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決策規(guī)劃
●1954年初春,政務院總理周恩來到十三陵地區(qū)視察時說:“十三陵這個名勝古跡,是外賓必游之地,有山無水是一大遺憾,若能修個水庫有個大的水面,那就更美了?!?/p>
●“機關指揮部”由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勞動辦”改編組建,任民同志為負責人,北京市公安局的張瑞祥同志任副指揮。
●1958年2月9日上午,朱德在凜冽的寒風中,來工地視察,關心地詢問了工程情況,壩多高、多長?還勉勵大家說:“這么大的工程,要努力,再努力!”
周恩來指示修建十三陵水庫
1954年初春,政務院總理周恩來到十三陵地區(qū)視察時說:
十三陵這個名勝古跡,是外賓必游之地,有山無水是一大遺憾,若能修個水庫有個大的水面,那就更美了。
同年夏天,水利部副部長李葆華向北京市有關領導傳達了周恩來的這個指示。
1957年12月26日,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院提出十三陵水庫設計方案。
1958年1月4日,北京市委批準了市政工程設計院提出的水庫初步設計方案。
1月12日,北京市委決定,成立“十三陵水庫修建總指揮部”,由農村工作部部長趙凡擔任總指揮,副總指揮賀翼張和張俊仕。同時決定,水庫工程于1958年1月21日正式開工。
正如周恩來所說,十三陵是我國的著名古跡。
十三陵是中國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區(qū)境內的燕山山麓的天壽山。
十三陵總面積120余平方公里,距離北京約50公里。十三陵地處東、西、北三面環(huán)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區(qū)周圍群山環(huán)抱,中部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山青水秀,景色宜人。
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筑,分別建在東、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體系完整、規(guī)模宏大、氣勢磅礴的陵寢建筑群。明代人認為,這里是世間勝境,是絕佳吉祥之地,因此被當朝選為營建皇陵的“萬年壽域”。
但是,十三陵地區(qū)是一個盆地,在過去,每遇夏季暴雨,山洪暴發(fā),滔滔洪流直泄東山口,從東沙河一直泄入溫榆河。兩岸的村舍、農田經常被毀,群眾總是遭受嚴重災難。往往洪水過后,這里又變成一望無際的卵石沙灘,無水缺水,一片枯干。
特別是經過了多年的荒廢,這里已經失去了原有的風采。重塑十三陵地區(qū)的美好面貌,是新中國百廢待興的舉措之一。
1957年,我國農村社會主義改造任務基本完成,廣大農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普遍高漲。
9月2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fā)出《關于今冬明春大規(guī)模地開展興修農田水利和積肥運動的決定》。
9月25日,《人民日報》公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今冬明春大規(guī)模地開展興修農田水利積肥運動的決定》。
“決定”要求根據農田水利條件,切實貫徹執(zhí)行小型為主,中型為輔,在必要和可能的條件下興修大型工程的水利建設方針;要根據各地不同條件和現有經驗,做好水利建設規(guī)劃;要加強領導,黨政負責同志親自動手等。
“決定”發(fā)出后,全國范圍內很快形成群眾性的農田水利建設高潮。它就像一股春風,吹醒了祖國大地;像動員令,激勵著千軍萬馬,奔赴農田水利建設的戰(zhàn)場。
中共昌平區(qū)委認真討論了中央的決定,并根據群眾的呼聲,提出了修建十三陵水庫的計劃。一個只有20幾萬人口的昌平區(qū)敢于倡議修建這樣大的工程,反映出當時首都人民在建設社會主義高潮中敢想敢做的新風貌。
自從周恩來提出修建十三陵水庫,水利部副部長李葆華向北京市有關領導傳達周恩來的指示后,就開始了十三陵水庫的設想和修建規(guī)劃。
北京市成立水庫修建指揮部
1958年1月4日,北京市委批準了修建方案。12日,成立“十三陵水庫修建總指揮部”。
1月20日,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向國務院反映,修建十三陵水庫每天尚缺工1萬人,希望中央國家機關能以參加義務勞動的方式給予支援。
1月21日,十三陵水庫修建工程正式破土動工。
其實,在正式動工之前,已經參加建設的人員有昌平民工8000余人和義務勞動大軍約2000人,共1萬余人。這些勞動大軍自帶行李、糧食和炊具,從四面八方來到工地。當時正逢天寒地凍,又缺乏施工經驗,加之施工機械少、單憑人工運土上壩工效不高,雖然干部、民工勞動熱情高漲,但施工進度緩慢。
1月21日,政務院副秘書長齊燕銘指示由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負責牽頭承辦此事。
