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不讓須眉的深宮弄權(quán)高手

大清皇宮里的女性 作者:遲雙明


第一章 不讓須眉的深宮弄權(quán)高手

中國歷史上,后妃弄權(quán)司空見慣,搞得朝庭黑暗、國無寧日,像漢朝的呂后、隋朝的獨孤后、遼代的蕭太后等。在清代,盡管后宮規(guī)矩嚴格,后妃不得干預朝政的祖訓也基本上得了遵守,但仍然有不甘寂寞的后妃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挺身而出”,成為掌握權(quán)力和操縱時局的高手。

1.一生充滿傳奇色彩的孝莊皇太后

布木布泰(1613~1687),清太宗妃子。父為科爾沁貝勒宰桑。公元1636年封為莊妃。謚號“孝莊文皇后”。布木布泰是明末清初歷史舞臺上有影響的人物之一。她在政局動蕩的數(shù)十年中,歷經(jīng)二代(明、清)三朝(天聰、順治、康熙)的變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風云變幻的政治斗爭之中,對清王朝統(tǒng)一全國和入關(guān)初期鞏固統(tǒng)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個嫁給“政治”的蒙古少女

博爾濟吉特氏,是清宮后妃中有極其特殊地位的一個姓氏。

話說當年努爾哈赤統(tǒng)一女真諸部,他的雄心壯志引起了蒙古諸部的防范。在這樣的情形下,努爾哈赤首先耀之以威:在戰(zhàn)事中俘虜了蒙古王公;然后又示之以好:拿重禮將人送了回去。從此開始了與蒙古部分王公世代通婚的歷史。這是歷朝歷代最成功的政治聯(lián)姻,不但在當時分化了蒙古,使蒙古草原不再完全與自己為敵,而且還得一力助。其中漠南蒙古并入滿洲八旗,最后甚至一并歸入版圖,直到清中葉,還上演了—出土爾扈特部萬里東歸的史詩。

博爾濟吉特氏,就是歷代清帝聯(lián)姻最頻繁的蒙古支系:科爾沁蒙古。博爾濟吉特氏雖為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姓氏,但是科爾沁這一支并非成吉思汗本人的直系后裔,它的創(chuàng)始人是成吉思汗的弟弟,發(fā)展到后來,科爾沁共有四位世襲親王。在滿蒙聯(lián)姻的歷史上,首開先河的自然是清太祖努爾哈赤:他于明萬歷四十年(公元1612年)正月,迎娶了蒙古科爾沁貝勒明安的女兒,她是走進愛新覺羅家族的第一位博爾濟吉特氏。兩年后,他又為心愛的第八子皇太極迎娶了科爾沁貝勒莽古思之女哲哲。萬歷四十三年,努爾哈赤再次迎娶了科爾沁郡王孔果爾之女。在將博爾濟吉特氏的姑娘們迎進門的同時,愛新覺羅家的女兒也陸續(xù)嫁到了蒙古草原:努爾哈赤八女聰古倫嫁喀爾喀蒙古臺吉固爾布賜;養(yǎng)女巴約特嫁喀爾喀蒙古臺吉恩格德里;養(yǎng)孫女肫哲嫁蒙古土謝圖親王巴達禮……總之,清王朝的公主宗女們,大多數(shù)都成為蒙古草原的主婦了。

努爾哈赤所娶的兩位博爾濟吉特氏是他晚年的側(cè)妃,也許是因為這個原因都沒有生下兒女,對于清王朝沒有什么實際的影響力,只是開了一個好頭而已。真正引人矚目的博爾濟吉特氏,要從清太宗皇太極的后宮里去找。

在努爾哈赤死后,皇太極繼承了父親的后金汗位。十年后的明崇禎九年(公元1636年)四月,他正式登基為帝,稱“寬溫仁圣皇帝”,定國號為大清,改元崇德。崇德元年七月,他定下了自己的后宮“五宮制”,在自己的女人堆里選出了地位最高的五人。

皇太極的五宮后妃,分別是:中宮為清寧宮皇后、東宮為關(guān)睢宮宸妃、次東宮為麟趾宮貴妃、西宮為衍慶宮淑妃、次西宮為永福宮莊妃。

而這五宮后妃,全是清一色的博爾濟吉特氏,其中有三位還是親姑侄:皇后、宸妃、莊妃。其中最廣為人知的,莫過于莊妃了。莊妃這個女人,即使在那個男尊女卑的年代,她也是一個政治人物,因為從史書上看她剛出現(xiàn),就已經(jīng)承載著政治。不過她并不能算是一個頂級的政治家,因為她所生活的那個時期,清王朝出類拔萃的政治天才實在太多了。

莊妃名布木布泰,是蒙古科爾沁貝勒宰桑的小女兒,她生于明萬歷四十一年十二月初八(公元1613年3月28),嫁給皇太極的時候年方十三,而皇太極已經(jīng)三十四歲了。

這樁婚姻之所以締結(jié),與莊妃的親姑媽、皇太極的皇后哲哲有密切的關(guān)系。

哲哲是科爾沁貝勒莽古思的女兒,當滿蒙開始通好聯(lián)姻之后,她于明萬歷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六月來到赫圖阿拉,嫁給了努爾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極。當時的皇太極剛二十出頭,但是早已妻妾成群。除了元妃鈕祜祿氏,還有繼妃烏拉那拉氏。而其中早在哲哲成婚之前五年,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就已經(jīng)出生了。

由于嫁給努爾哈赤的兩位蒙古妃子都沒有所出,嫁給皇太極的哲哲就承擔著為愛新覺羅氏生兒子、維系科爾沁草原在后金宮廷中未來地位的重要責任。她盼子之心極其殷切,可是送子娘娘卻一直不曾光顧她,別說兒子,就連女兒都沒能生出一個。雖然努爾哈赤對蒙古親戚們厚待隆遇,但科爾沁草原的王公們?nèi)詫蠼饹]有出一位帶蒙古血統(tǒng)的王子,表現(xiàn)得既失望又擔憂。

成婚十二年后,對自己的生育能力已經(jīng)沒有了信心的哲哲決定從草原上再接一位博爾濟吉特氏到后金,替自己完成這個生兒子的任務。征得家族的同意之后,她選中了自己的侄女、弟弟宰桑的女兒布木布泰。

后金天命十年(公元1625年,明天啟五年)二月,十三歲的布木布泰在哥哥吳克善的護送下,來到了沈陽城。

對于這位身份高貴又身負重任而來的蒙古格格,后金給予了極高的接待?;侍珮O親自出城相迎,與送親隊伍在沈陽北崗相遇并舉行最高級的禮儀,大擺宴席之后再一起返回城中。與此同時,后金大汗努爾哈赤親自率領(lǐng)著自己的諸妃和諸貝勒擺下儀仗,出城十里迎候。當然,并不是布木布泰這個小姑娘能夠享有這樣的待遇,這一切其實是給予科爾沁草原的布木布泰的到來,似乎給哲哲帶來了好運氣,十余年不育的她居然當年就懷了身孕。布木布泰也非常得寵,此后姑侄倆頻頻地為皇太極誕育孩子。然而有件事令人撓頭,她們生的都是不能領(lǐng)兵也沒有王位繼承權(quán)的女兒:哲哲先后于1625年誕皇次女、1628年誕皇三女、1634年誕皇八女;布木布泰則從17歲開始生育,先后于1629年誕皇四女、1632年誕皇五女、1633年誕皇七女。

不可避免地介入政治

到了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稱帝于盛京(沈陽),同時建立后宮制度,在其眾多妻妾中分封了五宮后妃。布木布泰被封為莊妃,居次西宮——永福宮,皇太極頒給她的冊文用滿、蒙、漢3種文字寫成,文辭簡約:“……茲布本布泰,系蒙古科爾沁國之女,夙緣作合,淑質(zhì)性成。朕登大寶,爰仿古制,冊爾為永福宮莊妃。爾其貞懿恭簡,純孝謙讓,恪遵皇后之訓,勿負朕命?!鼻f妃的姑姑哲哲當然是正位中宮為皇后,比莊妃后入宮的姐姐海蘭珠被封為宸妃,位居東宮——關(guān)雎宮,地位僅次于皇后。其他兩位西宮麟趾宮貴妃、次東宮衍慶宮淑妃,原為察哈爾蒙古林丹汗之妻,皇太極征服察哈爾部后娶之,并作這樣的安排,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考慮。因此,在后宮中,莊妃姑侄的地位是最突出的,除姐姐宸妃最受恩寵外,最年輕的莊妃也是比較受寵愛的。特別是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正月,宸妃所生被皇太極視為皇嗣的皇八子夭折,莊妃恰逢時機地于兩天后生下了皇九子福臨,更加抬升了她的地位。

清代官書稱莊妃曾“輔佐太宗文皇帝”,但在太宗皇太極時期,年輕的莊妃還不大可能在政治上有多少展露與作為。只有民間盛傳“莊妃勸疇”的故事,為后來“太后下嫁”之說作了鋪墊,似乎說明了這位聰明美麗的莊妃娘娘慣施美人計。崇德七年(公元1642年),明清松錦大戰(zhàn),關(guān)外明軍的最高統(tǒng)帥薊遼總督洪承疇兵敗被俘,被押解到盛京?;侍珮O迫切希望洪承疇能夠歸降,為其所用,遂派范文程等一干漢族官員輪番前往勸降。但是,洪承疇似乎意志很堅決,不為所動,在獄中絕食等死,急得皇太極一籌莫展。一天夜里,牢門輕啟,莊妃飄然而至,手進參湯,一席話打動了洪承疇,使其回心轉(zhuǎn)意,拜倒在石榴裙下,歸降了大清,后來為清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這個故事被很多文學作品演繹得很生動。但是據(jù)史書記載,洪承疇被俘之初拒不投降,卻被皇太極抓住了他的思想弱點,親自出馬招降成功。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八月九日,清太宗皇太極患腦溢血突然病故,因為他生前未立嗣子,所以“諸王兄弟,相爭為亂,窺伺神器”。當時爭奪皇位最激烈的是在睿親王多爾袞(太宗之弟)和肅親王豪格(太宗長子)叔侄之間,兩白旗貝勒大臣支持多爾袞,兩黃旗貝勒大臣擁戴豪格,雙方劍拔弩張,大有火并之勢。

這時善于謀略的莊妃,雖然沉浸在年輕喪夫的悲痛之中,仍不忘國事,看到了滿族貴族內(nèi)部出現(xiàn)的繼統(tǒng)危機,如果處理不好,必然影響清的前途,因此她為了清統(tǒng)治階級的根本利益,把個人安危置之度外,挺身而出,干預此事,設(shè)法使自己的兒子福臨繼承皇位,以此來平衡協(xié)調(diào)多爾袞與豪格雙方的爭奪,從而制止了一場自相殘殺的悲劇。

當時她施展巧妙的政治手腕,籠絡(luò)各方力量,特別是將多爾袞叫進宮來,施加壓力,立其子福臨。在崇政殿諸王商討立嗣會議上,有人提出要立豪格,可是他對形勢估計不足,卻虛假地表示謙讓,“固辭退去”,而立于殿外的兩黃旗大臣舉行武薦,要求“立先帝之子”。大貝勒代善表示贊成,除了豪格以外,顯然包括福臨。多爾袞見此情景,雖然有人“勸睿親王即帝位”,但是他看到面對的形勢不利,而莊妃會前要求立福臨,正是擺脫眼前困境的唯一辦法,于是對自己“即帝位”,“猶豫未允”,采納了莊妃的意見,表示同意“立帝之子”。既然豪格“固辭退去”,便提出要立年方6歲的福臨為帝。所謂“八高山(即固山)軍兵,吾與右真王(即濟爾哈朗)分掌其半,左右輔政,年長之后,當即歸政”。

這個折中方案,即尊重“立先帝之子”的要求,又便于日后對幼帝的控制,因此為雙方貝勒大臣所接受。莊妃在這場繼統(tǒng)斗爭中取得了勝利,不僅阻止了滿族貴族的內(nèi)訌,而且使其子福臨繼承了皇位,成為清朝入關(guān)后的第一個皇帝,自己則被尊為皇太后。

因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入關(guān)后,攝政王多爾袞的權(quán)勢不斷擴大,企圖做皇帝的欲望也日益增加,為此他植黨營私、打擊異己、獨專朝政,竟為自己建碑記績,命史官按帝王禮制記攝政王起居注,停止御前跪拜禮、私制御用服飾等,根本不把順治帝放在眼里。因此“大權(quán)在握,關(guān)內(nèi)關(guān)外咸知有睿王一人”?;侍笠姸酄栃査魉鶠?,深知他隨時都可能發(fā)動政變,奪取福臨皇位,這必導致滿族貴族內(nèi)部混亂和斗爭,不利于清初的統(tǒng)一,也不利于她們母子的命運,于是她為了對付這種危急的形勢,粉碎多爾袞奪位陰謀,保住兒子福臨的皇位,采取了以下策略:

一是韜晦之計。皇太后表面上對多爾袞準備奪位稱帝的種種行徑,皆無動于衷,置之不理。而幼帝福臨在母后的授意下,“遨嬉膠檜,漁獵鄙事,無不為之”。因此多爾袞“安意無猜,得以善全”。這就起到了麻痹和延緩多爾袞政變的作用。

二是尊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十一月,順治帝“加皇叔父攝政王為皇父攝政王,凡進呈本章旨意,俱書皇父攝政王”。同時宣示中外,在給朝鮮國“咨文中有皇父攝政王之語”。從形式上密切多爾袞與福臨的關(guān)系,在表面上提高多爾袞的政治地位,以達到穩(wěn)定、約束、限制多爾袞的作用。

莊妃的這些策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多爾袞的皇帝夢始終未能實現(xiàn)。當他犯病時,曾無可奈何感嘆地說:“若以我為君,以今上居儲位,我何以有此病癥。”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十一月十三日,時值寒冬,多爾袞心情不好,不顧身體有病,帶領(lǐng)王公大臣往邊外圍獵,不慎從馬上摔下受傷,經(jīng)過簡單治療,又上馬繼續(xù)追獵,此時“度不自支”,頓回到喀喇城。他見病情日益加重感到不久于人世,在彌留之際,秘召其兄“英王(阿濟格)語后事,外莫得聞”。但是從阿濟格事后種種詭秘行動分析,是對攝政王權(quán)力的交接有所安排,因此他積極“計圖攝政”。十二月九日,多爾袞病死,阿濟格“即遣三百騎入京”企圖逼宮奪權(quán),制造動亂。但被隨獵的大學士剛林發(fā)現(xiàn),“知其意,立策馬行日夜馳七百里,先入京”,將此情急報皇太后和順治帝。皇太后得知多爾袞已死,阿濟格派兵入京逼宮,她沉著應戰(zhàn),安排“閉九門,遍告宗王、固山等為備,待三百騎至,皆鎧甲,盡收誅之,英王未知也”。然后搶先機,“派兵役監(jiān)英王至京”,逮捕問罪,就這樣粉碎了阿濟格的逼宮奪權(quán)的政變陰謀。

當攝政王多爾袞死訊傳到京城,滿朝震驚,各有所思,人心浮動,謠言四起時,皇太后為了穩(wěn)住政局,特別要防止多爾袞的死黨犯上作亂,授意順治帝下詔“臣民易服舉喪”,親率諸王、貝勒、文武百官出東直門迎接靈柩,以“帝禮”厚葬,追尊“義皇帝,廟號成宗”。至此,多爾袞獲得了最高的榮譽和地位,生前未能稱君,死后卻被尊為帝,這當然是個絕頂高明的策略,使多爾袞的死黨放心,不會因為他專權(quán)欺君,而罪及己身,所以沒有鬧事。

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二月,議政大臣蘇克薩哈上疏告發(fā)多爾袞生前陰謀篡逆之心等罪行。于是,皇太后認為時機已到,遂徹底清算多爾袞的罪行,借此清除敵對勢力。因此,順治帝詔示中外,公布多爾袞的罪狀,指出多爾袞“逆謀果真,神人共憤,謹告天地、太廟、社稷,將其母子并妻所得封典,悉行追奪”,并把多爾袞扶植的心腹黨羽一網(wǎng)打盡,有的處死,有的監(jiān)禁,有的貶革,從而進一步鞏固了福臨的帝位。

多爾袞死后,解除了奪位的威脅,皇太后精心輔助其子福臨主政。首先要求順治帝努力學習漢族文化,精通治國安邦之術(shù),同時下令把許多漢籍譯成滿文,供滿族貴族閱讀,從中吸取漢族統(tǒng)治經(jīng)驗;其次為了加速清初統(tǒng)一全國的進程,積極團結(jié)漢族的文官武將,使他們成為清王朝效力工具。順治十年(公元1653年),她把在桂林戰(zhàn)死的平南王孔有德的女兒孔四貞,“育之宮中,賜白金萬兩,歲俸視郡主”。同年,又把皇太極的第十四女和碩格純長公主嫁給平西王吳三桂之子吳應熊為妻。再者,明末清初的長期戰(zhàn)爭使社會生產(chǎn)遭到嚴重破壞,所以她提倡節(jié)儉,曾多次把宮中節(jié)省銀兩賑濟受災民眾,等等。這些都表現(xiàn)出她的深遠謀略和政治才能,確實難能可貴。

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南明永歷朝延平王鄭成功率領(lǐng)十多萬大軍北伐,勢如破竹,由舟山進入長江,攻占鎮(zhèn)江,包圍南京,占領(lǐng)江蘇、安徽四府三州二十四縣,江西、浙江等省州縣也有舉旗響應的,一時震動了清廷。順治帝對江南地區(qū)突然驟變的形勢驚惶失措,束手無策,一會兒要逃往關(guān)外,一會兒又要率軍親征,皆遭到母后的反對和斥責。據(jù)史書記載:當這個噩耗傳至北京,皇帝完全失去了他鎮(zhèn)靜的態(tài)度,而常常有逃回滿洲之思想??墒腔侍髤s對他加以叱責。她說:“你怎樣可以把祖先們以他們的勇敢所得來的江山,竟這么卑怯地放棄了呢?”他一聽皇太后說這話,反而發(fā)起了暴怒。他拔出寶劍,宣稱他要親自去出征,或勝或死。為此,他竟然用劍把一座皇帝御座劈成碎塊。他還要用同樣的辦法對待一切對于這御駕親征的計劃說出一個不字來的人。對此,皇太后就嘗試著用言辭來平復皇帝的暴怒。

不過,順治帝最終放棄親征,遵照母后旨意,派兵南下,傳旨駐守南京的江南總督郎廷佐堅守南京。最后清軍取得南京之戰(zhàn)的勝利,收復江南失地,進逼金、廈。所以順治帝曾這樣說:“聯(lián)自弱齡,即遇皇考太宗皇帝上賓,教訓撫養(yǎng),唯圣母皇太后慈育是依。”皇太后的精心輔佐,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其子順治帝在清初復雜激烈的斗爭中取得了重大勝利。

