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空間篇
一 江南
江南是中國文人的夢境,更是這里的氣候、水土、植物和古代先民的生活藝術(shù)完美結(jié)合的詩篇,它使人們想到的是—水、月光和女人。
人們形容這里的女人,用得最多的一個詞是:水色,這自然是最精妙不過的了。其實又何止于形容女人,江南的一切,原都可以用水色來形容的。這里地濱大海,又加湖沼星羅,河港密布,一年四季的大部分日子里,空氣中總浮動著潮滋滋的水氣。很難想象,一個沒有水的江南會憔悴成什么樣子。詩人筆下關(guān)于江南的典型意象都是與水聯(lián)系在一起的,所謂“杏花春雨江南”和“小橋流水人家”自是不必說的;即使是“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或“吹面不寒楊柳風(fēng)”那樣的句子,雖然沒有說到煙水氣,但那和暢春風(fēng)中的濕潤也是可以想見的。再看看晚唐詩人李涉的那首“暮雨瀟瀟江上春”,就連綠林豪客也在暮雨中變得那樣彬彬有禮。水之對于江南,不僅僅是一道清秀明麗的風(fēng)景,更是一種具有本質(zhì)意義的生命情調(diào)。
江南運河
江南運河就在這情調(diào)中娉娉婷婷地流過,從杭州到鎮(zhèn)江,這段六百余里的航程雖然只占京杭大運河的六分之一,但是就美學(xué)風(fēng)貌而言,卻是最具魅力的一段。杭州、嘉興、吳江、蘇州、無錫、常州、丹陽、鎮(zhèn)江,只要看看這一串名字,就可以令人想到吳越文化的天生麗質(zhì)和那種近乎無助的嬌嬈。
這里的河面時窄時寬,大都呈示出天然河道未經(jīng)雕琢的形態(tài)。水是柔軟綿長的,一如江南人的性格,有一種婉約溫順的敘事風(fēng)格。但水位卻很高,白亮亮地從遠方浸漫過來。航船走在水里,也走在平原上遠近的視線里。高高的船帆須得仰視,船上的居家生活亦歷歷在目;若是空載,你甚至可以看到船底上寄生的苔蘚和螺貝之類,還有舵板上部和下部深淺不同的色澤—那是由于水的浸泡程度不同形成的。水勢盈盈欲潑,所謂的河床便被擠壓成柔弱的兩條,似乎一不小心,那河水就會溢入兩岸的灌木叢、桑園或菜花中去。河坡是壁陡的,那是土質(zhì)的造化。南方的黏土,可以燒制很好的青磚也可以燒制陶瓷的,太陽一曬硬邦得有如石頭;水一泡,又顯出一種固執(zhí)的韌性。因此,那河岸雖也見出嶙峋的模樣,卻在水的沖刷下經(jīng)年不坍。村前宅后,那洗衣淘米的石階也只有兩三級,村姑們坐在河岸上,可以映照自己姣好的面影,也可以調(diào)皮地用腳丫撩撥水花;若頭上戴的野花掉在水里,也是可以舒展身姿去拾取的。江南的水,天生具有一種親和的品格,總能給人以適時的舒心快意。
水邊最常見的是蘆葦,它們是大運河一路上的儀仗,亦是大運河風(fēng)情的眉眼,如果問一聲“畫眉深淺入時無”,那實在稱得上是極富于創(chuàng)意的,或蒼黛,或蕭疏,或濃妝,或淡抹,把大運河的四時情態(tài)勾畫得很傳神。在大運河的生命中,沒有什么比蘆葦更忠貞地相伴始終了—不僅僅是江南運河,而是近四千里長河的全程。它那平民化的品格,原本就與大運河很投契的。但江南的蘆葦,卻又尤為有聲有色,那是源于它對季節(jié)變換的敏感,在波光云影下?lián)u曳生姿的表現(xiàn)力,以及執(zhí)著地楔入生活底層的溫存。