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全民自黑的英國:其實是一本全面的英國文化觀察筆記 作者:(美)比爾·布萊森 著


第四章

自從1986年夏天我離開沃平以后,就再沒有回去過,此刻真是巴不得再看一眼。我事先安排好要和我的一個同事兼老友在沃平見面,就徑直到“大法官巷道”去搭地鐵。我可真喜歡坐地鐵啊。一頭鉆進地球的腸子,去趕一班火車,此事委實有些超現(xiàn)實的味道。那里是個自成一格的小世界,詭異的風、奇特的氣候體系、叫人毛骨悚然的聲響和油膩膩的氣味都自成一格。哪怕你已深入地下、茫無頭緒,此時即便有一列面目黝黑的下班礦工從身邊經(jīng)過也不足為奇,但在你腳下更深處的某條不知其名的線路上,總會有一節(jié)列車顫顫巍巍、隆隆作響地穿過。而這一切,又運轉(zhuǎn)得如此井然有序、靜默無聲:所有這些成千上萬的人,在臺階上、自動扶梯上熙來攘往,在擁擠的車廂門口上上下下,搖著腦袋潛入黑暗,始終一言不發(fā),活脫脫就是電影《暗夜僵尸》里跑出來的人物。

我站在倫敦又一件新興的文明事物底下,那玩意兒名叫電子公告牌,專用來宣告下一班到黑諾爾特的列車將在四分鐘后抵達。而此刻我正聚精會神地琢磨文明事物里最了不起的成就——倫敦地鐵圖。這真是個盡善盡美的寶貝啊,1931年創(chuàng)造了這寶貝的英雄如今已被人遺忘,他的名字叫哈里·貝克。這位失業(yè)的制圖員意識到,一旦你深入地下,究竟處在什么位置其實并不重要。貝克發(fā)現(xiàn)——這是多么天才的靈機一動呀——只要將站點按正確的順序逐一標出,換乘中轉(zhuǎn)站亦得以清晰描繪,那么他就可以任意扭曲比例(實際上可以完全拋開)。他使得他的這張地鐵圖如同電路圖一般既精確又有序,這樣一來也就創(chuàng)造了一個全新的、想象中的倫敦,與地上倫敦那雜亂無章的地理形態(tài)幾乎沒什么瓜葛。

這里有一套好玩的把戲,你可以在來自紐芬蘭或者林肯郡的人身上試試。把他們帶到“銀行站”,要他們自己想辦法去市長官邸。依靠貝克發(fā)明的地鐵圖——哪怕從紐芬蘭來的人也一看就懂——他們會躊躇滿志地登上地鐵中央線,坐到利物浦街換乘環(huán)城線,往東再坐五站。最后,當他們終于抵達市長官邸,從地底下冒出來,這才發(fā)覺,他們還是回到了同一條街,離剛才待的地方不過二百英尺遠,而在你跟他們分別之后的那段時間里,你已經(jīng)吃完了一頓豐盛的早餐,還買了一點東西。然后再把他們帶到大波特蘭街,叫他們在攝政公園跟你碰頭(沒錯,故伎重演啦!),然后去寺廟站,指揮他們到阿爾維奇集合。這該多好玩啊!等你受夠了他們,就告訴他們到伯朗普頓路站等你。這一站在1947年就關了,所以你再也不用見他們啦!

地鐵旅行最大的好處,就是你永遠沒法真正地看見你頭頂上的地方。你得想象它們。在別的城市里,地鐵站名平凡得叫人生厭:萊克星頓大道,波士達默廣場,南三大街。在倫敦,情形截然相反,那些站名一入耳,你便仿如置身于茫茫林海,不由得心生向往:斯坦福小溪、吞漢姆綠地、彩虹布朗利、梅達谷、德雷頓園。頭頂上哪里是一座城啊,分明就是簡·奧斯丁的小說。你能輕而易舉地想象,自己正在來回穿梭的地方,上面有一座一半都陷在神話里的城市,正處于尚未工業(yè)化的黃金時代。“瑞士小屋”不再是一個車水馬龍的十字路口,它搖身一變,成了大橡樹林深處的姜餅屋,那樹林的名字就叫作“圣約翰林”;“白堊農(nóng)場”則成了大片開闊的田野,那些興高采烈、身穿棕色工作衫的農(nóng)民就在那里收割用白堊土培植的莊稼;“黑修士”里應該擠滿了頭戴僧帽、高唱圣歌的僧侶;“牛津馬戲場”得有個大帳篷;“犬吠”則該有塊危險的地盤,里頭成群結(jié)隊的野狗泛濫成災;“‘他們穿’樹林”是個居民區(qū),住著胡格諾派的那些任勞任怨的紡織工;“白城”既有圍墻也有塔樓,用最最炫目的象牙砌成,應該是個極樂世界;至于“荷蘭公園”嘛,自然到處都是風車啦。