輔育皇孫繼承皇權(quán)

有關(guān)順治皇帝的最終結(jié)局,是清朝歷史上的又一大疑案,他最終是因為董鄂妃去世而灰心意冷,選擇了出家,還是因為患天花病死,都不得而知,到現(xiàn)在還是個謎。無論如何,皇帝已經(jīng)不在了,飽經(jīng)風霜的孝莊太后不得不再次走到了政治舞臺的前臺,她力保順治的皇子玄燁繼承皇位,是為康熙帝,孝莊太后被尊為太皇太后。

玄燁繼位時年僅8歲,培養(yǎng)、訓導小皇帝成長的重任就當仁不讓地落在了太皇太后的身上了。此時的孝莊,已不是那個剛剛走出大草原的懵懂無知的少女,而是一位歷經(jīng)三朝的太皇太后了。政治風云變幻的錘煉,使她毫無爭議地已成為大清帝國中樞政治的核心。朝臣要求太皇太后仿效前朝舊制,垂簾聽政。孝莊太后嘔心瀝血,只希望自己的孫兒能夠早日長大成人,嚴詞拒絕了大臣們的請求。她堅持由皇帝親自主政,并選任老臣索尼、遏必隆、蘇克薩哈和鰲拜四大臣輔政。皇帝主前臺,太后幕后操縱,大臣主外事,皇帝的尊嚴依然存在。

為了籠絡(luò)輔政大臣,孝莊太后在康熙13歲的時候,特意為他選擇首席輔政大臣索尼的孫女、內(nèi)大臣索額圖之侄女赫舍里為皇后,輔政大臣遏必隆的女兒鈕祜祿氏、國舅佟國維的女兒佟佳氏為皇妃。索尼、遏必隆等人都是朝中老臣,孝莊太后以婚姻為手段,就是希望他們盡心輔佐年幼的康熙,光大滿清基業(yè)。老臣索尼不負重托,處處為小皇帝周旋,把朝政打理的妥妥帖帖。

為了避免康熙不重蹈順治的覆轍,孝莊太后對于康熙的后宮生活以祖母之尊不時地加以過問,她不希望康熙陷于兒女私情,荒廢了國家大事?;屎蠛丈崂锸仙禄首釉实i后病死,康熙尊奉祖母的旨意,冊立遏必隆之女為皇后,而他所鐘愛的佟佳氏只被加封為貴妃。

孝莊太后對幼年即位的孫兒傾注了全部的心血??滴鮿倓偧次?,她就訓誡康熙,為人君須明白得人心治國家的道理,一言一行都要謹慎,只有夙夜恪勤不怠,才可承繼祖宗基業(yè),康復國家??滴跻膊回撔⑶f厚望,牢記祖母教誨。據(jù)史書記載,康熙君臨天下61年,每日臨朝聽政,批答奏章,從無間斷。即使是出巡外地的時候,各衙門奏章要照常送到行在,康熙帝不分晝夜,親自批覽,康熙一生堅持勤政不怠,這是與早年祖母的言傳身教是分不開的。孝莊太后不僅從治理國政上對康熙加以輔導,而且對日常生活、舉止言談也都按帝王的標準嚴格要求他。孝莊太后告誡康熙,為人主必須有威嚴,行為坐臥,不可回顧斜視、搖頭晃腦,這不僅有關(guān)德容威儀,而且有犯忌諱,康熙日后舉止端嚴,很有風格,與孝莊太后的嚴格教誨也是分不開的。

為了考察康熙的才智,也讓他在大臣中樹立起威嚴來,孝莊太后經(jīng)常在眾人面前考問皇帝,既鍛煉了康熙的膽識,又讓朝廷官員瞻仰了君主的風采。孝莊問康熙,貴為天子擁有天下,皇帝還有什么心愿嗎?年幼的康熙就按照祖母平常教導的話,一本正經(jīng)地回答說:“朕只希望天下安定,百姓樂業(yè),大清國福力強,萬事治久?!贝蟪紓儧]有想到康熙年紀輕輕,竟會說出如此有分量的話來,于是一致贊揚皇帝聰明過人。滿清入關(guān)已久,孝莊擔心康熙在優(yōu)裕的環(huán)境中忘記了滿族的傳統(tǒng),因此不斷勉勵他祖宗靠騎射創(chuàng)業(yè),武功不可廢弛,今天雖然天下太平,也不能忘記居安思危的道理??滴跻灰汇懹浽谛模闹挝涔訕泳?,據(jù)記載,康熙一生僅圍獵射死的老虎,就達百只以上,足見他的騎射技術(shù)之高超。

皇孫大業(yè)的庇護者

康熙朝的清帝國雖然仍舊風云變幻,然而孝莊總算過上了相對安穩(wěn)的晚年。前半世一直和親生兒女沒有感情交集的孝莊,也許到這時才開始重新體會到母子祖孫之情,開始反思自己與兒子水火不相容的關(guān)系以及兒子的早逝。

順治朝的宮闈悲劇,終于沒有延續(xù)到康熙的宮闈——在康熙的后宮中,沒有董鄂氏,也沒有博爾濟吉特氏。從此,這兩個姓氏的女子再也不必在后宮中爭個你死我活了。孝莊為孫子選擇的皇后再也不是蒙古格格,而是滿族勛貴的女兒。

康熙年間一件重要的事情,莫過于“誅鰲拜”。孝莊是否參與了誅鰲拜?在其中起了怎樣的作用?從外圍很難確定。但是我們可以從康熙第一次大婚,這位太皇太后為孫子做主選擇的最初一批后妃中看出端倪:皇后為四輔臣之首索尼的孫女赫舍里氏;妃子中既有原為鰲拜—黨并同屬鑲黃旗的遏必隆之女鈕祜祿氏、又有號稱“佟半朝”家族的女兒佟佳氏,甚至還有出身一般的……卻偏偏鰲拜本人的女兒落了選,雖然她隨后被指給了宗室郡王為福晉,但是丈夫又為皇族遠系(褚英后人敬謹郡王蘭布)。盡管隨后皇家將順治的女兒嫁給了鰲拜的侄子,但是再怎么說,這樣的八桿子親家,與做皇帝的老丈人相比,實在差得太遠。

這是孝莊在一面繼續(xù)安撫鰲拜,同時又分化鰲拜黨羽,為誅鰲拜所下的一步棋。此后,小后妃們的家人親眷都紛紛加官晉爵、入朝為官,并因成為皇親而順理成章地提拔,后來的宰相納蘭明珠也是其中之一。大婚不久的康熙隨后接到了首輔索尼力請皇帝親政的奏章,遏必隆自女入宮后,也一反緊跟鰲拜的的行徑,轉(zhuǎn)而為皇帝籠絡(luò)人心。

事實上,在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五月十七日這一天,當康熙最終動用善撲營小布庫擒拿鰲拜時,外戚們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正是鰲拜非常相信的遏必隆(翊坤宮妃鈕祜祿氏之父)將鰲拜誘入武英殿、更是皇后的叔父索額圖親率眾侍衛(wèi)圍攻鰲拜的。

不過話說回來,為什么當初孝莊竟眼看著四大輔臣中的鰲拜坐大呢?后來又為什么聽任鰲拜殺死輔臣之一蘇克薩哈?

其中的原因非常復雜。其中之一是因為蘇克薩哈隸屬于正白旗,而另三位輔臣全為兩黃旗下。鰲拜的坐大,與身為首輔的索尼對其默許縱容大有關(guān)系,以致孝莊太后也無計可施。

蘇克薩哈與鰲拜最大的沖突應屬圈地事變。

但是對于鰲拜挑起的事端,當時首輔索尼采取了默許,遏必隆則公開表態(tài)做同盟軍,而能從其中取得利益的兩黃旗人,也大都被拉攏。清王朝當時的政體并非集權(quán)于皇帝一人,皇帝和太后所能做的,只是盡可能地在各旗勢力之間取得平衡點,保障自己的地位,并不能在實際上制約得了他們。

因此,盡管明知孝莊太后和康熙皇帝反對兩黃旗與兩白旗互換圈地,但是鰲拜仍然敢于矯詔處死贊同帝后意見的三名重臣——大學士蘇納海、直隸總督朱昌祚、直隸巡撫王登聯(lián)。但在索尼和遏必隆的默認下,朝臣竟沒有誰為這三人鳴冤,等于公然抹了太后和皇帝的面子。這使得鰲拜勢頭更勁,很多官員都倒向他的一邊,三朝元老鰲拜的勢力越發(fā)盤根錯節(jié)。

索尼和遏必隆直到成為皇帝丈人之后,才算是真正誠心幫太后和小皇帝的忙。但是此時鰲拜已經(jīng)根深蒂固了。更糟的是皇帝大婚不久,首輔索尼就死了。雖然臨終時他仍然不忘上表請求皇帝親政,但此時鰲拜已坐大。

蘇克薩哈本來就是鰲拜的對頭,與鰲拜遏必隆搞不到一起的,但在孝莊太后決定冊立索尼的孫女為皇后之時,他竟公然表示反對,這不但令孝莊太后非常氣惱,更將索尼一系得罪了個徹底。于是在四輔臣中他成了光桿一條。

索尼去世、康熙親政,事實上當時的權(quán)力還掌握在三輔臣手里。就在這時,蘇克薩哈上了一道奏章,要求退休,而且用意很明顯,要鰲拜與遏必隆一起退休。鰲拜當然不能容忍。于是他挑出了蘇克薩哈奏章中的一句牢騷:“往守先帝陵寢,如線余息,得以生全。”然后以此為借口,命議政王大臣會議論罪。在議罪當日,鰲拜將可能傾向蘇克薩哈的大臣全部排除在外,結(jié)果當然可想而知:蘇克薩哈本人凌遲,全家抄斬。

由于鰲拜同黨已經(jīng)把持了朝政,康熙雖然強烈反對,這個判決仍然被鰲拜強行執(zhí)行了。而孝莊在整個事件中,一直都沒有正面與鰲拜交鋒,更沒有力保蘇克薩哈。令人頗有些不解。

可能是鰲拜上次違旨殺三大臣的事情,已經(jīng)給了她一個警覺??滴醭跄甑幕蕶?quán)并不集中,實際權(quán)力更多都掌握在旗主們手里,在實權(quán)并沒有抓在手里之前,即使是太后和皇帝,也不能將勢力大的臣子怎么樣。

還可能是由于蘇克薩哈起家的方式方法令她久已不滿——蘇克薩哈從前一向逢迎多爾袞,又是白旗身份,卻在多爾袞死后立即見風轉(zhuǎn)舵,向順治告發(fā)多爾袞的過失,使多爾袞尸骨無存、子嗣不繼。

無疑地,孝莊因此事對蘇克薩哈的所謂忠心十分懷疑。做了輔臣以后的蘇克薩哈在政務及立皇后之事上的表現(xiàn),也使人感覺到,他只是在做政治投機,并不是一個與皇帝太后一條心的人物。在索尼死后,作為努爾哈赤的女婿,他的實力雖弱,名分上卻已是首輔,——蘇克薩哈權(quán)力欲望極大,又是旗主,假若他此時又以退為進,在搞倒鰲拜后抓住更多的權(quán)力,焉知他不是下一個更陰狠的角色?

活著的蘇克薩哈雖然對于平衡朝中勢力有一定的作用,但他如果死了,長遠來看,對皇帝親政更為有利。加之此時孝莊和康熙在朝中培養(yǎng)的勢力都未長成,還不能貿(mào)然與鰲拜對抗,孝莊實在沒有力保他的必要。

在蘇克薩哈死后,就連鰲拜同出一旗的輔臣遏必隆,都開始對鰲拜心存驚懼,另做打算了。所有對鰲拜專權(quán)不滿的人、受過鰲拜打擊的人,迅速地向皇帝太后靠攏。至于遏必隆,他既是皇帝的岳丈之一,當然此時也屬于皇帝一系。孝莊和康熙只要最后與鰲拜一搏,就能將權(quán)力都集中在自己的手里了。從這個角度來看,蘇克薩哈之死于皇權(quán)大有裨益——假若他不死,他將成為朝中鰲拜以外的另一股勢力,世人投靠的選擇多了他一個,幾時才輪到小皇帝出頭呢!

蘇克薩哈死后第三年,鰲拜被擒。權(quán)力終于高度集中到了皇帝的手里。

雖然孝莊沒有過多地讓史官記下自己在政事中起的作用,但是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十二月之時,孝莊向康熙所說的一席話,仍然顯出她在康熙的成長以及理政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安不可忘危,閑暇時仍宜訓練武備。諸如在朝諸臣奏事,豈無忠誠入告者,然不肖之類,假公行私,附己者即為引進,忤己者即加罔害,亦或有之。為人君者,務虛公裁斷,一準于理,則事無差失矣?!?/p>

孝莊并沒有過多參與軍事,但在三藩之亂時,當精兵都出發(fā)平亂后,蒙古察哈爾親王布耳尼卻趁亂起兵,直攻京師重地??滴踉谛⑶f的指點下,派出了圖海為將,征用起了旗下包衣家奴,居然在兩個月后大勝而還。

絕唱千古的祖孫深情

孝莊在平定三藩之亂過程中起的作用,旁人是根本無法替代的,這一點舉朝盡知。可當玄燁和大臣們請求按照朝中慣例,為她加上尊號時,她卻表現(xiàn)了十分謙遜的作風,再三拒絕,并對奏請前來的大學士們說,8年以來,“皇帝焦心勞思,運奇制勝,故得寇盜削平,皇帝應受尊號,以答臣民之望。予處探宮之中,不與外事,受此尊號,于心末愜”。孝莊全力扶持康熙,想讓孫兒的威望通過平定三藩更加擴大,為此,她盡量掩去自己的作用,將功勞一并歸于愛孫。

從孝莊作為玄燁政治導師和保護人的角度審視,隨著玄燁不斷成熟與孝莊的日漸衰邁,康熙二十年前后,他們的關(guān)系逐步過渡到一個新的時期。直至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孝莊去世,盡管玄燁早已對各項政務應付自如,不再需要祖母的點撥,但還是將祖母視為顧問,“朝廷有黜陟,上多告而后行”;孝莊雖然精力不濟,但也仍同以往,時刻關(guān)懷孫兒,處處予以支持。

古今中外,晚輩對于自己最依戀的年長之人的感情,很大一部分體現(xiàn)在對其健康狀況的極大關(guān)注上。玄燁也是如此。隨著孝莊年事不斷增高,他無時無刻不在牽掛祖母的身體。祖母稍有不適,他會不由自主地陷入擔憂與恐懼;祖母一旦安康,他便如釋重負,心喜若狂。為使祖母康健,祛除病災,玄燁還采取了一些具體措施,比如他曾分別于暢春園和南苑,建造思佑寺和永墓寺,以給祖母祈求福佑;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二月,他親自居景山齋戒祭星,為祖母祈福,并派遣近御侍衛(wèi)關(guān)保,偕同太監(jiān)牛之奇、乾清官首領(lǐng)太監(jiān)顧文興,“祭星三年”。然而,人的生老病死乃客觀規(guī)律,玄燁的愿望與所做的一切,并不能扭轉(zhuǎn)孝莊身體日漸衰弱的趨勢。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孝莊72歲后,身體開始明顯走下坡路,本已有的腦血管硬化、高血壓等病癥,進一步嚴重起來。從保留至今的孝莊畫像看,她晚年比較胖,當是誘發(fā)這些疾病的重要因素。

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六月,玄燁身體欠安,孝莊體恤愛孫“命往口外避暑靜掇”。玄燁遂遵旨,協(xié)同皇太子、皇長子巡幸塞外。不料玄燁返京前,八月二十八日深夜,孝莊突然中風,右肢麻木,言語不清。孝莊的近侍太監(jiān)崔邦吉立刻告知,請?zhí)t(yī)共同診視、商議,又增加幾味藥,開下藥方,很快配制煎好,給孝莊服用。幾位太醫(yī)稟告聞信趕來的裕親王福全、內(nèi)務府總管圖巴等人:太皇太后“脈尚好,斷無大妨”。服藥后,孝莊的病情迅速緩解。八月二十九日黎明,她吩咐一直在身邊守候的福全傳旨:“著蒙古喇嘛奈寧呼圖克圖看視?!蹦螌幒魣D克圖診視后,認為“太皇太后中風乃因不潔食物入口而致”,并建議由包括他本人在內(nèi)共4名喇嘛,當日起即在慈寧宮花園誦經(jīng)。孝莊同意了這一做法。

九月初一,玄燁接到圖巴等人關(guān)于孝莊突然發(fā)病的奏報,心急如焚,在折子上作了簡短朱批:“知道。朕從速返回?!彼且辜娉蹋醵照绲志┖?,直奔慧寧宮祖母榻前。當玄燁看到祖母“慈體已安,尚在服藥”,才稍稍松口氣。他為祖母“親侍進藥,侍奉至夜半”。此后數(shù)日內(nèi),玄燁每天兩三次去祖母宮中問安探望。

由于醫(yī)治及時,對癥下藥,孝莊的身體逐步恢復。為感謝神明的“助佑”,她下旨“修葺廟宇”,特命玄燁于康熙二十四年九月十八日“吉日”,前往白塔寺(位于今北京阜城門內(nèi))進香禮拜。十八日當天,玄燁正準備從宮中動身時,突然電閃雷鳴,下起瓢潑大雨。近侍擔心雨大路滑,泥濘難行,請求玄燁稍停片刻,等雨停后再去。玄燁沒有同意,他說:“近固瑩祖母偶爾違和,朕心憂慮。今日痊愈,甚為慶幸,伺憚此往?!闭f完毅然冒雨祈祉。

事實證明,在孝莊宮中專設(shè)御醫(yī),晝夜值寧的措施,對于她此次中風后得到妥善救治,起到?jīng)Q定性作用。翌年五月,玄燁諭令吏部嘉獎兩位有功的御醫(yī):“昨年太皇太后圣體偶有違和,命太醫(yī)院御醫(yī)李玉白、張世良殫心診視,恭酌方藥,今已萬安,朕心歡悅。伊等恪盡殿職,爾等可量加議敘?!笨梢娦⑶f自康熙二十四年秋發(fā)病,經(jīng)醫(yī)治大大緩解后,又過了半年多時間,才完全康復。

