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節(jié) 《集賢殿御書院》的肖像畫

唐代文化與詩人之心 作者:(日)丸山茂 著,張劍 譯


第五節(jié) 《集賢殿御書院》的肖像畫

汪、王兩家之說,在《香山居士寫真詩并序》的序中“元和五年”和“時年三十七”這一矛盾處,汪氏認(rèn)為“五年”為“三年”的誤寫,而王氏則認(rèn)為,“三十七”應(yīng)為“三十九”之誤,兩種觀點針鋒相對。

王氏在前書的第77頁,把《香山居士寫真詩并序》的序訂正為“時年三十九”,但在第301頁中,稍一疏忽,又原封不動地引用為“時年三十七”。而且前者引自《白香山集》(那波道圓本),后者引自《白氏長慶集》(文學(xué)古籍刊行社影印本),分別來自不同的文本。

汪氏雖然提到《自題寫真》詩的“寫真”和《題舊寫真圖》的“舊寫真圖”可能不是同一幅肖像畫,但沒有講到它們與《香山居士寫真詩并序》中“集賢殿御書院”的肖像畫的關(guān)系。假如是同一幅畫,那么《香山居士寫真詩并序》序中“時年三十七”和《題舊寫真圖》詩“我昔三十六”之間出現(xiàn)的一歲之差就成了問題。

無論如何,汪、王兩人都沒有考慮到肖像畫的繪制場所。我們再重新讀一遍《香山居士寫真詩并序》序和詩,就會發(fā)現(xiàn)序中有“奉詔寫真于集賢殿御書院”,詩中有“昔作少學(xué)士,圖形入集賢”。由于是“奉詔”在“集賢殿御書院”畫的,那么可以推測肖像畫的繪制年代為:自“元和二年秋”白居易被任命為集賢殿校理,到“十一月五日”被召為翰林學(xué)士為止的這一段時間之內(nèi),大概是妥當(dāng)?shù)陌伞?/p>

在《資治通鑒》卷二百三十七元和二年的紀(jì)事中有“盩厔尉集賢校理白居易,作樂府及詩百余篇,規(guī)諷時事。流聞禁中。上見而悅之,召入翰林為學(xué)士”之語?!斗顒仍囍茣t批答詩等五首》的原注為“元和二年十一月四日,自集賢院召赴銀臺,候進(jìn)旨。五日,召入翰林。(中略)數(shù)月,除左拾遺”。

元和二年白居易三十六歲。因此,產(chǎn)生了與《香山居士寫真詩并序》序中“元和五年”和時年三十七的矛盾。與此同時,《題舊寫真圖》詩中“我昔三十六”的“三十六”,這個問題倒解決了。

《曲江感秋并序》的序中有“元和二年三年四年,予每歲有曲江感秋詩,凡三篇,編在第七集卷。是時予為左拾遺、翰林學(xué)士?!钡谝皇自姷拈_頭部分為:“元和二年秋,我年三十七。長慶二年秋,我年五十一?!卑拙右壮蔀樽笫斑z是元和三年四月二十八日,此時,白居易的年齡為37歲。然而,《曲江感秋》詩卻道“元和二年秋,我年三十七”。這里,“元和二年秋”和“我年三十七”也是一個矛盾?!拔夷耆摺睉?yīng)為元和三年,而“元和二年秋”則該是36歲才對。

不過更重要的是51歲的白居易回想起擔(dān)任左拾遺和翰林學(xué)士時的情景,在“元和二年”“三年”“四年”,他以《曲江感秋》為主題,“每歲”都有詩作,隔了“中間十四年”后,他又作詩2首,并寫了序。

同樣,“寫真”詩也形成了《自題寫真》《題舊寫真圖》《贈寫真者》《感舊寫真》《香山居士寫真詩并序》這五層結(jié)構(gòu),詩歌內(nèi)容懷念的仍然是左拾遺、翰林學(xué)士時代。

亞瑟·威利(Arthur Waley)在《白樂天》(花房英樹譯)中這樣寫到:“此時,他為了懸掛在集賢院的肖像畫,作為模特端坐著。畫畫的人是有名的肖像畫家李放。其后,白隨身攜帶的大概就是這幅畫的仿作吧。到了公元817年,他十分無奈地意識到如今的自己與年輕時的肖像畫幾乎沒有多少地方相像了,于是他又命人重新給自己畫了新的肖像。不過對于這第二幅肖像畫他幾乎沒有再提到過。而后的公元842年,他請人畫第三幅肖像畫時,心目中留戀的依然還是李放筆下的“紅顏若學(xué)者”。(第三章第88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