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詩歌、散文(上)

蘇曼殊精品選 作者:蘇曼殊 著


詩歌、散文(上)

《梵文典》自序

如是我聞:

此梵字者,亙三世而常恒,遍十方以平等。學之書之,定得常住之佛智;觀之誦之,必證不壞之法身。諸教之根本,諸字之父母,其在斯乎?夫歐洲通行文字,皆原于拉丁,拉丁原于希臘。由此上溯,實本梵文。他日考古文學,唯有梵文、漢文二種耳,余無足道也。顧漢土梵文作法,久無專書。其現存《龍藏》者,唯唐智廣所選《悉曇字記》一卷,然音韻既多齟齬,至于文法,一切未詳。此但持咒之資。無以了知文義。

衲早歲出家,即嘗有志于此。繼游暹羅,逢鞠悉磨長老,長老意思深遠,殷殷以梵學相勉。衲拜受長老之旨,于今三年。只以行腳勞勞,機緣未至。嗣見西人撰述《梵文典》條例彰明。與慈恩所述“八轉”、“六釋”等法,默相符會。正在究心,適南方人來說,鞠悉磨長老已圓寂矣!爾時,衲唯有望西三拜而已。今衲敬成鞠悉磨長老之志而作此書。非謂佛剎圓音,盡于斯著,然溝通華、梵當自此始。但愿法界有情,同圓種智。抑今者佛教大開光明之運,已萌于隱約間,十方大德,必有具備迅勇猛大雄無畏相者。詞無礙解,當有其人。他日圓音一演,成金色佛遍滿娑媻即媻。雖慧根微弱,冀愿力莊嚴,隨諸公后。若夫忘言忘思,筌蹄俱廢,奚以是為?然能爾也。

嶺南慧龍寺僧博經書于西湖靈隱山

《文學因緣》自序

先是在香江讀Candlin師所譯《葬花詩》,詞氣湊泊,語無增減。若法譯《離騷經》、《琵琶行》諸篇,雅麗遠遜原作。

夫文章構造,各自含英,有如吾粵木綿、素馨,遷地弗為良。況歌詩之美,在乎節(jié)族長短之間,慮非譯意所能盡也。

衲謂文詞簡麗相俱者,莫若梵文,漢文次之,歐洲番書,瞠乎后矣!漢譯經文,若《輸盧迦》,均自然綴合,無失彼此。蓋梵、漢字體,俱甚茂密,而梵文“八轉”、“十羅”,微妙傀琦,斯梵章所以為天書也。今吾漢土末世昌披,文事馳淪久矣,大漢天聲,其真絕耶?

比隨慈母至逗子海濱,山谷幽寂,時見殘英辭樹。偶錄是編,閩江諸友,愿為之刊行,得毋靈府有難塵泊者哉?

曩見James Legge博士譯述《詩經》全部,其《靜女》、《雄雉》、《漢廣》數篇,與“Middle Kingdom”所載不同,《谷風》、《鵲巢》兩篇,又與Francis Davis所譯少異。今各錄數篇,以證同異。伯夷、叔齊《采薇歌》、《懿氏謠》、《擊壤歌》、《飯牛歌》,百里奚妻《琴歌》,箕子《麥秀歌》、《箜篌引》、《宋城者謳》,古詩《行行重行行》,及杜詩《國破山河在》等,亦系Legge所譯。李白《春日醉起言志》、《子夜吳歌》,杜甫《佳人行》,班固《怨歌行》,王昌齡《閨怨》,張籍《節(jié)婦吟》,文文山《正氣歌》等,系Giles所譯?!恫刹柙~》亦見Williams所著“The Middle Kingdom”,系Mercer學士所譯。其余散見群籍,都無傳譯者名。尚有《山中問答》、《玉階怨》、《贈汪倫》數首,今俱不復記憶。

畏友仲子嘗論“不知心恨誰”句,英譯微嫌薄弱。衲謂第以此土人譯作英語,恐彌不逮。是猶倭人之漢譯,其蹇澀殊出意表也。又如“長安一片月”,尤屬難譯,今英譯亦略得意趣。友人君武譯拜倫《哀希臘》詩,亦宛轉不離原意,惟稍遜《新小說》所載二章,蓋稍失粗豪耳。顧歐人譯李白詩不可多得,猶此土之于Byron也。其《留別雅典女郎》四章,則故友譯自《Byron集》中。沙恭達羅(Sakoontala)者,印度先圣毗舍密多羅(Viswamitra)女,莊艷絕倫。后此詩圣迦梨陀娑(Kalidasa)作“Sakoontala”劇曲,紀無能勝王(Dusyanta)與沙恭達羅慕戀事,百靈光怪。千七百八十九年,William Jones(威林,留印度十二年,歐人習梵文之先登者)始譯以英文。傳至德,Goethe見之,驚嘆難為譬說,遂為之頌,則《沙恭達綸》一章是也。Eastwick譯為英文,衲重移譯,感慨系之。印度為哲學文物源淵,俯視希臘,誠后進耳。其《摩訶婆羅多》(“Mahabrata”)、《羅摩衍那》(“Ramayana”)二章,衲謂中土名著,雖《孔雀東南飛》、《北征》、《南山》諸什,亦遜彼閎美。而今極目五天,荒丘殘照,憶昔舟經錫蘭,憑吊斷塔頹垣,凄然淚下。有“恒河落日千山碧,王舍號風萬木煙”句,不亦重可哀耶!

曼殊

《潮音》跋

曼殊阇黎,始名宗之助,自幼失怙,多病寡言,依太夫人河合氏生長江戶。四歲,伏地繪獅子頻伸狀,栩栩欲活。喜效奈良時裹頭法師裝。一日,有相士過門,見之,撫其肉髻,嘆曰:“是兒高抗,當逃禪,否則非壽征也?!蔽鍤q,別太夫人,隨遠親西行支那,經商南海,易名蘇三郎,又號子谷,始學粵語。稍長,不事生產,奢豪愛客,肝膽照人。而遭逢身世有難言之恫。年十二,從慧龍寺住持贊初大師披剃于廣州長壽寺,法名博經。由是經行侍師惟謹,威儀嚴肅,器缽無聲。旋入博羅,坐關三月,詣雷峰海云寺,具足三壇大戒,嗣受曹洞衣缽,任知藏于南樓古剎。四山長老極器重之,咸嘆曰:“如大德者,復何人也!”亡何,以師命歸廣州。時長壽寺被新學暴徒毀為圩市,法器無存。阇黎乘歐舶渡日本,奉太夫人居神奈川。太夫人令學泰西美術于上野二年,學政治于早稻田三年,一無所成。清使汪大燮以使館公費助之學陸軍八閱月,卒不屑。從此孑身傲游,足跡遍亞洲,以是羸疾幾殆。太夫人憂之,藥師屢勸靜養(yǎng),而阇黎馬背郎當,經缽飄零如故。

嘗從西班牙莊湘處士治歐洲詞學。莊公欲以第五女公子雪鴻妻之,阇黎垂淚曰:“吾證法身久,辱命奈何?”莊公為整資裝,遂之扶南,隨喬悉摩長老究心梵章二年,歸入靈隱山,著《梵文典》八卷,蓋仿《波彌尼八部書》。余杭章枚叔、儀征劉申叔,及印度邏罕學士序而行之。

阇黎繪事精妙奇特,太息苦瓜和尚去后,衣缽塵土,自創(chuàng)新宗,不傍前人門戶。零縑斷楮,非食煙火人所能及。顧不肯多作,中原名士,不知之也。

初,駐錫滬上,為《國民日日報》翻譯。后赴蘇州任吳中公學義務教授。繼渡湘水,登衡岳以吊三閭大夫。復先后應聘長沙實業(yè)學堂、蒙正學堂、明德學堂、經正學堂、安徽公學、蕪湖皖江中學、金陵陸軍小學、日本西京學社、淑德畫院、南海波羅寺、盤谷青年學會、錫蘭菩提寺、