孝莊初愈不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二月,迎來她的74歲生日。玄燁特“上太皇太后萬壽表”,上面寫道:“臣幼荷深思,長資明訓,孝養(yǎng)難酬,罔極尊崇,聊展承歡,伏愿景命彌新,純禧益茂,東朝永范,億萬年而成算,祖母常來?!痹诖饲昂螅钸€專為祖母鑄造了一尊高73厘米的黃銅鍍金四臂觀音像,其蓮座下沿刻有滿、蒙、漢、藏4種文字寫成的銘文:“大清昭圣慈壽恭簡安懿章慶敦惠溫莊康和仁宜弘靖太皇太后,虞奉三寶,福庇萬靈,自于康熙二十五年,歲次丙寅,恭奉圣諭,不日告成。永念圣祖母仁慈,垂佑眾生,更耪菩薩感應,圣壽無疆云爾?!边@尊佛像后來一直被供奉在慈寧宮大佛堂。

萬壽表和四臂觀音像,是玄燁獻給祖母74歲生日的兩件珍貴禮物,反映出他感戴祖母,企盼祖母健康長壽的真切心愿。

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冬天,是玄燁一生永難忘懷,感情歷程中最痛苦的日子。正是在此時,他平日最為擔心,不愿想也不敢想的事,終于發(fā)生。

是年十一月二十一日,75歲高齡的孝莊“舊癥復發(fā)”,“疹患驟作”,病勢兇猛,不同以往。從這一天起,玄燁處理完政務,便立即趨至慈寧宮侍疾。他守候在祖母的床邊,“衣不解帶,寢食俱廢”,為祖母“親調(diào)藥餌”。孝莊入睡時,他“隔幔靜候,席地危坐,一聞太皇太后聲息,即趨至榻前,凡有所需,手奉以進”。孝莊心疼孫兒,多次讓他回宮休息一下,但玄燁執(zhí)意不肯稍離。他“唯恐圣祖母有所欲用而不能備,故凡坐臥所須以及飲食肴饌。無不備具”,就連米粥也準備了三十多種,以供祖母所求。

為挽救祖母的生命,玄燁“在宮中五日不竭誠默禱”。十一月二十七日,他下詔刑部,除十惡死罪等重犯外,其余一概降等發(fā)落,希望能以此好生之德,感動上蒼,保佑祖母轉(zhuǎn)危為安。然而,孝莊的病情仍在加重,“一日之內(nèi),漸覺沉駕,旦夕可慮”。萬般無奈之下,玄燁不顧眾臣反對,斷然采取了一項前所末有的舉措。

十二月初一日凌晨,寒風刺骨。玄燁率王公大臣從乾清官出發(fā),步行前往天壇致祭。事前他親自撰就的祭文中說:伏懇蒼天佑助,“憫念篤誠,立垂昭鑒,俾沉疴迅起,遐算長延。若大數(shù)或窮,愿減臣齡,冀增太皇太后數(shù)年之壽”。玄燁跪在壇前,滴淚成冰,在場王公大臣無不感泣。34歲的玄燁竟然乞求上蒼,以減少他本人的壽命為交換,盡可能地延長孝莊的生命,足見他對祖母感情之深,依戀之至。

可是,玄燁的赤誠并沒有感動上蒼,這次不同尋常的天壇之行,未能取得他期望的效果。由于為祖母延長壽命的愿望未能實現(xiàn),玄燁從此放棄親詣天壇求雨的做法,這從一個方面,反映出祖母之死對他所產(chǎn)生的巨大影響。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孝莊與世長辭。彌留之際,她囑咐玄燁:“太宗文皇帝櫬棺安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我心戀汝皇父及汝,不忍遠去。務于孝陵近地,擇吉安厝,則我心無憾矣。”她知道孫兒對她的感情,擔心孫兒過度悲傷,特在遺詔中指出:“唯是皇帝大孝性成,超越千古,恐過于悲痛,宜勉自節(jié)皮,以萬機為重。”“其喪制,悉遵典禮,成服后三日,皇帝即行聽政?!庇侄谏頌榛侍蟮膬合保骸拔也∪舨黄?,皇帝斷勿割辮?!?/p>

盡管玄燁已有精神準備,但事情真的到來時,仍然難以承受。孝莊逝世后一連十余日,玄燁水漿不入口,以至吐血昏迷。他違反清朝后喪皇帝例不割辮的祖制,不遵祖母遺旨,不聽皇太后勸告,毅然割辮;又拒絕臣子關(guān)于“我朝向日所行,年內(nèi)喪事不令蹄年”的奏告,決定將孝莊櫬棺安放在慈寧宮內(nèi),直到翌年正月十一日發(fā)喪。

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新春佳節(jié),玄燁堅持于慈寧宮為祖母守喪。他“每念教育深思,哀痛實難自禁”,慟哭不止如前。正月十一日,孝莊的櫬棺被遷往朝陽門外殯宮,發(fā)喪時,玄燁“割斷轎繩”,堅持步行;途中每次更換抬櫬棺的扛夫時,也“必跪于道左痛哭,以至奉安處,刻不停聲”。玄燁執(zhí)意為祖母持服守喪二十七個月,后經(jīng)百官士民再三勸奏,才勉強同意依照祖母的遺囑,“以日易月,二十七日而除”。

連續(xù)60天“不寬衣解帶,猶末盥洗”的侍疾,守喪生活與巨大悲痛,幾乎摧毀了玄燁的身體,他“足疾雖痊,舊病叢生”。直到正月下旬,“力疾御門理事”時,還得令人扶著出入。玄燁晚年的高血壓及心臟病等病證,很可能就是此時落下的病根。

康熙二十七年四月,玄燁親自護送祖母的櫬棺,前往遵化孝陵以南剛剛建成的暫安奉殿。孝莊去世后,玄燁諭令禮部并傳諭諸王、大臣:“太皇太后祭物,俱照世祖皇帝往例?!北砻骷漓胄⑶f的規(guī)格,完全同皇帝相同。

被列為清初三大疑案之一的太后下嫁之謎

順治五年十一月,小皇帝福臨頒下了這樣一道詔書:“叔父攝政王治安天下,有大勛勞,宜加殊禮,以崇功德,尊為皇父攝政王。凡詔疏皆書之?!?/p>

于是,多爾袞又成“皇父攝政王”。這個稱號使很多人浮想聯(lián)翩,認為這是因為多爾袞嫡妻去世,皇太后下嫁所致,還說莊妃就是多爾袞前妻的姐姐,他已經(jīng)暗戀多年,還出了一篇多爾袞為情讓帝位的故事。

多爾袞在政治和軍事方面是個絕頂人物,但是在私生活這塊,實在不值—提。他不但絕非情圣,更足稱好色之徒,他與發(fā)妻是少年夫妻,感情確實不錯,但從做攝政王開始起,他就已變本加厲地向各屬地索要美女。

多爾袞的皇父稱號,是順治五年十一月正式得到的,早于他再婚之喜—年有余。當時清王朝的太后并不只有一人,孝莊的姑姑哲哲還在世。她對多爾袞有養(yǎng)育之情,多爾袞既不可能娶她,她也不可能允許孝莊下嫁。

多爾袞的元配妻子博爾濟吉特氏,是順治六年十二月去世的,被追封為“敬孝忠恭正宮元妃”。她是孝莊的堂姐,多爾袞對她很有感情。

元妃死后,多爾袞于次年,即順治七年五月娶了繼弦。然而繼娶的不是太后,而是朝鮮公主李氏。朝鮮聽說攝政王喪偶要娶本國公主為妃,非常鄭重,由于真正的公主尚未成年,于是精心挑選了適齡的宗室之女為公主,以官員之女為媵妾送嫁。誰知多爾袞卻嫌身份高貴的女子美貌不夠,又逼著朝鮮為新王妃選送美貌侍女。

除了朝鮮公主,順治七年的正月,多爾袞也確實又納了一位“博爾濟吉特氏”。但是她與孝莊關(guān)系更遠,而是豪格的寡妻、多爾袞元配的親妹妹。

當時南明文人張煌言,曾寫詩說太后下嫁云云?!吧蠅塾x為合巹尊,慈寧宮里爛盈門。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掖庭又聞冊閼氏,妙選孀娃足母儀。椒殿夢回去雨散,錯將蝦子作龍兒?!睂嶋H上,張煌言寫詩時身在南方,又是清王朝的敵人,他的詩文有多少可信度呢?只怕是聽見“博爾濟吉特氏”就想到皇太后,就想到“皇父”的稱號,然后詆毀對手,圖個口爽而已。

更重要的,是到現(xiàn)在為止都沒有找到任何太后下嫁的證據(jù),即使國內(nèi)的記錄被銷毀,至少送女到攝政王府來的朝鮮也應有明確記載,我們卻不見朝鮮使節(jié)參加太后婚儀的實載。作為屬國,這樣的大事不可能不記錄在案。

此外,多爾袞遭妻喪之時,莊妃已經(jīng)36歲,就算兩人少年時很熟悉,但多爾袞才智過人,殺人如麻,是清王朝事實上的統(tǒng)一之主。他不太可能做這樣的事。

至于說這下嫁乃是莊妃的策略,以此保障兒子的帝位,那就更離譜。她本是太后,若是下嫁攝政王就成了攝政王妃,在名分上與皇太極和兩黃旗再無瓜葛,能保護得了兒子嗎?她兒子的帝位只會更不穩(wěn)當!

多爾袞經(jīng)常入宮面見太后議事;在入關(guān)之后,莊妃又與福臨分宮而居,母子之間并不是很親密,所以小皇帝對守寡的母親和好色的叔父之間的關(guān)系,應該多少是有些疑影的,也不排除這個可能。再加上莊妃為了政治考慮,多數(shù)時候向多爾袞讓步,并未能很好地照顧兒子的情緒,恐怕都是順治后來與母親關(guān)系惡劣的原因之一。

初期如果孝莊和多爾袞之間還算合作的話,自豪格入獄之后,形勢就不能不發(fā)生轉(zhuǎn)變。豪格畢竟是皇太極一系,他倒臺后,多爾袞成尾大不掉之勢,兩黃旗的幾位重臣也接著被他給收拾了一票。又來個“皇父”的尊稱,莊妃母子的日子就很不好過了。這個尊稱背后的意義,一則是他要真正的凌駕于小皇帝之上,事實上他也已經(jīng)在攝政王府里開始穿用皇帝冠服;二則只怕是他也要開始為自己真正登上皇帝之位做些準備了。事實上,在當時“唯知有攝政王,不知有皇帝”的情形下,他取福臨而代之,只不過是個時間問題而已。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多爾袞暴死了。

多爾袞身體并不好,早在暴死前幾年,就經(jīng)常病怏怏的。早在七月初十,他就已經(jīng)病得不輕,甚至于向親信錫翰等人發(fā)牢騷說:“我近來迭逢大喪(元妃、胞弟多鐸、孝端文皇后),身體又這么不好,小皇帝怎么也不來看望一下自己!皇帝年紀小不懂事,你們也不懂事嗎?”馬屁精們果然將小皇帝強拉到攝政王府去了。

然而,即使病成這樣,這位攝政王卻仍然要抓住朝政大權(quán)、軍事力量,同時荒淫無度,如此折騰,只會是加速地往死路上走。

就在他迎娶朝鮮公主和“博爾濟吉特氏”的當年,順治七年(1650)十二月初九夜晚,他死在了邊外喀喇城,年僅三十八歲。

多爾袞剛死的時候,還有些余威尚在,小皇帝命喪禮如帝制,追封為“懋德修道廣業(yè)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稱“成宗”,他去世的元妃也追封為“義皇后”。

然而僅僅過了一個多月,一切就翻了個個兒。

蘇克薩哈和詹岱告發(fā),說是為多爾袞從殉的侍女吳爾庫尼臨死前曾說要將多爾袞私制的皇帝袍服入棺。以此為引子,順治開始狠狠地治起了多爾袞的罪。

眨眼間的工夫,多爾袞戎馬半生為清王朝立下的大功勞就被弄了個精光,就連骨灰都沒有留下。而實際上,多爾袞才是為清王朝奠定中原的重要人物,努爾哈赤與皇太極入主中原的夢想,是他以“每戰(zhàn)必征”的親自努力最后完成的。他從未為自己的私欲而撼搖清王朝的基礎(chǔ),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整個王朝的前途。假如他不肯忍耐而非要快馬加鞭地奪帝位的話,清王朝肯定是不能真正統(tǒng)治中原的——比較一下崇楨自縊之后,明王朝的幾位親王郡王為了搶“皇帝”的名頭,不顧清兵虎視,拼命自相殘殺的后果,多爾袞的退讓就顯得格外富于遠見和犧牲精神。而假如沒有他,順治也不可能成為中原皇帝。因此順治只是為了兒時的少許不如意,就這樣對待多爾袞,實在離譜,毫無人君肚量。

假若布木布泰真與多爾袞有私情的話,這時的她心里都在想些什么?

就算沒有私情,看著一個曾目空一切的人在死后被小皇帝運用帝權(quán)清算,即使這小皇帝是自己的兒子、即使這清算中也有自己的意思,只怕太后心里也多少有些警惕。何況這個兒子性情偏激,逢多必反,已經(jīng)到了毫無道理的地步:竟連曾要自己性命的豪格,他都拼命地追封起來。

當然,再多的感慨,孝莊太后心里應該還是舒坦的成分更多的。做了皇太極多年的妃子,又經(jīng)歷了十余年提心吊膽、內(nèi)外交逼的太后生涯,她也許覺得,自己終于熬出頭了。

2.一語定江山的孝和皇太后

孝和?;屎?,鈕祜祿氏,禮部尚書恭阿拉女。后事仁宗潛邸,為側(cè)室福晉。仁宗即位,封貴妃。孝淑皇后崩,高宗敕以后繼位中宮。先封皇貴妃。嘉慶六年,冊為皇后。二十五年八月,仁宗幸熱河崩,后傳旨令宣宗嗣位。宣宗尊為皇太后,居壽康宮。道光二十九年十二月甲戌,崩,年七十四。宣宗春秋已高,方有疾,居喪哀毀,三十年正月,崩于慎德堂喪次。咸豐三年,葬后昌陵之西,日昌西陵。初尊皇太后,上徽號。國有慶,累加上,日恭慈康豫安成莊惠壽禧崇祺皇太后。逮崩,上謚。咸豐間加謚,日孝和恭慈康豫安成欽順仁正應天熙圣?;屎蟆?/p>

客觀地講,孝和皇太后在咸豐和道光朝政治上的作為是十分有限的,之所以將其列入所謂“強權(quán)后妃”之列,是因為當政治的風浪把她推到峰口浪尖之時,她能夠勇敢而果斷地做出決策、穩(wěn)定了局勢,而這絕非一般的女性所能為。

夫君嘉慶皇帝的暴亡

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盛夏,嘉慶帝率領(lǐng)大批隨員、名優(yōu)藝伎,浩浩蕩蕩向木蘭進發(fā),不久抵達熱河,安頓于避暑山莊,開始了木蘭秋狩。嘉慶皇帝怎么也想不到,這是他最后一次進駐避暑山莊。七月二十五日,年過60的他在沒有任何預兆的情況下,猝然離開了人世。當時鈕祜祿氏皇后并不在承德,而是在百里之外的北京。嘉慶皇帝死后,熱河行宮立即封鎖消息,避暑山莊大門緊閉,限制人員出入。二十七日留京王公大臣才得悉噩耗,延至八月初二,道光皇帝向內(nèi)閣發(fā)布上諭,才告知朝廷上下。當時朝鮮國官員在盛京中江地方見清官員皆著素服,頭帽拔去花翎,驚問其故,才曉知皇帝已逝。好好的皇帝怎么會突然死了呢?宮闈之事向來保密,清廷當然不會對民間公開解釋死因,于是民間就產(chǎn)生了各種推測和傳說。

一個說法是遭雷劈而死的。嘉慶帝到達避暑山莊后,立即全副武裝,率領(lǐng)滿漢大臣和八旗勁旅,大隊人馬直奔木蘭圍場。他們追蹤圍獵多日,虎熊全無,只獵獲一些野兔,連平常遍地覓食的麋鹿也甚少見。嘉慶帝非常掃興,決定提前結(jié)束秋狩?;貋砺飞锨∮鲎兲?,雷電交加,大地震撼,忽然平地一聲雷,那么多人中,唯獨皇帝被擊中落馬。凱旋回營變成護喪返京,滿朝驚恐呆然。類似的說法還有嘉慶皇帝在山莊遇疾,臥床調(diào)養(yǎng),并無甚大礙,精神尚佳,照常處理政事。一日,熱河上空驟變,雷鳴電閃,頓時寢宮即遭雷擊,只有他觸電身亡,等等。更荒誕不經(jīng)的一個版本是:他長期嬖寵一小太監(jiān),經(jīng)常尋歡作樂,引起近侍大臣們的非議,駐山莊以后,更是變本加厲。帝之寢宮設(shè)于“煙波致爽殿”,殿后有一座小樓,名“云山勝地”,據(jù)說此樓正是皇帝與小太監(jiān)幽會場所。某日,他們正在此尋歡,忽然道道閃電劈開云層而下,一個火球飛進小樓,在嘉慶身上炸開,頓時斃命。嘉慶被雷擊燒焦,面目全非,已經(jīng)無法收殮入棺。若將事實曝光,無異于宮廷之最大丑聞。大臣們商定個辦法,將一相貌體材與嘉慶相似之太監(jiān)秘密絞死,再進行盛裝打扮,真皇帝骸骨放在棺材底部,上面平躺著假皇帝尸體,以此掩人耳目,運回北京,祭葬了事。這個說法雖然流傳很廣,但沒有絲毫史實根據(jù),在此僅聊備一說。

根據(jù)當時的實際情況推測,嘉慶皇帝的死因大概是長期的操勞而導致的心臟衰竭。從登基以來,皇帝這個差使把他弄得焦頭爛額,不管他為之付出多少心血,還是有源源不斷的麻煩事找上門來,讓他心煩意亂,沒有一天輕松的日子過。

嘉慶不明白,為什么父親(乾隆)在世的時候,天下太平,輪到自己坐江山,怎么會如此棘手?為了那些長期阻撓國家振興的老大難問題,他嘔心瀝血,費盡心機,苦斗25年,可是依舊如斯,怎不叫他覺得失望、煩悶和傷感呢?面對日益衰敗的國家,他感到無能為力,但是又無法從數(shù)不勝數(shù)的公務中抽身,在巨大的壓力之下,他的身體健康狀況也漸漸走向惡化。

嘉慶帝從病倒至歸天,還不到一天工夫。雖然死前沒有任何征兆,但是導致猝死的最大的禍首卻是長期的勞累、傷神、壓抑、苦惱、憂郁和煩躁。再者,他年逾花甲,身體肥胖,天氣暑熱,旅途勞頓,有可能誘發(fā)心腦血管病而猝死。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幾十年來,他為治理這個封建大國殫心竭力,付出了全部心血。他曾經(jīng)有扭轉(zhuǎn)王朝頹敗的豪情,也露出以振興國家為己任的雄心抱負,但他的能力不足以帶領(lǐng)大清帝國走向中興,他根本無能力駕馭這個動蕩不安的大清王朝。

