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江南·江南好(上)
【其一】江南好,建業(yè)舊長安①。紫蓋忽臨雙鹢渡,翠華爭擁六龍看②。雄麗卻高寒。
【其二】江南好,城闕尚嵯峨。故物陵前惟石馬,遺蹤陌上有銅駝③。玉樹夜深歌④。
【其三】江南好,懷古意誰傳。燕子磯頭紅蓼月,烏衣巷口綠楊煙⑤。風(fēng)景憶當(dāng)年。
【其四】江南好,虎阜晚秋天⑥。山水總歸詩格秀,笙簫恰稱語音圓⑦。誰在木蘭船。
【其五】江南好,真?zhèn)€到梁溪⑧。一幅云林高士畫,數(shù)行泉石故人題⑨。還似夢游非。
淺顯注釋:
①建業(yè):指南京。南京曾為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南唐、明等八代王朝的都城,故稱“舊長安”?!¢L安:代指都城。
②紫蓋:指云氣,古人附會為象征王者之氣。 雙鹢:即船頭繪有鶴鳥圖像的船,此處指皇帝之游船?!〈淙A:一種用翠鳥羽毛作裝飾的旗子,此處代指皇帝之車駕?!×垼汗糯实鄣能囻{用六匹馬拉,故六龍即成為皇帝之代稱。
③陵:明太祖朱元璋孝陵,規(guī)模宏大,曾于陵丘養(yǎng)梅花鹿,獵者死罪,到了明清交替之時(shí),孝陵建筑被損毀,鹿群亦被獵殺殆盡,陵前只剩石馬?!°~駝:西晉陸機(jī)《洛陽記》:“洛陽有銅駝街,漢鑄銅駝三枚,在宮西,四會道相對。俗語云:‘金馬門外集眾賢,銅駝陌上集少年?!匀宋镏⒁??!?/p>
④玉樹:《玉樹后庭花》曲,為南朝陳后主所制,以其聲情濃艷被視作亡國之音(見《陳書·張貴妃傳》)。
⑤燕子磯:地名,在今江蘇省南京市東北郊的長江邊,三面懸絕臨水,狀如飛燕,為南京名勝之一?!〖t蓼:水邊高草,秋天開花,花如葦穗,色紅。 烏衣巷:地名,在今南京市秦淮河利涉橋南,為晉宋時(shí)期王、謝等名門望族所居之地。
⑥虎阜:即虎丘,在今江蘇省蘇州市西北閭門外,又名海涌山,風(fēng)景盛極一時(shí),登臨可俯瞰全城,為蘇州名勝之一。
⑦詩格:詩之風(fēng)格。 語音圓:蘇州方言有“吳儂軟語”之譽(yù),圓潤柔美。木蘭船:船的美稱。南朝梁代文學(xué)家任昉《述異記》卷下:“木蘭洲在潯陽江中,多木蘭樹。昔吳王闔閭植木蘭于此,用構(gòu)宮殿也。七里洲中,有魯班刻木蘭為舟,舟至今在洲中。詩家云木蘭舟,出于此?!?/p>
⑧梁溪:水名,在今江蘇省無錫市西。古時(shí)此水極窄,梁時(shí)疏浚,故名。
⑨云林:指元代畫家倪瓚(號云林居士),擅畫山水、墨竹。前時(shí)家富,博學(xué)好古,四方名士常至其門。元順帝至正年間忽散盡家財(cái),浪跡太湖一帶,風(fēng)骨高潔。
對章小賞:
《夢江南》,又名《望江南》《憶江南》《江南好》,中間七言兩句,以對偶為宜。
每每遇到完整流傳至今的聯(lián)章組詩,總生出整體鑒賞的沖動,私以為作者在一段集中的時(shí)間內(nèi),集中完成的作品,其間總會有或多或少的關(guān)聯(lián),無論是連續(xù)的情緒起伏,還是層疊的感懷論調(diào)。
但納蘭此組共十首,《夢江南》雖短小,聚在一起也變得篇幅浩大,為避免陋賞時(shí)文字冗長疲于對照,只好分上、下兩部分各五首進(jìn)行評析。
組詩的前五首,在表達(dá)上以描物刻景為重點(diǎn)。
納蘭隨康熙出巡江南,秋季十月下旬,縱是再溫暖明媚的江南,到這個(gè)時(shí)節(jié),也被寒涼籠罩,但在納蘭眼中,江南之景,還是華麗異常的。
這種華麗的體驗(yàn),從他還未踏上江南的土地便開始了。
其一:“初到江南”。
這不是一座小城,一處薄地,這里是建業(yè),是舊日的長安,這里也曾像如今的帝都那樣輝煌風(fēng)光,而當(dāng)朝帝王重臨前朝都城時(shí),總難免伴著一種新舊更迭的勝利感和優(yōu)越感。
在作為侍衛(wèi)的納蘭心中,也一樣會浮泛起這樣的感觸。
紫蓋、雙鹢、翠華、六龍,說的都是皇帝,當(dāng)納蘭陪著康熙乘游船駛向碼頭,那高高的船頭,正居高臨下地俯視著渡口,也高傲地俯瞰著碼頭上熱情喧嘩的人民。