當然,在有的時候,它也不失浩大的氣勢,那是在運河與湖沼的交匯處,澎湃起好大一片蘆蕩。每年端午節(jié)的前幾天,孩子們便鉆進蘆蕩去剝蘆葉。剝蘆葉俗稱“打箬子”,雖說是“打”,卻并不輕狂肆虐,每根健壯的葦稈上只揀一張最嫩的,用心細細地剝下來。扎蘆葉用的是柔韌的菸草,他們固執(zhí)地認為,若用別的東西,便壞了蘆葉的嫩香。蘆蕩深邃而幽遠,天上地下全是望不透的綠色,人入其中,仿佛五臟六腑也被染綠了。打箬子的孩子如同一群小魚游進了無垠的大海,既為它的神奇而陶醉,又因它的幽深而恐怖。因此,他們先用蘆葉卷一支蘆號,長可尺許,屏起力氣吹一聲,其聲粗獷如老牛,二三里之內(nèi)都聽得到。若有在滿眼綠色中辨不清歸途的,將蘆號一吹,四處便馬上響起接應(yīng)的號聲,那聲音此落彼起,甚有氣勢,驚得蘆葦叢中的水鳥撲簌簌地飛去。蘆號傳到遠近的村舍里,家家便開始張羅包粽子了?!奥劦紧兆酉悖龤q小囡學(xué)蒔秧?!币荒曛凶顬榉泵Φ募竟?jié)就在蘆葉和糯米的芳香中拉開了序幕,只要嗅一口那氣息,你就會知道江南的先民是多么懂得生活,那是一種善于把眼前的尋常物事和日日生計咀嚼出詩意,讓勞作和困厄消解在鄉(xiāng)土韻致中的大藝術(shù)。
待到秋風(fēng)蕭瑟時,蘆花便紛紛揚揚地飄舞起來。于是,偶爾便可以看到腰肢豐滿的少婦在運河邊采擷蘆花,那舉止神態(tài),流溢著一種母性的柔靜。蘆花是預(yù)備給新生兒充填小枕頭的,蘆花枕松軟、溫存,它和孩子的乳名連在一起,也和童年的歌謠連在一起,它是水鄉(xiāng)兒女的第一個保姆,從小枕著它,編織著有如水波和月光一般軟軟的夢,長大了,走到哪里他也是一個江南人。
又過了些日子,冬的腳步便悄悄臨近了。落葉上又敷了一層清霜,被西北風(fēng)趕得無處棲身,枯黃的野草有一種凄涼的色調(diào),蘆葦也像莊稼一樣收割登場了。當它把挺拔的蘆稈交給農(nóng)家,變成烏篷船的頂篷、貧寒之家的柴門和籬笆墻之后,那曾飛舞出滿天秋色的蘆花也被和著稻草編成了御寒的蘆花靴。蘆花靴絕對是水鄉(xiāng)的產(chǎn)物,它那樸實得略顯拙笨的形象有點像水鄉(xiāng)的小船,又有點像居家的小屋,從中你可以體味到一種在憨厚節(jié)儉中蘊含的精致和想象力。如果一定要說這中間有什么隱秘性的話,那就是蘆葦把它堅韌的根系—關(guān)于溫情、質(zhì)樸和創(chuàng)造的美麗—延伸到每位先民的腳下,讓他們在勞作和休憩中也體現(xiàn)出一種特有的審美情調(diào)。
除了富于浪漫色彩的蘆葦,和大運河忠貞不渝地一路同行的,還有纖道—它那裸露在烈日下或寒風(fēng)中的瘦骨嶙峋的形象,還有纖夫那極具雕塑感的身影,都凸現(xiàn)著某種生命意味,令人想到人類意志力的堅韌和生活中永無盡頭的困厄與無奈。
江南運河的纖道又稱為塘路,那是人工修筑的河堤,傍著古運河迤邐而行。塘路最精彩的段落在于大運河穿越湖沼隘口時,纖道如長虹臥波,那種典雅與從容讓人總?cè)滩蛔∫嗫磶籽鄣?。若是晴和日子,長堤在水中的倒影儀態(tài)萬方,連同纖夫的身影都有點吳帶當風(fēng)的味道。這種纖道一律是石塊砌成的,上面鋪著石板,雖是在清波碧水中款款而過,卻也時有起伏,連綴起一座座精巧的橋拱,于是那一溜長堤中便有了上坡和下坡,也有了幾許天然的巧趣。這固然是為了在下面讓出泄水的通道,恐怕也是為了讓纖夫們在單調(diào)的跋涉中不時有一種新鮮的視覺感受吧。