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序

王小謨傳 作者:姚遠,劉凡君


自序

2013年1月18日,是我一生中值得紀念的日子。

這一天,我站在人民大會堂主席臺上,與我國爆炸力學專家鄭哲敏院士雙雙摘得中國科技桂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shù)獎!習近平、胡錦濤、溫家寶、李克強、劉云山出席大會并頒獎。

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主持大會,胡錦濤主席把大紅的2012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shù)獎證書交到我手中。忽然間,酸甜苦辣一起涌上了我的心頭……

1938年11月12日,我出生在上海金山。父親給我取了一個名字“王小謨”。“謨”的本義就是計謀,謀略。如:謨士,指有才略的人。父親的名字叫“王宏謨”,是爺爺給取的。后來才知道,父親是把他的愿望寄托在我的身上,希望我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我的童年時代是在動蕩中度過的,從小學五年級開始就生活在北京西城區(qū)的一個大雜院里。那時,經(jīng)濟困難,物質(zhì)匱乏,但精神生活充實,學校進行的“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學習、愛社會主義”的“五愛”教育,以及 “抗美援朝”和“打老虎”等運動,對我的影響很大。那時我有許多夢想:看見藍天上翱翔的飛機,我就想當一名飛行員;看見公路上奔馳的汽車,我就想當一名駕駛員;看見劈波斬浪的航船,我就想當一名駕船出海的航海員……

我的青年時代是在校園內(nèi)度過的。印象最深的人是在北京37中讀高三時的劉鳳梧校長。在他的幫助、鞭策下,我完全像變了一個人。在學習上,仿佛在攀登一座座高山,一刻也不停步,直到爬上山頂;在思想上,不斷解剖自己、反省自己,仿佛一名醫(yī)生,不斷地給自己對癥下藥。那時,我的人生觀、世界觀在逐漸發(fā)生變化,從一個調(diào)皮搗蛋的學生變成了“三好學生”,加入了共青團。

小學、中學算是小孩或者青少年吧,都是在父母呵護下度過的。大學的生涯是我走入社會獨立生活的第一站。我有幸進入北京工業(yè)學院(現(xiàn)北京理工大學)——紅色國防工程師的搖籃。五年的熏陶,不但學到了知識和專業(yè),更重要的是使我樹立了獻身于國防的理想和為國防工業(yè)添磚加瓦的人生目標,在德、智、體三方面都有了全面的提高。感謝母校眾多師長對我的教導,使我終身受益。五年大學的多彩生活也是我一生中最幸福和快樂的時光。

大學畢業(yè)參加工作后,我的工作經(jīng)歷分為三個歷史階段。

第一階段是在南京第14研究所。

我第一次接觸到我國第一部三坐標引導雷達583,第一次接觸到計算機,第一次參加“四清”運動,經(jīng)歷了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在許許多多的“第一次”里,我遇到了好師長、好同事。我聽到了很多老一輩雷達專家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故事,無疑,我站在了前人的肩上,開始了一個新的起點!

在南京14所的10年,是我打下思想基礎(chǔ)、技術(shù)基礎(chǔ)、工程基礎(chǔ)的10年。

第二階段是在貴州和安徽第38研究所。

我經(jīng)歷了事業(yè)上的一波三折、命運的沉浮、職務的升遷,等等。在三線建設(shè)時期,我和我的團隊,克服重重困難,在研制383三坐標雷達的過程中,嘗到了成功的喜悅,受到了時任電子工業(yè)部部長江澤民的高度評價。1984年,383三坐標雷達在國慶閱兵時立了功,并獲得“空軍紅星兵器”的榮譽稱號!1985年,三坐標雷達項目獲得國家科學技術(shù)進步獎一等獎。1987年,我受到鄧小平同志接見。

在貴州三線時期的20年,是出成果的20年,也是技術(shù)水平、管理思想成熟的20年!

在這一時期,我先后獲得貴州省勞動模范、首批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技專家、電子工業(yè)部首批評定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首批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第三階段是在北京工作。

我的職務由38所所長升至中國電子工業(yè)總公司軍工局局長、電子工業(yè)部預研局局長、中國電子科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科技委副主任、工業(yè)和信息化部電子科技委秘書長等。科研領(lǐng)域也由中國防空雷達轉(zhuǎn)為預警機的研究。

在北京是主導研制預警機的20年,是做出更大貢獻的20年!

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1998—2008年當選第九屆、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2011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12年榮獲“全國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稱號……

在眾多的榮譽中,我最享受的是“工程師”稱號!

我是一個普通的人。之所以普通,是因為我也有普通人一樣的七情六欲,有普通人一樣的喜怒哀樂;有普通人一樣的憂慮與期盼,有普通人一樣的孤獨與彷徨……

我是一個不甘寂寞的人。之所以不甘寂寞,是因為我想做事,甚至想做大事。從小我就養(yǎng)成了動手的習慣,這對我以后從事科學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礎(chǔ)。我在實踐中摸爬滾打多年,明白了“工程師”就是做具體工作的實踐者的道理,這些感悟與認知,使我終身銘記!

《王小謨傳》這本書比較系統(tǒng)地記錄了我成長的歷程。有些史料是第一次向社會披露,目的是讓讀者全面、立體地了解我成功背后的酸甜苦辣;讓讀者從一個側(cè)面更深刻地了解中國防空雷達及預警機的研究發(fā)明經(jīng)歷了多少困難與艱辛!

借《王小謨傳》出版之際,衷心感謝國防科工委(局)、中國工程院、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領(lǐng)導對我的關(guān)心與厚愛;感謝與我從事多年科研工作的同事、朋友對我的支持與幫助;感謝我的家人多年來對我工作的理解與包容;感謝本書作者姚遠、劉凡君不辭辛苦認真采訪、勤奮創(chuàng)作……

隨時間流逝的往事已經(jīng)成為歷史。但不忘卻歷史,珍惜今天,是我們同代以及不同代人的共同責任。

是以為序。

王小謨   

2014年3月25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