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雨打梨花深閉門
那年春時,梨花勝雪,開滿了田埂阡陌,看不到世上人家。煙雨江南,如夢似幻,落花鋪滿石階,靜謐黃昏,重門深掩,時光美得驚心動魄。
那一場宋朝的梨花雨
《憶王孫·春詞》 李重元
萋萋芳草憶王孫,柳外樓高空斷魂。
杜宇聲聲不忍聞。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
當(dāng)是梅雨之季,否則窗外的雨,也不會這樣一直落個不停。淌在江南古典的瓦檐上,打在爬滿青藤的院墻上,還有那幾樹芭蕉,被雨水沖洗得清新翠綠,連愁怨都多余。微風(fēng)拂過,茉莉淡淡的幽香沁人心脾。她在雨中,潔白純凈,不染纖塵,仿佛靠近她,都是一種罪過。
此番情境,讓我忍不住想起了那句“雨打梨花深閉門”。那年春時,梨花勝雪,開滿了田埂阡陌,看不到世上人家。煙雨江南,如夢似幻,落花鋪滿石階,靜謐黃昏,重門深掩,時光美得驚心動魄。
輕啟窗扉,任細(xì)雨微風(fēng),拂在發(fā)梢、臉頰。窗臺縈繞著淡淡的輕煙,淡淡的芬芳,以及淡淡的惆悵。這是生長閑情的江南,仿佛只要一陣微雨,便可撩人情思;一片落花,便可催人淚下;一個音符,足以長出相思。
經(jīng)年往事,會隨著淅瀝纏綿的雨,流淌而出。無論你的心有多堅定冷漠,終抵不過這濕潤的柔情。所以,才會有那么多的牽懷纏繞,那么多的愁緒難消。那個女子說: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她也是等到黃昏日暮,才深閉門扉,然而,她所關(guān)閉的只是院門、屋門,那重心門,又何曾有過真正的深閉?半開半掩的門扉,只為等待有緣人來輕叩,而等待,從此像這場無盡的煙雨,縈繞一生。
其實,最初識得這句詞,是在《紅樓夢》里。當(dāng)日,寶玉和馮紫英、蔣玉菡、薛蟠還有云兒等在一起喝酒行酒令,寶玉唱完一首《紅豆曲》,接著拈起一片梨,說道:“雨打梨花深閉門。”那時候,只覺得一個妙齡女子,卷簾看窗外紛落的梨花雨,她思念的人還在天涯,沒有歸來。心中落寞,輕輕嘆息,放下簾幕,掩上重門,悄然轉(zhuǎn)身。
然而,這場梨花雨,卻在我心中,一直紛落到如今,不肯停息。直至后來,才知道,宋時有幾位詞人,都將這句“雨打梨花深閉門”寫入詞中。有人說,此句是先出自秦觀的《鷓鴣天》,而后才是李重元的《憶王孫》。然而這些并不重要,我鐘情于《憶王孫》的那場梨花雨,從遙遠(yuǎn)的宋朝,落到了今朝,不忍看,不可忘。
關(guān)于李重元,歷史上記載得不多,可是他生平寫的四首《憶王孫》,都被收入《全宋詞》了。四首詞分別為春夏秋冬四季之景,每首詞,都藏有一種美好的物象。春雨梨花,夏日荷花,秋月荻花,冬雪梅花。但,尤以這首春詞最廣為人知,那花瓣雨,就像夢一樣輕,輕輕地落在心頭,柔軟而濕潤。
這是一個情深的女子,在春雨之日,懷想遠(yuǎn)方的愛人。她思念的人,遠(yuǎn)在天涯,縱是將高樓望斷,也穿不過千里云層,看不見他歸返的身影。只有依依楊柳,聽她低語著相思的情愁。那位遠(yuǎn)行的男子,也許不是王孫,或許此刻身披征袍,在遙遠(yuǎn)的邊塞;或許是個商人,為謀生計,奔波塵海;又或許為了功名,而遠(yuǎn)赴京城,追求宏偉的理想。就這般遠(yuǎn)離故土,讓紅顏為他日夜等候,相思成疾。
細(xì)雨依舊,那啼叫的杜鵑,沒有銜來遠(yuǎn)方的消息,只是聲聲吟苦,讓人不忍聽聞。不知道,那背井離鄉(xiāng)的男子,是否聽到杜鵑的啼鳴,它低喊著:不如歸去……不如歸去……只是人生羈絆太多,如何才能輕易穿越紅塵的藩籬,和喜歡的人長相廝守,不離不棄?也許正是因為離別,才會有這樣刻骨的相思。
古人說,小別勝新婚,倘若朝暮相處,再濃郁的愛,也會消磨殆盡。到最后,只是一杯清澈的白水,索然無味。世間事,皆如此,有一種愛,叫若即若離;有一杯茶,會不濃不淡。但這只是一個過程,擁有過才能疏離,品嘗后才會清淡。若讓一個沉陷在相思中的女子,轉(zhuǎn)身離開,決絕忘記,又如何可以做到?