中華會館諸處,振鈴執(zhí)鞭,慈悲慷慨,詔諸生以勇猛奮迅,大雄無畏,澄清天下。故其弟子多奇節(jié)孤標之士。

前歲,池州楊仁山居士接印度摩訶菩提會曇磨波羅書,欲遣青年僧侶西來漢土,學瑜伽、禪那二宗,并屬選諸山大德,巡禮五天,踵事譯述,居士遂偕詩人陳伯嚴創(chuàng)辦禾氐垣精舍于建業(yè)城中,以為根本。函招阇黎,并招李曉暾為教師,居士自任講經。十方宗仰,極南北之盛。阇黎盡瘁三月,竟犯唾血,東歸隨太夫人居逗子櫻山。循陔之余,惟好嘯傲山林。一時夜月照積雪,泛舟中禪寺湖,歌拜倫《哀希臘》之篇。歌已哭,哭復歌,抗音與湖水相應。舟子惶然,疑其為精神病作也。后為梵學會譯師,交游婆羅門憂國之士,捐其所有舊藏梵本,與桂伯華、陳仲甫、章枚叔諸居士議建“梵文書藏”,人無應者,卒未成。

阇黎雜著亦多,如《沙昆多邏》、《文學因緣》、《嶺海幽光錄》、《娑羅海濱遁跡記》、《燕子龕隨筆》、《斷鴻零雁記》、《泰西群芳名義集》、《法顯〈佛國記〉、惠生〈使西域記〉地名今釋及旅程圖》,俱絕作也,又將《燕子箋》譯為英吉利文,甫脫稿,雪鴻大家攜之瑪德利,謀刊行于歐土。

阇黎振錫南巡,流轉星霜,雖餐啖無禁,亦猶志公之茹魚膾,六祖之在獵群耳。

余與阇黎為遠親,猶念兒時偕阇黎隨其王父忠郎弄艇投竿于溪崖海角,或肥馬輕裘與共。曾幾何時,其王父已悲夙草。彈指阇黎年二十有八,而余綜觀世態(tài),萬緒悲涼,權洞上正宗監(jiān)院之職,亦將十載。今夏安居松島,手寫阇黎舊著《潮音》一卷,將英譯陳元孝《崖山題奇石壁》,澹歸和尚《貽吳梅村詩》,杜牧《秦淮夜泊》,陸放翁《細雨騎驢入劍門》絕句,及漢譯雪萊《含羞草》數章刪去,復次加《拜倫年表》于末,系英吉利詩人佛子為阇黎參訂者。今與蓮華寺主重印流通,仍曰《潮音》。圣哉,響振千古,不啻馬鳴菩薩《賴吒婆羅》。當愿恒河沙界,一切有情,同圓種智。會阇黎新自梵土歸來,詣其王父墓所,道過山齋,握手欷歔,淚隨聲下。爰出是篇,乞阇黎重證數言。阇黎曰:“余離絕語言文字久矣,當入鄧尉力行正照,吾子其毋饒舌。”阇黎心量廓然而不可奪也。古德云:“丈夫自有沖天氣,不向他人行處行?!标^黎當之,端為不愧。

學人飛錫拜跋于金閣寺

《雙枰記》序

燕子山僧按:爛柯山人此著來意,實記亡友何靡施性情遭際,從頭至尾,無一生砌之筆。所謂無限傷心,卻不作態(tài)!而微詞正義,又豈甘為何子一人造狎語邪?夫士君子惟恐修名不立,愿為嬰嬰婉婉者,損其天年,奚獨何子?殆亦言者一往情深,勸懲垂戒焉耳!

若夫東家之子,三五之年,飄香曳裾之姿,掩袖回眸之艷。羅帶銀鉤,綃巾紅淚;簾外芭蕉之雨,陌頭楊柳之煙,人生好夢,盡逐春風,——是亦難言者矣。乃書記翩翩,鎮(zhèn)翡翠以為床,拗珊瑚而作筆。寶鼎香消,寫流魂于異域;月華如月,聽隳葉于行宮。故宅江山,梨花云夢。燕子龕中,淚眼更誰愁似我?小筍山下,手持寒錫吊才人。欲結同心,天涯何許?不獨秋風鳴鳥,聞者生哀也已!

甲寅七月七日

送鄧、邵二君序

余游東島歸,遇鄧孟碩、邵中子于春申江上。二君天性孝友,寬平而不忮,質凈而無求——昔人所謂“術素修而志素定,不以時勝道”者。故與之游,忘日月之多也。

今孟碩就王博士之召,中子作邊地之游。悱然有感于離合之數。余亦將有意大利之行。絕域停驂,胡姬酒肆。遙念二君白馬驕行,山川動色。即他日以臥雪之身,歸來鄉(xiāng)國,復見二君含飴弄孫于桃花雞犬之間,不為亡國之人,未可知也。

民國六年二月十一日

《秋瑾遺詩》序

1907年7月14日,秋瑾在浙江紹興英勇就義。她逃亡在日本的朋友為紀念這位同盟會和光復會的領袖,計劃集資編印她的詩集,以表示對清朝政府的強烈抗議。曼殊與秋瑾曾于1906年共同戰(zhàn)斗過。此時他慨然應約撰寫此序,含蓄地表達內心的憤怒和對革命的展望。

《秋瑾遺詩》出版時題名《秋女士詩集》,王芷馥編,1907年底石印出版。

死即是生,生即是死。

秋瑾以女子身,能為四生請命,近日一大公案。秋謹素性,余莫之審。前此偶見其詩,嘗謂女子多風月之作,而不知斯人本相也。秋瑾死,其里人章炳麟序其遺詩,舉袁公越女事。嗟夫!亡國多才,自古已然!余幼誦明季女子《絕命詩》云:

影照江干不暇悲,永辭鸞鏡斂雙眉;

朱門曾識諧秦晉,死后相逢總未知。

征帆已說過雙姑,掩淚聲聲泣夜烏。

葬入江魚波底沒,不留青冢在單于。

少小伶仃畫閣時,詩書曾拜母兄師。

濤聲夜夜催何急,猶記挑燈讀《楚辭》。

生來弱質未簪笄,身沒狂瀾嘆不齊。

河伯有靈憐薄命,東流直繞洞庭西。

當年閨閣惜如金,何事牽裾逐水濱?

寄語雙親休眷戀,入江猶是女兒身!

遮身只是舊羅衣,夢到湘江恐未歸。

冥冥風濤又誰伴,聲聲遙祝兩靈妃。

厭聽行間帶笑歌,幾回腸斷已無多!

青鸞有意隨王母,空費人間設網羅。

國史當年強記親,殺身自古以成仁;

簪纓雖愧奇男子,猶勝王朝供事臣。

悲憤纏綿,不忍卒讀。蓋被虜不屈,投身黃鶴渚而死者。善哉,善男子,善女人,諦思之,視死如歸,欷噓盛哉!

