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趨炎附勢 人情通患

邊讀邊悟菜根譚 作者:東籬子解譯


趨炎附勢 人情通患

饑則附,飽則揚,燠則趨,敗則棄,人情通患也。

饑餓潦倒時就去投靠人家,富裕飽足時就遠(yuǎn)走高飛,遇到富貴人家時就去巴結(jié),當(dāng)人家衰敗貧窮時就掉頭而去,這是一般人都會有的通病。

北宋時的張詠,自太平興國五年登進(jìn)士乙科,到大中祥符三年,先后兩次出任益州知府,歷任樞密直學(xué)士、吏部侍郎、工部尚書、安撫使等多種官職。張詠有個同學(xué)叫傅霖。在張詠為官的30多年中,傅霖從不與他來往。張詠很佩服這位同學(xué)的人品才學(xué),多方打聽他的下落,但總是找不到他。

張詠晚年得了“腦瘍”,被朝廷派人星夜“馳驛代還”。

因為有病不能面見皇上,張詠就以書面形式給皇帝上奏章,陳說他對朝政的意見。其中有些話極刺耳,惹得皇上大怒,當(dāng)時又把他派到了陳州去做知府。

誰知這次傅霖卻像從地下冒出來的一樣,主動前來見這位老同學(xué)了。

傅霖來到張府時,看門的通報說:“傅霖請見!”

張詠立刻斥責(zé)道:“傅先生乃是天下知名的賢士,我和他是早年的同學(xué),到處尋訪了多年,想求他做朋友而不可得。你是個什么人物,居然大呼小叫地喊出他的名字來!”

傅霖已經(jīng)走了進(jìn)來,笑著勸道:“算了吧,這么多年了,你還是那老脾氣呀?他一個看門的怎么知道人世間有我傅霖這號人呀!”

張詠見到傅霖,高興得不得了,忙問他,“從前我多方找你,你怎么就不露面,現(xiàn)在怎么又不請自到了呢?”

傅霖說:“從前你是高官,我不好來攀高枝。如今嘛,我知道你的日子不多了,作為老同學(xué)特意來看看你!”

張詠猛吃一驚,嘆了一口氣道:“我自己也是明白的。”

傅霖說;“你明白就好??!”

結(jié)果,傅霖在張詠那里只呆了一天便又告辭了。傅霖走后一個月,張詠真的死了。傅霖的生平事跡已無可考證,但他與張詠的交往同“天下賢士”的稱號倒是相符的。因此,他便作為一種人格的典型而留在了史冊上。

【感悟一點】

從古而今,嫌貧愛富附勢趨炎,人之常情,世之通病。好像經(jīng)濟杠桿也成了人際交往的法則,以至在《史記》中有“一貧一富乃知世態(tài),一貴一賤交情乃見”的感慨,俗諺有“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yuǎn)親”的嘆息。這樣的事例太多了。但這并不說明人們對此的認(rèn)可。這一現(xiàn)實和人們的交往需要、感情交流是相悖的,因為在金錢驅(qū)動下的人際關(guān)系是難有真情流露的。人們在無奈中盼望一種真誠,首先要求君子能甘于淡泊,以使社會不全處在感情的沙漠中。從另一個角度看,在社會上擇友交人是必須的,古語“君子之交淡如水”,正和上述語錄相對應(yīng),而成為人際交往的警語。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