修筑這纖道的都是最底層的勞動者,他們當中或許也有纖夫或其家人的,這種悲憫情懷不可能不滲入他們的審美意識。江南不少有名的古石橋,其實原先就是塘路的一部分,例如蘇州的寶帶橋和吳江的垂虹橋,前者長三百余米,五十三孔;后者長四百余米,八十五孔??梢韵胍姡鞘呛蔚鹊膲延^,又是怎樣一種吳儂軟語般的雅致,似乎那橋孔里隨時可以流出不絕如縷的洞簫聲,是昆曲和蘇州評彈的韻味。它們都算得上是中國橋梁史上的杰作,也是歷代文人雅士們吟詠不衰的題材。像米南宮的“垂虹秋色滿東南”和姜白石的“小紅低唱我吹簫”都是人們所熟知的名句,同時熟知的還有那些風(fēng)流放達的浪漫故事。其實對于大運河來說,塘路實實在在的功用是為了解決挽纖、驛運和航行中的風(fēng)濤之險。所謂大美,從來都是人類在爭取生存權(quán)利的勞動中誕生的,人們在勞動中“依照美的規(guī)律來造型”(馬克思語),使自然人格化,也使人的目的—包括審美—對象化,從而最終實現(xiàn)了一種自由的形式。在我看來,這種“自由”乃是美的最高境界。江南的“白玉長堤路,臨河古戲臺,烏篷小畫船”歷來是大運河畔一道令人心醉神迷的風(fēng)景,它們都是水鄉(xiāng)先民們生活中最尋常的創(chuàng)造和擁有,但它們卻無愧于美的經(jīng)典。
正是這如詩如夢的江南,孕育了如夢如詩的江南運河,現(xiàn)在,它落落大方地啟程了。
二 六朝舊道
北緯30°,東經(jīng)120°—杭州。
首先聽到的是濤聲,隱隱地如九天罡風(fēng),又有如荒原巨獸。天空是鋼藍的,潮頭勢若奔馬,起初卻并不作騰躍狀,只看見巨大的浪涌在層層推進中起伏,那是大會戰(zhàn)前的盤馬彎弓。但會戰(zhàn)的誘惑是難以抗拒的,浪涌漸漸按捺不住了,漸漸變得擁擠起來,并在爭先恐后中破壞了原先的序列。旌旗亮出來了,盔甲在陽光下明晃晃地閃耀—那是浪峰上躍躍欲試的浪沫。層層推進的浪涌轉(zhuǎn)瞬間演變成澎湃的巨濤,沖撞、吶喊、桀驁不馴,張揚著生命的激情,終于在防波堤前高高躍起,發(fā)起了決定性的一擊。原先那罡風(fēng)巨獸似的吼聲,隨之雷霆一般炸開—巨濤被炸成了碎片,幻化出燦爛的七色虹彩。但天空仍然是鋼藍的,不動聲色地注視著呼嘯而來的第二撥、第三撥潮頭……
這就是錢塘潮,為了給大運河壯行,錢塘江鋪排了這樣堪稱驚世奇觀的盛典。
嚴格地說,大運河是沒有上游和下游的,杭州只是它最南部的端點,它在這里終結(jié),也在這里啟程。因此,它的每一次啟程,實際上也帶著上一次遠行的風(fēng)塵氣息:燕趙大地的慷慨,齊魯蒼原的古樸,還有那旖旎的維揚風(fēng)華和姑蘇煙水,這些都成了它生命的一部分。它已經(jīng)聽到了錢塘灣的濤聲,那是長川和大海的鳴奏。在它四千里的風(fēng)塵跋涉中,它還從來沒有和大海這樣親近過。在北方的津門,它曾遠眺過大海那蒼茫的姿影,甚至嗅見了那遼闊的水腥氣,但與生俱來的使命感卻驅(qū)使著它扭頭南下?,F(xiàn)在,它又上路了。它不驚不乍,不卑不亢,依然是淡淡妝、天然樣。它的生命似乎注定了與蒼茫遼闊無緣,也不習(xí)慣于那種大肆鋪排的隆重和盛大,寧愿在引車賣漿的市聲人語中,悄悄地松開錢塘江的手臂?!@里是杭州城西南一處叫大通橋的地方,離錢塘灣還有好遠一程。