她做不到,情感亦為執(zhí)念,求不得,舍不下,亦解不開。若將一個思念的人,從心中抽離,那樣,該是怎樣一種疼痛和虛空。與其荒蕪寂寥,莫如讓相思填滿,不留一點空虛。這樣,盡管落寞,卻好過無心。
她等到了黃昏,窗外紛落著梨花雨,潔白的瓣,在煙雨中,讓人神傷又心痛。卷簾深閉重門,唯有相思不敢聞。她掩門,不是不再等待,而是夜幕沉沉,她要對著紅燭,一夜相思到天明。這樣無奈的轉(zhuǎn)身,亦非薄情負(fù)心,而是情深義重。
這場梨花雨,在她的心里,也不會停息。宛若一場夢,她沉醉在自己編織的夢里,一旦夢被驚醒,一切又會回到最初。那時候,丟失了夢的她,再也找不回自己,甚至找不到她思念的人。其實這樣自苦,這樣情癡,不只是古時女子會有,今人亦是如此。
她們也許不會望斷高樓,不會掩簾聽雨,可亦有刻骨銘心的相思。從來相思都是等同,無關(guān)年歲,無關(guān)地域,無關(guān)季節(jié)。所以,當(dāng)我讀到“雨打梨花深閉門”時,心中涌動著萬千柔情,好似徘徊在窗外的光影,縈繞不盡。
讓我想起,當(dāng)年的李重元,是否就是那位背井離鄉(xiāng)的男子?他為了前程,離開了心愛的女子,讓她獨自看寂寞花開,春去春來。也許,他有他的無奈,可是他是否知道,一個女子,把最好的年華交付等待,以后,又會有多少歲月為她重來?可是,沒有人會在意這些,所有讀了這首詞的人,只會沉浸在那場梨花雨中,不能醒轉(zhuǎn)。
多少人愿意從幸福中走出來,匆匆抵達(dá)冷落的結(jié)局?也許這個思念的過程,真的很痛苦,卻也是一種甜蜜的痛苦。許多人,因了等待,從青絲到白頭,甚至不會有圓滿的果報??墒菫榱艘粋€人,為了一段真愛,縱然蹉跎一生,亦是甘愿。
擱筆,天色已近黃昏,窗外的雨,依舊在落,一聲聲,打在芭蕉上,訴盡衷腸。有時候,文字是薄弱的,抵不過世間一草一木。有時候,文字是那般深邃,短詞簡句,勝過萬語千言。
掩簾,伴著那場宋時的梨花雨,深深地關(guān)閉重門。此后,任誰敲叩,也不開啟。
在菲薄的流年,嘗飲相思味
《鷓鴣天》 姜夔
肥水東流無盡期,當(dāng)初不合種相思。夢中未比丹青見,暗里忽驚山鳥啼。春未綠,鬢先絲,人間別久不成悲。誰教歲歲紅蓮夜,兩處沉吟各自知。
我應(yīng)該在微風(fēng)的清晨,讀一個詞人的故事,才不會驚擾,他塵封了千年的相思。我想我只需借著流光的影子,一路尋找,途中無論有多少次轉(zhuǎn)彎,都不會迷途。
我記得他的名字,他叫姜夔,生于南宋,終生未仕,輾轉(zhuǎn)江湖。他人品秀拔,骨骼清朗,白衣勝雪,恍若仙人。他工詩詞,精音律,善書法。他的詞,最深得人心,言辭優(yōu)美精妙,風(fēng)格清幽冷雋。他在年老的時候,填下這闋《鷓鴣天》,是為了追憶年輕時,一段銘心的愛戀。
追憶是什么,追憶其實就是為那些已經(jīng)失去的光陰招魂。我總是把一杯茶放到隔夜,第二天又倒掉,仿佛我是那個可以記住苦澀,沒有背叛昨天的人。姜夔不同,他把那杯隔夜的冷茶飲下,將那段刻骨的愛情,懷想了一生。他早年客居在合肥,與一對善彈琵琶的姐妹相遇,從此和其中一位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但最終他們并沒有長相廝守,結(jié)為連理。
姜夔給出一個很慈悲的理由,他為了生計,迫于流轉(zhuǎn),唯恐連累了佳人,給不起她想要的安穩(wěn)。而這位美人,又是否真的怕受累,寧可將情感冰封,也不愿追隨愛人漂泊天涯?千百年前的真相究竟如何,或許只有琵琶上的幾根弦和那緩緩東流的江水知道。
許多事,明明已經(jīng)落滿塵埃,卻總有人要假裝記憶猶新。以為這樣,自己就是那個對時間最忠貞不貳的人。我們既然已經(jīng)辜負(fù)了昨天,又何必再向明天起誓?所謂去留無意,寵辱隨緣,也只是給菲薄的流年,尋找一個軟弱的借口。
可一個善感的詞人,總是會舊情難忘,無論過了多少年,一片霜葉,一曲弦音,一剪光陰,都會撩開他心里的秘密。捧讀姜夔的詞,我為自己對他的猜疑感到慚愧。盡管,他沒有將紅顏擁入懷里,死生契闊,執(zhí)手同老。至少那位佳人,是他的情感最初,也是最后所托付的女人。
在悲歡交集的人生里,我們總是做那個弱者,自以為巧妙地布置好了一切,卻在最后的時刻逃離。明知道守不住誓約,還要頻頻地許下諾言。哪怕是一株平凡的小草,亦希望它記住你的美,你的好。而自己,山高水長地想要遺忘過去,害怕會有不知名的債約,突然跑出來,逼問自己償還。
而姜夔,為一段不能繼續(xù)的故事,付出了經(jīng)年的相思,哪怕等到山窮水盡,也未必會給他一個圓滿的結(jié)局。面對匆匆而逝的時光,我們不必傷感地求饒,就算抓不住當(dāng)下的美好,至少還有回憶,供養(yǎng)你我的情懷。
光陰恍惚,一過已是廿年。他想起悠悠東去的肥水,想起他在楚館燈影下的那段愛戀,怪怨自己不該種下那段相思情緣,惹得這么多年,癡心不改。我們又何曾不是,誤以為,種下了紅豆,便可結(jié)出同樣的相思。卻不知,陽光雨露也會偏心,亦會疏忽。結(jié)局往往是,一顆已紅似朱砂,一顆還綠如青梅。
他說,少年情事老來悲。心就像離了岸的船,浪跡在江湖,始終找不到停泊的港灣?!皦糁形幢鹊で嘁?,暗里忽驚山鳥啼。”他在夢里和伊人相見,可是縹緲恍惚的夢,還不如在丹青圖中看得真切。一聲鳥啼,驚醒夢境,這時連一剪迷離的幻影,也無處找尋了。
“春未綠,鬢先絲?!毕嗨加质且荒?,春梅在枝頭綻放,綠葉還不曾長出新芽,而詞人,塵海飄零,已被流光染上兩鬢風(fēng)霜。年年春光依舊,而賞春的人,卻倉皇地老去。那些落去的花瓣回不到枝頭,就像老去的人,回不了年少。
不知道,這世間,有什么花不需要陽光和雨露,也不知道,這世間,有什么人不需要夢想和情感。人的一生所糾纏牽系的,往往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比如那年春光下的一院花墻,比如那山野荒徑的溪橋梅柳,又比如落在雕花窗格上的粉塵。許多不該忘卻的記憶,反被自己隨意地拋擲在年歲的光影里。
他嘆,人間別久不成悲。難道真的是因為別離了太久,讓那顆易感的心,也變得平靜了,平靜得連悲傷都沒有?還是離別的疼痛,被藏在歲月深處,連同過往的傷痕,不敢再去碰觸?畢竟,幾十載的光陰,是點滴的日子積累而起,又豈是一個揮別,一次回眸,就可以抵消一世的悲喜?