香山蘇子谷扶病云爾

《曼殊畫譜》序

1907年夏,何震擬將曼殊的畫稿輯印成冊,曼殊對此甚表贊同,于是應邀撰寫此序,申述自己對中國歷代繪畫的觀點。但此畫冊并未見出版,畫稿多散載在《天義》、《民報》、《文學因緣》等報刊上。

昔人謂山水畫自唐始變,蓋有兩宗,李思訓、王維是也(后稱王維畫法為“南宗”,李思訓畫法為“北宗”)。又分勾勒、皴擦二法:“勾勒”用筆,腕力提起,從正鋒筆嘴跳力,筆筆見骨,其性主剛,故筆多折斷,此歸“北派”;“皴擦”用筆,腕力沉墜,用惹側筆身拖力,筆筆有筋,其性主柔,故筆多長韌,此歸“南派”。

李之傳為宋王詵、郭熙、張擇端、趙伯駒、伯馬肅,及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皆屬李派;王之傳為荊浩、關同(一名種,又作童,《宣和畫譜》作仝)、李成、李公麟、范寬、董元(一作源)、巨然,及燕肅、趙令穰、元四大家,皆屬王派。李派板細乏士氣,正派虛和蕭散,此又惠能之禪,非神秀所及也。至鄭虔、盧鴻一、張志和、郭忠恕、大小米、馬和之、高克恭、倪瓚輩,又如不食煙火人,另具一骨相者。及至今人,多忽略于形象,故畫焉而不解為何物,或專事臨摹,茍且自安,而詡詡自矜者有焉。明李流芳曰:“余畫無師承,又不喜規(guī)摹古人,雖或仿之,然求其似,了不可得?!狈驅W古人者,固非求其似之謂也。子久、仲圭學董巨,元鎮(zhèn)學荊、關,彥敬學二米,亦成其為元鎮(zhèn)、子久、仲圭、彥敬而已,何必如今之臨摹古人者哉?

衲三至扶桑,一省慈母。山河秀麗,寂相盈眸。爾時何震搜衲畫,將付梨棗。顧衲經缽飄零,塵勞行腳,所繪十不一存,但此殘山水若干幀,屬衲序之。嗟夫!漢畫之衰久矣!今何子留意于斯,跡彼心情,別有懷抱。然而亡國留痕,夫孰過而問者?

佛滅度后二千三百八十三年粵東慧龍寺曼殊

《梵文典》啟事

《〈初步梵文典〉啟事》發(fā)出后,曼殊為擴大影響,即在原稿的基礎上將文句簡化,加進新收到的陳獨秀題詩一項,并與本啟事同刊于《天義》第6卷的《〈梵文典〉自序》的書名銜接,而采用本題。

《梵文典》八卷,粵東慧龍寺曼殊大師撰述。條理彰明,得未曾有。今將首卷開印,余俟續(xù)刊。一切有情,同圓種智,持此功德,迥向華嚴。首卷目次,具列如左:

印度法學士波邏罕居士題辭

余杭章炳麟居士題辭

余杭章炳麟居士序

儀征劉光漢居士序

儀征何震女士題偈

熙州仲子居士題詩

自序

例言

決擇分

字母(十三種)

字母漢音羅馬音表

諸經釋字母品

摩多

別體摩多

空點涅槃點

體文

別體摩多附合法

求那毗利地及半母音法

五聲類別表

母音連聲法

子音連聲法

數字

聯合子音字表

梵文法表

卷第一附錄

《心經》原文——漢文直譯。馬格斯摩勒(FMM)英譯。奘公舊譯。

《那羅王譚》——印度二大敘事詩《摩訶波羅多》篇中最美妙之章。

儆告十方佛弟子啟

自迦葉騰東流像法,迄今千八百年。由漢至唐,風流鄉(xiāng)盛;兩宋以降,轉益衰微。今日乃有毀壞招提改建學堂之事。竊聞海內白衣長者,提倡僧學,略有數人。以此抵制宰官,寧非利器!然猶有未慊者,法門敗壞,不在外緣而在內因。今茲戒律清嚴、禪觀堅定者,誠有其人。而皆僻處茅庵,不遑僧次。自余蘭若,惟有金山、高旻、寶華、歸元,人無異議。其他剎土,率與城市相連,一近俗居,染污便起?;蛴新憔硬杷?,拈賭骨牌,聚觀優(yōu)戲,鉤牽母邑。碎雜小寺,時聞其風。叢林軌范雖存,已多弛緩。不事奢摩靜慮,而惟終日安居;不聞說法講經,而務為人禮懺。囑累正法,則專計資財(此弊廣東最甚。其余雖少,亦不求行證,惟取長于世法而已)。爭取縷衣,則橫生矛戟。馳情于供養(yǎng),役形于利衰。為人輕賤,亦已宜矣。復有趨逐炎涼,情鐘勢耀。詭云護法,須賴人王。相彼染心,實為利己。既無益于正教,而適為人鄙夷。此之殃咎,實由自取。詳夫禮懺之法,雖起佛門,要為廣說四諦八正道等,令自開悟。豈須廣建壇場,聚徒諷誦?

昔迦王虐殺安息國人,自知滅后當隳地獄。馬鳴菩薩,以八地圣僧為之禮懺;但得罪障微薄,尚隳龍身,豈況六通未具,四禪猶缺;唐持梵唄,何補秋毫?此方志公智者,雖作懺儀,本是菩薩化身,能以圓音利物。若在凡僧,何益之有?云棲廣作懺法,蔓延至今。徒誤正修,以資利養(yǎng)。流毒沙門,其禍至烈。至于禪宗,本無懺法。而今亦相率崇效,非宜深戒者乎!應赴之說,古未之聞。昔白起為秦將,坑長平降卒四十萬,死入地獄。至梁武帝時,致夢于帝,乞所以救拔之方。帝覺,求諸志公。公曰:“聞《大藏》中有《水陸儀文》一卷,若得之,如法行持,可以濟拔?!庇谑羌煜赂呱?,建水陸道場七晝夜,凡一切善法所應行者悉行之。一時名僧咸赴其請,應赴之法自此始。昔佛在世時,為法施生,以法教化眾生。人間天上,莫不以五時八教次第調停而成熟之。諸弟子亦各分化一方,恢弘其道。迨佛滅度后,阿難等結集三藏流通法寶。至漢明帝時,佛法始入震旦。唐宋以后,漸入澆漓。取為衣食之資,將作販賣之具。嗟夫!異哉!自既未度,焉能度人?譬如從井救人,二俱陷溺。且施者,與而不取之謂。

今我以法與人,人以財與我,是謂貿易,云何稱施?況本無法與人,徒資口給耶?縱有虔誠之功,不贖貪求之過。若復茍且將事,以希利養(yǎng),是謂盜施主物,又謂之負債用;律有明文、呵責非細。不坐鐵床、飲洋銅者,無有是處。付法藏者,本以僧眾宏多,須入綱紀。在昔雙林示滅,迦葉猶在葉波過七日已,乃聞音耗,自念如來曾以袈裟衲衣施我,圣利滿足,與佛無異,當護正法(《善見律毗婆沙》第一)。此豈明有付法之文?正以耆年有德,眾望所歸故也。此土天臺一宗,自謂直接龍樹。而授受相隔,事異親依。禪宗雖有傳燈,然自六祖滅后,已無轉付衣缽之事。若計內證,則得法者或如竹林竿蔗,豈必局在一人?若計俗情,則衣缽所留,爭端即起,懸絲示戒,著在禪書。然則法藏所歸,宜令學徒公選。必若聞修有缺,未妨兼請他僧(惟不可令宰官居士與聞選事,以所選必深于世法者故)。何取密示傳承,致生諍訟,營求嗣法,不護譏嫌?若爾者,與俗士應舉求官何異?而得稱為上人哉!王者護法之事,雖起古初,印度四姓有分,婆羅門夙為貴種,主持宗教,尊為王家。剎利種人,宜多憤嫉。佛以凈飯王子,為天人師。帝王歸命,本以同氣相求,自然翕合。即實而言,為仁由己;出其言善,則千里應之。豈待王者歸依,方能弘法?此土傳法之初,誠資世主;終由士民崇信,方得流行。唐時雖重羽流,而瞿曇之尊,卒逾老子。三武雖嘗滅法,而奕世之后,事得再興。吾宗茍有龍象,彼帝王焉能為損益哉?頃者,日本僧徒,咸指板垣退助(日本勛臣,創(chuàng)議廢佛法也者),以為佛敵,其實百萬啞羊,娶妻食肉,深著世法,隳廢律儀??v無板垣,彼僧自當為人輕蔑。不自克責,于人何尤!吾土諸德,猶有戒香。不務勇猛精進,以弘正法,而欲攀援顯貴,藉為屏墻,何其左矣?

