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身向云山那畔行①。北風吹斷馬嘶聲。深秋遠塞若為情②。
一抹晚煙荒戍壘③,半竿斜日舊關城。古今幽恨幾時平。
淺顯注釋:
①那畔:那邊。
②若為情:猶言何以為情。
③戍壘:守軍營壘。
對章小賞
這首詞當作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納蘭在去往覘梭龍的路上。
“塞下秋來風景異”“何處異京華”?云山北風馬聲斷。
深秋時節(jié),納蘭身處邊塞。這里遠離京師,不要說繁華,就是人煙也很難看到。這種荒蕪的景象,和隨之而來的空寂心情,都被納蘭完整地寫進詞中。
上片首句便是一聲嘆息。
“身向云山那畔行”,遠處的高山,被浮云遮擋,而納蘭此行要去的地方,比那片被流云遮住的群山還要遠?!吧硐颉保巧聿挥尚闹?,只有“身”正在向著遠處的高山之外走去。而心呢?心還留在京城。
“那畔”一詞,則是納蘭遙望目的地的方向時發(fā)出的感慨。與納蘭在《長相思·山一程》中“身向榆關那畔行”中的“那畔”含義相同。
能見到云繞高山,說明山已是極遠,而他卻要去山的那邊,是遠上加遠的地方。
這句話中,多少包含了一絲不情愿,既是因路途遙遠,也是因沿途寂寞。深秋時節(jié)偏遠的邊塞,樹葉已落,氣候早冷,荒無人煙,北風吹面,人馬瑟瑟,就連平日里響亮的馬嘶聲,都被這殘酷的寒風吹得斷了聲響。
這里的馬嘶,有版本解作“遠處的馬嘶”,是為不妥。塞上荒涼,遠處有人馬實為不易。另外,納蘭此行自然不只他一人,而是一行人馬,其中也許有馬匹受驚,昂首嘶鳴。
這種帶著隨從的隊伍,人馬說近也近,相隨移動;說遠,隊首和隊尾之間也有一定距離,而這個距離,足夠讓呼嘯的北風以及沙石的滾動聲淹沒馬匹的嘶鳴。
在這樣的邊塞行走,納蘭的第二聲感慨就此發(fā)出:“深秋遠塞若為情?!?/p>
他實在不知道,自己該用何種語言描述所見所感,更不知該用何種心情去面對如此惡劣的環(huán)境,這深秋塞上的風景,讓他情何以堪。
下片中,時間已臨近傍晚,荒蕪的景象更添蒼涼。
已經(jīng)廢棄的兵營堡壘中,遠遠地有一抹輕煙飄然升起,漸漸地散入暮色之中,而此時,已經(jīng)西斜的落日,正悠悠地照在邊關的城墻上。
不用落日,也不用夕照,卻用了更有畫面感的“半竿”,日已落向旗桿的一半高度,一筆繪成,優(yōu)美如畫。但這片金色的光芒,映照的卻是蕭索荒涼的舊時戰(zhàn)場,與屹立在邊關百載未變的老城。
古今悠悠,天地未變,人事已轉。曾經(jīng)殺聲震天的戰(zhàn)場,如今只剩北風吹送。多少熱血灑落,多少朝代更替,而天地終將遺忘所有,無論是世事的變遷,還是人生的無常。此間幽恨,又有何人懂,又能何時平?
這首詞一改納蘭清麗凄婉的風格,雖多摹景狀物,卻寓情其間,以景關情,渾然天成,壯麗而不激烈,蕭條卻不灰暗,遠離硝煙與粗獷,將向來豪邁的塞外風光繪成一幅靜靜的夕陽畫卷。
詞中有感嘆,更有感悟,在遠離京城的邊地,納蘭將風物變遷全都看在眼里,將整個塞外落于心中,末了只化作一聲幽幽的悵問,散落在天地間,無人能答。
步韻詞祭
浣溪沙·步韻納蘭《身向云山那畔行》
蕭瑟秋光任馬行。玉笛吹盡北風聲。頻將回首怨鄉(xiāng)情。
云外江南雙飛燕,山前塞北一孤城。殘陽無奈落沙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