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輯一

賣糖時節(jié)憶吹簫 作者:王春瑜 著


賣糖時節(jié)憶吹簫

北國,寒凝大地。在晴朗的日子里,望著窗外天空上緩緩移動的白云,我的思緒常常飛向南方的故鄉(xiāng),飛向童年的舊夢。兒時隨父母鄉(xiāng)居,入冬后就是賣糖時節(jié)。這里的“糖”字,在更準確的意義上說,應當寫成“餳”,古人多用此字,而且多半指的是麥芽糖。麥芽糖是淀粉糖化的產物,我國古代先民早在《詩經》時代便會制作。北魏學者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有具體記載。但明清之際學者方以智在《物理小識》卷六中的記載,最為簡明。要言之,是用糯米蒸飯,加上大麥芽,在石臼中舂成面糊,然后加水,在釜中用溫火熬成,再榨之,去糟,用細火煎,并以竹片攪動,至成糖為止。這就是曾經“常令癡兒出饞水”的麥芽糖。

筆者兒時,正值抗日戰(zhàn)爭期間,在鹽城海隅的水鄉(xiāng)澤國,地瘠民貧,商品匱乏,我能吃的糖,只有麥芽糖一種。生產此糖者,也是個別農民。說是“個別”,因為在鄉(xiāng)間能掌握其實很簡單的制作麥芽糖技術的人不多。有此手藝者,從來秘不示人。家鄉(xiāng)附近的方圓十幾里內,自產自銷此糖者,也不過兩三家。賣糖人挑著擔子,一邊走,一邊吹著簫,神情頗為悠閑。這種簫是用黃銅制成的,較短,似乎只有五個孔,吹奏起來,音色激越、清脆,很遠都能聽到,與竹簫低沉、傷感的音調,迥然不同。因此,從初冬直至早春,我和小伙伴們每當聽到簫聲在進村的田埂上響起,便禁不住心頭狂喜,奔走雀躍。家母不是找出一點爛鐵,就是拿出早已風干的豬骨頭,或者是一包頭發(fā),與賣糖人換糖。麥芽糖甚黏,切時需用較重的鐵刀,切下后,還需用另一把鐵刀背敲打,糖塊才能與刀分離。其時每當聽到切糖的叮當之聲,我和小伙伴們多半口水已經流出。有時,賣糖人吹著簫,從我們就讀的村學前經過,大家雖不敢聞簫起舞,卻也禁不住把目光移向窗外,倘離下課時間不遠,老師往往也因時制宜,宣布下課。大家就都擠到糖擔前,鬧鬧嚷嚷。古人有“糖擔圣人”詩一首,大體上將學童買麥芽糖的情景,生動地描繪出來。清初學者褚人獲記云:“《支頤集》有糖擔圣人詩……曾記少時八九子,知禮須教爾小生。把筆學書丘乙己,惟此名為上大人。忽然糖擔挑來賣,換得兒童錢幾文。豈知玉振金聲響,僅博糖鑼兩三聲?!?《堅瓠補集》卷一)

由此可知清初賣糖是敲鑼而不是吹簫。明末人寫的小說《生綃剪》第二回,也曾描寫老脫其人,向一名老道借了一副糖擔、糖鑼,將擔子挑進一戶人家的大門檻內,“將糖鑼又亂敲起來”。明代畫家徐文長曾作《曇陽》詩十首,其中第五首有云:“……托缽求朝飯,敲鑼賣夜糖?!边@是明朝人賣糖鳴鑼的明證。不過,在更遙遠的古代,賣糖是吹簫的。清人蘇州人蔡云撰《吳歙》詠麥芽糖詩謂:“昏昏迷霧已三朝,準備西風入夜驕。深巷賣餳寒意到,敲鉦渾不似吹簫?!眰€中消息不難窺知。五十多年前,周二先生知堂老人在《賣糖》(見《宇宙風》第74期)一文中,引崔曉林氏著《念堂詩話》卷二中的一則說:“古賣糖者吹簫,今鳴金?!彼陨跏?。宋朝人馬永卿《懶貞子錄》卷二指出《周禮》“小師”關于“簫”的注釋是“編小竹管,如今賣飴餳者所吹者”??梢姾嵲诠糯芰餍?,并為賣糖人所樂用。不過,古代的簫是“編小竹管”,即多管排簫,今天我們常見的單管簫,出現較晚。民諺有謂:“橫吹笛子豎吹簫,千日胡琴拉斷腰?!睙o論怎么說,家鄉(xiāng)賣糖人吹的是簫,真是步古人余韻,斷而相續(xù),“禮失求諸野”,幸何如也。

不過,飛速前進的現代化車輪,常常把我的一些童年舊夢碾得粉碎。近日有客從故鄉(xiāng)來,問起吹簫賣糖事,答曰:“現在的兒童吃水果糖或巧克力,誰還高興吃麥芽糖?已有好多年不見吹簫賣糖人的影子了?!憋@然,這一古老的風流余韻,也終于消失在鄉(xiāng)間的小陌、谷場和孩子們的歡聲笑語中,成了絕響。

人過中年喜憶往,往事如煙多悵惘。簫聲咽,兒時舊夢何處覓?凝神眺望冉冉逝去的白云,平添一懷愁緒。其實,人生之旅,有太多離愁別緒——包括童夢的失落。奈何!

1993年12月5日夜于京西八角村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