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別裁舊體賦新詩——讀吳志義和他的“新古詩”
吳志義先生的新古體詩集《丑石居詩存》上梓前,邀我作序,聞之不免犯難。先生學(xué)養(yǎng)深厚,年屆七十仍筆不停輟,文不加點,隨心所欲,沛然成章。我若妄加評論,豈非自不量力!何況我已退居林下,本無鐘鼓之心;伏櫪轅駒,久倦風(fēng)塵之想。然斟酌再三,又覺得這是一項不能不接受的任務(wù)。
我與志義兄是同年翁,早年參軍又同屬鐵道兵第二十三團。1965年,這個團在貴昆鐵路梅花山隧道一炮打響,從此蜚聲海內(nèi),成為當(dāng)年鐵道兵隧道建設(shè)中的一支無以匹敵的勁旅。志義先我四年入伍,趕上了這次“臺兒莊式”的戰(zhàn)役,且沖鋒陷陣榮立三等功。初出茅廬即經(jīng)此歷練,享此殊榮,令人欽羨。1970年,我從二十三團七連調(diào)鐵道兵第五師司令部工作。志義調(diào)我?guī)熒霞墮C關(guān)鐵道兵西南指揮部任職,后又上青藏高原摸爬滾打去了。1979年后,我們又相繼上調(diào)鐵道兵政治部,志義在干部部任職,我在鐵道兵報社任記者、編輯。這時,我看到他的散文小品和小言論見諸報端,才知他喜歡寫作。他的散文字里行間總是顯示一種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境界,一種情智交融、神采飛揚的才質(zhì)。他的言論作品也很有特色,大致可概括為六個字:皮薄餡厚汁多。皮薄,是發(fā)言不穿靴戴帽,過渡的話少,一提筆便能著正題、入主題;餡厚,是思想內(nèi)容厚實,干貨多,水分少;汁多,是文采豐贍,言簡意賅,讀之如飲佳茗,香留舌本。他的報刊言論,準確,嚴謹、生動、鮮活。他還擅長寫詩,以前見到他發(fā)表的詩歌,多是自由詩。其中哲理詩尤為出色。早先出版的哲理詩集,能理性地闡發(fā)生活哲理,詩意地看取人生。他的那些思想鮮明,語言清新,深入淺出,理趣盎然的詩句,像一朵朵鮮花芳香四溢,醒腦益智。志義愛好廣泛,業(yè)余玩賞珍奇丑石,與我編余擺弄枯木朽根,異途而同趣。只是“云以石為根”,他的石藝理趣較我的根藝又多了一分浪漫。藏石賞石詠石向為文人嗜好,如陶淵明以醒石為床,米元章整冠拜石。志義迷戀宇宙洪荒所孕育、空濛歲月所雕飾的自然奇石,迄今已有二十多年。他的藏石,或具象肖形、或抽象寫意,注重意念,追求意境。其書齋《丑石居》臚陳的那些瘦、皺、透、秀,形、色、質(zhì)、紋兼?zhèn)涞钠媸?,“橫看成嶺側(cè)成峰”,千姿百態(tài),變化萬象,色澤艷麗,古樸典雅。乖丑的頑石一經(jīng)他的匠心,便耐人尋味。奇石雖丑,丑非不美。當(dāng)我們把“丑”和“美”一起擺到美學(xué)范圍里并論時,會發(fā)現(xiàn)“丑”與“美”有著同樣的美感價值。生活是丑的,又是美的?!霸从谏?,高于生活”的文學(xué)藝術(shù)創(chuàng)作,無疑都是真的善的美的。