夫世尊制法,“王”、“賊”并稱。周武帝初年信佛,道安說法,令帝席地聽之,與設食會餐,帝自辭曰:“法師不宜與賊臣同席?!奔措穼⑷ィㄒ娦蓭煛独m(xù)高僧傳》)。此則“王”、“賊”同言,末世猶知其義。至于法門拜俗,禮所宜絕。遠公已來,持之久矣。宋世始有稱臣之法,清代遂隆拜帝之儀。斯皆僧眾自污,非他能強。及至今日,宰官當前,跪拜惟謹,檀施在目,歸命為依。乃至刊《同戒錄》者,有戒元、戒魁等名。依附俗科,尤可鄙笑。夫儒俗逸民,尚有不臣天子;白蓮邪教,且能睥睨貴游。何意圣教衰微,反出二流之下!近世基督教救世軍有布斯者,自稱法將,隨俗利人,雖小善未圓,而眾望斯集。一謁英皇,遂招物議。以彼人天小教,猶當清凈自持。豈有無上正覺之宗,而可枉自卑屈?且法之興廢,視乎人材。枉法求存,雖存猶滅。仁者弘教,當視勢利如火坑矣。然則佛門戒范,雖有多途,今者對治之方,宜斷三事:一者禮懺,二者付法,三者趨炎。第一斷者,無販法名;第二斷者,無諍訟名;第三斷者,無猥鄙名。能行斯義,庶我薄伽梵教,無泯將來。若欲紹隆佛法,則有自利、利他二門要之悉以義解為本。欲得義解,必持經論。今者縮版《藏經》,現在日本(全藏只須一百七十余元)。寺置一函,其費無幾(今人多喜往柏林寺奏請《龍藏》,較其所費三十倍于縮版《藏經》。王家賜藏,無過塵世虛榮,何益佛事?若欲藉為護符,求免封閉,亦不可得。日本縮版印行已二十年,而購求者殊少,固知其意在彼不在此也。思之真堪墮淚)。金陵揚州亦有流通印本,取攜既易,為益弘多。念諸大德,固應計度及此。然以近世度僧,既太率易,有未知文字而具授菩薩戒者(此不得以六祖藉口)。是故建立僧學,事為至急。詳鄔波柁耶之名(譯義為親教師),亦以泛喚“博士”,西方或云“烏社”,此土遂有“和上”之名(見《南海寄歸傳》三)。是和上者,本以教授經論為事?!洞榷鱾鳌肥瞿菭€陀寺諸僧,以通經多寡為高下。此則建置精舍,本為學人講誦之區(qū),若專求止觀者,冢間林下,亦得自如,即不煩設寺矣。乃若保持琳宮,坐資寺產,逸居無教,等于惰民。如成都昭覺寺僧,資財百萬,厚自營生,卒為宰官掊收。此之執(zhí)吝,欲何為耶?

爾來東南各寺宇,間設學堂。是宜遍及神州以合立寺文義,然助成其事者,多在士人?;蚰穗S逐時趨,不求實用。向聞杭州僧學,乃教英文。夫沙門入校,趣于解經。欲解經者,即須先習漢文為本。晉、唐翻經諸師,多通字學,至今《一切經音義》、《止觀輔行傳》諸書,尚為儒人所寶,經文典則(遠過歐、曾、王、蘇之文),非先審儒書文義,未易深通。唐以前書,是宜觀覽,宋以后書,除理學外,無庸涉獵。亦如印度諸僧,必曉吠陀之學。俗人干祿,可以不識漢文。沙門解經,豈得昧于句義?如欲兼明異語,正可講及梵書,何須遽習英文,虛捐歲月?往者悉曇章義,略記音聲。非獨“八轉”(八轉聲即八格)、“十羅”(十伽羅聲即十時),絕無解說。名詞物號,亦不一存。此但持咒之資,無以了知文義。然則名身句身,必應窮了。念昔奘公未出以前,羅什諸師,譯語或多影略。是須明習梵文,校其元本。又大、小乘經論,此方所未譯者,其籍猶多(據費長房、宣律師所述:菩提留支持來梵經凡萬余卷,真諦三藏所攜,若盡譯出,可得二萬余卷。今計全藏所有,并省復重,視梵土才五分之一耳)。今印度佛學雖微,猶有中土所未譯者。如能翻錄,顧不快耶?又況六師外道此方所譯,惟勝論有《十句義》,數論有《金七十論》,自余諸哲,竟無完書。六師義諦閎深,遠在老、莊之上。一遭佛日,爝火失明。不讀六師之書,寧知佛教所以高遠!且波稈尼仙所陳,乃為字學。尼夜耶宗所說,即是因明。佛家既錄其長,豈容芒昧?前者《優(yōu)波尼沙陀書》,羅甸已嘗譯錄。顧于中土,反缺斯篇,是亦宜為甄述者矣。日本學梵文者,多就英都,直由心失均平,重歐洲而輕印度。若求諦實,何如高蹈五天?徑從受學,縱其未暇,亦可禮致明師,來相講授(印度佛法雖微,而吠檀多教尚盛,其師皆明習梵文。今官立學校,歲費三、四千金,以求歐洲教授,尚不能得其佳者。若印度梵師,專授聲明、因明之術,求則得之。集合數寺,不憂無資延請也)。此與學習英文,孰緩孰急,斷可識矣。歐洲哲學,習內典者,亦所應知。然比于梵書,猶為當后。然詮慧學,又在德國諸師,無取英人膚淺語也。綜此數事,今所急者,惟在漢文;次所急者,斯為梵語;后非急者,乃是歐書。愿諸大德,以大雄無畏之心,倡堅實不浮之學。解經以后,以此自利,則止觀易以修持;以此利他,則說法不遭墮負。佛日再暉,庶幾可望。又今南土沙門,多游日本,日本諸師亦欲于支那傳教。俗士無知,謂宜取則,詳東僧分明經教,實視漢土為優(yōu)。至于修習禪那,遠有不逮。置短取長,未妨互助。若其恣啖有情,喜觸不凈;家有難陀之天女,人嘗帝釋之鴿羹,既犯僧殘,即難共處。而說者以為時代不同,戒律即難遵守。大乘佛教,事在恢弘。不應牽制律文,介然獨善。去歲有月霞禪師自金陵來,即遇多人勸其蓄內,禪師笑而置之。夫毗尼細節(jié),豈特今古有殊,亦乃東西互異。四分十誦,科條繁密,非專習戒律者,容有周疏。若彼大端,無容出入。佛制小乘食三凈肉,大乘則一切禁斷。至夫室家親昵,大小俱遮。若犯此者,即與俗人不異。出家菩薩,臨機權化,他戒許開。獨于色欲有禁,當為聲聞示儀范故。而云大乘恢弘,何其謬妄!且蔬筍常餐,非難入咽,兼飲乳酪,何損衛(wèi)生。陰陽交會,復非存生所急。稍習骨觀,其欲自凈。豈為居必檜巢,食非火化,而云古今有異哉?必也情念熾然,亦可自署居士,何乃妄號比丘,破壞佛法?日餐血肉而說慈悲,不斷淫根而言清凈。螺音狗行,無過此矣。況其誑語利人,終無實用。徒有附會豪家,佞諛權勢。外取兼濟之名,內懷貪忍之實;縱有小善,非市估所能為。何待緇流,曲為挹注?以此顯揚佛法,只令門風墮地,此跡倡優(yōu)而已。然情欲奔馳,易如流瀑,波旬既現,易引垢心。年少學人,血氣未定,摩登誘惑,誰能堅往?竊謂自今以后,宜定年過三十者,方許受具足戒,則魔說或當少止乎?某等聞熏未周,方便尚缺。悲正法之將滅,懼邪見之墮人。陳此區(qū)區(qū),無補毫末。亦謂應時便用,切要在茲,若十方大德,恕其狂愚,加以采錄,挽回末法,或在斯言。若其不爾,便恐智日永沉,佛光乍滅。雖有千百法琳,恒沙智實,亦無能為役矣。