這些小小的幻想叫你神思恍惚,但問題是,這樣一來,一旦你從地底下鉆出來,任憑什么景象,都容易叫你大失所望。此刻我從“塔山”站里鉆出來,發(fā)現(xiàn)此地既無塔亦無山。在附近的“皇家造幣廠街”上,居然已經(jīng)沒有了“皇家造幣廠”(我總是寧可把它想象成裹在綠色錫紙里一塊好大好大的巧克力),因為后者目前已遷往別處,在其原址上豎起了一棟鑲滿煙色玻璃的大樓。在倫敦這個吵吵嚷嚷的角落里,許多曾經(jīng)矗立過的建筑,如今都被一掃而光,取而代之的都是鑲滿煙色玻璃的大樓。距離我上次離開這里不過八年光景,然而,現(xiàn)在要不是有倫敦橋和倫敦塔這類固定不變的地點作為參照,這一帶我?guī)缀蹙驼J不出來了。

我沿著那條吵得叫人發(fā)狂的名叫“高速公路”的街道一路往前走,所有這些新玩意兒都讓我暗自興奮。我仿佛置身于一場丑陋建筑大賽的會場中央。在以往十年里,有一大半的時間內(nèi),建筑師們個個都跑到這塊地盤來,說:“你們覺得這樣很糟糕吧?那你們等著瞧吧,看看我能做點什么!”于是,在所有呆頭呆腦的新辦公樓之上,又傲然矗立起全倫敦最丑陋的龐然大物——新聞國際多功能大廈,看上去活像是咱們這個星球的中央空調(diào)機。

我上回看見它還是在1986年,當時它孤苦伶仃地站在那里,周圍有好幾英畝都是人跡罕至的倉庫和處處泥坑的荒地。我記得,當時的“高速公路”還是一條頗為清靜的快車道。如今重型卡車從上面碾過,震得人行道直搖晃,還替空氣染上一抹病態(tài)的淡藍。新聞國際大樓里安置了《泰晤士報》《星期日泰晤士報》《太陽報》《天下新聞》和《Today》,至今依然圍著兇神惡煞的防護墻和電子門,只是現(xiàn)在又多了一個新花樣——戒備森嚴的接待中心,那陣勢會讓你覺得,即便是存放钚元素的地方也不過如此了。天知道他們打算防備怎樣的恐怖事件,反正肯定是野心勃勃的那種。我還從來沒見過比這更固若金湯的大樓呢。

我到保安室窗口通報,然后在門外等著我同事被叫下來。這一幕戲里最古怪的就是此時此刻的氛圍是何等安詳寧謐,而烙在我腦海里的記憶卻充滿了示威人群、騎在馬上的警察、火冒三丈的糾察隊員。因為在1986年那個漫長的冬季,那場倫敦有史以來規(guī)模最大,也最為暴力的產(chǎn)業(yè)糾紛就是在這里展開的。有那么幾個晚上,數(shù)千人潮與警察激烈鏖戰(zhàn),長達數(shù)小時之久。

我突然想起,雖說我曾在這棟龐大而丑陋的樓里干過幾個月的差事,卻從來沒有好好打量打量沃平地區(qū)本身。于是我突然就很想看看它。恰巧我同事也不在樓里,我就轉(zhuǎn)而到附近去實地勘察一番。

當年在產(chǎn)業(yè)糾紛期間,默多克旗下的員工如果在沃平地區(qū)閑逛,可不是什么明智之舉,那樣做實在很危險。此地的酒吧和咖啡館里鋪天蓋地都是悶悶不樂的印刷工人和跑來聲援的支持者代表——不曉得為什么,那些蘇格蘭礦工最叫人膽寒——他們巴不得拿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記者開刀,把他的胳膊呀、腿呀什么的卸下來,到晚上游行的時候當火把使。有一個記者在一個離沃平不遠的酒吧里遭遇一伙原先當過印刷工的人,他們抄起一只玻璃杯就砸在他臉上。我記得那記者差點送了命,要不就是——至少他那天晚上過得很糟糕。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