人生如演戲,無巧不成劇。1998年,志義從中國鐵建人事部調(diào)任我所在的《中國鐵道建筑報》任社長,同他一起到任的還有朱海燕總編輯。從此,我們又成了同一條戰(zhàn)壕里的戰(zhàn)友,這或許就是緣分。光陰荏苒,轉(zhuǎn)眼我已退休十年。人到晚年,繁雜的往事已被歲月湮滅,而那些在腦海中鮮活如初的記憶,必定是生命中最有價值的珍藏。1984年鐵道兵改工并入鐵道部,《鐵道兵》報更名時,我已是社里的老編輯,在志義來社之前,經(jīng)歷過三次領(lǐng)導(dǎo)班子換屆。記得1992年領(lǐng)導(dǎo)班子更替,領(lǐng)導(dǎo)開過見面會后,時任中國鐵建人事部副部長的吳志義見到我,說了句“也就這樣了”的話。這話雖無頭無尾,卻帶著七分理性三分感情,是剛剛好的溫度。他的眼神在告訴我:一切事情,無論對錯,只要過去了就不要背負精神的重擔(dān)。坦然地面對困境,人就會更理智;坦誠地面對過去,你就會更睿智。志義待人處事一向謹言慎行,他原則性強,不該講的話從來不講,我們往來,從不涉及他人是非。他和朱總上任后,全力推薦我進報社領(lǐng)導(dǎo)班子,可我自上任副總編以至今日,他也沒有向我提及此事。志義的為人就是這樣的低調(diào),不事張揚,淡定從容。在我們退休前共事的十年中,他的言行舉止使我深切地感到:這是一位不求名聲,不較勝負,不恃才智,不矜功能,通體都是道義的那種傳統(tǒng)意義上的兄長。與人相處,他懂得包容沖突,善于化解矛盾,具有平衡各方意見和利益的智慧;遇事不走極端,善于與周邊的同志共享和諧的局面。興許是生在圣人之鄉(xiāng),他既有循循善誘、溫柔敦厚的儒雅風(fēng)范,又有剛直不阿、磊落恢弘的個性氣度。堅持原則,秉公辦事,不徇私情是他的底線;從善如流,見賢思齊,自重自律是他的品質(zhì)。工作上,他上班從不遲到早退,辦事不分份內(nèi)份外。身為一社之長,雖分管行政,編務(wù)工作需要時,他積極配合,從不推諉。辦報,新聞評論是報紙的旗幟,一篇評論一面旗,它無時無處不在表明本報立場、態(tài)度,引導(dǎo)輿論,激勵士氣。《中國鐵道建筑報》是中國鐵建的喉舌,由于所轄企業(yè)遍布全國,擁有較大范圍和數(shù)量的讀者群。為了配合黨委和企業(yè)中心工作,適時調(diào)整本行業(yè)小環(huán)境的氣氛,志義與總編輯及時溝通,共擎大旗。撰寫評論,如果說總編輯朱海燕是高射炮,社長吳志義就是重機槍。有時,我也會按指令端起“歪把子”掃它幾梭子,但大多時間是忙我的編務(wù)。我這個人向來懶散,退休后離群索居,雖偏安一隅,還是知道志義兄沒閑著,作為大型文獻紀錄片《永遠的鐵道兵》歷史文化顧問之一,為傳承鐵道兵文化、弘揚鐵道兵精神,做了許多工作。同時結(jié)集出版了《丑石居散文》,時而給報紙副刊撰稿。這次,使我先睹為快的《丑石居詩存》,是一本以“新古詩”為主體的詩集,讀之令人眼前一亮。以前,只知志義寫散文和自由詩,沒料到他對新古體詩歌也這么感興趣。這表明志義崇尚傳統(tǒng)文化,喜好中國古典詩詞。而今,“新古詩”正從舊體詩中脫穎而出,異軍突起,沉寂近百年的舊體詩詞創(chuàng)作潮流,又以一種新形式、新面貌在詩國的海洋中波翻浪涌,蔚為大觀。這樣的局面,對于我們這樣年紀的人,無疑是喜聞樂見的。
新古詩,即“新古體詩”。它的出現(xiàn),有其時代的合理性和必然性。首先,新古詩具備詩歌藝術(shù)的審美價值,能給人以美感;其次,新古詩已擁有一批作家群,著名詩人賀敬之、顧浩以及臺灣的范光陵(范仲淹后裔)等,就創(chuàng)作了許多優(yōu)秀的新古體詩,得到了不少報刊雜志的“納新”和專家學(xué)者的首肯。國務(wù)院副總理、著名詩人馬凱先生看到新古詩如雨后春筍層出不窮這一現(xiàn)象時,曾言:“這種新古體詩作起來相對容易,便于推廣,作為一種詩體,也有其優(yōu)點,在中華詩詞百花園中應(yīng)有其地位。”(引自馬凱先生《再談格律詩的“求正容變”》一文)。