每個人來到世間,都背負(fù)著神圣的使命,看似在度化別人,其實是拯救自己。承諾是一本無字之書,你想要兌現(xiàn),就要親手去將它填滿。你以為給自己找到了幸福,卻不知,這幸福安置于別人身上,會更加妥當(dāng),更加圓滿。
“誰教歲歲紅蓮夜,兩處沉吟各自知?!边@里的紅蓮夜,說的是元宵的燈節(jié),花燈似紅蓮,在良宵璀璨綻放。元宵賞燈的人,雖然相隔千里,隔了數(shù)載光陰,彼此卻依舊品嘗著同一種相思況味。
李清照有詞吟“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所表達(dá)的,亦為這樣的情愫。如此遙遙相望,誰也不去驚擾誰的平靜,只要不合眼,就可以看到彼此的影子。如果有一天,影子消失了,那么一定要收集起所有細(xì)碎的記憶,然后放一把火,將它們燒成灰燼。讓對方怎么也找不到,埋怨自己的理由。
我讀這首《鷓鴣天》,看似心情起伏,實則莫名平靜。就像姜夔的相思,不艷麗,不濃烈,有一種洗盡鉛華的淡然與從容。人生是一場鏡花水月的夢,雖然從一開始,就意味著踏上迷途,但有山水為你做伴,有日月為你掌燈,餓了采相思為食,累了枕回憶而眠,有何所懼?
倘若今生有幸得遇一場緣分,就將真情,毫無保留地托付出去。假如沒有,就做一味叫獨活的藥草,空走一趟紅塵,又何妨?
《鷓鴣天》 晏幾道
彩袖殷勤捧玉鐘。當(dāng)年拼卻醉顏紅。
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fēng)。
從別后,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
今宵剩把銀照,猶恐相逢是夢中。
那是一段傾城的時光,當(dāng)年的美好,只能于夢里縈回。在漸行漸遠(yuǎn)的人生里,認(rèn)為再不會有那么一條路,給曾經(jīng)錯過的人,以任何方式重逢。但這一次相聚,卻那么真實可依。
他出身高門,有著顯貴的家業(yè),有一位在朝中當(dāng)宰相并且才華橫溢的父親。他自幼潛心六藝,旁及百家,尤喜樂府,文才出眾,深得其父同僚之喜愛??伤愿甙粒暀?quán)貴,寧可流連于煙花柳巷,和歌女飲酒尋歡,也不要邁進(jìn)金鑾殿里,和朝臣一起暢談國事。他一生不受世俗約束,風(fēng)流自許,縱是為這份心性而死,也無怨無悔。
他叫晏幾道,晏殊的兒子,與父齊名,世稱“二晏”。然而,他們又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人,他繼承了其父的才學(xué)與聰慧,卻沒有繼承他父親的功貴和氣魄。晏殊的一生平步青云,官拜宰相,胸襟曠達(dá),在文壇上也占有極高的地位。
晏幾道和其父在仕途上相比,就顯得太過平庸了,他胸?zé)o大志,厭倦做官,當(dāng)了幾年小吏最后也作罷。黃庭堅稱他是“人杰”,也說他癡亦絕人:“仕宦連蹇,而不能一傍貴人之門,是一癡也;論文自有體,不肯一作新進(jìn)士語,此又一癡也;費資千百萬,家人寒饑,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癡也;人百負(fù)之而不恨,己信人,終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癡也?!?/p>
他們的詞風(fēng),也是各有千秋,晏殊的詞思想深廣,清朗明凈,晏幾道的詞細(xì)膩婉約,多懷往事,抒寫哀愁。于世人心中,晏幾道則為一位多情才子,喜歡和歌伎在一起,故他的詞作,多為表達(dá)歌女的命運,以及和歌女之間的愛戀離合。其文辭凄婉動人,清麗絕塵,也耐人尋味。
文寫其心,他筆下的種種故事,似乎已經(jīng)注定了他后來的孤寂落魄。晏殊死后,晏幾道失去了堅實的港灣,這樣一個不懂得耕耘生活,只懂得經(jīng)營情感的人,如何能夠承受起繁華現(xiàn)世的風(fēng)刀霜劍?