情急之中的英明決策

眾所周知,清代自雍正帝始,為避免康熙朝那樣的爭儲之亂再生,采用秘密立儲的方法,即由先帝健在時親書皇嗣之名,然后將御旨用錦匣密封而藏于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后。先帝駕崩,即從錦匣取出密旨而公布天下,被命名為皇太子的皇子就成了皇帝。嘉慶帝雖然也遵用密建家法,但他并沒有把緘名密詔放置在正大光明匾之后,而是將密詔“緘藏匣”,即密鎖在小金盒內(nèi),命貼身太監(jiān)隨身保存而不離其左右。這種做法就產(chǎn)生了弊端,因嘉慶帝崩逝得十分突然,他連裝有建儲密緘詔書的匣放在何處也沒能交代清楚。故在嘉慶帝去世時,大臣們?yōu)閷ふ蚁幻y了好一陣子,搜檢了十幾個御篋也沒找到。最后,嘉慶帝的近侍從貼身處拿出了小金盒,因為大臣們尋找密詔,而懷揣小金盒的太監(jiān)卻并不知自己身上的小金盒里收藏的是緘名密詔。金盒找到了,可是“鎖固無鑰”,鑰匙又不知去向。情急之下,軍機大臣托津擰斷金鎖打開了盒子——密詔終于找到了。遵密詔遺命,大臣們奉綿寧繼承大統(tǒng)。

熱河行宮里發(fā)生的這一切,遠在京師的孝和睿皇后鈕祜祿氏是無法知曉的。當她在京城驚悉嘉慶帝駕崩的噩耗時,孝和?;屎笠膊恢茉t匣放在什么地方,但她首先想到的是不能因此耽誤了綿寧的嗣位。因而,孝和?;屎筇匕l(fā)懿旨,稱大行皇帝已去,嗣位尤為重大。而皇次子智親王仁孝聰睿,英武端醇,現(xiàn)正隨先帝在熱河行宮,應立即登基安撫國民,以不負皇上重托。但自己深知萬一大行皇帝未及明諭,皇次子綿寧秉性謙遜,所以特降懿旨,傳諭留京王大臣馳寄皇次子,即正尊位,上慰皇帝在天之靈,下順天下臣民之望……在緘名密詔尚不明確的情況下,孝和睿皇后主動提出立綿寧,而不是立自己親生的皇三子綿愷或是皇四子綿忻,實在是令人稱道。所以,當綿寧在熱河接到懿旨時,萬分感動,伏地叩頭,內(nèi)心的情感無以言表,并立即將匣中所藏皇父的緘名朱諭恭呈懿覽,叩謝慈恩。

孝和?;屎笫窃诩螒c六年(公元1801年)四月,得封皇后而正式掌管六宮。鈕祜祿氏的福分要比孝淑?;屎笙菜D氏強得多,終清一朝,在中宮之位行使皇后之權(quán)時間最長的就是孝和?;屎筲o祜祿氏。清朝共有27位皇后,其中包括死后追封為皇后的,如太宗之母孝慈高皇后和嘉慶帝之母孝儀純皇后等;也包括因兒子當了皇帝而由妃直接晉尊為皇太后的,如順治帝之母孝莊文皇后和乾隆帝之母孝圣憲皇后等。屬于上述這兩種情況的她們,實際上都沒有當過名副其實的皇后。而真正在皇帝健在時位居中宮而母儀天下的16位皇后中,孝和睿皇后鈕祜祿氏以當了19年零3個月的皇后的紀錄名列前茅,這還不包括其因趕上太上皇大喪而不得不推遲舉行冊立大典的一年零10個月。

孝和?;屎笠簧袃蓚€兒子,一為皇三子綿愷,一為皇四子綿忻。綿愷小道光帝13歲,于嘉慶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封多羅淳郡王,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晉和碩淳親王。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降為郡王,八年(公元1828年)又賞還親王。十八年(公元1838年)六月又降為郡王,十二月薨,享年44歲,奉旨賞還親王。綿忻比胞兄小10歲,但于兄長一同受封時,卻被封為比兄長高一級別的和碩瑞親王。只可惜其不長壽,于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薨,年僅24歲。雖然當時孝和?;屎蟮膬蓚€親生兒子在繼承皇位的條件方面要比后來即位的道光帝要遜色許多,但在遺詔不明的情況下,最具優(yōu)勢的綿寧遠在熱河,自己與長子綿愷守在京城,次子綿忻則與大行皇帝在熱河行宮,搏一下也不是不可以。但孝和?;屎笤诩螒c帝崩后,難能可貴地做出了特發(fā)懿旨,令非自己所出之子綿寧繼位皇位的無私之舉。

善有善報。道光帝即位后,尊鈕祜祿氏為皇太后,居壽康宮,待之不是生母勝似生母。每次問安,宣宗都是在距壽康宮很遠的永康門外降輿,徒步走進去以示孝道。遇皇太后萬壽(指誕辰),道光帝親率王公大臣詣壽康宮行禮。在位期間曾六次為皇太后上徽號,曰“恭慈康豫安成莊惠壽禧崇祺”以示尊崇。東巡盛京祭祀祖陵時都是奉皇太后而行,奉之極孝。鈕祜祿氏也多福長壽,在創(chuàng)造了居中宮之位行使皇后之權(quán)時間最長的紀錄后,又當了29年的皇太后,于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病逝,享年74歲。而當時道光帝年事已高,身體欠佳,受此重創(chuàng),33天后也駕崩了。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鈕祜祿氏葬入昌西陵,謚號為“孝和恭慈康豫安成欽順仁正應天熙圣睿皇后”。

3.弄權(quán)禍國的慈禧太后

葉赫那拉氏(1835~1908),清文宗奕妃子,同治帝皇太后。小名蘭兒。父惠征,官安徽徽寧池廣太道候補道員。公元1857年被冊封為懿貴妃。穆宗即位后尊為“慈禧”皇太后。謚號“孝欽顯皇后”。她是中國歷史上把持朝政時間最長的一位女性,同時也是給國家和人民造成災難最大的一位女性。從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咸豐帝病逝于承德,他的六歲兒子載淳繼承皇位,慈禧太后開始垂簾聽政,連續(xù)操縱兩位幼帝,玩弄內(nèi)外權(quán)臣,隨心所欲地統(tǒng)治中國達48年之久。

自小見識不凡的葉赫那拉氏少女

據(jù)史料記載:葉赫那拉氏是滿族中的大姓,也是起源較早的姓氏。葉赫那拉氏的始祖原來是蒙古人,到扈倫部,招贅在那里。那拉的意思就是愛。他領(lǐng)有其地,并成為一國。因為他的國是在葉赫的河邊建立的城市,所以叫葉赫那拉氏。葉赫那拉氏是滿族八大姓氏之一,其中也先后出過許多文豪武將,如歷來被譽為“清初學人第一”的滿族杰出文人納蘭性德就姓葉赫那拉。但真正使葉赫那拉揚名天下的,當屬葉赫那拉氏的三位皇后。

葉赫那拉氏和愛新覺羅氏世世代代都是血統(tǒng)之親。努爾哈赤就是葉赫那拉氏所生,也是葉赫那拉氏家的姑爺。他的皇帝兒子皇太極也是葉赫那拉氏所生。在大清朝時有一個世代說法——葉赫那拉家世代出美女。努爾哈赤的皇后也就是皇太極的母親,就是大清第一位皇后孝慈高皇后。孝慈是葉赫部首領(lǐng)楊吉努之女,明萬歷十六年,她十四歲時作為建州女真與葉赫女真結(jié)軍盟的條件嫁與努爾哈赤。她與努爾哈赤生活了十五年,僅生下皇太極一子。她于二十九歲便病逝,于清崇德元年被皇太極追謚為太祖高皇后。在孝慈與努爾哈赤共同生活的十五年間,正是努爾哈赤積極向外擴張,統(tǒng)一女真各部,并收降一部納娶一妃的輝煌時期。努爾哈赤是用三十六年的時間統(tǒng)一蒙古與東北其他各部之后,最后才向葉赫那拉氏宣戰(zhàn)的!原因有一個:葉赫那拉的汗是他的親舅舅,各守關(guān)的將領(lǐng)都是他的表哥、表弟。當時,努爾哈赤帶著他的千軍萬馬,包圍了葉赫城,但他沒有馬上宣戰(zhàn),而是跪在城前三天三夜,請求葉赫那拉氏投降,團結(jié)起來,共同對付明朝政權(quán)。可是葉赫納拉家族堅決不同意。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努爾哈赤下了一道令,凡是愿意投降的,一律高官厚祿;凡是反抗的不管是誰,一律尸首分家。就這樣,努爾哈赤向葉赫那拉宣戰(zhàn)。經(jīng)過激烈的戰(zhàn)斗,努爾哈赤最終殺進城去,殺了幾萬人。而葉赫那拉氏的那些被包圍的首領(lǐng)也紛紛自殺,寧死不降。直到最后,老一代的都死了,剩下年輕的看到大勢已去,大勢所趨,才向努爾哈赤投降。這個故事在民間流傳頗廣,在關(guān)于慈禧的影視作品中也時常亮相。

也正是因為這個故事,一直流傳著葉赫那拉與愛新覺羅為世仇,宮中后妃與秀女,不選葉赫那拉氏的傳說。其實這是荒誕無稽之談,不僅太宗(皇太極)的生母是葉赫那拉氏,高宗乾隆的順妃,也都出于葉赫那拉氏。但讓葉赫那拉家族真正門庭顯赫、名揚天下的卻是慈禧皇太后!

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慈禧出身于滿洲鑲藍旗(后抬入滿洲鑲黃旗)一個官宦世家。慈禧的曾祖父吉朗阿,曾在戶部任員外郎,遺下銀兩虧空,離開人世。祖父景瑞,在刑部山東司任郎中。在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時,因沒能按時賠償其父吉朗阿在戶部任職時的虧空銀兩而被革職。外祖父惠顯,在山西歸化城當副都統(tǒng)。父親名叫惠征,在吏部任筆帖式,是一個相當于人事部秘書、翻譯的八品文官,后有升遷。根據(jù)清宮檔案《內(nèi)閣京察冊》(清政府對京官三年一次的考察記錄)記載:慈禧的父親惠征,在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時是筆帖式,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考察被定為吏部二等筆帖式。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時是八品筆帖式。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再次考察定為吏部一等筆帖式。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調(diào)任吏部文選司主事。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因為考察成績又是一等,受到皇帝接見,被外放道府一級的官職。同年四月,任山西歸綏道。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調(diào)任安徽的道員。

由于慈禧太后的特殊地位、身份、影響與作用,對她的身世,有多種說法。尤其是慈禧的出生地,可謂眾說紛紜。主要有六種說法:(1)甘肅蘭州;(2)浙江乍浦;(3)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4)安徽蕪湖;(5)山西長治;(6)北京。

第一,根據(jù)慈禧的父親惠征曾任過甘肅布政使衙門的筆帖式,認為慈禧出生在甘肅蘭州。傳說慈禧出生在當年他父親住過的蘭州八旗馬坊門??蓪<也殚單墨I、檔案,發(fā)現(xiàn)惠征雖然做過筆帖式,但其地點是在北京的吏部衙門,而不是在蘭州的布政使衙門。

第二,根據(jù)慈禧的父親惠征曾在浙江乍浦做官,認為慈禧出生在浙江乍浦?!度嗣袢請蟆吩l(fā)表一篇題為《史界新發(fā)現(xiàn)——慈禧生于浙江乍浦》的小文。這篇文章說:慈禧的父親惠征,在清道光十五年至十八年(1835~1838年)間,曾在浙江乍浦做過正六品的武官驍騎校,而慈禧正是在這段時間出生的,所以她的出生地在浙江乍浦。文章中說:在現(xiàn)今乍浦的老人當中,仍然流傳著關(guān)于慈禧幼年的傳說。當時的規(guī)定,京官每三年進行一次考核。有學者查閱了清朝考核官員的檔案記載:這時的惠征被考核為吏部二等筆帖式,三年后又被作為吏部筆帖式進行考試,可見這時惠征在北京做吏部筆帖式,為八品文官。所以,這種說法值得懷疑。

第三,根據(jù)慈禧的父親惠征曾做過安徽徽寧池太廣道的道員,道員衙署在蕪湖,因此說她出生在蕪湖。慈禧既然生長在南方,便善于演唱江南小曲,由此得到咸豐帝的寵幸。許多小說、影視作品就是這么說的。我們當然不能以慈禧擅唱南方小曲,作為她出生在南方的證據(jù)。根據(jù)歷史記載:惠征當徽寧池太廣道員是在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二月,正式上任是在同年七月。而慈禧已經(jīng)在咸豐元年(公元1851年)入宮,被封為蘭貴人;檔案中還保存有蘭貴人受到賞賜的賞單。可見慈禧不會是生于安徽蕪湖。

第四,根據(jù)慈禧的父親惠征曾任過山西歸綏道的道員,認為慈禧出生在今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慈禧的父親惠征當年曾任山西歸綏道,道署在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市)。據(jù)說在呼和浩特市有一條落風街,慈禧就出生于落風街的道員住宅里,甚至傳說慈禧小時候常到歸化城河邊玩耍。但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惠征任山西歸綏道道員時,慈禧已經(jīng)十五歲,所以說慈禧不可能出生于歸化城。不過,慈禧可能隨父惠征在歸化城住過。

第五,慈禧出生在今山西長治。此說認為慈禧不是滿洲人,生父也不是惠征。今山西長治當?shù)貍髡f:慈禧原是山西省潞安府(今長治市)長治縣西坡村王增昌的女兒,名叫王小慊,四歲時因家道貧寒,被賣給上秦村宋四元家,改姓宋,名齡娥。到了十一歲,宋家遭到不幸,她又被轉(zhuǎn)賣給潞安府(今長治市)知府惠征做丫頭。一次,惠征夫人富察氏發(fā)現(xiàn)齡娥兩腳各長一個瘊子,認為她有福相,就收她作干女兒,改姓葉赫那拉氏,取名玉蘭。后來玉蘭被選入宮,成了蘭貴妃??山?jīng)專家考證,在這段時間,惠征沒有任潞安府的知府。既然惠征沒有在山西潞安府做過官,那么慈禧怎會在潞安被賣到惠征家呢?

第六,北京說。慈禧的直系后裔葉赫那拉·根正認為:“其他說法中的女子,有可能那個地區(qū)出過某些宮女,不一定是慈禧,把這些事往她身上說,因為畢竟慈禧的名聲太大。關(guān)于這個問題,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社會上炒作慈禧出生地問題的時候,我問過我的伯父景莊,他說:‘這有什么可爭可辯的呀。慈禧就是咱們家的姑奶奶,家譜上寫著呢。’慈禧是1835年11月出生在北京西四牌樓劈柴胡同(她家老宅),她當時是卯時生人,她出生以后,家里請了幾個保姆、幾個嬤嬤、幾個管家都有詳細記載?!?/p>

總之,不管慈禧生長在哪里,她都是出身于官宦家庭。而她從小就聰慧、伶俐,特別是具有普通孩子難得的謀略和遠見。據(jù)慈禧曾孫回憶:在慈禧十四歲的那一年,她家里出了一件大事。慈禧的曾祖父吉郎阿曾在道光時擔任清戶部員外郎,負責中央金庫。但就在他卸任十幾年后,在查賬時,查到了庫銀虧空幾十萬兩。道光接到奏報以后,非常氣憤,下旨不管是誰,不管什么時期,凡是在銀庫的工作人員都要一查到底。經(jīng)過反復的調(diào)查,最后竟查不出個結(jié)果。在這樣的情況下,道光下令,就從虧損的那一年一直到現(xiàn)在,所有工作人員平攤這些虧空的銀兩,已經(jīng)去世的,由他的兒子、孫子償還。當時慈禧的曾祖已經(jīng)去世,就把她的祖父給抓了起來。事情一出,家里立時亂了。年少的蘭兒此時卻表現(xiàn)得非常鎮(zhèn)靜,她勸自己的父親惠征,將家里僅有的一點銀兩拿出來,交了出去,又讓父親帶著她去親戚和朋友家,借了一些銀兩。但她沒有讓父親將這些銀兩全部交上去,而是用這些錢去上下通融。因為慈禧的祖父景瑞曾任刑部員外郎,認識很多的政府官員,有許多老關(guān)系,她的父親也時任安徽的后補道臺,也有很多朋友關(guān)系。正是在年少的慈禧的指點下,惠征打通了上下關(guān)系。很快將她的祖父營救了出來。她也因此受到了當時她所接觸的那些滿族貴族,特別是她的父母的偏愛。由此可見,她具有一般女子所沒有的遠見、膽識、謀略和手腕。這些都讓她在后來的政治風云中立于不敗之地。

想辦法獲得皇帝歡心

慈禧在27歲時就已經(jīng)掌握朝中大權(quán),以垂簾聽政的方式,實現(xiàn)著自己的野心。她把持大清政權(quán)達半個世紀之久,這一切,都是始于深受咸豐的寵愛。那么,她是怎樣在眾多后宮佳麗之中脫穎而出的呢?