僅憑一個(gè)“卻”字,我們就可以看出納蘭的主觀視角。
“卻”,使動用法,使“高寒”退卻。
在莊嚴(yán)雄麗的皇家儀仗面前,連秋季的寒涼,都收了氣勢,低眉順眼地退去,這種天上地下唯我獨(dú)尊的高傲,正以康熙和納蘭所在的樓船為中心,向四周輻射開去。
于是,康熙,或者說我們的詞人納蘭,便是以如此雄霸的氣勢,出現(xiàn)在江南土地上的。
其二:“拜臨古跡”。
入了江南,便看到那前朝城闕仍然靜靜地高聳于大地之上,仿佛不知朝代更迭、物華翻轉(zhuǎn),也不知?dú)q月崢嶸、血雨腥風(fēng),依舊保持著它高傲的姿態(tài)。
但一個(gè)“尚”字,卻提醒著我們,前朝的繁華,仿佛不像看上去那么安然無恙。
懷著瞻仰故物、尋訪遺蹤心情的詞人,緊接著就向我們展示了一番令他和我們都不免失落、嘆息的場面。
前朝的城闕尚且巍峨,再看那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陵丘仍在,當(dāng)年的鹿群卻早已不見,只剩下佇立的石刻,默然無語。還有那曾經(jīng)熱鬧的銅駝街,如今,卻應(yīng)了晉代索靖的預(yù)言,只剩下銅駝像,藏在叢叢荊棘之中。
“惟”和“有”二字相應(yīng)互文,共同描摹了前朝勝地如今“惟有”金石遺跡的寂寞晚景。
幸好,當(dāng)這些繁華都隨時(shí)間消退時(shí),陳后主的那首《玉樹后庭花》,卻還在夜深時(shí),仿佛前朝舊夢,飄出窗口,縈繞在耳邊,陪伴著斑駁屹立的老城闕。
但真的好嗎?
納蘭怕是不這樣認(rèn)為。
事實(shí)上,將“玉樹歌”放在前朝勝景衰落的描述之后,不正是在向我們暗示著,“國已如此,玉樹猶歌,此乃國亡之本也。”
其三:“文藝懷古”。
政治家懷古喜歡吹捧前代帝王,軍事家懷古喜歡感慨名將奇戰(zhàn),而喜文之人到金陵,一定要站在烏衣巷口,嘆一句“舊時(shí)王謝堂前燕”。
王導(dǎo)、謝安兩大毗鄰的友好家族,無論是在文學(xué)成就上,或是在政治影響上,幾乎已經(jīng)成為金陵的代名詞,所以納蘭的懷古,也必不可少地提到了烏衣巷。
欲“懷古”,而“意誰傳”,一個(gè)問句,便將現(xiàn)在和過去拉得很遠(yuǎn),納蘭在緬懷前人,可再深摯的緬懷之情,也找不到人替他向前人傳達(dá),于是,他只能看著他們看過的風(fēng)景,想象著他們的當(dāng)年。
他在燕子磯頭的江水岸,看成群生長的、高高的紅蓼花,伴著秋夜寒涼月,凄冷清蕭;又在烏衣巷口的陽光里,賞整排挺立的靜謐的綠楊樹,籠著秋晨薄云煙,燕事難尋。
這里的對仗尤為工整精妙。
前句天上夜色,后句人間秋涼,前句城外風(fēng)月寂寥,后句巷里人事斑駁,秋月清冷皎潔無聲高懸,綠煙朦朧婉約縹緲晃動,虛實(shí)之間有動靜之美。
納蘭看著他們看過的,體會著他們曾體會的,感慨著他們或許也感慨過的。
也許只有這樣,納蘭那無處訴說的敬緬之情,才終能有所寄托。
其四:“忘情山水”。
登虎丘,觀山水,山水如詩歌聲飛。
江南好,好在山水之美。
登蘇州虎丘,一覽全城,園林層疊碧翠聯(lián)翩,在晚秋的高陽下,山水合一,仿佛一首絕美的詩詞,躺在納蘭眼前。
極言山水美,卻不提美,只說“歸”于“詩格”之“秀”,這是納蘭對這片風(fēng)景最高的贊賞。“歸”,在這里取“歸順”之意,山水順詩歌格致之美,正是在說,眼前的山水景致,無須詩人構(gòu)思鋪墊描摹,便可自然而然地成詩成章,它們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首極美的詩詞。
對于我們這些用慣了“如詩如畫”這種形容詞的現(xiàn)代人,納蘭在這里,為我們上了深刻生動的一課,那山水,不是如詩,恰是詩。
山水之下,必有清歌,聽那悠長綿軟的笙簫齊鳴,恰和蘇州的圓潤方言相應(yīng)相稱。
是綿柔的笙簫之音托起那好聽的軟語,或是那圓潤如珠的歌喉卷起那動人的笙簫,詩人已經(jīng)無從分辨,他只是在忘情地欣賞之時(shí),將迷醉的目光投向水上那裝飾華美的小船。
在這船上的,究竟是何許人?