他一生風(fēng)流,為情而生,為情而死。雖然與他有過歡情的,多為地位卑微的歌女,可他用盡心性情志,真心相待,和她們在一起,留下許多歡情的過往。與他情事相當(dāng)?shù)?,還有一位叫柳永的詞人,一個一生混跡在風(fēng)月場所的才子,他視青樓歌伎為紅顏知己,同樣落魄的遭遇,讓他們的心貼得更近。
柳永以青樓為家,給歌伎填詞潑墨,走進(jìn)她們的心靈;甚至柳永死后,也是那些青樓女子湊錢,將他安葬。晏幾道不同,他出身于富足之家,可他骨子里流淌著浪漫與風(fēng)流的血,他把所有的情感,都給了那些媚似桃花的女子,甘愿接受落魄。在他貧困潦倒、一無所有的時候,他依舊可以告訴大家,他這一生,風(fēng)流過,無悔。
這首《鷓鴣天》也是為一個歌女而寫,一個久別經(jīng)年的歌女,他們在人生的渡口得以重逢,于是生出了萬千感慨。以為在夢中,一直回憶初見時的溫存與美好?!安市湟笄谂跤耒?。當(dāng)年拼卻醉顏紅?!彼图讶顺醮蜗喾?,佳人玉手捧杯,溫柔而多情,淺釀?wù)创剑焉钭?,便有了“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fēng)”的無限歡樂。
我們仿佛看到,當(dāng)年晏幾道和喜愛的歌女,在月上柳梢時開始飲酒尋樂,高歌曼舞,直到明月西沉,仍不肯停歇。如此徹夜不眠,以至歌女連手中的桃花扇也無力搖動。他們都是至情至性之人,就是這樣地舍得,舍得用一生的離別,換取一夜傾城。而這一句“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fēng)”亦成為晏幾道《小山詞》里的絕唱。
“從別后,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弊阅谴伪幻\擺弄,離別之后,多少次于夢里相逢。所以“今宵剩把銀照,猶恐相逢是夢中”。當(dāng)晏幾道和老去紅顏的歌女重逢時,依舊以為是在夢中。他顫抖著雙手,持著銀燈,一次一次地細(xì)看眼前的女子,生怕一眨眼,夢境就會消失,他回到現(xiàn)實,一切將是空蕪。
當(dāng)他們握緊彼此的手,感覺到彼此的溫暖,聞到彼此的氣息時,這才相信,是真的,真的風(fēng)雨歸來,一起投宿在一家叫過客的驛站。也許天亮后就要離開,但這一次守望,會成為永恒的風(fēng)景。
凝眸對視,心中哽咽,晏幾道甚至不敢詢問,這位雖然兩鬢添了些許風(fēng)霜卻風(fēng)韻猶存的女子,如今過得是否幸福。也許她已嫁作他人婦,和一個庸常的男人,過著平凡簡單的日子。也許她獨自在一處安靜的居所,寂寂地活著,度著平淡的流年。也許她依舊流落在煙花巷、風(fēng)月場,不知歸處,更無歸期。
他沉默不語,怕自己的唐突,會傷害佳人。只是不知,今夜,他們是否還能抓住青春飄忽的影子,再一次“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fēng)”。
我們曾經(jīng)在人生的渡口,被離別載去蒼茫的遠(yuǎn)方,朝著各自不可預(yù)見的未來,義無反顧地奔赴。就那樣被拋擲在紅塵的千里之外,從來沒有想過,還會有一個渡口,叫重逢。彼處桃花燦爛盛開,在春天華麗的枝頭,我們的心,已經(jīng)開到難止難收。
沒有約定的時候,只聽候宿命的安排,轉(zhuǎn)過幾程山水,以為相逢是一場無望的夢境,不承想,我們將彼此守候成山和水的風(fēng)景。在光陰的兩岸,我總算明白,離別和相逢是一樣地久長,悲傷和幸福是一樣地深厚。
沒有誰知道,晏幾道的一生,究竟有過多少紅顏知己,又有過幾段歌舞盡歡,魂夢相依的故事。所能記住的,只是他一生的風(fēng)花雪月,和一卷婉約生動的《小山詞》。晏幾道生下來,其父就給了他一個裝滿財富的背囊,他悠閑漫步,一路揮霍,到最后,行囊越來越瘦,而情感卻越來越滿。
命運給了晏幾道一個悲涼結(jié)局,家道中落,佳人盡散。佛家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蔽倚啪墸圆粏柕檬?,只聽命于因果。在明凈的月光下,心如蓮花,以一種緩慢的姿態(tài),舒展著紅塵遺落的美麗。
我們應(yīng)記得那一次的重逢,也永遠(yuǎn)不會忘記,千百年前的夜晚,他們,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fēng)。
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臨江仙》 晏幾道
夢后樓臺高鎖,酒醒簾幕低垂。
去年春恨卻來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記得小初見,兩重心字羅衣。
琵琶弦上說相思,當(dāng)時明月在,曾照彩云歸。
一首林海的《琵琶語》,就這樣平平仄仄,叮叮咚咚,不知在撩撥誰的心事。穿過弦音,仿佛看到一個女子,坐在低垂的簾幕里,身著裙衫,懷抱琵琶,撥動琴弦。她低眉順目,溫婉清麗,神韻里卻凝結(jié)著淡淡的哀怨,又有一種說不盡的沉靜風(fēng)流。
流淌的弦音,驚擾了窗外飛花無數(shù),也驚擾了世間的癡男怨女。流年日深,物轉(zhuǎn)星移,多少承諾淹沒在匆匆的時光里,而她卻是那樣安然無恙。靜坐在簾幕下,若有若無地撩撥琵琶,每一根弦上都系著經(jīng)年的相思。
相思這個詞,從來都是欲寄無從寄。但每個人,皆會為心中的相思,尋找一個寄托。有人把相思寄在花鳥山水間;有人把相思寄在清風(fēng)明月里;還有人把相思寄于書墨琴弦上。而此刻的我,只想泡一盞淡淡清茗,在月明如水之夜,和小蘋一樣,在琵琶弦上,細(xì)訴相思。
小是一位歌女,她應(yīng)該比我更解風(fēng)月,她有飄逸的裙帶,嬌艷的容顏。她的相思,應(yīng)當(dāng)也是華麗的,而我的相思,卻樸素簡約。那是遙遠(yuǎn)的宋朝,她何其有幸,被風(fēng)流才子寫進(jìn)詞中,再也走不出來。而這首詞,又被刻于世人的記憶深處,每當(dāng)相思之時,便會想起。
