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我喜歡你是寂靜的(節(jié)選)

我喜歡你是寂靜的 作者:孔雀繪 著,韓梅梅 編譯


第一章 我喜歡你是寂靜的(節(jié)選)

我喜歡你是寂靜的,仿若你消失了一樣,

你在遠方聆聽我,我的聲音卻無法到達你。

你的眼睛已經遠離,

像一個吻,封緘了你的唇。

所有的事物,充滿了我的靈魂。

你從其中浮現(xiàn)。

你就像我的靈魂,一只,夢一般的蝴蝶,

你就是憂郁這兩個字。

我在你的沉默中,和你對話。

你的沉默,簡潔,如一盞燈。單純,如一個環(huán)。

你就如黑夜,擁有寂靜與群星。

你的沉默,像星星的沉默。遙遠,明亮。

今夜我可以寫出最哀傷的詩篇(節(jié)選)

今夜我可以寫出最哀傷的詩。

寫:“夜被擊碎,藍色的星星在遠處顫抖。”

晚風在空中回旋。

今夜我可以寫出最哀傷的詩。

夜晚被擊碎,而她離我遠去。

就是這樣。

在遠處,有人唱歌,在遠處。

我的心如此不甘。

我的眼光找尋她,走向她。

我的心在搜尋她,而她,已經走了。

愛,那么短,遺忘,那么長。

沒有沖不破的孤獨

——聶魯達諾貝爾獲獎演說詞

我想先談一談我的這次漫長的旅途。

我來自一個遙遠的國度,那個地方與瑞典相對,在地球的另一面,但那里的風景和地理上的孤立狀態(tài)與瑞典很相像。那里是我的國家——智利,它南北走向,向南一直延伸到地球的盡南端,幾乎與南極相連。這樣的地形與瑞典很像,只不過方向相反,瑞典的北端也延伸到地球被冰雪掩埋的那一邊——北極。

我的國家土地廣袤,講到它,有一件往事讓人不堪回首。

曾經有一次,為了勘察智利與阿根廷的邊界,我和一群人順著安第斯山脈前行,原始森林像隧道一般覆蓋著一大片難以穿行的土地。那是一次秘密行動,不能被外人所知,所以,我們只能憑借少得可憐的標志摸索著前進。前面沒有前人走過留下的痕跡,也沒有小路。我與四個同伴騎著馬,穿過巨樹、巖石和無法橫渡的河流與經年積雪。我們攀援,側身前進,極力保持身體的平衡。雖然對這片古老濃密的大森林了如指掌的當?shù)厝耍麄兺瑯有枰T在馬上揮舞砍刀,劈下大片樹皮,作為返回時的標志。

我們在無邊的孤獨中踽踽前行。一路會遇見無數(shù)巨大的樹,粗壯的蔓藤,幾百年來層層堆積起的腐土,還有驀然阻斷在前路上的倒下的大樹——我們在長久的沉默中不停地走著。面前是無限神秘的大自然。大片白雪帶來徹骨的寒意,再加上感到身后日漸迫近的追逐者的威脅,這一切——孤獨、危險與緊迫的使命感合為一體了。

一路上,有時會遇見一些依稀可辨的足跡,那可能是走私犯或者逃亡的罪犯留下來的。在嚴冬來臨時,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在劫難逃。在安第斯山中,可怕的雪崩時常會吞沒行人,把他們深深地埋葬。

路旁荒野中,我看到過不少人工的遺留物——用高大的樹枝堆成的墳墓,那是經過了多少個冬天、通過無數(shù)個途經此地的行人之手堆積起來的。那些樹枝,是長久以來,路過的生者獻給未到達目的地的雪中過客的樹枝。我的同伴也用砍刀劈下一些沙沙作響的樹枝。我也贈送給每座墳一些樹枝做名片,我用這些名片繼續(xù)裝飾陌生人的墓地。

我們必須渡河了。來自安第斯山巔的大河之水以炫目的速度飛流直下,它們變成了瀑布,擊碎在巖石上。同時,我們也遇見了平靜如一面鏡子的深潭。馬群踏空了,蹄子找不著河床,只能向對岸游去。馬在水中掙扎,拼命把頭露出水面,此時此刻,我真的失去了依靠,任其載浮載沉,就這樣終于抵達河對岸。

跟隨我做向導的當?shù)厝寺冻鑫⑿?,他問我?/p>

“先生,很可怕吧?”