江南好,風(fēng)景舊曾諳;江南憶,最憶是杭州。不知是城市的風(fēng)情熏染了運河,還是運河的性格軟化了城市,杭州歷來被人們視為一座富于女性情調(diào)的都市。在這里,大運河洗卻了北地的風(fēng)塵,大澤的浮躁,出落得越發(fā)楚楚可人,淡秀天然。它徜徉在古老的巷坊間,閑看杭城的畫橋煙柳、風(fēng)簾翠幕,靜聽春雨樓頭那一縷若有若無的簫聲。更有那十里荷花的倩影,夕陽黯淡了湖畔的歌塵。所有這些可以稱之為軟性美的情調(diào),都和它有著先天性的親和?!耙粯咏虾蒙剿?,如何到此便纏綿?!边@是哪一位古人說的呢?記不清了,但肯定是一位詩人,不然不會有這等境界和性情。
抬頭看山色。這里的山不高,卻秀;不奇,卻雅;不險峻,卻嫵媚。它還從來沒有這樣仔細地看過山。在北上或南下的一路上,它常常是看到山的影子便悄悄地繞開,因為它總是有著太多的負載,總是太匆忙,它不能像別的天然河道那樣,信馬由韁地一任放蕩,和大山遭遇那么多的纏綿與決裂。那是怎樣一種欲生欲死而又轟轟烈烈的遭遇啊!纏綿時則形影相隨,山重水復(fù),一顰一笑皆顧盼生姿;決裂時又呼天搶地,悲聲號啕,揚長一去便不復(fù)回頭。結(jié)果往往是既傷害了山(那深創(chuàng)劇痛謂之峽谷);又傷害了水(那悲喜落差形成瀑布)。其實,既然不能和人家終身廝守,又何必要發(fā)生那么多的浪漫呢?它是良家女子,理智、忠誠、富于責任感。對山,它是傾慕的,她遠遠地欣賞他,卻又不敢親近他,更不敢放慢自己的腳步,只能默默記取那偉岸的身影,作為自己的里程牌。正是在這種若即若離的顧盼中,它完成了愛的升華:她和他分享著一切的美好,也分擔著一切的苦難,這就夠了。愛是什么?奮不顧身地投懷送抱固然是愛的經(jīng)典,但默默地以心相許難道不是一種更加堅貞偉大的愛嗎?它就這樣行色匆匆地一路向前,既沒有多大的落差,也沒有多少野性的艷情。有的只是平和從容的女兒本色,雖風(fēng)鬟雨鬢卻難掩天生麗質(zhì)的高貴。
現(xiàn)在,它走出了杭州。能在這里開始自己的旅程,甚好!對著錢塘清波舒展一下身姿,理一理自己平民化的荊釵布裙,驀然回首,但見西湖如鏡,吳山媚好,水巷深處飄出淡淡的桂香,它很喜歡這座富于女性情調(diào)的江南名城。
出杭州德勝門向東北,大運河帶著這個城市熱情的天性和嫵媚的水色上路了,杭州的姿色它用不著太留連,因為前方的每一程都有著各自的風(fēng)景,足夠它看的。它消消停停地一路北上,很舒展也很悠閑。從杭州到鎮(zhèn)江,這段運河大體上還是六朝時的舊道,隋煬帝開江南運河時,實際上只是在六朝運河的基礎(chǔ)上加以疏浚整理而已,此后的十幾個世紀中便很少改道。是的,為什么要改道呢?六朝和隋煬那個時代的旖旎風(fēng)華一直掩映在波光帆影里,讓整條運河都流溢著一股明艷的秀色。這一帶正當太湖平原,地勢低平,水源充沛;又加山清水秀,物阜民豐,大運河優(yōu)游其間,處處都能見出滋潤和豐足。也正是由于這種滋潤和豐足,使歷朝歷代總習(xí)慣于因循舊道。當然小的修改也不是沒有,例如從杭州到嘉興那一段,原先是經(jīng)由臨平的。臨平是杭州北門外的重鎮(zhèn),在南宋小朝廷定都杭州那陣子,它是見識過不少歷史大場面的。靖康之難后,宋高宗從揚州逃到杭州,以及他后來屢次親征視師,御舟均停泊臨平;宋金雙方使臣往來,也都在臨平設(shè)館迎送。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元軍進屯皋亭山,宋丞相文天祥出使元營及被扣亦是在這里。但到了元朝末年,張士誠割據(jù)蘇南浙西,軍船往來于蘇杭之間,常常取道塘棲一線。自明正統(tǒng)七年江南巡撫周忱拓寬河道后,漕運、驛傳、商旅等,便舍臨平而走塘棲。這大概是后人對六朝故道僅有的一次修改。塘棲亦因此繁華,一度成為杭州府市鎮(zhèn)之甲。