其實,我的心門,早已在細(xì)碎的流年里悄然關(guān)閉。一個人,將日子過得波瀾不驚,于煙塵飛揚的俗世里,云淡風(fēng)輕。也曾在夢里有過相思,有過悠長的等待,有過微風(fēng)細(xì)雨的情懷。我的生命里,應(yīng)該有過一個俊朗的少年,那時候,我是青梅,他叫竹馬。他也許輕啟過我的心門,可是還來不及留下承諾,青春便匆匆遠(yuǎn)去。
我始終認(rèn)定,走出故鄉(xiāng)的那座小橋,就意味著漂泊和流離。可還是有那么多人,背上行囊,稚氣地以為,在遠(yuǎn)方,會有一個美麗的夢將自己等待。就這樣,本來可以共度一生的人,被春光拋擲,多年以后,誰也回不到最初。如若守著一份平淡的歲月,或許以后的生命,會無風(fēng)無雨,那樣雖然庸常,卻安然。
我喜歡晏幾道的詞勝過晏殊的。也許他的詞,恰好吻合我的心境,就像是一根心弦,被不經(jīng)意地?fù)軇?,遺韻流轉(zhuǎn)。歷史上說他一生疏狂落拓,放達(dá)不羈,出身高門,卻不慕權(quán)勢。他著有的《小山詞》,多懷往事,詞風(fēng)濃摯深婉,筆調(diào)流淌,語句天成,接近李煜。這一切,皆因了他的多情,一個心里藏著滔滔愛戀的人,他的文字,也必定是柔情萬千。
他一生最愉快的,應(yīng)當(dāng)是和友人沈廉叔、陳君龍家的蓮、鴻、云三位歌女共處的時光。這三個歌女,給了他對愛情所有美好的想象,滿足了一個多情詞人對紅顏的無限依戀??墒欠比A過后總是歸于岑寂,沈的臥病,陳的消亡,以及晏府的中落,讓蓮、鴻、云三位歌女流落民間,他的夢,也在一個浸滿春愁的日子里,倉促醒來。
樓臺高鎖,簾幕低垂,曾經(jīng)的紅牙檀板,詩酒盡歡的時光,已成了一幅塵封的畫面。落寞之時,只有反復(fù)地找尋記憶,于薄淺的光陰中,隱約見到當(dāng)年的風(fēng)景。是的,他依然無法忘情,也不能忘情。一個人,經(jīng)歷了悲歡離合之后,只會對往昔的情感,更加癡心難改。
他想起那些落花微雨的日子,想起和小初相見,她的羅裳,繡著雙重的心字。又如何能忘記,她的嫵媚妖嬈,香腮紅唇,青絲黛眉,一段曼舞,一曲弦音,一個回眸,甚至一聲嘆息,都令他銷魂。他敲開她緊閉的心門,用文字,用柔情,在她的心里,種下刻骨相思。以后的日日夜夜,小懷抱琵琶,將相思寄在弦上,說與他聽。
如若可以,他寧愿放棄一切,只要朝朝暮暮,只要一段生死相依。帶著蓮、鴻、云四位歌女,從此天涯相隨,于繁城鬧市,或寂寥湖山,地老天荒。我想,他愿意,他亦應(yīng)當(dāng)滿足。也許日子過得清貧艱難,無奈亦尋常,但至少還能執(zhí)手相看。
但我明白,這只是我天真的幻想,我一廂情愿的安排。身在高門的晏幾道,負(fù)有名氣的才子,縱然傲視權(quán)貴,亦不敢做出離經(jīng)叛道之事。更何況紅塵百轉(zhuǎn)千回,又何曾有真正的凈土。過盡滄海桑田,會發(fā)覺,人生就是一個圈,你以為超脫物外,卻始終走不出命定的軌跡。所有的掙扎,所有的努力,到最后,都將是徒勞。
若遠(yuǎn)走天涯,流離異鄉(xiāng),嘗盡風(fēng)霜苦楚,又是否還能尋見從前紅樓綠窗的繁華?看到心愛的紅顏,娟秀的云鬢上添了幾縷華發(fā),清亮的明眸隱藏著淡淡的哀怨,還有美麗的面容,不知何時,悄悄地長出幾道細(xì)紋,又是否還能無動于衷?這時,再多的諾言,再多的盟誓,都拼不過如刀的光陰,拼不過啊。唯有美麗地錯過,才會有刻骨的回憶,倘若一直擁有,回憶也不過是一種簡單的存在。
所以,寧可一生不得相倚,寧可在夢里重逢。不要怨嘆當(dāng)年的拋棄,因為也曾有過好好珍惜。這么多年,他嘗盡了相思的滋味,每一次,聽見琵琶的弦音,都會想起初見時的小。如果說,曾經(jīng)的離別是一生的傷害,那么傷害也成了如今美麗的追憶。小應(yīng)該被歲月蒼老了容顏,此時的她,懷抱琵琶,又該會是何種模樣?她的相思,比往日深濃,還是被流年消磨,只剩下淺淡的韻味?
又或者,她寧可一生將相思系在弦上,也不愿于多年以后,和他相逢。逝去的真的太遙遠(yuǎn),這么多年的相思和等待,沒有誰還得起。這是債,相思的債,她付出的,未必要償還。一曲《琵琶語》依舊,只是由急至緩,由濃到淡。那是因為,小走過了人生那段曲折生動的歲月,如今,她的生活,真實而平靜。
窗外,還是宋朝的那輪明月,看罷人世滄桑,始終明凈清白,不染纖塵。一曲琴音,淺吟低唱,凄美清冷,說的,又是誰人的相思?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一剪梅》 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箏曲淙淙,似水流淌,一首《月滿西樓》被無數(shù)個女子輕唱,不知道,誰才能唱出李清照想要的滋味——相思的滋味。明月掛在中天,安靜亦溫柔,我將一卷閑書放在月光下,千年的水墨依舊潮濕。蘭舟獨上,只為找尋一個千古才女的心事,也常常因此迷失了自己,覓不見歸程。
我們總以為那些無法觸及的人事,就一定隱藏著一個謎,卻忽略了,同樣是尋常的生活,只是所處的朝代不同,發(fā)生的故事不同而已。然而,朝代也不過是客棧,我們在各自的朝代,寄住在彼此的人生客棧里。
寫下這闋《一剪梅》的人,是千古詞后李清照,一個平凡的名字,卻擲地有聲。這首詞,是為相思而寫,她思念遠(yuǎn)行的丈夫,希望他捎來錦書,告訴歸期,免去她如此焦心的等待。流水落花,自然有情,萬千風(fēng)景,無法消解內(nèi)心的悵然憂傷。
李清照,一代詞人,傳奇女子。她的一生,喜憂各半,榮辱相隨,這個女子,在自己的人生劇場,堅韌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從紅顏佳色,到霜華滿鬢,她努力而辛苦地度過漫長的一輩子,而我們,只需三言兩語,就輕巧地將其說完。