慈禧本名葉赫那拉蘭兒,是滿洲鑲黃旗人。她從小聰穎過人,胸懷大志,以為入宮后前程必然燦爛。咸豐三年,她如愿進宮,成為一名宮女。一年后,被分配到離京城40里的圓明園執(zhí)役,住在“桐蔭深處”?;噬弦荒觌y得去圓明園幾次,“桐蔭深處”又是在比較隱秘的地方,在這里等于是被打進了冷宮。于是,她進宮后很長時間,竟然連皇帝的面都沒見著。

然而,命運就是這么眷顧蘭兒。當時太平天國運動正值高潮,清兵屢戰(zhàn)屢敗,咸豐皇帝心煩意亂,索性躲進圓明園內(nèi),寄情于聲色。蘭兒聽說每日飯后,皇上必定坐著八個太監(jiān)抬的小椅轎,到“水木清華閣”去午睡片刻,有時經(jīng)由“接秀山房”前往,有時打從“桐蔭深處”經(jīng)過。富有心計的蘭兒算準了時刻,天天精心打扮,哼著小曲,希望以自己婉轉(zhuǎn)的歌聲吸引皇上。

蒼天不負有心人,蘭兒的歌聲終于吸引來了萬歲爺。一天,她在圓明園憑欄遠眺,不禁哼起了一首江南小調(diào),曲中流露出一股幽怨之情。恰好此時咸豐帝乘涼輿在園中游玩,被歌聲打動。杏花、春雨、江南、美人,咸豐帝一下子對蘭兒生出了百般憐愛。這一晚,葉赫那拉蘭兒沾到了天子的雨露,受到了皇上的寵愛。接下去一連幾晚薄暮時分,蘭兒便洗過了蘭花浴,輕勻脂粉,通體熏香,專等皇上寵召。

不久后,蘭兒就被封為“貴人”,住進了“香遠益清樓”。過了一段時期,又搬到“天地一家春”,開始幫著皇上批閱奏章了。咸豐六年,即蘭兒21歲時,她懷上了身孕,咸豐一高興便晉封她為懿嬪。后來,懿嬪為皇上生下一位皇子,取名載淳?;噬辖K于有了兒子,這自然是一件天大的喜事,雖然當時中國南方烽火連天,但宮中卻熱熱鬧鬧地大肆慶祝,滿朝文武也都歡天喜地。由于滿足了咸豐帝盼子心切的愿望,蘭兒更是如魚得水,因子而貴。咸豐一高興把懿嬪封為懿妃,等到皇子周歲時,再封為懿貴妃。至此,葉赫那拉蘭兒已經(jīng)是后宮中的第三號人物了。

但是,在那個封建宗法制度十分嚴格的時代,嫡庶之分也涇渭分明,不可越雷池一步。歷史上皇后奪取庶出的兒子為己有,親生母親遭受廢黜甚至被殺之事比比皆是。然而,懿貴妃卻很幸運,比她小兩歲的皇后鈕祜祿氏并不爭風吃醋,善良本分,加上懿貴妃處心積慮,曲意逢迎,博得了皇后的好感,甚至在皇帝面前為她美言,這也使懿貴妃得以一帆風順地朝上爬去。

由于咸豐皇帝體弱多病,再加之當時內(nèi)憂外患,皇上煩心得連奏章都懶得批閱,懿貴妃便主動代策代行。

咸豐十一年,咸豐帝病逝。

此后,26歲的年輕寡婦攜著一個懵懂無知的孤兒,挑起了大清帝國首腦的重任。

讓權(quán)臣成為手下敗將

咸豐臨終前做了三件事:一、立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二、命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祜瀛八人為贊襄政務大臣,八大臣控制了政局。三、授予皇后鈕祜祿氏“御賞”印章,授予皇子載淳“同道堂”印章(由生母慈禧掌管)。顧命大臣擬旨后要蓋“御賞”和“同道堂”印章。不久,八大臣便同兩宮太后產(chǎn)生了極大的矛盾。

當時,朝廷主要分為三股政治勢力:其一是顧命大臣勢力,其二是帝胤勢力,其三是帝后勢力。三股政治勢力的核心是同治皇帝,哪股政治勢力能夠同帝后勢力相結(jié)合,它就會增加勝利的可能性。當時的清廷內(nèi)有“南長毛、北捻子”之憂,外有列強重起戰(zhàn)端之患。最高決策層為此產(chǎn)生了嚴重分歧,從而導致了其政治勢力的重新分解組合,出現(xiàn)了三股勢力集團。

第一股勢力集團是聚集于咸豐周圍握有重權(quán)的端肅集團,核心人物為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戶部尚書肅順。從該集團崛起來看,它是因太平天國農(nóng)民起義猛烈發(fā)展,咸豐為使統(tǒng)治機構(gòu)能夠發(fā)揮得力的鎮(zhèn)壓功能,把決策權(quán)由“軍機處”轉(zhuǎn)移到幾個干練的御前大臣手中而形成的。端肅集團對內(nèi)主張堅決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為此他們一方面尚嚴峻法,力除積弊,但對漢人又心存疑慮。他們對外態(tài)度是排外的。肅順是咸豐一朝對外政策的制定者和執(zhí)行人。他的全部努力就是確保中國處于對各部族首領(lǐng)的控制地位,因此,要清帝與歐洲的蠻夷酋長平起平坐。這對于他人來說,是特別難以忍受的。這樣就使列強的政治經(jīng)濟觸角向中國更廣、更深地伸展時受到阻礙。

為使清廷恭順地履行不平等條約,打擊端肅集團,培植為列強控制的集團就提到列強的議事日程上來。奕集團應運而生。奕曾是王位的有力競爭者,敗北后長期失寵,但他不是個甘于寂寞的人物。1860年英法聯(lián)軍攻占北京給其境況帶來了轉(zhuǎn)機。他通過與列強接觸,思想發(fā)生了重大變化,提出“滅發(fā)捻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的處理“內(nèi)憂外患”的行動原則,取得了站在階級斗爭前沿的地主階級的擁護和支持。列強也需要從最高階層內(nèi)部來扶植一派抗衡端肅集團,奕便成了他們的最佳選擇。奕集團的根基是地主階級與列強的支持。而奕為改受制于人的局面,在政治上求得主動,在《北京條約》簽字后,曾請咸豐回朝,其目的也正是想借洋人之力,推倒端肅,鉗制咸豐。這些請求均遭咸豐拒絕而作罷,但卻說明了列強已涉足清廷最高統(tǒng)治層,并且漸漸成為各派別較量的不可忽視的一顆砝碼。

咸豐之死使本已復雜的權(quán)力之爭更加復雜。咸豐彌留之際遺語六歲載淳為太子。載淳即位后立即宣布:“繼承大統(tǒng),尊孝貞皇后為母后皇太后,尊懿貴妃為圣母皇太后?!边@樣作為載淳生母的那拉氏取得了與鈕祜祿氏同等的政治身份。權(quán)欲極強的那拉氏,對咸豐托孤的“贊襄政務”八大臣大權(quán)獨攬極為不滿,更對肅順效“鉤弋故事”的獻策懷恨在心,決意要從其手中分權(quán)。此時那拉氏對內(nèi)外矛盾處理的主張與端肅并無二致,而為爭權(quán)她與奕合流后,則與當時兩大矛盾緊密相連了。

當時朝廷大臣實際上分為兩部分:一半在承德,另一半在北京。即:前者是以肅順為首的“承德集團”,后者是以奕為首的“北京集團”。在北京的大臣,又發(fā)生了分化,一部分傾向于顧命大臣,大部分則傾向于帝胤和帝后勢力,從而出現(xiàn)錯綜復雜的局面?!俺械录瘓F”隨駕,主要人物是贊襄政務八大臣。“北京集團”以恭親王奕為首,其支持者為五兄敦親王、七弟醇郡王、八弟鐘郡王、九弟孚郡王,還有軍機大臣文祥、桂良、寶鑒等人。

其實,咸豐帝彌留之際的“后事”安排,是一種意在調(diào)適權(quán)力平衡但又必然引起權(quán)力爭奪的行政制度。上諭“鈐印”的規(guī)定,從制度上確保了皇權(quán)不至旁落,排除了肅順等人挾制天子的可能,但同時也為慈禧掌握清廷最高權(quán)力提供了可能,使慈安、慈禧太后處于雖無垂簾之名而有臨政之實的地位,故此時人明確指出,實際是“(太后)垂簾(八大臣)輔政,蓋兼有之”的權(quán)力機制。慈禧取得代子鈐印權(quán)力后,便理所當然地成為皇權(quán)的代表,因而干預朝政也就成為順理成章的事了。

七月十八日,大行皇帝入殮后,以同治皇帝名義,尊孝貞皇后為皇太后即母后皇太后,尊懿貴妃為孝欽皇太后即圣母皇太后。

八月初一日,恭親王奕獲準趕到承德避暑山莊拜謁咸豐的梓宮。據(jù)《我的前半生》記載:相傳奕化妝成薩滿,在行宮見了兩宮皇太后,密定計,旋返京,做部署。奕獲準同兩宮太后會面約兩個小時。奕在熱河滯留的六天里,盡量在肅順等面前表現(xiàn)出平和的姿態(tài),麻痹了顧命大臣。兩宮太后與恭親王,破釜沉舟,死中求生,睿智果斷,搶奪先機,外柔內(nèi)剛,配合默契。他們密商決策與步驟后,返回北京,準備政變。此時,咸豐皇帝剛駕崩十三天。

初五日,醇郡王為正黃旗漢軍都統(tǒng),掌握實際的軍事權(quán)力。

初六日,御史董元醇上請?zhí)髾?quán)理朝政、恭親王一二人輔弼的奏折。

初七日,兵部侍郎勝保到避暑山莊。勝保在下達諭旨不許各地統(tǒng)兵大臣赴承德祭奠后,奏請到承德哭奠,并率兵經(jīng)河間、雄縣一帶兼程北上。

十一日,就御史董元醇奏折所請,兩宮皇太后召見八大臣。肅順等八大臣以咸豐遺詔和祖制無皇太后垂簾聽政故事,擬旨駁斥。兩宮皇太后與八位贊襄政務大臣激烈辯論。八大臣“曉曉置辯,已無人臣禮”?!对娇z堂國事日記》記載:肅順等人恣意咆哮,“聲震殿陛,天子驚怖,至于涕泣,遺溺后衣”,小皇帝嚇得尿了褲子。最后,八大臣想先答應兩宮太后,把難題拖一下,回到北京再說。殊不知,回北京等待他們的是難逃的厄運。

十八日,在承德宣布咸豐靈柩于九月二十三起靈駕,二十九日到京。

九月初一日,同治上母后皇太后為慈安皇太后、圣母皇太后為慈禧皇太后徽號。

初四日,鄭親王端華署理行在步軍統(tǒng)領(lǐng),醇郡王任步軍統(tǒng)領(lǐng)。兩宮太后召見顧命大臣時,提出端華兼職太多,端華說他只作行在步軍統(tǒng)領(lǐng);慈禧說那就命奕作步軍統(tǒng)領(lǐng)。奕作步軍統(tǒng)領(lǐng)就掌握了京師衛(wèi)戍的軍權(quán)。沒過多久,奕又兼管善捕營事。

二十三日,大行皇帝梓宮由避暑山莊啟駕。同治與兩宮皇太后,奉大行皇帝梓宮,從承德啟程返京師。

二十九日,同治奉兩宮皇太后回到北京皇宮。同治奉兩宮皇太后間道疾行,比靈駕提前四天到京。兩宮皇太后到京后,即在大內(nèi)召見恭親王奕等。

三十日,發(fā)動政變。同治與兩宮皇太后宣布在承德預先由醇郡王寫就之諭旨,宣布載垣、肅順等罪狀:

(一)“上年海疆不靖,京師戒嚴,總由在事之王大臣等籌劃乖張所致。載垣等不能盡心和議,徒以誘惑英國使臣以塞己責,以致失信于各國,淀園被擾。我皇考巡幸熱河,實圣心萬不得已之苦衷也!”

(二)以擅改諭旨、力阻垂簾罪,解載垣、端華、肅順、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祜瀛退出軍機。

不久,同治帝在大典上穿小朝袍。初一日,命恭親王為議政王、軍機大臣。軍機大臣文祥奏請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肚迨犯濉の南閭鳌酚涊d:“十月,回鑾,(文祥)偕王大臣疏請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泵髮W士桂良、戶部尚書沈兆霖、侍郎寶望、文祥為軍機大臣。

這次政變,因載淳登極后擬定年號為祺祥,故稱“祺祥政變”;這年為辛酉年,又稱“辛酉政變”;因政變發(fā)生在北京,又稱為“北京政變”。其時,“辛酉政變”的三個主要人物——慈安皇太后二十五歲,慈禧皇太后二十七歲,恭親王三十歲,真可謂年輕帝胤聯(lián)盟戰(zhàn)勝了老邁的宗室顧命大臣。

正如閻崇年教授在《正說清朝十二帝》一書中所分析的,“辛酉政變”的成功有以下幾個直接原因。

第一,兩宮皇太后和恭親王奕,抓住并利用官民對英法聯(lián)軍入侵北京、火燒圓明園的強烈不滿,對“承德集團”不顧民族、國家危亡而逃到避暑山莊的不滿,而把全部歷史責任都加到顧命八大臣頭上,也把咸豐皇帝到承德的責任加到他們頭上。這樣便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動,爭取了官心、軍心、旗心、民心,顧命八大臣則成了替罪羊。

第二,兩宮皇太后和恭親王奕,利用了顧命大臣對慈禧與奕的力量估計過低而產(chǎn)生的麻痹思想,又利用了兩宮皇太后掌握“御賞”、“同道堂”兩枚印章,顧命大臣雖可擬旨不加蓋這兩枚印章卻不能生效的有利條件。

第三,兩宮皇太后和恭親王奕戰(zhàn)術(shù)運用合理:搶占先機,先發(fā)制人,沒有隨大行皇帝靈柩同行,擺脫了顧命大臣的控制與監(jiān)視,并從間道提前返回,進行政變準備。原定九月二十三日起靈駕二十九日到京,因下雨道路泥濘,而遲至十月初三日到京,比原計劃晚了四天。兩宮太后于二十九日到京,三十日政變,時間整整差了三天。這為她們準備政變提供了時間與空間。

第四,兩宮皇太后和恭親王奕意識到:這是他們生死存亡的歷史關(guān)鍵時刻,唯一的出路就是拼個魚死網(wǎng)破。慈禧曾風聞咸豐帝生前,肅順等建議他仿照漢武帝殺其母留其子的“鉤弋夫人”故事,免得日后皇太后專權(quán)。但是,咸豐帝沒有像漢武帝那樣做,而是用“御賞”和“同道堂”兩枚印章來平衡顧命大臣、兩宮太后之間的關(guān)系,并加以控制。結(jié)果,這兩枚印章使得兩宮皇太后有能力打破最初的權(quán)力平衡結(jié)構(gòu)。

“辛酉政變”的意義不僅在于它完成了清政府最高權(quán)力由“顧命八大臣”到慈禧太后的權(quán)力轉(zhuǎn)移,更重要的還在于它改變了清廷的內(nèi)外政策,將其政權(quán)從瀕于滅亡的境地挽救出來,在于它改變了其權(quán)力布局,對晚清政治具有深遠的影響。通過政變登上政治舞臺的慈禧太后,為擺脫危機而施行了新的內(nèi)外政策:對外執(zhí)行議和外交,以取得“中外相安”并討得列強對其政權(quán)的支持。為此,她采取了主動而積極的態(tài)度,以博得列強對其歡心。突出的事例就是在宣布端肅等罪狀時,就把“不能盡心議和,徒以誘獲英國使臣以塞己責,以致失信于各國”列為首要罪狀。就列強一方而言,面對清廷動蕩的局面,他們也清楚“實際上中國的前途是很黑暗的,除非外邊給它強有力的援助”,否則“這座房子就會倒坍下來,而我們最好利益也就此埋入廢墟?!绷袕妼θA政策由主要是“打”而變成“中立”。中外反動勢力通過政變達成了默契,出現(xiàn)了“中外和好”的局面。

對內(nèi)實行滿漢合流。太平軍的作戰(zhàn)力很強,八旗兵不堪一擊,綠營也腐敗透頂,湘軍成了能和太平軍相抗衡的唯一力量。為盡早將太平天國革命鎮(zhèn)壓下去,清廷注意調(diào)整同曾國藩等人的關(guān)系,給他們以更多更大的權(quán)力。1861年11月即慈禧太后操權(quán)的當月,就令曾國藩統(tǒng)轄蘇浙皖贛四省軍務,所有四省巡撫、提督以下文武官員悉歸其節(jié)制。不久,又加其太子少保銜和協(xié)辦大學士,又授權(quán)左宗棠、李鴻章。曾國藩集團成為地主階級當權(quán)派中最大勢力集團。這與咸豐朝對漢族地主的猜忌、壓制恰恰形成鮮明對比。滿漢地主階級為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密切地合作起來。在中外反動勢力聯(lián)合絞殺下,太平天國農(nóng)民起義被鎮(zhèn)壓,清政權(quán)在風雨飄搖中得到了暫時的喘息機會。

政變的另一結(jié)果是葉赫那拉氏調(diào)整了權(quán)力布局。這集中地表現(xiàn)為她實行垂簾聽政,這種統(tǒng)治形式實質(zhì)上是她個人獨裁專政。故此,在她統(tǒng)治的48年的時間里,始終不惜以各種政治手腕竭力維護垂簾聽政式的政治局面。權(quán)力布局的又一改變是:清政府的權(quán)力格局,由“內(nèi)重外輕”變成“內(nèi)輕外重”,中央極度專權(quán)和地方實力集團握有重權(quán)的矛盾現(xiàn)象為之解決。慈禧太后采取在地方實力派中扶植一派抗衡另派的手法,使他們之間相互制約,以利于她居間調(diào)節(jié)。但使用這種政策的結(jié)果則造成晚清政治中綿延不絕的眾多派別的紛爭。

利用重臣撐持朝政

慈禧發(fā)動“辛酉政變”,本系權(quán)欲驅(qū)使,但權(quán)力一旦在握,她也活得很不輕松。與其同類武則天相比較,她所面臨的時代要遠為復雜得多,堪稱“古今未有之變局”。慈禧太后垂簾聽政,一言九鼎。她的性格、心態(tài)和識見,對這場改革運動的進程和結(jié)局,干系十分重大,因此這位宮廷頭號女人不得不使出渾身解數(shù),以撐持風雨飄搖的大清帝國。

慈禧發(fā)動政變后,以“自強”、“求富”為宗旨的洋務運動迅速拉開序幕。19世紀60~90年代這幾十年中,清政府一些洋務派官僚以“自強”和“求富”為口號,在軍事、政治、經(jīng)濟、教育及外交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革新運動,史稱“洋務運動”。

喪權(quán)辱國的《北京條約》簽訂后,國門又一次被打開,恭親王奕、大學士桂良、戶部左侍郎文祥聯(lián)名奏請設(shè)立總理衙門,以適應列強對華外交的需要,清政府采納了這個建議。奕和文祥是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之后,清政府又設(shè)立了管理南北各通商口岸的商務和處理各類對外事務的南、北洋通商大臣,洋務派地方大臣的代表是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及張之洞。

洋務運動開始時,以“自強”活動為中心,開始在天津、上海、廣州、福州、武昌等地聘用外國教官、購買槍炮、訓練洋槍隊。洋務派官僚同時在各地創(chuàng)辦兵工廠,制造槍炮和船艦。最早的是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曾國藩在安慶設(shè)立的軍械所。后來,他還在蘇州設(shè)立洋炮局。1865年,李鴻章創(chuàng)立江南制造總局,專門制造槍炮和輪船。同年,李鴻章又把蘇州的洋炮局遷至南京,擴充為金陵制造局。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創(chuàng)設(shè)專造輪船的福建船政局。1867年,崇厚在天津設(shè)立機器局,后由李鴻章接辦。19世紀70年代后,西安、蘭州、福州、廣州、北京等地都相繼設(shè)立了中小型軍火工廠。設(shè)立兵工廠對改造清軍的軍事裝備和促進中國軍事科技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875年,清政府又委派李鴻章、沈葆楨分別籌建北洋、南洋海軍。洋務派在建立大批軍事工業(yè)以后,出現(xiàn)了資金缺少、材料、燃料和運輸?shù)确矫娴睦щy。這時候,他們又提出了“求富”的口號,這樣,全國掀起了開辦洋務運動的高潮。