佛滅度后二千三百八十四年

廣州比丘曼殊、杭州鄔波索迦末底同白

燕影劇談

余羈滬向不觀新劇。間嘗被校書輩強余赴肇明觀《拿破侖》一出。節(jié)湊支離,茫無神彩。新劇不昌,亦宜然矣。前數年東京留學者創(chuàng)春柳社,以提倡新劇自命,曾演《黑奴吁天錄》、《茶花女遺事》、《新蝶夢》、《血蓑衣》、《生相憐》諸劇,都屬幼稚,無甚可觀,兼時作粗劣語句,蓋多浮躁少年羼入耳。今海上梨園所排新戲,俱漫衍成篇;間有動人之處,亦斷章取義而已,于世道人心何補毫末?約翰書院某君為余言:“青年會有精通英吉利語數君,近亦略習莎士比亞(原譯沙士比爾)劇曲,將于此土演而行之?!庇嘣唬骸耙嗾\善哉!第不知數君將以原文演唱,抑譯而出之耶?二者都非其時也。何則?一以國人未嘗涉獵域外文學風化;二無善知識,如日本坪內雄藏耳——坪內生平究心莎氏之學,且優(yōu)于文事者也。燕影肄業(yè)早稻田,為燕影教授,又嘗觀其親演《丹麥國皇子咸烈德》一出于帝國劇場,——此為莎氏悲劇,畏廬居士所譯《吟邊燕語·鬼詔》一則,其梗概也。夫以博學多情如坪內尚不能如松雪畫馬,得其神駿,遑論淺嘗者哉?若謂如歐、美士人建設莎氏學會,專攻其業(yè),燕影有厚望焉!”滬上聞改良新劇之聲久矣,然其所謂社會教育者,果安在耶?跡彼心情,毋亦以布景胡裝,兼淺學諸生抄自東籍諸新名辭,為改良耳。于導世誘民之本旨何與焉?世道衰微,余實為嘆!

曩者,友人言新民社劇頗能感人,余昨夕病稍脫體,姑往觀之。趣劇名《棄舊憐新》,尚多牽強之處。正劇名《張誠》,亦能描摹社會情態(tài)。黃小雅去張誠,聲容并茂,出其孝悌之心,所以懲天下之為人繼母者。此劇悲歡離合,正近情理,能令人喜怒哀樂。以新民社諸君俱有愍人之至意,相彼昧者,其有昭乎!聞有《惡家庭》一劇,為樂風君杰作,余病未能往觀。普愿滬上善男善女,莫以新劇盡不合時宜而忽之可耳。燕影自惜貧如潦水之蛙,不能締造一新劇院于滬瀆也!歐、美劇曲,多出自詩人之手;吾國風人,則僅能為歌者一人標榜,大有甘隸妝臺之意。此今日梨園名角賈碧云、梅蘭芳、馮春航、毛韻珂之所以得黨魁之目也!

燕影亦嘗于彥通席上,為詩以贈碧云,有“江南誰得似,猶憶李龜年”之句。余以碧云溫文爾雅,故云,非如小鳳之以梅郎為天仙化人。誰料旬日之間,友人咸稱我為“賈黨”,亦奇矣!文人好事,自古已然,若夫強作知音,周郎自命;及增緣導欲之事,其智反在梅、賈、馮、毛之下矣!

燕子龕隨筆

英人詩句,以雪萊(原譯師梨)最奇詭而兼流麗。嘗譯其《含羞草》一篇,峻潔無倫,其詩格蓋合中土義山、長吉而熔冶之者。曩者英吉利蓮華女士以《雪萊詩選》(原譯《師梨詩選》)媵英領事佛萊蔗于海上,佛子持貺蔡八,蔡八移贈于余。太炎居士書其端曰:“師梨所作詩,于西方最為妍麗,猶此土有義山也。其贈者亦女子,輾轉移被,為曼殊阇黎所得?;蛞蚴菓蚁胩峋S,與佛弟難陀同轍,于曼殊為禍為福,未可知也。”

作《寒山圖》,錄寒山詩曰:“閑步訪高僧,煙山萬萬層。師親指歸路,月掛一輪燈?!?/p>

廢寺無僧,時聽墮葉,參以寒蟲斷續(xù)之聲。乃憶十四歲時,奉母村居。隔鄰女郎手書丹霞詩箋,以紅線系蜻蜓背上,使徐徐飛入余窗,意似憐余蹭蹬也者。詩曰:“青陽啟佳時,白日麗旸谷。新碧映郊坰,芳蕤綴林木;輕露養(yǎng)篁榮,和風送芬馥。密葉結重陰,繁華繞四屋。萬匯皆專與,嗟我守煢獨。故居久不歸,庭草為誰綠?覽物嘆離群,何以慰心曲!”斯人和婉有儀,余曾于月下一握其手。

《世說》:“南陽宗世林與曹操同時,而薄其為人,不與之交。及操作司空,總朝政,從容問宗曰:‘可以交未?’答曰:‘松柏之志猶存。’”香山句云:“乃知擇交難,須有知人明。莫將山上松,結托水上萍。”

譚嗣同《寥天一閣文》,奇峭幽潔?!豆乓狻穬烧?,有弦外音,曰:“鱗鱗日照鴛鴦瓦,姑射仙人住其下。素手閑調雁柱箏,花雨空向湘弦灑!”“六幅秋江曳畫繒,珠簾垂地暗香凝,春風不動秋千索,獨上紅樓第一層。”

嘗聞仁山老居士言:嗣同頂甚熱,嚴冬亦不冠云。

寄劉三白門二絕句:“玉砌孤行夜有聲,美人淚眼尚分明。莫愁此夕情何限,指點荒煙鎖石城”“生天成佛我何能,幽夢無憑恨不勝。多謝劉三問消息,尚留微命作詩僧?!?/p>

“山齋飯罷渾無事,滿缽擎來盡落花。”此境不足為外人道矣。

余年十七,住虎山法云寺。小樓三楹,朝云推窗,暮雨卷簾,有泉,有茶,有筍,有芋。師傅居羊城,頻遣師兄饋余糖果、糕餅甚豐。囑余端居靜攝,毋事參方。后辭師東行,五載,師傅圓寂,師兄不審行腳何方,剩余東飄西蕩,匆匆八年矣。偶與燕君言之,不覺淚下。

“艷女皆妒色,靜女獨檢蹤。任禮恥任妝,嫁德不嫁容。君子易求聘,小人難自從。此志誰與諒?琴弦幽韻重?!贝嗣辖肌鹅o女吟》也。今也吾國長婦姹女,皆競侈邪,又奚望其有反樸還淳之日哉!