她出身名門世家,自小被書香熏染,五六歲便隨父母遷居?xùn)|京汴梁。看過京城的繁華,沉浸于墨海書山,儼然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大家閨秀。生活本無太多束縛,她有著天真無邪的少女時代,時常劃著小舟,嬉戲于藕花深處,亦喜好東京街市,觀賞夜景花燈。為此,留下了許多輕巧靈動的詩詞,其中那首著名的《如夢令》“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便為她少女時期的作品。
韶華之齡,李清照嫁給了風(fēng)流名士趙明誠,自此內(nèi)心的婉轉(zhuǎn)情腸,有他知曉。他們情投意合,深知彼此就是自己那個緣定三生的人?;楹笏麄冑€書潑茶,攜手研習(xí)金石書畫,度過人生最曼妙的時光。
于此期間,因趙明誠在外為官,夫妻亦有多次小別,李清照為此寫下諸多相思成疾之詞句。這首《一剪梅》,便是離別后因思念而作,還有一首《醉花陰》“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fēng),人比黃花瘦”,寫出她因思念趙明誠而人比黃花瘦的寂寞和寥落。
秋天的故事,應(yīng)該是最美的,一種清冷的美。秋天的相思,亦是最美的,有一種洗盡鉛華的素樸和清涼。這是個讓人感嘆年華老去的季節(jié),因為看到滿池殘荷,盡管它還飄散著余香冷韻,但涼意中依舊透露出消瘦。其實四季一樣長短,皆有不同的美麗風(fēng)情,我們可以選擇自己喜愛的季節(jié),卻無權(quán)指責(zé)它們的不遂己愿。
看到殘荷枯梗,我們不能忘記,曾經(jīng)翠綠的荷葉,詩意地為我們撐過傘,清雅的荷花,裝點過寂寞的流年。蓮荷不需要守住任何的諾言,它的一生,只是一季的枯榮。它無心驚擾你的夢,因為你劃槳過來的時候,已經(jīng)將它的夢驚醒。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边@就是李清照,她的風(fēng)姿,她的明麗,她的閑愁,是這般讓人不敢逼視。是的,獨上蘭舟,曾經(jīng)是舉案齊眉,相敬如賓,如今煢煢孑立。以為可以在一池的蓮荷中尋著并蒂,卻不想,誤了花期。其實,生命不是一場掠奪,如果用心,我們依然可以在冷落中,找尋到重疊的時光。殘荷不需要我們用任何方式來哀悼它的華年,因為只有湖水,才給得起它想要的永遠(yuǎn)。
李清照看到低回的大雁,沒有捎來她要的錦書,故不肯為任何人停留。蓮荷枯敗,根莖卻還在池中,大雁飄零,終飛回故里。萬物有情,有來有往,有散有聚,蘭舟上,唯有她,擺渡到無人收留的岸口。
落花流水皆無情意,不顧她的愁怨,依舊我行我素,流落遠(yuǎn)方。一如趙明誠,為了男兒抱負(fù),宏偉心愿,為一段前程,幾紙功名,執(zhí)意離開。他走,她沒有道別,亦不挽留,以為不道別,他就一直還在,不曾離開。
但刻骨的相思,出賣了她的柔軟。她用藕絲穿針,縫補兩地閑愁,她相信好夢能圓,就如同相信這殘敗的荷,還會再如期盛開,相信她等待的人,正披星戴月地趕著歸來。
有時候,人就是這樣,寧愿欺騙自己,也不要被別人欺騙。這世間,多少人,因為等待,生了相思,可是等待久了,相思會不會成為一種厭倦?一棵草,只需要春生秋死,它們不怕被時間辜負(fù),而人卻要窮盡一生,歷經(jīng)無數(shù)次的蛻變,才能得到一個結(jié)果,而這結(jié)果未必圓滿。
當(dāng)一個人,孤獨到連影子都長滿了綠苔,內(nèi)心該是怎樣的一種荒蕪?她心中的情愫與愁悶,自是無從排遣,宛若塵埃落于心間,卻無計消除。她就是這樣,把自己最美麗的青春給了他,而自己,所剩無多。仿佛從相思開始,她的人生,就悄悄有了轉(zhuǎn)變,犯下的心病,已經(jīng)無法根治。
李清照所處的年代,恰逢宋朝江山改換,人世動蕩難安。都說人生是公平的,當(dāng)初給過你多少快樂,以后你就要分擔(dān)多少傷悲。我們總以為沉浸在夢里,就可以不必回到現(xiàn)實,卻忽略了,山河無可逆轉(zhuǎn),不要僥幸地以為,醒來的時候恰好就是春暖花開。
趙明誠病歿于赴任途中,留下李清照亂世寡居,余生流徙漂泊,受盡苦楚。紅塵沒落,她似一枚無依的霜葉,因為無依,才會有后來悲哀的再嫁。好在那段殘破的婚姻沒有維持多久,李清照便獨自過上她尋尋覓覓、冷冷清清的晚年。
盡管命運給了她一杯苦茶,但她一生都沒有懦弱,只從容飲下。李清照在晚年時,殫精竭慮,編撰《金石錄》,完成趙明誠未了之愿。但她所做的,沒有給朝廷帶來任何的轉(zhuǎn)變,該聚還是聚,該散還是散,日出固然是驚喜,日落未必是慘淡。
一路行走,一路抽絲剝繭,到最后,連一件遮身蔽體的衣裳都沒有,就匆匆離去。她死了,死在江南,死于湖山煙波之上,死得很寂寞,亦很滿足。一代才女,千古詞后,在厚厚的史冊上,也不過是薄薄的一片黃花,寫著一段清瘦過往。
羅帶同心,不離不棄
《長相思》 林逋
吳山青,越山青,兩岸青山相送迎,誰知離別情?
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jié)未成,江頭潮已平。
如今,我仍舊相信,隱士林和靖在年輕時,有過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也許他愛的只是一個尋常的女子,也許他們之間有著平淡的故事,而這一切,就像浮云萍水,聚散只消剎那。
我們只記得,他隱居西湖,結(jié)廬孤山。只記得,他不仕不娶,梅妻鶴子。在他這首以女子口吻而填的小詞里,依稀可以找尋到一些回憶,以及在他的墳?zāi)怪?,所看到的一方端硯和一支玉簪,似乎尚存一些昔日的痕跡。其實,千百年過去了,一切都相安無事。我流淌的筆墨,并不是想去探尋什么,證實什么,只在時光的崖畔,看一段云水從前。
翻讀歷史長卷,我們所知道的永遠(yuǎn)只是一些淺露的表象,那些真實存在過的故事,都隨著昨日逝者,埋葬于塵土。留著這些未亡人,在歲月的河流,劃槳打撈,撈起的也不過是破碎的片段?;貫懪陌?,浪花濕了記憶,蒸發(fā)過后,依舊無痕。
夢醒難入夢境,弦斷難續(xù)弦音,時光泛濫,卻不能倒流,我們不必等待那些無望的重來,因為還有足夠多的開始。倘若林和靖當(dāng)年娶妻生子,過著平凡的生活,也就不會有那段梅花往事,放鶴傳說。而我們在孤山,又是否還能尋到一絲明凈與淡泊?