但船上之人,到底沒有像琵琶女一樣,為詞人露出半邊面孔。
于是那歌聲,便伴著詞人無盡的想象,融化在眼前這片詩情盈溢的山水之間。
其五:“過故人鄉(xiāng)”。
無論從用詞選字,還是字詞節(jié)奏上,這都是十首組詞的前五首中,最為歡快的一首。
梁溪在無錫以西,而無錫,正是納蘭至交顧貞觀的家鄉(xiāng)。
可以想見,相處的時(shí)光中,顧貞觀一定多次向納蘭提起自己的家鄉(xiāng)以及這條人工疏浚過的溪水。所以,在納蘭的心中,這里是他早已熟知的地方,跟隨著好友回憶的腳步,他已經(jīng)無數(shù)次地踏上了這片土地。
于是,便有了“真?zhèn)€到梁溪”這句歡快的感嘆。從來都只在想象中見到的梁溪,今日,終于讓他身臨其境,這是多么令人欣喜的時(shí)刻!
再看眼前山水泉石,更教納蘭歡顏大展。
下面一組對句,只有一個(gè)典故,用得卻異常巧妙。
首先是對仗工整,字字詞詞相應(yīng)照;其次是巧用了“云林”這個(gè)雙關(guān)語。
與“泉石”相對的“云林”,表面是“云煙浮動的幽林”,內(nèi)里卻又是畫家倪瓚的字。
“云林高士”是一個(gè)成詞,既可以理解成“一幅/云林高士/畫”,也可以看成是“一幅云林/高士/畫”。我們無須費(fèi)力去琢磨,到底哪種斷句才是納蘭想要的,云林與倪瓚,本是相融合一的整體,而這種不確定性,正是本句的巧妙與美感之所在。
于是,眼前的景色,成了倪瓚筆下的山水畫,而那散落在溪水旁,被泉水沖刷的石頭,很多都被文人雅士題了字,仔細(xì)看去,竟多是那故人和好友的字跡。
相對于前一句,“數(shù)行泉石”便顯得平常很多,但納蘭在此,卻強(qiáng)調(diào)出它的不尋常。
云林的景色再美,那也只是自然之色。當(dāng)他俯身看溪石時(shí),石頭上熟悉的字跡,每一筆都留有好友的笑語言談,與云林景色相比,眼前的題記,才是讓納蘭真正動情的好景致。
從與自己不甚相關(guān)的景色,到與自己相熟相知的友人,納蘭從外向內(nèi),寫盡了他在梁溪之上體味到的全部樂趣。
熟悉的景色,熟悉的字跡,催生了景色的美妙,眼前的這一切,怎能不教納蘭歡喜?
于是,他便有了“還似夢游”的錯(cuò)覺。
但這畢竟是錯(cuò)覺,所以在最后,納蘭還有一個(gè)“非”字,將我們的視線又扭回現(xiàn)實(shí)。
“這感覺,仿佛是在夢中游覽,卻又不是。”
僅用短短五字,將實(shí)景虛寫,又轉(zhuǎn)回來否定自己的錯(cuò)覺,可謂一波三折,一詠三嘆,納蘭之巧,唯有嘆焉。
步韻詞祭
夢江南·步韻納蘭《江南好》
其一
江南好,中曲正流傳。
歌盡風(fēng)光云遮月,朝來顛沛雨成煙。
往事歷經(jīng)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