洋務運動的開展使中國在軍事、經(jīng)濟、科技、文化和教育等方面取得一定的發(fā)展,使中華文明開始具體地進入到一場學習西方文明的運動中,將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封閉的格局打破,并將它推到世界文明的大潮中,但它沒觸動社會制度的根本,所以最終洋務運動歸于失敗。

很難設(shè)想,如果沒有慈禧太后的支持,洋務運動怎么可能在強大守舊勢力的阻擾下延續(xù)30多年?很長一段時間里,慈禧被一些史家稱為“頑固勢力的總代表”,說她“一貫頑固守舊”,殊不知慈禧掌權(quán)正值國事衰微之際,她并不缺乏改革進取之心。滿清回光返照的“同治中興”正是發(fā)生在慈禧當政期間,而洋務運動如果可以算是中國走向現(xiàn)代化的第一次努力的話,這和慈禧大量信任、啟用洋務派有必然的關(guān)系。

洋務派每辦一事,必招致頑固派和清流黨的攻訐,朝廷上無一日安寧。面對頑固派和清流黨的囂聲,慈禧太后巧妙地施展其政治手腕,逐漸地減少來自他們的阻力。1866年,洋務派擬在同文館加設(shè)天文、算學館,選派科甲正途出身的人進館學習。此議一出,文淵閣大學士、理學大師倭仁便率首反對。他認為以中國之大,何患無才,“何必師事洋人”。慈禧見倭仁振振有辭,即令他保舉數(shù)員精通自然科學的中國教師,另行設(shè)館授徒,以與同文館的洋教習相比試。倭仁見慈禧動了真格,趕快申辯,說所謂中國“不患無才”,不過是自己“以理度之”,為想當然之事,“應請不必另行設(shè)館,由奴才督飭辦理。況奴才并無精于天文、算學之人,不敢妄?!薄Y寥适艽舜煲趾缶褂魫灣杉?,請求開缺休養(yǎng)。

清流派代表人物張佩綸也曾經(jīng)領(lǐng)教過慈禧太后的厲害。中法戰(zhàn)爭期間,張佩綸放言高論,以談兵事為能,對洋務派的軍事外交政策不屑一顧。慈禧順水推舟,任命張佩綸為福建海疆大臣,到前線指揮作戰(zhàn)。張佩綸臨事茫然,暗中卻叫苦不迭。據(jù)《中法兵事本末》記載:“張佩綸、何如璋甫聞炮聲,即從船局后山潛逃。是日大雷雨,張佩綸跣而奔,中途有親兵曳之行……鄉(xiāng)人拒不納,匿禪寺下院,距船廠二十余里……適有廷寄到,督撫覓張佩綸不得,遣弁四探,報者賞錢一千,遂得之?!睆埮寰]的色厲內(nèi)荏,慈禧的治人之術(shù),由此可見一斑。

慈禧一面應付頑固派、清流黨的訌鬧,一面給備受委屈的洋務派打氣。1878年,曾國藩的長子曾紀澤出使英法前夕,與慈禧有段十分耐人尋味的對話:

慈禧:“也是國家運氣不好,曾國藩就去世了?,F(xiàn)在各處大臣,大多總是瞻徇?!?/p>

曾紀澤:“李鴻章、沈葆楨、丁寶禎、左宗棠均為忠貞、肱骨之臣?!?/p>

慈禧:“他們都還不錯,但都是老班子,新的都趕不上。”

曾紀澤:“郭嵩燾總是正直之人,此次亦是拼卻聲名替國家辦事,將來仍求太后、皇上恩典,始終保全?!?/p>

慈禧:“上頭也深知郭嵩燾是個好人。其出使之后所辦之事不少,但他挨這些人的罵也挨夠了。”

曾紀澤:“郭嵩燾恨不得中國即刻自強起來,常常與人爭論,所以挨罵,總之郭嵩燾系一個忠臣。好在太后、皇上知道他,他就拼了聲名也還值得。”

慈禧:“我們都知道他,王大臣等也知道他?!?/p>

慈禧不僅對曾、左等洋務運動的“老班子”念念不忘,而且頗有后繼乏人之慮。郭嵩燾作為洋務運動的新銳,是中國首任駐英法大使。他極力主張向西方學習,動輒與老臣們爭論,得罪了許多人。在頑固派眼中,郭嵩燾被看成士林敗類,名教罪人?!俺龊跗漕?,拔乎其萃,不容于堯舜之世;不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边@首刻薄的對聯(lián)便是頑固派送給郭嵩燾的禮物。慈禧說他“挨這些人的罵也挨夠了”,實際上在為郭嵩燾鳴不平,同時對曾紀澤也是一種激勵。

做為掌權(quán)者,慈禧無疑是支持改革的,但處在一個社會大變革的時代,她與一個最高統(tǒng)治者應有的知識素養(yǎng)和精神面貌又有一定的差距。她沒有主動吸納新知識的渴求和行動,因而在不少問題上表現(xiàn)出驚人的無知,如認為修鐵路破壞風水,火車要用驢馬來牽引,等等;她貪圖安榮享樂,不惜挪用海軍軍費修造頤和園。無知和私欲,直接影響到她所支持的洋務運動的實績。更為重要的是,她對事態(tài)的嚴重性、改革的進程和目標從未有過足夠的心理準備和通盤考慮,而是在外力的刺激下被動地調(diào)整政策,這也表明慈禧仍然夠不上一個卓越政治家的前瞻視野。

突然襲擊,囚禁皇上

1895年甲午戰(zhàn)爭的戰(zhàn)敗,使洋務運動徹底失敗。甲午戰(zhàn)爭是日本蓄謀已久直接挑起來的。日本明治維新政府在新興資本主義勢力推動下,早已定下向朝鮮、臺灣、滿洲擴張的國策,并步步試探和著手實施。

1894年7月,日本借口朝鮮東學黨事件迅速派遣大批海陸空,進占朝鮮王京和仁川港等要隘,完全控制朝鮮政府。接著便進攻中國,同時在豐島擊沉載有中國兩營援軍的高升輪,俘虜中國操江遠船,打響了這次戰(zhàn)爭的第一槍,迫使中國于8月1日對日本宣戰(zhàn)。緊接著日本陸海軍對中國展開了全面攻擊,陸路攻陷了平壤,乘勝入侵中國本土,連續(xù)攻占了丹東、九連城、風皇城、海城、牛莊、田莊、營口等要地,直接通榆關(guān)和天津,威脅京城。海陸惡戰(zhàn)北洋軍于黃海,攻占大連、旅順,全陷遼東半島,攻占威海,全殲北洋海軍,中國海防全失,門戶洞開。交戰(zhàn)歷時僅8個月,雙方勝敗即已定局。日本出動的陸軍還有第一、第二兩個軍,總?cè)藬?shù)6萬人左右,海軍軍艦共11艘,總噸位也只有36756噸,軍事實力并不比中國強多少,但日寇處處主動出擊,又采用迂回包圍、避實就虛戰(zhàn)略,前線軍官也比較果斷,加上清政府軍隊弱點很多,因而始終占上風。

中國的情況和日本相比恰恰相反。在這場戰(zhàn)爭中,中國和朝鮮是處于被侵略的一方,按常理講,應獲得軍心和民心的擁護。朝鮮與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關(guān)系,不甘心受日本侵略,對中國的向心力很強,大有利用余地,加上李鴻章一手經(jīng)營的北洋艦隊和海防以及3萬新式淮軍,這些主客觀條件,應該說是不錯的。但是腐敗無能的清政府當局,不僅未能充分利用以上有利條件,反而一再延誤,使這場關(guān)系時局的戰(zhàn)爭遭到慘敗,最終簽訂了喪權(quán)辱國的《馬關(guān)條約》。

甲午戰(zhàn)爭的失敗,使中華民族面對空前嚴重的全面危機,也使越來越多的中國人看到,抱殘守缺決不能救中國,只有進行根本變革才是唯一出路。面臨滅種之災的危險,在這民族危機的關(guān)鍵時刻,部分先進分子的思想發(fā)生了劇烈變化,許多人逐漸意識到抵抗外國侵略不能單靠朝廷的力量,而要靠人民共同奮起。救亡的迫切心情增強了人們的民主觀念和激發(fā)了全民族的憂患意識和救亡圖存的新覺悟,改變了先前人們只在封建傳統(tǒng)中謀求發(fā)展的思維定勢,擯棄“中體西用”的教條。他們進而探求戰(zhàn)爭失敗的原因,對標榜“自強求富”的洋務運動進行尖銳批判,指斥洋務派的“師夷”是“得其貌,慕其名,忘其實”,長期主持洋務新政和甲午戰(zhàn)事經(jīng)手簽訂《馬關(guān)條約》的李鴻章一時成為眾矢之的,遭到舉國一致的猛烈抨擊。這一事實表明,由李鴻章介導的通辦洋務使中國漸臻富強的思想和道路的破滅。人們開始尋求新的出路,于是1898年由光緒帝主持的戊戌變法維新應運而生。

1895年4月,日本逼簽《馬關(guān)條約》的消息傳到北京,康有為發(fā)動在北京應試的1300多名舉人聯(lián)名上書光緒皇帝,痛陳民族危亡的嚴峻形勢,提出拒和、遷都、練兵、變法的主張?!肮嚿蠒苯议_了維新變法的序幕。

“百日維新”開始后,清政府中的守舊派不能容忍維新運動的發(fā)展。有人上書慈禧太后,要求殺了康有為、梁啟超;奕劻、李蓮英跪請?zhí)蟆按购熉犝保挥窏畛缫炼啻蔚教旖蚺c榮祿密謀;甚至宮廷內(nèi)外傳言將廢除光緒,另立皇帝。9月中,光緒皇帝幾次密詔維新派商議對策,但維新派既無實權(quán),又束手無策,只得向光緒皇帝建議重用袁世凱,以對付榮祿。16、17日,光緒皇帝兩次召見袁世凱,授予侍郎;18日夜,譚嗣同密訪袁世凱,勸袁殺榮祿,舉兵救駕。事后,被袁世凱出賣。

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突然從頤和園趕回紫禁城,直入光緒皇帝寢宮,將光緒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臺;然后發(fā)布訓政詔書,再次臨朝“訓政”,“戊戌政變”成功。戊戌政變后,慈禧太后下令捕殺在逃的康有為、梁啟超;逮捕譚嗣同、楊深秀、林旭、楊銳、劉光第、康廣仁、徐致靖、張蔭桓等人。9月28日,在北京菜市口將譚嗣同等六人殺害;徐致靖處以永遠監(jiān)禁;張蔭桓被遣戍新疆。所有新政措施,除7月開辦的京師大學堂外,全部都被廢止。從6月11日~9月21日,進行了103天的變法維新,以戊戌政變宣告失敗。

在人們的印象中,戊戌變法運動是慈禧太后一手鎮(zhèn)壓下去的,慈禧此舉成了阻礙中國進步的關(guān)鍵。然而,慈禧并非從一開始就反對變法維新。甲午慘敗,老佛爺豈能無動于衷?據(jù)費行簡《慈禧傳信錄)載,早在變法之初,慈禧即對光緒說:“變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納曾國藩議,派子弟出洋留學,造船制械,以圖富強也?!薄捌埧芍赂粡娬?,兒自為之,吾不內(nèi)制也?!惫饩w素懼慈禧,待到慈禧袒露心跡,抑郁頓釋,也就在幾個書生的簇擁下大膽行動起來,恨不得把一千年的任務在一個禮拜之內(nèi)便大功告成。欲速則不達,反而適得其反,得罪大批既得利益者。他們的所作所為漸漸超過慈禧所能容忍的限度,以導致血腥政變。

慈禧的不滿大概有兩個方面。(1)維新派有針對她的兵變計劃,直接威脅到她的地位和生命。陳夔龍《夢蕉亭雜記》云:“光緒戊戌政變,言人人殊,實則孝欽并無仇新法之意,徒以利害切身,一聞警告,即刻由淀園還京?!痹跈?quán)力之爭中,慈禧是比較心狠手毒的。如果改革要以犧牲她的權(quán)力為代價,那是萬萬不行的。(2)光緒帝和維新派全變、大變的急進變革主張,造成整個社會結(jié)構(gòu)的強烈震蕩,使許多與現(xiàn)存社會有利害關(guān)系的社會集團和政治勢力覺得受到了威脅。百日維新期間,上諭達110多件,令人目不暇接,各地方官員都怨聲載道,光緒帝嚴懲阻撓變法的官員,樹敵太多。至于廢除八股改革科舉制度,又在龐大士人群體中引起普遍恐慌。慈禧擔心全線出擊造成大廈傾覆,使出面干涉,穩(wěn)定政局。

戊戌變法運動雖被鎮(zhèn)壓,可那只是宮廷內(nèi)的權(quán)力斗爭,改革畢竟已是大勢所趨,關(guān)鍵在于由誰主持改革,以及如何進行改革。精明的慈禧太后通過戊戌政變確保了自己的地位之后,立即主動發(fā)出繼續(xù)改革的信息:“前因中外積弊過深,不得不因時制宜,力加整頓。而宵小之徒,竊變法之說,為煽亂之謀。業(yè)經(jīng)嚴拿懲治,以遏橫流。至一切政治有關(guān)國計民生者,無論新舊,均須次第推行,不得因噎廢食。”慈禧的這一舉動,給政變后萬馬齊喑的局面注入了興奮劑,使主張變法維新的社會力量重燃希望之火,這實為她政治上的高明之處。

正當慈禧意欲緩進地推行改革時,義和團運動爆發(fā)。義和團運動,打著“扶清滅洋”的口號,對于痛恨洋人的慈禧太后而言,一開始就頗對胃口。然而在如何對待義和團的政策上,是經(jīng)過了激烈的爭論的,其間還夾雜著列強的干涉。到了1900年,中國的事不僅僅牽涉到中國人。

對義和團卸磨殺驢

1900年初,義和團的主力轉(zhuǎn)進直隸,逼進京畿。慈禧太后派刑部尚書趙舒翹、大學士剛毅、及乃瑩先后去涿州調(diào)查情況。太后之所以對義和團采取慎重的態(tài)度,主要是義和團在痛恨洋人方面和太后有相似之處。義和團提出“保護中原、驅(qū)逐洋寇”,他們要焚燒教堂,因為教會“勾結(jié)洋人,禍亂中華”。他們要“三月之中都殺盡,中原不準有洋人”。

慈禧太后在1898年后痛恨洋人,其根源在于她發(fā)動政變廢光緒,另立新君的舉措,遭到洋人的極力干涉。據(jù)《庚子國變記》載:首先是法國醫(yī)官探視被后黨宣布為病重的光緒,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沒事?!吧想m同視朝,嘿不一言,而太后方日以上病狀危,告天下”。各國公使謁見,請法醫(yī)入視病,太后不許,各公使又亟請之,太后不得已,召入。出語人曰:血脈皆治,無病也。太后聞之不悅”。其次是康有為為英人庇護這事使太后憤怒?!八煲岳铠櫿聻閮蓮V總督,欲詭致之,購求十萬金,而英兵衛(wèi)之嚴,不可得。鴻章以狀聞,太后大怒曰:“此仇必報!對方食,取玉壺碎之曰:所以志也。”第三是以英國為首的列強反對太后廢光緒,立新君。1900年1月24日,太后決定立端王載漪之子溥儀為大阿哥(皇位繼承人),預定陰歷元旦(1月31日)使光緒帝行讓位禮。當時天下嘩然?!敖?jīng)元善等連名上書至二千人。載漪恐,遣人請各公使入賀,太后亦與各公使夫人飲,甚歡,欲遂立溥儀。各公使不聽,有違言。太后及載漪內(nèi)慚,日放謀所以報。會江蘇糧道羅嘉杰以風聞上書大學士榮祿言事,謂:‘英人將以兵力會歸政。因盡攬利權(quán)?!瘶s祿奏之,太后愈益怒。”

可見,太后發(fā)現(xiàn)有群氓從底層開始燒教堂、殺洋人的時候,其心態(tài)自是復雜的。一方面,她得到剛毅等的復命,均力言義“民無他心,可恃”。另一方面,她感到處處受洋人的“氣”,又找不到報復的機會。當1900年6月11日,董福祥的甘軍受義和團的影響在永定門殺死日本使館書記生杉山彬,并剖其尸后,局面已愈發(fā)不可收拾。

據(jù)曾紀澤的女婿吳永(時任懷來縣知縣)回憶,慈禧太后對義和團的認識是這樣的:當亂起時,人人都說拳匪是義民,怎樣的忠勇,怎樣的有紀律,有法術(shù),描形畫態(tài),千真萬確,教人不能不信。后來又說京外人心,怎樣的一伙兒向著他們;又說滿漢各軍,都已與他們打通一氣了,因此更不敢輕說剿辦。后來接著攻打使館,攻打教堂,甚至燒了正陽門,殺的、搶的,我瞧著不像個事,心下早明白,他們是不中用、靠不住的。但那時他們勢頭也大了,人數(shù)也多了,宮內(nèi)宮外,紛紛擾擾,滿眼看去,都是一起兒頭上包著紅布,進的進,出的出,也認不定誰是匪,誰不是匪,一些也沒有考究。這時太監(jiān)們連著護衛(wèi)的兵士,卻真正同他們混在一起了……這時我一個人,已作不得十分主意,所以鬧到如此田地。我若不是多方委曲,一面稍稍地遷就他們,穩(wěn)住了眾心,一面又得制住他們,使他們對著我還有幾人瞻顧;那時紙老虎穿破了,更不知道鬧出什么大亂子,連皇帝都擔著很大的危險。以上西太后的自述表明在普遍的仇外和反抗侵略情緒高漲的情況下,她如何利用了義和團而又不可收拾的無奈心理。