“是的,很嚇人,我以為這下完了?!?/p>

另一位向導也補充說:“看到先生被河水淹沒,我想這下可糟了?!?/p>

我們又繼續(xù)前進,鉆進大自然開鑿的隧道?;◢弾r的地面上,馬蹄在凹凸不平的巖石上尋找落腳的地方,不停打滑,與巖面碰撞迸發(fā)火花。我不時從馬背上摔下來,鼻子到腳都滲出了鮮血,然后又沾上泥土。

就這樣,我們艱難地行走著,在遼闊而明亮的路上,在無邊的密林中,似乎有什么東西在等待著我們。突然,我們看到了一塊在山腳下的小牧場,遠遠望去,那是世間罕有的幻境:喝水清澈、牧草墨綠、野花遍地、天孔蔚藍,陽光從空中一瀉而下。

我們如同進了圣域的客人,下意識地停下了腳步。

緊接著,一場更為神圣的儀式等著我們參加。在城的中央,安放著雄牛的頭蓋骨,儀式開始了,我的同伴們一個接一個安靜地走上去,將硬幣和食物放入牛頭骨的孔洞。我也加入了他們,貢獻出一些東西。而那些今后路過此地迷途的旅人以及形形色色的逃亡者今后一定會從這些死牛骨的眼窩中尋找到面包和幫助。

然而這難忘的儀式并沒有結束。

向導脫下帽子,跳起了奇怪的舞蹈。

他們單腳踩著前邊人踩下的淺坑跳著舞,我難以理解他們的舉動,卻也如癡如醉地有所領悟:“不相識的人與人,也能有溝通。在世界最邊遠、人跡罕至的地方,也會有關懷、向往與感應?!?/p>

我們又繼續(xù)前進。當?shù)诌_邊界的最后一道山峽,夕陽落山。我們看到一盞燈火,那里必定有人??僧斘覀兘咏抢飼r,我們看到的只是幾個臨時搭建的,已經半傾的破屋。

在火焰的亮光中,房間中央有一根巨大的樹干在燃燒,從天花板的空隙中冒出的煙霧,像一層藍色面紗在黑暗中飄蕩。房間里堆滿了當?shù)厝俗龅母衫?,火焰旁靜靜地躺著幾個漢子,就如同布袋或什么行李似的丟在那里。

沉默中,我們聽到吉他的聲音。這些從炭火中升起的音樂,是我們在這次旅途中第一次聽到的人類的聲音,那是愛與孤獨的聲音。那是對于遠去的春天、遙遠的故鄉(xiāng)、無可窮盡的人生的鄉(xiāng)愁。他們不知道我們從哪里來;對我這個闖入者也一無所知;更不知我的詩和我的名字。啊,也許他們知道?知道一切。

我們圍著火唱歌和吃食物。后來,看見幾道門后有溫泉在流淌,那是從火山中涌出的熱浪。我們跳了進去,躺進它溫暖的懷中。

身體浸泡在熱水中,撩撥著水浪,大家趕走了一路的疲乏,身體又重新充滿了精力。當黎明來臨,我們走上最后數(shù)里的旅程,精神爽鑠,心身愉悅,在馬背上一邊唱歌,一邊趕路。

直到今天,我仍然記得,起程時,為了對歌聲、食物、溫泉、木柴這些意外的贈與表示謝意,我們拿出了一些錢,但那幾個陌生男人拒絕了我們:

“只是小小的幫助,如此而已?!?/p>

在這“如此而已”的短短幾個字里,包含了許許多多!