放鶴亭中,一曲長笛吹徹千年詩韻。在杭州孤山,住著這樣一位白衣卿相,他叫林逋。歷史上說,他通曉經(jīng)史百家,性孤高,喜恬淡,不趨名利。他的一生,幾乎沒有出仕的記載,在他年輕的時候,就閑隱山水,不問春秋。
他常駕小舟遍游西湖寺廟,和高僧詩友往來,參禪論文,烹茶煮酒,徜徉清風(fēng),醉臥白云。每逢孤山客至,有門童縱鶴放飛,林逋見鶴必棹舟歸來,一蓑煙雨,一懷明月,不染俗塵。就是這樣一位不仕不娶,以梅為妻,以鶴為子的隱者,也同樣有著不為人知的前塵往事。
一卷清詞,一支玉簪,像是他樸素人生里,最華麗的表達(dá)??偸怯腥讼朐谒届o清淡的歲月里,添上一段凄美的愛情。卻不知,他生性淡泊,不與凡塵有太多的糾纏??v算愛過,亦是出自人性的本真,沒有誰,認(rèn)定一個隱士就該無欲無求。
我相信,他以女子口吻寫下的《長相思》,一定和他的情感歷程有關(guān)。也曾有過“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心愿,只不過這段緣,來時如露,去時如電,于他生命中短暫停留,便消散無蹤。他的心性,注定此生長隱山林,漠然世事。
“吳山青,越山青,兩岸青山相送迎,誰知離別情?”兩岸青山,千萬年來,以同一種姿態(tài)相看遙望,看罷多少舟帆相送,萍聚萍散,依舊那么含情。而此刻,見一對情人在流水江岸,依依作別,難舍難分,它們卻只顧渡口的行人歸客,對他們的離情別緒,視若無睹。
其實,這兩岸青山,早已許下過不朽的盟約,它們所看的,只是一些往返的風(fēng)景。至于人間寒暑,花落花開,百年甚至千年的時光,它們都不聞不問。更何況只是這一對平凡的戀人,他們的悲喜,薄似飛花,輕如落葉,怎么可以撩起青山萬古不變的滄桑?
“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jié)未成,江頭潮已平?!卞X塘江水更是無情,它不顧這對情人熱淚盈盈,也不等他們將同心結(jié)打好,把定期說妥,就漲起大潮,催著行舟早發(fā)。此番涉水而去,不知何日是歸期,縱是許下了誓言,又拿什么來癡守?
讀到這,有種預(yù)感,只覺這次離別,是覆水難收。他們之間,再也無法于最深的紅塵里重逢。這是宿命,青山綠水的宿命,是看過滄海桑田依舊容顏不改。而人的宿命,則是嘗盡悲歡離合,從容地接受生老病死。一程山水,一份榮辱,一段幻滅,若起先沒有多情的相許,此時的無情亦算不上是相棄。
看到“羅帶同心結(jié)未成”,便會想起越劇《紅樓夢》。其戲詞寫道:“休笑前人癡,由來同一夢。繡巾翠袖,難揾悲金悼玉淚。菱花鏡里,誰擁曠世情種。羅帶同心結(jié)未成,鵲橋長恨無歸路。紅樓今猶在,唯有風(fēng)月鑒空。”這里的“羅帶同心結(jié)未成”,說的是寶黛二人,也包括尤三姐和柳湘蓮,又或者還有司棋和潘又安,以及那些同心卻沒有完美結(jié)局的有情人。
是命運之繩將他們束縛,空有情緣,卻無分相依?;比A地,溫柔富貴鄉(xiāng),不過是完美的表象,遮掩不住內(nèi)心的凄涼與荒寒。人生,亦是因為有這些遺憾,才有殘缺的美麗。倘若皆為四季繁花,清風(fēng)朗月,又如何去品嘗人世冷暖不一的況味?
林和靖乘風(fēng)趨浪,埋跡孤山,不管青山是否依舊,潮起又是否潮平。無論他的心,是否真的放得下,這一切,他不必給任何人解答或者交代。那淚濕裙衫的女子,轉(zhuǎn)身之后,可以嫁作他人婦。誰又敢斷言,平淡的婚姻注定不會幸福?命運既然給過你取舍,無論結(jié)局是對是錯,都要坦然相待。
幸福對許多人來說,是奢侈,是奇跡,我們的責(zé)任,僅僅只是活著。在無限的時光里,有限地活著,除了隨遇而安,似乎別無他法。我們的心,既然比不過山水的深沉與遼闊,為何不去融入它們?做一株平凡的小草,一朵安靜的浪花,于沉默中,幻滅與共。
他不孤獨,他有梅妻,有鶴子,有高僧一起參禪,有詩友共剪西窗燭。一生很短,一生又很長,幾十年倏然而過,卻凝聚無數(shù)日月風(fēng)霜。他閑隱孤山,梅花冷月,一世清涼。從前的事,記得的不是很多,卻也未敢輕易忘卻。
如果放棄繁華,選擇寂寥,也算是一種過失,那么一闋清詞,一支玉簪,也足以慰藉他平生之憾。
相思不曾閑,哪得工夫咒你
《鵲橋仙》 蜀妓
說盟說誓,說情說意,動便春愁滿紙。
多應(yīng)念得脫空經(jīng),是那個先生教底?
不茶不飯,不言不語,一味供他憔悴。
相思已是不曾閑,又那得工夫咒你?
