹隘的胸襟。能寬容待人,能容許人家犯錯誤,同樣能造福于自己和別人,從而避免禍害。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