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接到任務后,隨即組織了一個臨時機構,即“國家機關義務勞動辦公室”,由原交際處副處長任民同志為負責人。
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為“勞動辦”配備了一輛吉普車,“勞動辦”就迅速進入前期的準備工作。
“勞動辦”人員白天到北京市委接洽工作事宜,到水庫工地了解情況、領受任務、察看勞動場地、安排住房等,晚上開會研究方案,排列各單位出工時間順序表等。
“勞動辦”人員還與財政部門協商出工補貼問題,與糧食部門研究制定糧食供給問題,還有電話通訊、勞動工具、照明設備、醫(yī)療救護、廣播網站、宣傳報導等,簡直樣樣都想到做到了。
在當時,由于時間緊、任務重,工作人員每天都工作到深夜,他們常常在辦公室睡覺過夜。
十三陵水庫正式動工后,參加建設的各路大軍紛紛開赴工地。有北京各縣組織的民工、北京市縣的機關干部、北京院校的學生、北京市商業(yè)系統的職工和駐京部隊等。
為了盡快落實國家機關各部委的勞動隊伍進駐水庫工地,國務院副秘書長齊燕銘及時在中南海召開中央國家機關各部委辦的主要負責人開會,親自動員布署。
會議按照“勞動辦”提供的報表下達任務,提出要求。會后,各單位立即行動起來。
2月3日,“勞動辦”的3個同志帶上簡單的行李,坐上吉普車,正式進駐水庫工地辦公。
在當天,率先開進工地的是水利部的300余名干部職工。他們自行解決食宿,由昌平縣水利局給予安排。
這天下午,任民同志等去水利部駐地看望大家,一方面向他們表示慰問,一方面征求意見,搞調查研究。
當時,任民看到有些干部職工從家里帶來兩臺縫紉機,專門成立了縫紉組,為大家搞后勤服務。任民認為這個方法很好,可以推廣,便讓隨從人員把了解到的這些情況一一做了記錄。
晚上,任民召集開會,提出了一個方案:由于水庫周邊已被數萬民工的工棚、部隊的帳篷圍滿,機關干部的勞動大軍只能駐扎在昌平縣城。從前期號房的情況來看,安排食宿困難很大,根據水利部的經驗,可要求后續(xù)各單位自行到昌平聯系對口單位解決食宿以減輕“勞動辦”的工作壓力;再有就是“勞動辦”負責安排的住所,規(guī)定每人占地面積長為2米、寬為90公分。有條件的可自備上下床,沒有床的一律睡地鋪。
隨后幾天里,各部委按規(guī)定的時間陸續(xù)組織勞動隊伍開進了工地?!皠趧愚k”將國家機關勞動隊伍按地域、系統分別組建了13個大隊、75個中隊、129個小隊,各單位都有幾個局、處級領導擔任大隊長或中隊長之職,并且長駐工地直到本部門、本系統的輪換勞動結束,直至最后撤離工地。
從2月3日到6月30日的5個月中,國家機關的勞動大軍承擔了水庫工地建設中約50余項工種和施工任務。其中包括修建大壩的兩側護坡、漏水壩、壩頂公路、環(huán)湖公路等主建工程和清除草皮、修整道路、采料備料、裝運土石等輔助工程。
國家機關共動員參戰(zhàn)的有358個單位,8.7186萬人,共完成96萬多個勞動日,為十三陵水庫的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
經十三陵水庫工程總指揮部研究決定,為了便于領導統一指揮,由中央國家機關、中共中央直屬機關和北京市黨政機關,于3月5日共同組成“十三陵水庫建設機關指揮部,”具體負責施工隊伍的組織、協調和工程事項。
“機關指揮部”由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勞動辦”改編組建,任民同志為負責人,北京市公安局的張瑞祥同志任副指揮。這樣,原來的“勞動辦”又改成了“機關指揮部”,工作任務自然也就更重、更大了。
組織科研人員完成修建規(guī)劃
1958年2月9日上午,朱德在凜冽的寒風中,來工地視察,關心地詢問了工程情況,壩多高,多長?還勉勵大家說:“這么大的工程,要努力,再努力!”
根據中央決策部署和指揮部規(guī)劃設計,十三陵水庫大壩建在東山口,蟒山和漢包山之間。壩長627米,壩底寬179米,頂寬7.5米,高29米,為粘泥土斜墻式大壩。大壩主體工程總量需231萬土石方。
這么大的工程,能不能在洪水到來之前完成,這一關鍵性的問題牽動著所有人的心。所以,工程一開始,就得到了黨中央領導的重視。
全部工程設計由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院和水電部北京勘測設計院承擔。工程開工后,設計人員趕赴現場,邊勘察、邊設計,夜以繼日地進行設計,終于圓滿完成了設計任務。
3月29日下午,周恩來到十三陵水庫工地視察,聽取關于工程進展情況的匯報,并向指揮部負責同志轉告毛澤東的話:
改良工具是技術革命的萌芽,推薦安徽用車子推土的辦法,比肩挑好。
為趕在汛期到來之前完成筑壩任務,北京市委決定發(fā)動全市工、農、兵、學、商各方面力量參加義務勞動,共建十三陵水庫。此后參加水庫施工勞動的人數日漸增多,至5月,每晝夜達10萬人。在這支勞動大軍中,人民解放軍是施工的骨干和主力。
為適應工地建設需要,工程總指揮由解放軍羅文坊少將擔任,北京市農委書記趙凡擔任政委。參加勞動的全體人員日夜奮戰(zhàn),積極改良工具,改善施工條件,改進操作方法,大搞技術革新,于是很快施工進度就有了明顯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