一○

昔人賣子句云:“生汝如雛鳳,年荒值幾錢?此行須珍重,不比阿娘邊?!庇峙履冈娫疲骸疤魺艉瑴I疊云箋,萬里緘封寄可憐。為問生身親阿母,賣兒還剩幾多錢?”二詩音節(jié)哀亮,不忍卒讀。昔陶淵明遣一仆與其子,兼作書誡其子曰:“此亦人子,須善遇之?!彼^“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也。記朱九江先生絕句云:“新茶煮就手親擎,小婢酣眠未忍驚。記否去年扶病夜,淚痕和藥可憐生?”風致灑然。

一一

明末有《童謠》曰:“職方賤如狗,都督滿街走?!辈粓D今日滬上所見,亦復如是。

一二

兵所以衛(wèi)民,于此土反為民害,真不詳之物也。力田《今樂府》有《梳篦謠》曰:“東家抱兒竄,西家挈婦奔。賊來猶可活,兵來愁殺人!況聞府帖下,大調土司兵。此物貪且殘,千里無居民。掠人持作羹,析屋持作薪。莫言少為貴,國威嘗見輕,無功害尚小,有功憂更深。問誰作俑者?必有林中丞。蕭條夔子國,城郭為荊榛。賊如梳,兵如篦。玀來,更如剃。保寧賊未除,霸州賊又熾。買馬須快劍須利,從今作賊無反計?!弊x之令人扼腕撫膺。

一三

十二月望日行抵摩梨山,古寺黃梅,歲云暮矣。翌晨遇智周禪師于灶下,相對無言,但笑耳。師與余同受海云大戒,工近體,俱幽憶怨斷之音。寺壁有迦留陀夷尊者畫相。是章侯真跡。

一四

張娟娟偶于席上書絕句云:“維摩居士太猖狂,天女何來散妙香!自笑神心如枯木,花枝相伴也無妨?!本昃暾Z余:“是敬安和尚作。”余日:“和尚一時興致之語,非學吞針羅什?!本窗埠蜕屑醇亩U,有《八指頭陀集》。

一五

黃仲則“如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是想少情多人語。

泰西學子言:“西人以智性識物,東人以感情悟物?!?/p>

一六

山寺中北風甚烈,讀《放翁集》,淚痕滿紙,令人心惻。最愛其“衣上征塵雜酒痕,遠游無處不銷魂。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一絕。嘗作《劍門圖》懸壁間,翌日被香客竊去。

一七

十一月十七日病臥禾氐垣精舍,仁山老檀越為余言秦淮馬湘蘭證果事甚詳。近人但優(yōu)作裙帶中語,而不知彼姝生天成佛也。

一八

南雷有言:“人而不甘寂寞,何事不可為”、“籠雞有食湯刀近,野鶴無糧天地寬”二語,特為今之名士痛下針砭耳。

一九

蘇格蘭雪特君為余言:“歐人有禮儀之接吻(Conventional Kiss),有情愛之接吻(Emotionsal Kiss)?!?/p>

二○

《舊約全書》,在紀元前四百五十八年及四百五十年間伊薩羅氏所輯,千四百八十八年意大利始刊行《希布羅經典全集》。

二一

穆罕默德(原譯瑪哈默德)本麥加產,少時家貧,傭于嫠婦赫蒂徹(原譯開池育)家。開氏敬其為人正直無私,遂嫁之,因而得廣交游。至埃及、敘利亞等地,受猶太、基督兩教感化。歸而隱退山中,住心觀凈,至四十歲始下山,自立一教曰伊斯蘭(原譯于思蘭)。伊斯蘭者,此云“隨順”。倡宇宙一神論,著《可蘭經典》。

二二

春序將謝,細雨簾纖,展誦《拜倫集》(原譯《裴輪集》):“What is wealth to me? -it may pass in an hour”,即少陵“富貴于我如浮云”句也?!癈omprehened,for without transformation,Men become wolves on any slight occason”,即靖節(jié)“多謝諸少年,相知不忠厚,意氣傾人命,離隔復何有”句也?!癆s those who dote on odurs pluck the flowers,and place them on their breast,but place to die”,即李嘉佑“花間昔日黃鸝囀,妾向青樓已生怨,花落黃鸝不復來,妾老君心亦應變”句也。末二截詞直怨深,十方同感。

二三

金堡祝發(fā)后,住吾粵丹霞寺,著有《偏行堂集》、《臨清詩》等。昔余行腳至紅梅驛破寺龕傍,見手抄《澹歸和尚詩詞》三卷,心竊愛之,想是行客暫為寄存,余不敢攜去。猶記其《貽吳梅村》一律,大義凜然,想見其為人矣。詩曰:“十郡名賢請自思,座中若個是男兒?鼎湖難挽龍髯日,鴛水爭持牛耳時,哭盡冬青徒有淚,歌殘凝碧竟無詩。故陵麥飯誰澆?。口A得空堂酒滿巵。”讀此,當日名賢,可知也已。

二四

朱舜水墓,在日本茨城縣久慈郡瑞龍山上。舜水沒數年,有張斐者,慕舜水高義,追蹤而至,為文以祭之。斐字非文,著有《莽蒼園文稿》,水藩梓以行世。后太炎重為排比,始得流轉中土。今日人已將《舜水全集》刊行,所謂飲水思源者也。憶舜水五古一首云:“九州如瓦解,忠信茍偷生。受詔蒙塵際,晦跡到東瀛?;靥熘\未就,長星夜夜明。單身寄孤島,抱節(jié)比田橫。已聞鼎命革,西望獨吞聲?!逼洚斎站鞈丫龂荆舳簧?,可哀也已。

二五

日人稱人曰“某樣”,猶“某君”也。此音本西藏語,日人不知也。

二六

相傳達磨至震旦,初入南海,有士人捧《四書》進。達磨不識華文,但以鼻嗅之,旋曰:“亦誠善哉,直是非而已?!?/p>

二七

余嘗托晦聞倩如居士刊石印一方,文曰:“我本將心向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毖嗑^我結習未忘。燕君者,通州沈一梅,方正之士也,肄業(yè)美國惠斯康新大學。

二八

海園,湘南曹氏子,天賦詩才,不幸短命。十四歲工艷體,有仙氣,非壽征。十九歲牧牛村外,失足溺死。余僅憶其:“滴翠滿身彈竹露,落紅雙屐印苔泥”、“樂譜暗翻《金縷曲》,食單親檢水晶糖”數句而已。

二九

日本“尺八”,狀類中土洞簫,聞傳自金人。其曲有名《春雨》,陰深凄惘。余《春雨》絕句云:“春雨樓頭尺八簫,何時歸看浙江潮?芒鞋破缽無人識,踏過櫻花第幾橋?”

三○

趙百先少有澄清天下之志,余教習江南陸軍小學堂時,百先為新軍第三標標統,始與相識,余嘆為將才也。每次過從,必命兵士攜壺購板鴨黃酒。百先豪于飲,余亦雄于食,既醉,則按劍高歌于風吹細柳之下,或相與馳騁于龍蟠虎踞之間,至樂也。別后作畫,請劉三為題定庵絕句贈之曰:“絕域從軍計惘然,東南幽恨滿詞箋。一簫一劍平生意,負盡狂名十五年。”

三一

梵語“比多”云“父”,“莽多”云“母”,“婆羅多”云“兄弟”,“先諦羅”云“石女”,“末陀”云“蒲桃酒”,“摩利迦”云“次第花”,以及東印度人呼“水”曰“鬱特”,與英吉利音義并同之語甚多。拉丁出自希臘,希臘導源于“散斯克烈多”(Sanskrit),非虛語也。

三二

劉三工詩善飲,余東居,畫《文姬圖》寄之。病禪為余題飛卿句云:“紅淚文姬洛水春,白頭蘇武天山雪?!眲⑷粤匀乱姶?,其一云:“白頭天山蘇武,紅淚洛水文姬,喜汝玉關深入,將安闐此胡兒?”其二云:“東瀛吹簫乞者,笠子壓到眉梢。記得臨觴嗚咽,匆匆三日魂銷。”其三云:“‘支那’音非‘秦’轉,先見《婆羅多詩》。和尚而定國號,國無人焉可知!”又貽余絕句云:“早歲耽禪見性真,江山故宅獨愴神。擔經忽作圖南計,白馬投荒第二人?!睍r余有印度之行也。