真正導致局面無法收拾的,是義和團入城后發(fā)生的不受控制的滅洋教、殺洋人和“二毛子”事件導致的八國聯(lián)軍侵華。八國聯(lián)軍由英海軍提督西摩爾率領(lǐng),自1900年6月10日自天津出發(fā),16日向大沽炮臺發(fā)出交出炮臺的最后通牒。正是在11日發(fā)生日本外交官被殺、13日義和團入北京城的前后。15日,太后召大學士六部九卿入議,當著群臣哭泣。吏部侍郎許景澄是比較清醒的一個大臣,他進言:“中國與外洋交數(shù)十年矣,民教相仇之事,無歲無之,然不過賠償而止。唯攻殺使臣,中外皆無成案,今交民巷使館,拳匪日窺伺之,幾于朝不謀夕,倘不測,不知宗社生靈,置之何也?”太常寺卿袁昶進言:“釁不可開,縱容亂民,禍至不可收拾,他日內(nèi)訌外患,相隨而至,國何以堪?”慷慨激昂,聲震殿瓦。太后側(cè)目無視之。可見太后是不以為然的。

太后不僅認為有何大不了的,而且她是執(zhí)意要硬到底了。真正促使她下決心同各國一戰(zhàn)的,是端王載漪在大沽炮臺失陷同日,出現(xiàn)了偽造的一份外交團照會。經(jīng)榮祿進呈的這份照會,要求四件事:(1)指明一地令中國皇帝居??;(2)代收錢糧;(3)代掌兵權(quán);(4)請?zhí)髿w政皇帝,廢了大阿哥。據(jù)剛毅的姻親景善記載:“剛毅來告訴我,他從未見過老佛爺那樣地發(fā)怒,即使當她聞悉康有為謀反時也沒有如此。彼族焉敢干預之權(quán)!她高喊著:是可忍,孰不可忍也;當滅此朝食?,F(xiàn)老佛爺準立決死戰(zhàn),慈意所屬,雖沐恩甚優(yōu)之榮相,亦不敢勸阻,恐生意外也。”

促使慈禧太后宣戰(zhàn)的另一個原因,是6月19日召開御前會議的當天,上海的《字林西報》發(fā)表了一篇社論,用強硬的詞句斥責中國政府:中國與各大強國同時作戰(zhàn),它是由西太后和她的奸黨的選擇而作戰(zhàn)的。他們?nèi)f分愚蠢,妄自尊大,自以為他們能夠安全地抗拒列強……不管發(fā)生任何事件,這批奸黨若不自動離去,就必須被逐出北京城。希望有可能把光緒皇帝尋出來,把他重新置于皇位之上?,F(xiàn)時必須對中國人明白指出,挑起目前的戰(zhàn)爭的是西太后,我們不是對中國作戰(zhàn),而是對那個篡奪政權(quán)的北京政府作戰(zhàn)。

慈禧太后被幾種力量推動著:一是她對洋人強烈地痛恨;二是周圍頑固派的火上澆油;三是義和團煽動的全面的對洋人的仇恨情緒;四是洋人對她的攻擊。這一切都使太后感到了莫大的激憤和羞辱。6月20日,德國公使克林德在乘轎去總理衙門途中被虎神營士兵槍殺,使館中的外國衛(wèi)隊得知后,結(jié)隊外出尋釁。義和團于是開始攻打使館。次日,清政府發(fā)布了“宣戰(zhàn)”上諭。

然而,慈禧太后真的是要傾全國之力與外敵決一死戰(zhàn)嗎?事實證明,當這口惡氣出得差不多的時候,她也就害怕起來。她的宣戰(zhàn)只持續(xù)了5天。6月21日宣戰(zhàn);6月22日又發(fā)給義和團2萬石粳米,同日懸賞洋人首級。據(jù)《景善日記》,“莊王出示懸賞,以勵殺敵,殺一男夷者,賞銀五十兩;殺一女夷者,賞銀四十兩;殺一稚子者,賞銀二十兩”。很快又密諭各省遍殺洋人,但袁昶、許景澄將諭旨中的“殺”字改為“?!弊只颉氨Wo”字。無人敢以此奏聞太后。同時,太后還賞給進攻使館的神機營、虎神營和義和團銀各10萬兩。

然而,自6月25日進攻使館第一次明顯的?;痖_始,7月18日至28日,8月3至4日,又有幾次?;?。據(jù)赫德的記述:“有人從中給我們以部分的保護,這似乎是可能的事:歷次攻擊并不是由政府所能調(diào)動的數(shù)目的兵員所發(fā)動——攻擊沒有一次干到底,總是正當我們恐怕他們一定要成功的時候停住了——假使在我們周圍的軍隊真的徹底而決心地攻擊的話,我們支持不了一個星期,或許連一天都支持不了。所以一種解釋是可信的,那就是一定有某種保護——有人,或許是知道摧毀使館區(qū)將會對這個帝國和這個皇朝帶來怎樣的損失的一位聰明人,在發(fā)布命令和執(zhí)行命令之間從中作梗?!逼鋵?,真正害怕的是慈禧太后本人。她從6月25日開始即派榮祿前往使館要求停戰(zhàn),榮祿在當晚九時得到議和命令,次日帶隊往使館界,懸一牌,書奉太后諭旨,保護使館。洋人皆由館中走出,與榮祿商議,“于是有三刻鐘之久,不聞槍聲?!?/p>

慈禧態(tài)度變化的一個重要原因,是6月25日早上6點,端王、莊王、濂貝勒、瀛貝勒帶領(lǐng)60名義和團員入宮,尋找二毛子,至寧壽宮門,太后尚未起床,他們大聲呼喊,請皇帝出來,說皇帝是洋鬼子的朋友。太后在吃早茶時聽到,大怒,斥退端王等。她這才意識到情況遠比她意料的要復雜而危險。自此,朝廷占主流的意見已經(jīng)傾向于議和。而6月26日,東南督撫們在密不公布“宣戰(zhàn)”諭旨的同時,還和各國領(lǐng)事商訂了《中外互相保護章程》九條?!皷|南互保”導致中外關(guān)系出現(xiàn)奇特的不統(tǒng)一局面。真正了解太后意圖的做法,看來只有南方的地方大吏如兩廣總督李鴻章、兩江總督劉坤一和湖廣總督張之洞等。

太后還于7月20日起連日派人向使館送西瓜、蔬菜、米面等物,又派人去慰問。8月2日,聯(lián)軍約4萬人自天津出發(fā),6日攻陷楊村,7日,清廷任命李鴻章為全權(quán)大臣,即日致電各國外交部,先行停戰(zhàn)。但列強執(zhí)意要攻人北京。8月14日,聯(lián)軍攻入北京,15日,西太后挾光緒帝出奔往太原、西安。9月7日發(fā)出“上諭”,對義和團“痛加鏟除”。

出現(xiàn)這種無法收拾的局面,雖然歸罪于義和團和辦事不力的下臣,但她并沒有完全逃避個人輕率魯莽的責任。她后來回憶說:“依我想來,還算是有主意的。我本來是執(zhí)定不同洋人破臉;中間一段時期,因洋人欺負得太狠了,也不免有些動氣。但雖是沒攔阻他們,始終總沒有叫他們十分盡意地胡鬧?;饸庖贿^,我也就回轉(zhuǎn)頭來,處處都留著余地。我若是真正由他們盡意胡鬧,難道一個使館有打不下來的道理?不過我總是當家負責的人,現(xiàn)在鬧到如此,總是我的錯頭;上對不起祖宗,下對不起人民,滿腔心事,更向何處訴說呢?”慈禧太后在決策時的處境,確實比較艱難。正如她自己所說:去涿州查看義和團的兩個國家倚傍的大臣(剛毅和趙舒翹),回來復命時,太后曾問他們“義和團到底可靠不可靠?”他們并沒有給予“正經(jīng)主意回復”。而余外的王公大臣們,“又都是……要與洋人拼命的”?!敖涛乙粋€人如何拿得定主意呢?”

慈禧還是把客觀環(huán)境當作決策的理由,因此也擺脫了自身的罪責。這次打擊似乎使她有所清醒,在回鑾過程中,就急匆匆地準備在宮中召見各國駐華公使夫人,要開展“夫人外交”。一方面表明她認識到妄自尊大可能會帶來毀滅性的危險,另一方面,她也是極力地掩示對洋人的刻骨仇恨。

慈禧太后在八國聯(lián)軍侵華后,一反常態(tài)地招待外國公使夫人。當時有的公使夫人接到邀請后非常氣憤,說:“還講什么禮儀?應該把她踩在我們腳下!她用槍炮對付我們,應該請求原諒的是她,而不是我們對她彬彬有禮!”但1902年6月的這次召見,使她們感受到了身為一個沒落帝國之主的威嚴,她們“忘記了幾天前聚會時大家義憤填膺的神情,一個個都被慈禧太后威嚴的儀表和這種莊嚴的場面深深震懾,都遵照覲見皇后的禮節(jié)給她行了三次大禮。”

隨心所欲,揮霍無度

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光緒皇帝載湉15歲了,慈禧又到了結(jié)束聽政的時候。她戀戀不舍地答應次年把政權(quán)交還給光緒帝。這時,一些王公大臣迎合慈禧的心意,奏請她在結(jié)束聽政以后,再訓政幾年。慈禧當然無不答應。

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19歲的光緒皇帝已經(jīng)完婚,慈禧不得不歸政。在歸政之前,她提出給自己建造一個好的“怡養(yǎng)之處”,于是便開始了大規(guī)模修建三海(南海、中海、北海)的工程。慈禧對工程要求極為苛刻,指令各殿閣內(nèi)外的油飾、糊飾,一律要“見新”,要完全按照她的意旨設(shè)置,不許擅自更動。她一天兩次派寵信太監(jiān)李蓮英去工地相看、督促。這項工程共計花掉白銀兩千余萬兩,而19世紀80年代清王朝從德國伏爾艦廠買的兩艘6000馬力的“定遠”與“鎮(zhèn)遠”鐵甲艦、一艘2800馬力的“濟遠”鋼甲艦,才花了白銀400萬兩,修三海的錢是買這些戰(zhàn)艦的五倍。

“三?!惫こ探Y(jié)束后,慈禧便搬進去,開始了她的所謂“歸政怡養(yǎng)”的生活。慈禧歸政后,一方面,恣意聽戲、作畫、玩賞珍品等奢侈的享樂,甚至專門讓人修了一條從中海儀鸞殿到北海鏡清齋的小鐵路,從法國進口了一輛豪華的小火車,供自己享用。更有甚者,她不愿意聽到機車的聲響,便摘掉機車,改由太監(jiān)拉著走;另一方面,她始終牢牢地掌握著國家大事的裁定權(quán),重要事情都要親自聽取大臣奏議,重要奏章和咨文都要親自閱定,即使不在養(yǎng)心殿上,光緒皇帝的一舉一動都在她的嚴密監(jiān)視之下。

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十月初十日,是慈禧的六十大壽。慈禧希望這次整壽慶典超過歷代皇后,乃至歷代皇帝。為了搞好這次慶典,早在兩年以前就開始著手籌備。光緒十八年,皇帝發(fā)下諭旨,認為慈禧壽典是舉國盛事,所有應備儀式典禮,都必須專派大臣敬謹辦理,并成立了慶典處,抽調(diào)眾多親王、大臣專門負責辦理慶典事宜。待到慶典時,舉行了一系列筵宴、演出,其奢華糜費已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而正在這時,中日甲午戰(zhàn)爭打得火熱。不久,中國戰(zhàn)敗,李鴻章秉承慈禧意旨與日本簽訂了喪權(quán)辱國的《馬關(guān)條約》,一時間輿論大嘩,全國一片譴責之聲。慈禧見眾怒難息,只好罷免了李鴻章等人,把失地賠款的責任推給光緒,然后帶上李蓮英跑到頤和園享福去了。

鎮(zhèn)壓變法,賣國求榮

中日甲午戰(zhàn)爭以后,隨著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和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fā)展,改良主義逐漸形成強勁的思潮。以康有為等人為代表,舉起“變法”、“維新”的旗幟,向封建專制制度提出挑戰(zhàn)。面對這種局勢,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的態(tài)度截然不同。

光緒帝很希望利用改良派這股力量對付后黨,將慈禧手里的大權(quán)奪過來,使自己和國家的處境都得到改善。光緒二十四年(1898)六月十一日,光緒帝發(fā)表詔書,正式表示變法的決心。接著,他任用了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一連發(fā)布了幾十道改革的命令,決定修鐵路、采礦藏、辦實業(yè)、開銀行、改革官制、興辦新式學堂等。這就是有名的“戊戌變法”。

對于光緒皇帝的這些舉動和變法維新者的一系列活動,守舊大臣們紛紛向慈禧反映,希望她盡快出面阻止。慈禧表面上不動聲色,裝出“既歸政,則不再干政”的淡漠態(tài)度。但等光緒皇帝推行新政到了最熱烈的時候,她突然打出自己的“三張牌”:一是迫使光緒下令免去他的維新派老師翁同龢的職務,并逐回原籍;二是下令凡授任新職的二品以上大臣,都必須到她面前謝恩,從而控制了用人權(quán);三是任命親信榮祿為直隸總督,并且加文淵閣大學士,統(tǒng)率董福祥、聶士成、袁世凱的北洋三軍,從而掌握了軍事權(quán)。同時她又設(shè)下一個更狠毒的圈套:讓光緒皇帝陪著她到天津去閱兵,企圖利用閱兵的機會由榮祿舉行兵變,迫使光緒皇帝退位,另立一個新皇帝。

光緒帝得知慈禧的政變陰謀,密令維新派設(shè)法營救。維新派人士把希望寄托在統(tǒng)轄新軍的直隸按察使袁世凱身上,但是,袁世凱趕到天津向榮祿告了密。榮祿慌忙進京,密報了慈禧。慈禧聞后連夜率人從頤和園回到紫禁城,直接闖入光緒帝寢宮,破口大罵。然后把親信大臣召集來,把家法放到光緒帝面前,訓斥道:“天下是祖宗的天下,你怎么敢胡作非為?康有為的新法,能勝過祖宗立的法?你真是糊涂到頂點了!”接著,慈禧下令把光緒皇帝囚禁在瀛臺(中南海里的一個小島),并盜用光緒帝的名義發(fā)布上諭,說他身體不好,再三懇請慈禧太后“訓政”。于是,慈禧又完全把持了朝廷大權(quán),開始了她一生中的第三次“垂簾聽政”。

與此同時,慈禧命令搜捕和屠殺參與變法維新的人。除殺害了譚嗣同、楊銳等變法維新的骨干外,其他凡是參與變法維新或有此傾向的人,或罷官或放逐或下獄。接著,慈禧又取消了已經(jīng)采取的各項變法措施。

慈禧囚禁了光緒帝,對外界卻宣布光緒病得很重。各國公使不相信,要求派法國醫(yī)生進宮探病,慈禧堅決不允;在各國公使的極力強求下,才答應把法國醫(yī)生召進宮來給光緒帝看病。沒想到,這位醫(yī)生看完病以后對人們說:“皇帝血脈正常,根本沒有什么病?!睂Υ?,慈禧很是惱火。

慈禧對光緒皇帝反對自己、支持變法運動一直耿耿于懷,因此她要廢掉光緒,另立一個聽話的皇帝。不久,她選中了端郡王載漪的兒子溥儶,立為大阿哥(即皇儲),準備繼承皇位。沒想到,她這種做法竟遭到了中外許多人的反對。慈禧派人去說服各國駐京公使,讓他們前來祝賀。但各國公使都不來捧這個場,使得慈禧非常下不來臺。

恰巧在這時候,有一個謠言傳入慈禧的耳朵,那就是洋人發(fā)出最后通牒,要求她把政權(quán)交給光緒。慈禧大怒,決定向美、英、法等八個國家宣戰(zhàn)。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六月慈禧召開御前會議,正式向八國聯(lián)軍宣戰(zhàn)。誰知宣戰(zhàn)才幾天,慈禧出爾反爾,竟派榮祿前往各國使館慰問,表示愿意馬上停戰(zhàn)議和。榮祿親自領(lǐng)兵來到北御河橋,在一塊木牌上寫著“欽差大臣榮祿,奉慈禧太后之命,前來盡力保護使館”。在戰(zhàn)爭進行最激烈的時候,慈禧派奕劻去慰問各國公使,送去瓜果、蔬菜、米面,放到使館聚集的東交民巷街口,任由洋人自行拿用。慈禧還無恥地說:“這是我關(guān)懷籠絡(luò)外國人的一點意思?!?/p>

八國聯(lián)軍很快逼近了北京城。光緒二十六年七月,慈禧扮成農(nóng)婦模樣,攜帶光緒皇帝和大阿哥,在部分大臣和太監(jiān)的簇擁下,狼狽西逃。臨行前,珍妃出面請求皇上不必西去,應該留下來處理和各國講和的事情。慈禧平日最不喜歡珍妃,此時見她又反對自己,竟命令太監(jiān)將珍妃推入井中淹死了。

在西逃過程中,慈禧這個不可一世的女人吃盡了苦頭。但是,境況稍有好轉(zhuǎn),她便又作威作福起來。逃到西安以后,慈禧把巡撫衙門作為行宮,又過起了紙醉金迷的生活。單是每頓飯選菜譜就有一百多種,雞鴨魚肉、燕窩海參,應有盡有,每天都要用二百多兩銀子。慈禧卻說,這比在北京節(jié)約多了。

早在西逃路上慈禧就派李鴻章充當全權(quán)大臣,與八國聯(lián)軍談判求和。并用光緒帝名義發(fā)布上諭,賴掉她“宣戰(zhàn)”的責任。八國聯(lián)軍明知宣戰(zhàn)責任在慈禧,也不再追究。光緒二十六年底,外國侵略者提出“議和大綱”十二條,慈禧連忙下令:“所有十二條大綱,應即照允?!睕]有經(jīng)過多少談判就于第二年九月簽訂了《辛丑條約》。賣國求榮的慈禧保住了自己的地位滿心歡喜,就于次年八月在西安城張燈結(jié)彩,鑼鼓喧天,然后三千多輛馬車,滿載著金銀、古董,浩浩蕩蕩起駕回京。

清末新政的“無言結(jié)局”

與戊戌變法相比較,清末“新政”實際上是一場更具現(xiàn)代化性質(zhì)的改革。但對于滿清政府而言,“新政”的果實他們覺得并不那么甜美。政治上,它在沿襲戊戌變法裁汰閑衙冗官方針的基礎(chǔ)上,設(shè)立外務部、商部、學部、巡警部、郵傳部等新的政府機構(gòu),使傳統(tǒng)的六部體制不復存在;經(jīng)濟上,首先肯定了戊戌變法時獎勵工商、發(fā)展實業(yè)的各種措施,而后頒布《商人通例》、《公司律》、《破產(chǎn)律》、《商會簡明章程》等多種經(jīng)濟法規(guī),為工商業(yè)的發(fā)展提供必要的法制保障;軍事上,戊戌變法時的主張為整頓團練、令八旗改練洋操,并著手改革軍制,而新政則致力于用現(xiàn)代化軍隊建制編練新軍,使軍隊組成、武器裝備和指揮水平可明顯改善;文化教育上,戊戌變法時提出改革科舉制度、設(shè)立新式學堂、獎勵游學,新政則宣布廢除科舉制度,大規(guī)模地開辦新式學堂和派遣士人出國留學,并參照日本模式制定出中國最早的學制——《欽定學堂章程》以及《奏定學堂章程》。