從塘棲向北,遠眺了嘉興的南湖煙雨,大運河直趨蘇州。這一路大體上是繞著太湖走的。古城蘇州夢一般的幽靜,這里的人們是真正懂得享受生活的一群,連引車賣漿者也算得上精神貴族。他們習(xí)慣于靜靜地品味生活,不喜歡喧鬧和浩闊(像虎丘那樣熱鬧且格局大一些的所在只能坐落在城外)。那么就別打攪他們,悄悄地繞城而過吧。流過了西南城角的水陸盤門,流過了飛絮如雨的橫塘古驛,又流過了張繼詩中吟詠過“月落烏啼霜滿天”的楓橋,大運河又扭頭西去,身后是寒山寺流韻千古的鐘聲。但在經(jīng)過無錫和常州時,她都是穿城而過的,這兩座城市都是江南的商業(yè)重鎮(zhèn),市井中流溢著精明開化的商業(yè)氣息,不像杭州和蘇州那樣,總帶著幾分懷舊和傷感。大運河穿行其間,正好吐納百貨交易土儀,也正好領(lǐng)略這里的商界行情。城區(qū)的河道很窄,舟楫壅塞,摩肩接踵,好不容易出了常州西門,回首望去,但見三萬六千頃太湖煙波渺渺,多么浩闊的一片水呵!從嘉興到常州,還沒有走出她那包孕吳越的懷抱。
常州古稱延陵,既稱陵,自然是高地了。大運河過了常州,便漸漸失卻了先前那明麗坦蕩的風(fēng)格,變得單調(diào)且逼仄起來:兩岸是沙性的、土質(zhì)不那么堅密的黃土岡地;河岸很高,風(fēng)景中有一種干燥的、帶點野性的成分;河水淺窄,不再有那種盈盈欲潑的氣象,也不再有天生麗質(zhì)的嫵媚。似乎一切都有點蕭索,不那么繁茂;有點粗獷,不那么精致;有點蒼黃,不那么清秀。感覺上仿佛進入了北方,但這里仍然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江南。寧鎮(zhèn)山脈的余脈延伸至此,形成了江南運河的分水嶺—丹北分水嶺。在常州以南,大運河的水源來自太湖;到了這里,水源來自練湖。在江南運河中,這一段其實是資格很老的,“初,秦以其地有王氣,始皇遣赭衣人三千鑿破長隴,故名丹徒?!?《元和郡縣圖志》)秦始皇的原始動機并不是為了國計民生,而是要挖斷所謂“王氣”,這我們不去說他。反正他很早在這里開鑿了一段運河,而且是江南運河中最為艱澀的一段。
但好在離長江已經(jīng)不遠了。似乎是為了醞釀情緒,大運河躊躇滿志地激動起來。它已經(jīng)聽到了長江的呼喚,那是從昆侖絕域浩歌而來的兄長對裊娜于江南煙水中的小妹的呼喚,是激情對溫順的呼喚。在北上的這一路上,它一直都是平和從容的,它還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大的排場,當然也從來沒有這樣激動過。清純淑女的激情往往是最瘋狂的,從分水嶺向北,它就毫不吝惜自己并不充沛的水量,迫不及待地撲向大江,以至原先清麗的面容也顯出了幾分風(fēng)塵之色。于是,人們不得不用曲折的河道和堰閘來抑制它的情緒,因為,練湖的“水柜”是經(jīng)不住它這樣奔流直下地揮霍的。
大運河在京口匯入長江。遙望江北,過了瓜洲就是古老的邗溝了。
三 蘇州