三三

英吉利語與華言音義并同者甚眾,康奈爾大學教授某君欲匯而成書,余亦記得數言以獻,如“費”曰“Fee”,“訴”曰“Sue”,“拖”曰“Tow”,“理性”曰“Reason”,“路”曰“Road”,“時辰”曰“Season”,“絲”曰“Silk”,“爸爸”曰“Papa”,“爹爹”曰“Daddy”,“媽媽”曰“Mamma”,“簿”曰“Book”,“香”曰“Scent”,“圣”曰“Saint”,“君”曰“King”,“蜜”曰“Mead”,“麥”曰“Malt”,“芒果”曰“Mango”,“禍”曰“Woe”,“先時”曰“Since”,“皮”曰“Peel”,“鹿”曰“Roe”,“夸”曰“Quack”,“諾”曰“Nod”,“禮”曰“Rite”,“賠”曰“Pay”,而外,雞鳴犬吠,均屬諧聲,無論矣。

三四

張憲《崖山行》云:“三宮銜璧國步絕,燭天炎火隨風滅,間關海道續(xù)螢光,力戰(zhàn)崖山猶一決?!庇嗪阏b之。曩作《崖山奇石壁圖》,太炎為錄陳元孝詩曰:“山木蕭蕭風更吹,兩崖云雨至今悲。一聲杜宇啼荒殿,十載愁人拜古祠。海水有門分上下,江山無地限華夷。停舟我亦艱難日,愧向蒼苔讀舊碑?!憋L人之旨,令人黯然。

三五

崇正末年,流寇信急,上日夜憂勤。一夕,遣內臣易服出禁,探聽民間消息。遇一測字者,因舉一“友”字詢之。測字者問:“何事?”曰:“國事?!睖y字者曰:“不佳,反賊早出頭矣?!奔备目谠唬骸胺谴恕选?,乃‘有’字。”曰:“更不佳,大明已去其半矣?!庇指目谠唬骸胺且玻暧现稀?。”曰:“愈不佳,天子為至尊,至尊已斬頭截腳矣。”內臣咋舌而還。

三六

曩羈秣陵,李道人為余書泥金扇面曰:“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何故名般若波羅蜜?’佛言‘般若波羅蜜’”二十四字,并引齊經生及唐人書經事。余許道人一畫,于今十載,尚未報命,以余畫本無成法故耳。

三七

草堂寺維那,一日叩余曰:“披剃以來,奚為多憂生之嘆耶?”曰:“雖今出家,以情求道,是以憂耳?!?/p>

三八

Spenserian Verse,譯云:“冒頭短章”。古代希臘、拉丁詩家優(yōu)為之,亦猶梵籍發(fā)凡之頌也。

三九

“偈”即梵音“伽陀”,又云“偈陀”,唐言“頌”,譯云“孤起”?!睹钚吩疲骸安恢仨灻缕稹嘣弧S頌’。”姚秦鳩摩羅什有《贈沙門法和十偈》,唐人多效之。

四○

阿耨窣睹婆,或輸盧迦波,天竺但數字滿三十二即為一偈。號阿耨窣睹婆偈?!疤N馱南”者,此云“集施頌”,謂以少言攝集多義,施他誦持。

四一

樓子師不知何許人,亦不知其名氏,一日偶經游街市,于酒樓下整襪帶次,聞樓上某校書唱曲云:“汝既無情我便休?!焙鋈淮笪?。因號“樓子”焉。

四二

余至中印度時,偕二三法侶居芒碣山寺。山中多果樹,余每日摘鮮果五六十枚啖之。將及一月,私心竊喜,謂今后吾可不食人間煙火矣。惟是六日一方便,便時極苦,后得痢疾。乃知去道尚遠,機緣未至耳。

四三

緬人惡俗極多,有種族號曰“浸”,居于僻野之山社。凡遇其父母年歲老者,筑臺一座甚高,恭請老人登其上,而社中幼壯男女相率而歌舞于臺下,老人從臺上和之,至老人樂極生狂,忘其在臺上歌舞,跌下身死,則以火焚葬之,謂老人得天神之召,為莫大之榮幸云。

四四

桐城方氏維儀,年十七,寡居,教其侄以智,儼如人師,君子尚其志焉。其五律一章云:“孤幼歸寧養(yǎng),雙親喪老年。衰容如斷柳,薄命似浮煙。詩調凄霜鬢,琴心咽凍天。蕭蕭居舊館,錯記是從前?!毕胍娖湓鈺r多難也。

四五

《佛國記》:耶婆堤,即今爪哇。萬歷時華人至爪哇通商者已眾,出入俱用元通錢,利息甚厚。而今日華僑人口已達八十余萬,自生自滅,竟不識祖國在何方向。

四六

末里洞有人造石山高數十丈,千余年物耳。其中千龕萬洞,洞有石佛,迂回曲折,層出無窮。細瞻所刻石像較靈隱寺飛來峰猶為精美。詢之土人,云此石山系華人所造。日口惹水城為南洲奇跡,亦中土人所建。黃子肅芳約余往游,以病未果也。

四七

土人稱荷蘭人曰“敦”,猶言“主”也。華人亦妄效呼之,且習土人劣俗。華人土生者曰“嘩嘩”,來自中土者曰“新客”。

四八

梭羅為首都,其酋居焉,酋出必以夜,喜以生花綴其身,畫眉傅粉,侍從甚盛,復有弓箭手。酋子性揮霍,嗜博飲,妻妾以數十,喜策肥馬出行,傅粉涂脂,峨峨云髻,狀若好女焉。酋之嬪妾,皆席地臥起,得幸而有孕者,始得賜以床褥。宮人每日給俸若干,使自操井臼。宮中見酋,無論男女,皆裸上體,匍匐而前,酋每一語畢,受命者必合掌禮拜,退時亦蛇行也。

四九

余巡游南洲諸島,匆匆二歲,所聞皆非所愿聞之事,所見皆非所愿見之人。茫茫天海,渺渺余懷。太炎以素書兼其新作《秋夜》一章見寄,謂居士深于憂患;及余歸至海上,居士方持節(jié)臨邊,意殊自得矣。

五○

塞典堡植物園,其宏富為環(huán)球第一。有書藏,藏書二十余萬,均是西籍。余以《大乘起信論》寄之。

五一

自巴厘巴板(原譯巴利八版)出石叻,途次多悲感,晦聞見寄七律,溫柔敦厚,可與山谷詩并讀。詩云:“四載離悰感索居,似君南渡又年余。未遺蹤跡人間世,稍慰平安海外書。向晚梅花才數點,當頭明月滿前除。絕勝風景懷人地,回首江樓卻不如?!焙笠荒?,余經廣州,留廣雅書院,一醉而去。抵日本,居士復追贈一律云:“五年別去驚初見,一醉殊辜萬里來。春事陰晴到寒食,故人風雨滿離杯。拈花眾里吾多負,取缽人間子未回。自有深深無量意,豈堪清淺說蓬萊!”居士有蒹葭樓,余作《風絮美人圖》寄之。

五二

印度氣候本分三季:熱季,雨季,涼季。昔者文人好事,更分二閱月為一季,歲共六季:曰“伐散多”為春季,曰“佉離斯磨”為夏季,曰“縛舍”為雨季,曰“薩羅陀”為秋季,曰“訶伊漫多”為冬季,曰“嘶嘶邏”為露季。

五三

印度“Mahabrata”、“Ramayana”兩篇,閎麗淵雅,為長篇敘事詩,歐洲治文學者視為鴻寶,猶“Iliad”、“Odyssey”二篇之于希臘也。此土向無譯述,唯《華嚴疏鈔》中有云:《婆羅多書》、《羅摩延書》,是其名稱。二詩于歐土早有譯本,《婆羅多書》以梵土哆君所譯最當,英儒馬格斯牟勒(Max Muller)序而行之,有見虎一文之詠。

五四

迦梨陀娑(Kalidasa,原譯迦梨達舍),梵土詩圣也,英吉利騷壇推之為天竺“莎士比亞”(原譯沙士比爾)。讀其劇曲《沙恭達羅》(“Sakoontala”,原譯《沙君達羅》),可以覘其流露矣。

五五

《沙恭達羅》(原譯《沙君達羅》),英文譯本有二:一、William Jones譯;一、Monier Monier-Williams譯。猶《起信論》有梁、唐二譯也。

五六

《摩訶婆羅多》、《羅摩延》二篇,成于吾國商時。篇中已有“支那”國號,近人妄謂“支那”為“秦”字轉音,豈其然乎!