作為最高統(tǒng)治者的慈禧,對新政寄予厚望。她在接近古稀之年,還對魏源的《海國圖志》、徐繼畬的《瀛寰志略》等介紹外國歷史地理的書籍產(chǎn)生極為濃厚興趣,時常閱讀以廣見聞。新政推行過程中,雖有著種種弊端,但決非無善可陳。新政的推行,確實在為中國逐步積累著現(xiàn)代化資源,為社會的轉(zhuǎn)型準備著物質(zhì)和社會方面的條件?!肚迨犯濉ず箦鷤鳌分蟹Q:“(慈禧)晚乃壹意變法,怵天命之難諶,察人心之將渙,而欲救之以立憲,百端并舉,政急民煩,陵土未乾,國步遂改。”不過,當時的國內(nèi)外環(huán)境沒有再給中國提供一個穩(wěn)健改革的機遇。1904年,日俄戰(zhàn)爭爆發(fā),島夷小國日本戰(zhàn)勝了龐然大物俄羅斯。國內(nèi)外輿論認為,這是立憲國戰(zhàn)勝專制國的鐵證,“皆謂專制之政,不足復存于天下”。于是國內(nèi)立憲的呼聲,由微弱轉(zhuǎn)為高漲。慈禧在強大輿論壓力下,不得不將新政歸于憲政改革。憲政改革,意味著要突破政治體制中最核心的部分。這一重大的舉措,給清末改革帶來功能性紊亂,也給慈禧招致難以承受的壓力。

本來,后起國家的現(xiàn)代化在初期需要一個集權(quán)的中央政府,以便整合社會力量,充分調(diào)動和使用各種資源,穩(wěn)健地推動現(xiàn)代化的進程。日本即是一個成功的先例。

日本從1868年開始明治維新,到1889年頒布《大日本帝國憲法》,歷時二十余年。而中國在實行新政不久即轉(zhuǎn)入憲政改革,其結(jié)果只能導致政治資源的分散,使原已就“內(nèi)輕外重”的政治格局更趨嚴重。當時國內(nèi)就有人痛切地指出:“論日本之政,其所以致富強者,以其能振主權(quán)而伸國威也。今之議者不察其本,而切切以立憲為務,是殆欲奪我自有之權(quán),而假之以自便自私也……夫日本以收將權(quán)而存其國,而我國以限君權(quán)而速其禍,不可謂善謀國者也。”

1906年,光緒奉慈禧諭旨,宣布“預備仿行憲政”,并以官制改革為下手處。官制改革以行政和司法相互獨立為基本原則,“總使官無尸位,事有專司,以期各有責成,盡心職守?!庇捎诠僦聘母餇可鏅?quán)力和利益的重大調(diào)整,引起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的躁動不安。有關(guān)官制改革的條陳如雪片般飛到慈禧的眼前,其意見之紛雜、斗爭之激烈實屬罕見,老佛爺感覺“如此為難,還不如投湖而死。”區(qū)分清楚中央與地方的權(quán)限是官制改革中最頭痛的問題之一,清政府本欲通過官制改革收取督撫的兵權(quán)和財權(quán),哪知督撫卻以設(shè)內(nèi)閣、開國會相要挾,中央與地方的矛盾更形突出。官制改革陷于進退維谷的境地。

1908年,憲政編查館頒布九年預備立憲逐年籌備事宜清單。與此同時,慈禧和光緒帝聯(lián)名發(fā)布《九年預備立憲逐年推行籌備事宜諭》。上諭中指出:“當此危急存亡之秋,內(nèi)外臣工同受國恩,均當警覺沉迷,掃除積習……所有人民應行練學自治教育各事宜,在京由該管衙門,在外由各省督撫,督飭各屬隨時催辦,勿任玩延?!庇衷疲骸爸灵_設(shè)議院,應以逐年籌備各事辦理完竣為期,自本年起,務在第九年內(nèi)將各項籌備事宜一律辦齊,屆時即行頒布欽定憲法,并頒布召集議員之詔。”這是慈禧生前頒布的最后一道諭旨,也可說是慈禧的政治遺囑。不久,慈禧悲郁而逝,權(quán)力軸心頓成虛弱,要求速開國會、速立憲法的呼聲更趨高漲。立憲派的鞭策和清廷的拖延,導致兩者合作的最終破裂。清王朝在革命派和立憲派的呼喊聲中土崩瓦解,清末改革以失敗而告終,中國也開始進入一個更沒有“重心”的時代。

雖得生前榮,卻遭死后恥

慈禧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沒有放棄權(quán)力。光緒帝死后,她立即立了醇親王載灃的兒子溥儀為皇帝,定年號為“宣統(tǒng)”。當時溥儀年僅三歲,自然什么事也不懂,因此慈禧又一次發(fā)布懿旨:“小皇帝年紀還小,應當專心學習,所有軍國政事,都按我的訓令施行?!钡诙?,光緒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三日,慈禧便死在了中海儀鸞殿,終年74歲。

慈禧死后,由徽號加謚號通稱:“孝欽慈禧端佑康頤照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光圣顯皇后?!笔辉率?,慈禧入殮。后葬東陵。從慈禧斷氣,到把她埋入地宮,折騰了將近一年,耗白銀達一百二十多萬兩。

不可否認的是,慈禧深深迷戀權(quán)力,這是她難以擺脫的弱點。權(quán)力這兩個字具有太大的吸引力,對權(quán)力的渴望根植于人性深處。這個東西使得人性中根深蒂固的超越意識得到最充分的實現(xiàn),這是任何強者都難以抵御的誘惑。從這點上來說,慈禧的失敗是由于人性的普遍弱點而不是自己的性別因素。其實,作為統(tǒng)治者她有足夠的智慧和權(quán)威。慈禧太后垂簾聽政期間在軍機大臣領(lǐng)班的職位上呆過的只有兩個人——恭親王和慶親王。前者被貶黜過許多次,其榮譽被剝奪殆盡,而后者在三十年里則始終是個“不倒翁”,所得到的榮耀全都原封未動地保存了下來。張之洞、劉坤一、王文韶這三位杰出的總督、大學士也是這樣。慈禧太后從來都讓他們擔任重要職務,但他們從未遭過她的貶黜。因為他們都是她的國家里最進步的官員,但其中沒有一個人強大到足以危及她的統(tǒng)治,所以沒有必要提醒他們上面有個強權(quán)人物。因為,歷史和事實都已經(jīng)讓所有人知道:只要她大筆一揮,就可以讓任何官員從天上掉到地下。

慈禧就是這樣一個女人。她有著那個時代普通女人所沒有的叛逆性格,卻跳不出那個時代人們的局限。她嫵媚又潑辣,她聰明又無知,她大膽又保守,她勤奮又貪圖逸樂。她不太理解政治,政治也給了她千載罵名。

女人慈禧由著自己的性情,風風光光、曲曲折折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在生命的最后,她好像有一點后悔。她在病榻上留給人們的最后一句話是:“以后勿使婦人干政。此與本朝家法有違,須嚴加限制?!彼姓J自己不成功地涉足了政治。她希望別人不要效仿她,而要做單純的女人??墒?,如果她不涉足政治,她怎么可能把女人做得那樣風光?她給不出這個問題的答案。

而她或許會料到自己身后的罵名,但卻萬萬想不到自己死后,會遭受盜陵拋尸的奇恥大辱,這也許是她最擔心的!

慈禧生前在政治上權(quán)威顯赫,在生活上享盡了人間富貴,而她為自己所修筑的陵墓更是極盡奢華。慈禧的陵寢,是清東陵建筑群中最有看頭的一景。明樓紅墻,黃瓦飛檐,雖與同為皇太后的慈安陵隔一道馬槽溝,以完全相同的規(guī)模和樣式坐北朝南并立,但內(nèi)在裝修與細節(jié)設(shè)計卻不能同比。有關(guān)建陵的歷史記載和傳說,便合成了一個讓人驚嘆的“女權(quán)”故事。

咸豐皇帝駕崩后,慈禧的親兒子載淳繼位。在這年僅六歲的同治皇帝背后,慈安和慈禧作為東、西太后垂簾聽政。同治五年(公元1870年)后,兩位皇太后即選中東陵的風水寶地菩陀峪和普祥峪建陵寢,由于清二百年歷史上還沒有兩個皇太后一起建陵的先例,如何建陵便成了無制可依、無章可循的難事。在承修大臣提出的同葬一陵(棺槨并排無高低貴賤之別),或者一陵兩地宮的上奏被慈禧否定后,最終實施了建兩座陵的方案。建陵經(jīng)費則通過提高賦稅的方法解決。這兩座陵于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八月同時開工興建,到光緒四年(1879年)同時完工,慈安陵居西,慈禧陵居東。兩座陵墓建筑規(guī)模大體相同,但慈安陵共用白銀260萬兩,而慈禧陵只用了227萬兩。當時雖為兩宮皇太后共同執(zhí)政,可慈安地位高于慈禧。慈禧是一爭強好勝女人,哪能甘居他人之后呢。其實兩宮太后的陵墓在所有皇后陵中均屬上乘,可是慈禧對此并不滿足。慈安死后,慈禧大權(quán)獨攬,唯我獨尊,于光緒二十年(公元1895年)借其陵寢滲水之機,下令拆除三大殿重新修建。整個工程長達十三年之久,耗資巨大,直至慈禧死時才完工。雖然陵制已定,老佛爺在陵寢局部的規(guī)模與樣式上不僅另辟新徑,還極盡揮霍之能事,在內(nèi)裝修和建筑細節(jié)上大做文章,使重修的慈禧陵成為清代最豪華獨特的一座皇家陵寢。

重建的慈禧陵,用料之精美、工藝之高超、裝修之獨特,均居明清帝后陵之首,堪稱慈禧陵之“三絕”。

一絕,用料之精美。步入慈禧陵隆恩門,一眼就看到獨具一格的紅褐色門窗菱花和梁枋斗拱,渾然一體,給人以清心悅目之感。乍看不如宮廷中常見的紅漆彩梁柱那么艷麗,細瞧才可發(fā)現(xiàn)木質(zhì)紋理精細、色彩典雅。這是一種名貴的黃花梨木,多產(chǎn)于海南島。遍訪各處建筑,用此木建殿堂者,唯有慈禧陵一處。在三殿六十四根柱子當中,除隆恩殿七米高的金柱、中柱為包廂外,其余均為直徑一米、高3.65米的獨根筆直的原木。這些名貴的材料,構(gòu)成了慈禧陵木質(zhì)精美之一絕。據(jù)清史記載,僅三大殿所用的葉子金就達4592兩以上。而這貨真價實的金碧輝煌雖然經(jīng)過盜墓者貪婪的洗劫,如今依然可見那“金絕”的豪華殘跡與碎片。至于木絕,也足以讓人瞠目。三大殿的梁枋都是用中上品黃花梨木制成的。據(jù)說這種木質(zhì)堅硬、紋理細密的木料現(xiàn)在已瀕絕種,其價以斤而論,稱得上是寸木寸金。而慈禧的棺槨,更是用極名貴的金絲楠木制作的。

二絕,工藝之高超。慈禧陵三殿里里外外梁枋各處彩畫,全部貼金。三殿六十四根柱子,完全采用鍍金嵌飾,比北京故宮太和殿內(nèi)的六根金柱還要華麗。三殿內(nèi)外的大小三十塊磚墻及二百二十八平方米的范圍內(nèi),雕刻著“五福捧壽”、“綾帶盤長”、“萬字不到頭”等,并在磚上節(jié)掃紅、黃金粉,使之顯得更加金碧輝煌。金飾的豪華、美輪美奐堪稱一絕。

三絕,裝修之獨特。為顯示女人當政,隆恩殿周圍石雕欄桿上,均雕刻了“鳳引龍”圖案。殿前正中長3.18米、寬1.6米的陛階石上,雕刻著一龍一鳳:丹鳳凌空展翅,穿云俯身向下;蛟龍出水曲身,騰空昂首向上。鳳引龍,相戲火珠。在隆恩殿周圍六十九塊漢白欄板上,也精心雕刻了“鳳引龍”圖案。尤其是欄板之間的七十六根望柱,最為標新立異?;始医ㄔ斓氖瘷谕?,“龍鳳望柱”等級最高,大都在望柱頭上以一龍一鳳相間排列。慈禧陵的月臺望柱更不同一般,單單雕刻著穿云翔鳳,神態(tài)洋洋自得。整個雕欄共雕琢了二百四十只鳳,三百零八條龍,像這樣寓意其中的雕刻,實屬罕見,怎能不稱這為之一絕呢!這種出自皇室的獨一無二的”一鳳壓兩龍”的造型,與石欄板上龍追鳳的圖案彼此呼應,一起強化并張揚著皇權(quán)的性別寓意;殷前龍鳳丹陛石上的雕刻更是石雕珍品。它的構(gòu)圖打破了傳統(tǒng)的龍鳳并排格局,顯示的是新穎獨特的鳳在上龍在下圖案,加之高浮雕與透雕所創(chuàng)造的栩栩如生的立體感和鳳舞龍飛氣勢,將皇權(quán)的性別強調(diào)指向極致。

慈禧陵的“三絕”,演繹著無比奢華的“女權(quán)”故事。這“女權(quán)”二字,所包涵的自然不是女權(quán)革命意義上的婦女“權(quán)利”,而是封建統(tǒng)治的最高“權(quán)力”。早在清末,一位叫何震的女子就否定了女性的同一觀念,對婦女的社會性別進行階級論審視。在她看來,男女平等并不單純是男子不壓抑女子的性別平等,而是“人人平等”的社會與階級平等。英國的維多利亞、中國的呂后、武則天、慈禧都是女人執(zhí)掌政權(quán),卻沒有根本上改變男女不平等的社會。如此,慈禧陵的一鳳壓兩龍也好,鳳在上或在前、龍在下或在后也好,絕不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指涉婦女權(quán)力的“女權(quán)”象征。而陵墓的豪奢也并沒有帶來身后的榮耀,反而帶來了滅頂之災。

1928年夏,流氓軍閥孫殿英在河北省遵化縣制造了一起駭人聽聞的盜陵竊寶案。所盜的兩座墓葬中,一座是清朝乾隆皇帝的裕陵,一座是慈禧太后的東陵。

民國初年,軍閥連年混戰(zhàn),割據(jù)為王者比比皆是。孫殿英也乘勢而起,糾集了一批土匪、賭鬼、煙販等組成隊伍,稱雄一方。后來,孫殿英率部投降蔣介石,被任命為第六軍團第十二軍軍長,在河北遵化一帶駐防。1928年夏,孫殿英率部駐扎薊縣馬伸橋,這里與清東陵只有一山之隔。

對于孫殿英來說,清室皇陵無疑是他垂涎已久的一塊大肥肉。清室皇陵共有五處,三處在遼寧省,兩處是滿清人關(guān)后在河北省遵化縣和易縣的東西二陵,這是清陵的主要部分。乾隆時期是滿清最鼎盛的時期,慈禧太后則是滿清掌權(quán)者中窮奢極欲者之一,所以,這些陵墓也以乾隆皇帝及慈禧太后的陵墓最為奢侈,里面放置了無數(shù)稀世珍寶。

當年清室讓位時,東陵不僅設(shè)有護陵人員,機構(gòu)仍然承襲清制,而且還有旗兵、綠營兵駐陵守護,宗人府、禮工部等機構(gòu)分別承擔陵寢一切事務。但是隨著世事的變遷,東陵漸漸脫離清室的掌握,落入北洋軍閥手中。護陵大臣名存實亡,常不在官署,不僅不能有效保護陵墓,反而串通他人,倒賣財物。于是,對東陵的破壞與日俱增,直至有人企圖全面挖掘偷盜,大發(fā)橫財。

1928年7月上旬,孫殿英部以軍事演習施放地雷為名,驅(qū)走全部守陵人員,封鎖關(guān)隘,實行戒嚴,大肆洗劫乾隆的裕陵和慈禧的普陀峪定東陵。由于封鎖嚴密,所以外界雖有傳聞,卻不明真相。

7月10日、11日,二十余輛大車滿載珠寶回到孫殿英司令部。此時,全國的報紙仍沒有登出任何消息。直到8月初,路透社才有電訊透露此事,某些報紙予以采用,但仍未引起人們的注意。直到事發(fā)一個多月后的8月13日,《中央日報》才報道了“匪軍掘盜東陵的慘狀”。這才轟動全國。此事成為當時家喻戶曉的特大新聞。

根據(jù)《孫殿英投敵經(jīng)過》中的記載,孫殿英曾回憶說:“乾隆的墓修得堂皇極了,棺材里的尸體已經(jīng)化了,只留下頭發(fā)和辮子。陪葬的寶物不少,最寶貴的是頸項上的一串朝珠,有一百零八顆,聽說是代表十八羅漢,都是無價之寶。其中最大的兩顆是朱紅的,我在天津與戴笠見面時送給他做了見面禮。還有一柄九龍寶劍,有九條金龍嵌在劍面上,劍柄上嵌了寶石。我托戴笠代我贈給委員長或何部長,究竟他怎樣處理的,由于怕崩皇陵案重發(fā),不敢聲張。慈禧太后的墓崩開后,墓堂不及乾隆的大,但陪葬的寶物卻多得記不清楚。慈禧從頭到腳,一身穿掛都是寶石,量一量大約有五升之多。慈禧的枕頭是一只翡翠西瓜。我托戴笠贈給宋子文院長了。她口里含的一顆夜明珠,分開是兩塊,合攏是一個圓球,分開透明無光,合攏則透出一道綠色的寒光,夜間在百步之內(nèi)可照見頭發(fā)。聽說這個寶貝可使尸體不化,難怪慈禧的棺材劈開后,老佛爺好像在睡覺一樣,只是見了風,臉上才發(fā)了黑,衣服也有些上不得手。我將這件寶貝夜明珠托戴笠代我贈紿了蔣夫人。宋氏兄妹收到我的寶物之后,引得孔祥熙部長夫婦眼紅。接到戴笠的電告后,我選了兩串朝鞋上的寶石送去,才算了事?!贝送猓瑢O殿英還送給閻錫山價值五十多萬元的黃金,送給監(jiān)察院長珍貴的古玩……無怪乎這些當官掌權(quán)的國民黨要員起初積極查詢此案,到后來卻只是做一些表面文章。因此,孫殿英才得以逃脫法網(wǎng)。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