窗外微風(fēng)細(xì)雨,小院的榴花在雨中綻放,火紅俏麗的骨朵兒,凝著雨露,像是一個女子深切的相思。在這清涼的午后,素手焚香,摘幾朵新鮮的茉莉,煮一壺清茗,只覺風(fēng)雅逼人。屋內(nèi)流淌著潘越云低唱的一首《相思已是不曾閑》,柔腸百轉(zhuǎn),不盡纏綿。
這首歌詞是由南宋一位蜀中歌伎填的《鵲橋仙》改編而來的,前面的詞句都被刪改,只有最后兩句“相思已是不曾閑,又哪得功夫咒你”幾乎未動一字。只因這樣的句子,刻骨驚心,不留余地。她那么舒緩地唱著,沉浸在自己醞釀的相思里,不容任何人驚擾她的夢。
我亦被她所感染,烹煮一壺叫相思的情緒,自斟自飲。只覺前緣舊夢,一路行來,可以想念的人,已然不多。更何況,要對某一個人相思刻骨,實在太難。倒不如,做一個賞花的閑人,看那情深的女子,如何把華麗的相思,開到花殘,剩一縷余香留給懂得之人。
曾幾何時,喜歡一種殘酷的美麗,愛那繁華之后的寂寥??匆粋€女子,從錦繡華年,一直愛到白發(fā)蒼顏,無悔無怨。韶光匆匆,那么輕易就耗盡了她一生的相思,其間漫長的煎熬與滋味,只有她一人獨嘗。愛到深處,是如此不堪,當(dāng)自己都手足無措,又怎能給別人一份簡單的安穩(wěn)?
濃愁若酒,過于癡心的愛戀,會換來更深的寂寥。如璀璨的煙花,熾熱地燃燒,余下的是一堆冰涼的殘雪。我知她們心意,卻做不了那情深之人,寧愿守著一段空白的記憶,倉皇地老去。也不要在心頭,長出一顆朱砂痣,直到死去,也無法消除。
填這首《鵲橋仙》的女子,只是蜀中一個無名的歌伎,是否留名于史,并不重要。只要她的詞,可以碰觸世人內(nèi)心某個柔軟的角落,便足矣。南宋洪邁《夷堅志》記有南宋詞人陸游居蜀地時,曾挾一歌伎歸來,安置在一別院,約數(shù)日一往探視。有段日子,陸游因病而稍長時間沒有去看她,耽誤佳期。這女子因相思難耐,便猜疑陸游生了二心,陸游作詞自解,這女子便作詞《鵲橋仙》復(fù)他。
宋代蜀妓,多受唐時女詩人薛濤影響,善文墨、工詩詞者,不勝枚舉。而這位蜀妓,被陸游青睞,想必是容貌絕佳,才情不凡,只憑這一紙辭章,便知她是個敢愛敢恨,不修雕飾的性情女子了。
陸游年輕時,有過一場刻骨銘心的愛戀,至死不忘。他和唐婉,青梅竹馬,后結(jié)為夫妻,幾經(jīng)波折,終是離散。十年后,他們相逢于滿城春色的沈園,他為她寫下名傳千古的《釵頭鳳》。而唐婉回去之后,和了陸游一首《釵頭鳳》便香消玉殞,陸游懷念了她一生。男兒到底不及女兒情深,縱有遺憾,亦不肯為其癡守一生。
舊愛難消,不會重來,亦不能替代,卻可以對另一個人生情。蜀中妓寫“說盟說誓,說情說意”,足以證明陸游對她也有過海誓山盟,萬般情意,而且“動便”就是花言巧語?!岸鄳?yīng)念得脫空經(jīng),是那個先生教底?”這句嗔怪之語,半惱半戲之句,更見這位女子靈巧聰慧,俏皮可愛。她怨陸游對她的殷殷盟誓之言,只是一本扯謊的經(jīng)文,哄騙她而已。這等虛情,不知是哪位先生所教的。只簡單幾句,便將她佯嗔帶笑之態(tài)盡現(xiàn)紙端。
更讓人值得咀嚼回味的是下闋:“不茶不飯,不言不語,一味供他憔悴?!彼闹须m怪怨陸游薄情,自己卻無法不深情,無法不相思,依舊為他不茶不飯,不言不語,為他形容消瘦,為他神情憔悴。她被相思占據(jù)了整顆心,沒有絲毫的清閑,又怎得時間去咒他?如此不舍,如此不忍,如此真切深情,發(fā)于肺腑,出于自然,亦是她這首詞不同于其他的妙處。天然情韻,無須雕琢,落落襟懷,直抵于心。
這是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歌伎,她的命運似浮萍,無根無蒂,沒有寄托。諸多歌伎,一生流轉(zhuǎn)于秦樓楚館,受盡屈辱,覓不到一個真心的男子。她是幸運的,被陸游喜歡,從此遠(yuǎn)離煙花之地,還對她說盟說誓,一片情意。然人生之苦,莫過于得到后又要失去,與其如此,莫如從來不曾擁有。好過那日復(fù)一日捧著甜蜜的回憶,痛苦孤獨地嘗飲。
她怕失去,更怕疏離,怕那些真實的相處,是一場空夢。所以,她不敢讓自己閑下來,只有將一顆心徹底地沉浸在相思里,時刻想念心愛之人,如此方不至于轉(zhuǎn)瞬成為虛無幻影,才可以告訴自己,一切都是真的,真的擁有,就在現(xiàn)在,就在此刻,就在當(dāng)下。
漢代卓文君說“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唐時魚玄機又說“易求無價寶難得有情郎”。然而這些癡心女子,沒有誰,不曾嘗盡刻骨相思。一生想要求得一個不離不棄,陪伴自己經(jīng)歷生老病死之人,談何容易。誰人不知,月到圓時月即缺,情到深處情轉(zhuǎn)薄。曾經(jīng)擬下的盟約,是否抵得過地久天長的歲月?
世間一切因果,她們都懂,卻沒有誰,能夠巧妙地安排自己的情感,忍耐心中的相思。各人有各人的緣法,在注定的結(jié)局里,平靜地享受必經(jīng)的過程,是我的初衷。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我立于煙雨中,不打濕衣衫,縱算可以做到,亦不能肯定,在暖和的陽光下,心底不會潮濕。
我不知道,最后陸游是否辜負(fù)了這位蜀中歌伎的一片真心。也不知道,他們到底相愛了多久,是否等到恩怨償還,才彼此放手離別。香爐的煙輕輕裊裊,如夢迷離,似要告知我答案,最終還是無聲無息消散。
那個叫潘越云的女子,依舊唱著一句“相思已是不曾閑”,為她自己,還是為蜀中妓,又或者是為紅塵萬千的女子?她重復(fù)地低唱,仿佛一停下來,那個愛了一生的人,就會轉(zhuǎn)身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