五七

印度古代詩人好以蓮花喻所歡,猶蘇格蘭詩人之“Red Red Rose”,余譯為《祩祩赤薔薇》五古一首,載《潮音集》。

波斯昔時才子盛以薔薇代意中人云。

五八

“涉江采芙蓉”,“芙蓉”當譯Lotus,或曰Water lily,非也。英人每譯作Hibiscus,成木芙蓉矣!木芙蓉梵音“缽磨波帝”,日中王夫人取此花為小名。

五九

中土蓮花僅紅、白二色,產印度者,金、黃、藍、紫諸色俱備,唯粉白者晝開夜合,花瓣可餐。諸花較中土產大數倍,有異香,《經》云“芬陀利花”是已。

梵語,人間紅蓮花之上者曰“波曇”。

六○

梵土古代詩人恒言:“手熱證癡情中沸?!鄙勘葋啠ㄔg沙士比爾)亦有句云:“Give me your hand:this hand is moist,my ladyHot,hot,and moist”(見“Othello,ActⅢ,Scene4”)

六一

伽摩(Kama)者,印度情愛天尊,貌極端美,額上有金書,字跡不可辨。手持弓,以蔗干為之,蜜蜂聯比而成弦。又持五矢,矢尖飾以同心花,謂得從五覺貫入心坎。腰間系囊二,用麻布制之,實以凌零香屑。其旗畫海妖狀,相傳天尊曾鎮(zhèn)海妖云。余隨婆羅門大德行次摩俱羅山,于散陀那古廟得瞻禮一通。散陀那者,譯言“流花”。

六二

秦淮青溪上有張麗華小祠,不知何代初建,至今圯跡猶存。新城王士禎有詩云:“璧月依然瓊樹枯,玉容猶似憶黃奴。過江青蓋無消息,寂寞青溪伴小姑?!倍俗郑煞Q吊古杰作。《后庭花》唱樂,天下事已非,當年風景,亦禍蒼生之尤者耳。

女杰郭耳縵

1903年秋,曼殊在蘇州任教,得悉摯友陳仲甫(獨秀)在上海辦《國民日日報》,即辭教前往該報任英文翻譯,乃將年前在日本搜集到有關郭耳縵的資料,撰寫成此文。

郭耳縵——Emma Goldman(1869至1940),國際無政府主義者。生于俄國立陶宛,在圣彼得堡長大。十七歲赴美國,在紐約州羅徹斯特市當工人。后前往康涅狄格州新港與紐約市,結識無政府主義者,從事宣傳活動,曾坐牢多次。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返國,因不滿政府而轉去英國。死于加拿大多倫多市。

女杰與無政府黨

咄!咄!!咄!??!北美合眾國大統領麥金萊(原譯麥堅尼),于西歷一千九百零一年九月十四日被棗高士刺斃于紐約(原譯紐育)博覽會。捕縛之后,受裁判。棗高士聲言:“行刺之由,乃聽無政府黨巨魁郭耳縵女杰之演說,有所感憤,決意殺大統領者也。”

當局者下捕郭耳縵女杰之令,追尋四日,竟由無政府黨員西腦李斯之住宅就縛。

女杰之素行

郭耳縵年三十二,生于俄京圣彼得堡。當十六年前,姐妹偕至美國,定居于羅徹斯特(原譯洛旗斯達)。身在中流社會,常寄同情于不幸之貧民,被種種不正裁判事件所驅,竟投身于無政府黨,以鼓吹該黨之主義為生涯。

女杰與棗高士之關系

郭耳縵與棗高士無深交,彼此僅面會一次,親與談話亦不過片刻之間耳。五月中旬,郭耳縵在克利夫蘭(原譯庫黎烏蘭)市開講演會二次。時棗高士臨會,聽其議論,雄心勃勃,謀殺大統領之機已動于此。政府指女杰為暗殺之教唆者,非偶然也。

女杰之氣焰

郭耳縵曰:“無政府黨員,非必須嗾使棗高士加兇行于大統領也。大統領何人?自無政府黨之眼視之,不過一最無學無用之長物已耳!有何所尊崇?然則無政府黨亦何為而必加刃于此無用之長物也耶?當世之人,于大統領之被殺也,亦非常驚擾,此誠妾所不解者。妾無政府黨員也,社會學者也。無政府黨之主義,在破壞社會現在之惡組織,在教育個人,斷非持利用暴力之主義者。妾之對于該犯人之所為,毫不負其責任,因該犯人依自己之見解而加害于大統領。若直以妾為其教唆者,則未免過當也。該犯人久苦逆境,深惡資本家之壓抑貧民,失望之極,又大受刺擊,由萬種悲憤中,大發(fā)其拯救同胞之志愿者耳。”

獄中之女杰

斯時也,女杰拘留獄中,意氣軒昂,毫無挫折。遙見鐵窗之外,哀吊大統領之半旗飄然高樹于街頭,女杰冷然嘆曰:“大統領死,是奚足怪?人皆有必死之運命,王侯、貴族、勞動者,何所區(qū)別耶?麥金萊之死也,市民皆為之惜,為之悲,何為乎?特以其為大統領故,而追悼之耶?吾寧深悼。夫市井間可憐勞動者之死也!”其卓見如此。女杰后卒放免,而棗高士遂定罪。

英皇之警戒

英皇愛德華(原譯愛德威爾)七世,因此深為之懼。日夜孜孜嚴加警戒,常使數名微服警官衛(wèi)護身邊,如秦始皇也者。噫!皇帝,皇帝,誠可憐矣!

各國無政府黨之響應

是時各國之無政府黨人,云起響應,如某寶玉商與法人富塞倫氏論南非洲之慘狀,而歸咎于英國殖民大臣張伯倫。寶玉商遂嗾富氏刺殺張伯倫,而富氏不允諾。寶玉商怒甚,即在地上執(zhí)起鐵棒,將富氏擊斃,此寶玉商固有名之社會黨員也。同日又有加拿大警電,云英國皇太子巡游殖民地之時,有無政府黨員,抱暗殺之目的,同到市中,后市長知之,嚴為防護乃免。千八百九十八年九月一日,奧、匈國皇后伊莉莎白(原譯以利沙伯托),正徒步游覽于瑞士(原譯瑞西)國日內瓦(原譯更富市)間,忽被二十五歲之工人所誅。是非無政府黨員意大利路易基爾秦之所為乎?又千九百年七月二十九日,意帝洪伯爾特一世(原譯夫母陪爾德一世)由羅馬市郊外蒙薩村之歸途,殪于兇人之手。是非無政府黨員意大利人布列西之所為乎?又千九百○一年三月六日,德皇威廉第二世赴不來梅(布內門)市之火車站,途中遇一工人,持鐵襲來,帝乃負傷。又千九百○二年十一月十五日,比利時今皇李奧波爾德(原譯雷阿活爾)第二世嘗受短銃彈丸,幸負微傷。是非無政府黨員意大利人夫爾諾之所為乎?——繼此風云,尚不知其何所極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