對于江南運河來說,蘇州大致處于中點的位置,南下杭州和北上鎮(zhèn)江的距離都差不多。鎮(zhèn)江的對岸就是揚州。杭州、蘇州、揚州,這三座城市恰恰體現(xiàn)了文化江南的典型神貌,又恰恰在大運河邊幾乎等距離地排列著。但蘇州的文化性格并不是杭州與揚州的中和,它比這兩者都更精致。杭州與揚州雖然也很精致,但前者的精致中有一種皇家貴族的沒落情調(diào),后者的精致中有一種鹽商和小市民的卑俗,它們都有顯擺的意味。蘇州的精致則是一種居家過日子的滋潤,它瀟瀟灑灑,不卑不亢,以骨子里的書卷氣和自在平和的真性情釀造著詩化的生活,即使是懷舊,也只是像寒山寺的鐘聲在微煙漁火中的幾許喟嘆,大致不會很激烈的。
沒有蘇州,江南會平庸不少,江南運河也會遜色不少。
在人們的印象中,蘇州似乎只是一個休憩的所在,這里山溫水軟,有巧奪天工的園林和白如凝脂的美女,有講究的菜肴和小吃,更有那如幽如蘭的小巷,纏綿得令人銷魂。從地理位置上看,這里正好是上海的后院,達官貴人和大亨富豪們在十里洋場廝混得累了,便到蘇州來歇歇腳,買一處舊家園林,置一房姨太太,在這里將息得精神了,再去上海灘闖蕩—這大致是晚清和民國年間的景觀。再往前,蘇州則幾乎是京師的后院,那些在京城有頭有臉的主兒,不管是不是蘇州人,賦閑之后,都喜歡把家安到蘇州來。他們在這里怡顏養(yǎng)性,享受生活,也注視著京師的政治風(fēng)云,一旦氣候?qū)ψ约河欣?,便抖一抖衣袖啟程往京城去。—官船就停在河房的石階下,櫓槳一動便進了大運河,很方便的??纯刺K州的那些街巷名稱,該有多少是與當初的王公貴族有關(guān)的。都說侯門如海,其實它們就靜靜地隱藏在這些貌似平樸的小巷深處,一點也不張揚。因為這里的豪門大戶太多了,說不定從哪座不起眼的門臉里,就會走出個品級相當不低的人物來。冠蓋云集,藏龍臥虎,誰都得學(xué)會收斂著點。你看,光是所謂“衙”,就有“文衙弄”、“沈衙弄”、“王衙弄”、“申衙弄”、“包衙前”、“吳衙前”等等。還有什么“太師巷”、“尚書里”、“狀元弄”、“相王弄”、“喬司空巷”、“王洗馬巷”、“金太史巷”,幾乎可以據(jù)此編一本中國古代的“職官表”了。在這些林林總總的街巷背后,曾經(jīng)的玉堂金馬、衣香人影,演繹過多少有聲有色的故事,退隱與復(fù)出,淡泊與執(zhí)著,優(yōu)游山水與周旋官場。蘇州人講機巧,亦講性情;有風(fēng)姿,亦有壯采。他們能屈能伸,亦雅亦俗,把生命的熱力揮灑成不拘一格的人生風(fēng)景。
蘇州人王獻臣,明弘治進士,嘉靖年間曾任監(jiān)察御史。官場失意后回歸故里,筑拙政園以自居?!白菊倍秩∽耘嗽赖摹堕e居賦》:“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為政也?!弊≈@么好的園林,一邊過著神仙般的日子,一邊卻要作出一副可憐巴巴萬念俱灰的樣子:唉,有什么辦法呢?澆澆園子,賣賣菜,養(yǎng)家糊口啊,這就是我這個笨人所從事的政事了。什么叫蘇州人的生存智慧,這就是。當然也有不怎么“智慧”的,例如清朝初年那個叫王永康的主兒。王永康并非王獻臣的后人,他之所以入住拙政園,中間還有一段頗具傳奇色彩的故事。王永康本是蘇州的一個破落戶子弟,父親早年去世,永康遂漂泊無依,到了三十多歲還討不上老婆。一日在家中卻偶然發(fā)現(xiàn)了一張結(jié)親的帖子,原來王父當年在軍中供職時,與一個叫吳三桂的同僚相處得很好,吳三桂答應(yīng)把女兒嫁給尚在襁褓中的王永康為妻,并且立下了紅帖。這個吳三桂就是當時權(quán)傾一方的平西王,駐節(jié)昆明。王永康看了帖子,自是喜出望外,他決定去云南碰碰運氣。在昆明,他堂而皇之地寫了一封子婿的帖子到府門求見,整整等了三天,門胥才讓他進去了。