女士們、先生們:

我沒有從書本上學到過任何作詩的技巧;我也不會把什么訣竅、方法之類的東西印成書本,想寫詩歌的人們不會從我這里得到一點一滴的所謂智慧結晶。我在這篇演說中敘述這個往事,我在這個極不尋常的場合和地點回顧了這個難以忘懷的故事,是因為在我的人生旅途中,總是在某個地方得到某個的信念,得到一些早就在那里等候著我的信息,我講這些不是為了美化我的發(fā)言,而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感情。

在漫長的旅途中,我找到了寫出詩歌的必要的配方——那是大地和心靈對我的饋贈。

我認為詩歌是一時的、嚴肅的舉動。孤獨與聲援,情感與行為,個人的苦衷,人類的私情,造化的暗示都在詩歌中同時展開。我同樣堅信,人和他的影子、人和他的態(tài)度、人和他的詩歌——永遠維持在一種構成我們的現(xiàn)實和夢幻的活動中,因為這樣便能將它們聯(lián)系在一起,融合在一起。

我非??隙?,經過多年之后,我們不知道自己在渡過湍急的河流、圍著牛的頭蓋骨跳舞以及在最高地帶圣潔的水中淋浴時所得到的啟示是什么。是為了多年后與其他人交流,找到內心的靈感呢,還是其他人為了召喚回應而向我傳遞的信息?我不知道那究竟是我的經歷,還是我的創(chuàng)作,不知道我當時所創(chuàng)作的詩句以及后來所吟誦它的感受究竟是事實還是詩歌?不知道那一瞬間,是過渡還是永恒?

女士們,先生們,詩人有一種啟示:沒有沖不破的孤獨。條條道路匯合到同一點:我們的交流。只有打破孤獨、坎坷、封閉和寂寞,才能找到神奇的境界,我們在那個境界里笨拙地舞蹈或傷心地吟唱,意識的傳統(tǒng)需要得到完美的體現(xiàn),人有相信共同命運的傳統(tǒng)。

詩人,并不是一個“小小的上帝”。詩人并不比從事其他工作或職業(yè)的人高明。我常說最好的詩人就是每天為我們提供面包的人,離我們最近的面包師,并不認為自己是上帝。他要完成高尚而平凡的工作,和面、裝爐、烘烤、送貨。如果詩人也有這種樸實的意識,他同樣會使自己變成一種美好的工藝。

我發(fā)現(xiàn)了一件事情:我們總在自我愚弄。在我們自己所制造或者要制造的混沌中,會產生阻止我們將來發(fā)展的重重障礙。我們不可避免地走向現(xiàn)實主義的道路,我們創(chuàng)造了不可思議的現(xiàn)實“偶像”,并且陷入難以自拔的沼澤,那里充滿落葉、淤泥、迷霧,我們的雙腳越陷越深。

而有些人,生活在幅員遼闊的美洲的作家們,我們堅持不懈地聽從召喚,用有血有肉的人物來充實這個空間。我們非常清醒——在一個人煙稀少的世界中,我們感受到了搜集古老夢想的使命,這種夢想沉睡在石雕上,在殘垣斷壁上,在空曠寂寞的草原中,在密不見天的原始森林里,在怒吼的河流里。在這種情況下,我的多產,我的豐盛,我的風格都只是產生于我的行為,產生于最簡單的事實——我的每一句詩都像伸手可及的物體一樣實在;我的每一首詩都要力圖成為一件有用的工具;我的每一支歌都渴望成為道路匯合的標記,要么成為一塊巖石或者木材,以便將來別人可以在上面安置新的標記。

恰恰是在一百年前的今天,一位可憐又卓越的詩人,一個最痛苦的失望者,寫下了這樣的預言:“黎明的時候,懷著火熱的耐心,我們將開進光輝的城鎮(zhèn)。”

我相信蘭波的預言,他有預見性。

我來自一個偏僻的省份,由于地理條件,這個國家與世隔絕。我曾經是詩人中最孤單的人,我的詩歌是地域性的、痛苦的、陰雨連綿的,然而我對人類卻一直充滿信心。我從未失去希望。也許正因為如此,我才能帶著我的詩歌,同時也帶著我的旗幟來到此地。

最后,我要告訴人們,蘭波的那句詩表明了整個前途:只有懷著耐心,我們才能走向光輝的城鎮(zhèn),它將給人類以尊嚴、正義和光明。

這樣,詩歌才不會是徒勞的吟唱。

聶魯達

智利人。1904年生于帕拉爾城。

他16歲在圣地亞哥智利教育學院學習法語。

1928年進入外交界任駐外領事、大使。1945年被選為國會議員,并獲智利國家文學獎,同年加入智利共產黨。后因國內政局變化,流亡國外。曾當選世界和平理事會理事,獲斯大林國際和平獎。1952年回國。1973年逝世。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