馬先生“求正容變”的觀點,鮮明而精辟?!扒笳笔浅欣^中華文化的偉大傳統(tǒng),珍惜老祖宗留下的這份遺產(chǎn)?!叭葑儭笔前葸@種變化,“求正容變”,守正納新,中國詩才能夠科學(xué)健康地發(fā)展。人世間萬事萬物唯一不變的東西是“變”,有人要把興于唐代那種格律嚴格的近體變成“有格少律”,如同古體詩那樣作起來容易,讀起來好懂的“新古體”詩歌,難能可貴。詩歌體裁,一體有一體的特長。近體詩的形式在唐代確定以后,因其聲律嚴謹,篇幅短小,以富艷精工的語言藝術(shù)見長,踴現(xiàn)了大量的杰出詩人和傳世作品,從而使唐代成為華夏詩歌創(chuàng)作的一個不可逾越的高峰。但即使在這個時期,仍有許多詩人難舍不拘聲律,形式相對自由,以質(zhì)樸為美的古體詩。晚唐詩人所作的齊梁格詩,其實就是一種不完全符合律詩的標準,依舊講究聲律、偶對,篇制也與律詩十分接近,是典型的近體擬樂府。擬樂府仍是“古體”。從這個意義上說,近體擬樂府其實就是當(dāng)時的“新古體”。這種詩體具備律詩的形式美,又比律詩略為自由,允許詩人自主地寫出一兩處“不合律”的地方,使用一點自度的語詞,或制造一點偏于拗怒的聲情,以營造更好的表達效果。晚唐的令狐楚、張祜、馬戴、杜牧、溫庭筠、李商隱、陸龜蒙、紀唐夫、羅隱、秦韜玉、薛能、鄭谷等一大批著名詩人因此而成為寫作近體擬樂府、即“擬古體”的高手。他們以齊梁詩擬古樂府,于整麗之余,帶有一點樂府的感覺,是對齊梁詩歌的追慕和模仿,這種以近體賦樂府舊題的嘗識,是近體與古體融合的一個典范?,F(xiàn)代詩人林庚1935年至1937年間,以新格律詩的體式為陣地進行的那場實驗,雖說囿于新格律詩之“格律”,導(dǎo)致他的自然詩理想破產(chǎn),但依然給新詩體的探索者留下了許多值得借鑒的經(jīng)驗。任何詩體都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向使古體詩一陳不變,唐宋人就讀不到聲韻和諧、膾灸人口的近體詩。同樣,舊體不變,今人也就見不到雅俗共賞、明白曉暢的新體詩。如此說來,志義對“新古詩”的創(chuàng)作嘗試是有意義的。文化的根基在文學(xué),文學(xué)的根基在詩詞。古今文人從蒙童時就開始依依呀呀地吟詩,這是因為不會作詩填詞的算不得真正的文化人。
翻閱志義的《丑石居詩存》,釐為“軍旅行吟”、“業(yè)余拾韻”、“賦閑雜詠”三卷,收錄了他從弱冠到古稀之年的240首“新古詩”,除了古風(fēng)格、歌行格、律絕格之外,間有詞和竹枝詞及楹聯(lián)。從形式上看,這些以俗奏雅,以雅化俗,情真意切,活色生香、富于時代感和個性特色的新古體詩詞,把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古韻與新聲、嚴謹與自由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或許正是毛澤東預(yù)見的“新體詩歌”的雛形。從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看,他的“新古詩”,大體有以下三個特點:
首先是思想新。志義作“新古詩”,由于抓住了古體詩(古風(fēng)、五古、七古、歌行)的韻腳可以通押的寬松特點,作起詩來也就不受近體詩詞平仄韻律的限制,可以在現(xiàn)成的格中自由揮灑。內(nèi)容上能夠突破舊體詩吟風(fēng)弄月、流連山水、贈答酬酢的狹小天地,向舊體難于駕馭、前人不曾涉及的當(dāng)代生活題材領(lǐng)域開拓。志義的前半生經(jīng)歷了新中國朝氣蓬勃的初創(chuàng)時期,深受豪邁向上的時代精神感染,那個時代的民歌運動對他的影響篤深,尤其是二十年的軍旅生活,他抒志見襟抱,述懷見性靈,寓興則旨達辭微,論事則推見至隱,或托古以方人,或體物而窮理,要皆緯之以識,詩中始終有一“我”在。也就是說,它是自己的聲音,為時為事而作,言時代之志,抒戰(zhàn)友之情,歌頌真善美,鞭撻假丑惡,或慷慨悲歌,或娓娓抒情,打上了時代的烙印,顯示了作者的人格力量。所以,讀他的軍旅行吟,令人回腸蕩氣、熱血沸騰之余,也可以從其心路歷程,了解他戰(zhàn)斗與生活的豐富人生。他的軍旅詩,多是對鐵道兵戰(zhàn)士和自己戰(zhàn)斗生活的詩意描寫與歌唱。讀其《從戎》、《赴京》、《金沙江畔營地》、《渡口》、《賀攀鋼一號爐出鐵》、《過日月山》、《青海湖》、《游峨嵋山唱和》、《與妻書》、《告別軍營》等詩作,不時勾起我對那段激情燃燒歲月的回憶,以至熱血沸騰,心亦潮涌,精神煥發(fā)。這無疑是他的詩作反映的時代氣息感染的結(jié)果。
金江流,雅江流,金江雅江匯渡口,山青水也秀。與天斗,與地斗,三線工地夜如晝。崢嶸歲月稠。
——《長相思·渡口》
何論峨嵋秀不秀,文墨濁浪多煩憂。
國亂草深無心看,只盼武斗早日休。
——《游峨嵋山唱和》
犁雨耕風(fēng)曾相隨,命題作文鞭聲催。
頭顱借人骨氣在,嫁衣未成夜難寐。
——《讀達士〈卸軛閑吟集〉憶舊事〉》其一
當(dāng)年營地今何在?半坡羊腸沒荒草。
難得尋見一殘壁,當(dāng)是廚房煮飯灶。
——《回訪攀枝花·三碓子》后兩聯(lián)
上述詩句,筆力沉雄,蒼蒼茫茫,風(fēng)風(fēng)雨雨,一氣流轉(zhuǎn),表達的雖是個人抒情、感概世事,展示的題材、意境和言辭內(nèi)涵,卻三句不離家事、國事、天下事。尤其是他的幸?;貞?,沒有把痛苦排除在外,發(fā)人深省。人生在世,幸福從一開始卻以為能夠得到,最后沒有一人敢說自己順順當(dāng)當(dāng)?shù)氐玫竭^什么,志義對艱苦歲月的擔(dān)荷,正體現(xiàn)了他對戰(zhàn)斗心志的頑強堅守。
第二是感情真。志義的“新古詩”,不是游戲人生的發(fā)泄、個人欲望的排遣,而是真情的凝集、主旋律的精神熔鑄。他那潑墨般的豪情,多向度的人生體驗,才氣與思辨的交織,時常裹挾著一瀉千里的速度與力量,涌動著一往無前的堅硬與豪強。從參加貴昆鐵路、成昆鐵路和攀枝花鋼鐵基地建設(shè)到奔赴青藏高原投身青藏鐵路一期工程建設(shè),志義是在腥風(fēng)血雨中一路摸爬滾打過來的。流血流汗,令人動容的戰(zhàn)斗體驗,使他對一批批從大塌方的石縫中爬出來的人,從泥石流的洪潮中沖出來的人,從高原大漠中熬出來的人,懷有真實、真誠、真摯的感情?!陡鎰e戰(zhàn)友》,生死訣別,他潸然淚下:
墳前含淚添把土,送副竹板伴友眠。
謳歌《金沙江畔營地》,他深情歌唱:
江岸種蔬菜,鋤禾伴夕陽。
靜夜?jié)撊雺?,臥聽金濤響。
魯迅說過,“感情冰結(jié)了的人,是作不出詩來的。”志義的詩人之情,從不矯揉造作,大處關(guān)乎國家、民族和人民,小處亦不遺父母雙親和兒女之情。痛失家父,他——
驚悉噩耗如雷轟,游子心肺頓時空。
天命不及駕鶴去,仰首痛罵天不公。
——《祭父》
老母遠在故鄉(xiāng),中秋月下,志義他鄉(xiāng)《思母》:
秋風(fēng)蕭瑟天漸涼,慈母是否添衣裳?
翹首望斷南飛雁,聲聲雁鳴聲聲娘。
母親病危,他歸心似箭:
下車直奔娘身邊,兒呼三聲半睜眼。
有氣無力喚兒名,兒貼娘臉聲咽咽。
——《陪母病榻前詩札》其一
獻身鐵路事業(yè),夫妻分居,他在荒漠高原思念親人,款款低吟:
你住黃河灣,我住黃河頭。大河九曲十八紆,你我兩相守。
——《卜算子·與妻書》
鐵道兵改工時,在外漂泊打拼了二十載的志義先生,妻兒舉家獲準落戶首都北京,他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深情歌唱:
三九寒冬春風(fēng)暖,一紙調(diào)令含深情。
漂泊流離二十載,妻兒落戶北京城。
——《告別軍營》其二
“懷誠情總熾,意渴更求詩。”讀志義的“新古詩”,你會發(fā)現(xiàn),由于融入社會,融入家庭,他那富于文化意蘊和人性光輝的由衷慨嘆,總能給人帶來一份久違的感動。他把對生活的熱愛、對自然的憂思、對世態(tài)的剖析和對歷史的回眸都化為一行行詩句,如同一只啼血的子規(guī),用自己全部的真情,召喚著人間春風(fēng)的回歸。
第三是語言活。新古體詩是用傳統(tǒng)古體詩的形式格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詩體。格是現(xiàn)成的,可以隨意運用。押韻、押大致的韻,韻也不是古韻,而是今韻??梢圆恢v平仄、對仗,句數(shù)亦不受限制,相當(dāng)自由,較易掌握。難怪有人說:“舊詩難學(xué)而易工,新詩易學(xué)而難工?!边@難就難在既要有活的語言,又不能“以辭害意”。志義的新古詩只所以對路,成功正在于他的語言豐富、鮮活。而鮮活生動的語言,正源于他深厚的生活功底。志義在解放戰(zhàn)爭的炮火聲中出生,走過建國初期、文革時期、改革開放時期,歷經(jīng)了跨世紀的艱辛,在軍旅生活和新時期的戰(zhàn)斗洗禮中,積淀了深厚的生活閱歷,確立了他先進的審美價值觀,清新鮮活的語言,使他在創(chuàng)作新古詩的實踐中駕輕就熟、得心應(yīng)手,佳篇妙句,呼之欲出:
隧道洞口亂石沙,石頭窩里生豆芽。
廚房正愁菜無著,細雨柔情催牙發(fā)。
——《梅花山·生豆芽》
北國四舊一掃光,成都茶社仍興旺。
閑來茶館坐一坐,不好意思穿軍裝。
——《錦城街巷雜感》其一
這靈動自然、情趣橫生的詩句,以自然平易的口語出之,透著濃郁的生活氣息,給人以強烈的時代感。志義的竹枝詞亦為讀者所青睞,請看:
格桑花紅紅在心,駝草不枯命在根。
鐵路修通幸福來,感謝親人解放軍。
——《青藏筑路竹枝詞·格?;ā?/p>
蓋房不難筑臺難,有臺起房成一半。
鄰家有女欲嫁人,先問男方臺多寬。
——《黃河岸邊竹枝詞》其二
像這樣剛健清新的詩句,只幾句鮮活的口頭語,就把濃郁的泥土氣息與生動的民俗情趣,寫得融然渾然,余詠雋永。
詩歌畢竟不同于散文,語言不僅要生動、明了、精練、純粹、準確、富于音樂感,更要有新意、要有波瀾、要奇特而出人意料。為了達到這種藝術(shù)效果,志義吟詩看重字詞的錘煉,注重語言的“陌生化”,常用象征、借喻、隱喻、暗示、通感、聯(lián)想等多種修辭手法,盡情揮灑。他的紀游覽勝之作,寫懷古之情、歷史之思和不遇之嘆,總能在最貼近生命感受的前沿,因物得意,因意立言,不傍古今,自成一體。晚年的一些閑吟之作,亦寫得淡泊安寧,有時片言只語便能使人感受到他那一份閑適逍遙的心境。志義老矣?論年齡,當(dāng)躋身老者之列,但他童心不泯,詩心不老。五十多年來,他與詩苦戀,學(xué)習(xí)、實踐、再學(xué)習(xí)、再實踐,終于在詩的原野上踩出一串屬于自己的腳印。2001年世紀之交,正是沿著這串淺淺的腳印,他走進了自己第二個溫馨的家——中國作家協(xié)會。作家的光環(huán),是榮譽,更是鞭策。我深信,憑著他的執(zhí)著與追求,他會沿著這串腳印繼續(xù)走下去,去延長他的詩行,圓一個歌者的美麗夢想!
田望生
農(nóng)歷乙未年端午于京畿小西山
(序文作者為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鐵道建筑報社原副總編輯,曾任中國傳媒大學(xué)特邀研究員、中國根藝研究會秘書長?!幷咦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