吳三桂見了他,沉吟了好久(他都想了些什么呢?),最后還是認了這個潦倒落魄的窮癟三。也許在他看來,窮一點并沒有什么大不了,自己給一份陪嫁就足夠了。他給的這份陪嫁也著實豐厚,擺在明處的就有:一處公館,三品官的頂戴,加之成親的全套妝奩用具。這還只是云南那一頭的。吳三桂同時又移檄江蘇巡撫,囑他代買良田三千畝,大的房屋一所。這所“大的房屋”就是拙政園。沒多久,王永康偕新婦回蘇州,窮漢乍富,挺胸凸肚,自是神氣得不得了,也很過了幾天好日子。后來吳三桂失敗,王永康的下場自然可以想見,拙政園又換了新的主人,這些就不去說了。
我想,以吳三桂當時的權(quán)勢,他是完全可以拒絕這門親事的,之所以在“沉吟了好久”之后又答應(yīng)把女兒嫁給王永康,想必王永康身上也有幾分不俗之氣吧,例如,蘇州人特有的儒雅,以及那種軟綿綿的固執(zhí)。既然不能干什么大事,那么就讓他在蘇州的園林里享享清福吧。享福也有檔次之分,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像蘇州人那樣消受得滋潤且風(fēng)雅的。吳三桂的想法或許不錯,蘇州園林確實稱得上滋潤風(fēng)雅的所在,在這里,山、石、林、泉,大自然中美的幾大要素一應(yīng)俱全,而且全都很溫馴也很藝術(shù)地圈養(yǎng)在自己的圍墻內(nèi),任是霧失樓臺,煙迷芳草;或是舞低楊柳,歌盡桃花,想怎樣消受就怎樣消受。但圈養(yǎng)的結(jié)果是:野性不見了,雄渾不見了,極目蒼茫的風(fēng)云之氣不見了,剩下的只有精致。小家碧玉式的精致軟化了生命的質(zhì)感,風(fēng)月情懷沖淡了江山氣度,這就是蘇州人。
但原先的蘇州人并不是這樣的。
原先的蘇州人,也曾呼嘯起“輕死易發(fā)”的壯士雄風(fēng)。在中國古代,北方的壯士有荊軻,南方的壯士有要離。要離以不滿三尺的侏儒之軀,挺身搏擊有萬人之力的公子慶忌,比之于荊軻刺秦,雖然稍遜“易水悲風(fēng)”的排場,卻更勝勇武氣概和生命的亮色。因此陸放翁詩曰:“生擬人山隨李廣,死當穿冢伴要離?!币x者,蘇州人也。
原先的蘇州人,也曾醉心于削鐵如泥的三尺青鋒。中國古代最為精良的青銅兵器大都出自吳國,連屈原《國殤》中也有“操吳戈兮被犀甲”的詩句。所謂“吳戈”和“吳鉤”后來亦因此成為冷兵器的代名詞,它是與男兒本色維系在一起的。而干將、莫邪所鑄的寶劍更是聞名天下,那是用生命的血光和智慧鑄就的無敵之劍。干將莫邪者,蘇州人也。壯士和寶劍,這就是蘇州人奕奕風(fēng)神的寫照,也是蘇州人血性命脈的古老源頭。那時候,他們—就精神的強度和濃烈而言—都無愧于一流。很難想象,今日操著吳儂軟語,溫文爾雅的蘇州人的祖先,卻是凸現(xiàn)著勇武與力量的強悍之輩。想當初,“吳會輕悍”難治,曾令劉漢的歷朝統(tǒng)治者憂慮重重。到了西晉的時候,大才子左思所作的《吳都賦》中,仍有“士有陷堅之銳”的描寫。左思是到吳地游歷過的,這塊土地上濃烈的尚武風(fēng)氣,使他的筆下很難見出旖旎的色調(diào)。
由好勇而柔慧,由尚武而崇文,蘇州人性格的流變似乎是隨著大運河的通達而開始的。
大致從隋唐以后,全國的經(jīng)濟中心便開始向江南轉(zhuǎn)移。南北大運河的開通,帶來了三吳地區(qū)區(qū)域經(jīng)濟環(huán)境的改善:大規(guī)模水利工程的修建,農(nóng)業(yè)、商業(yè)和手工業(yè)的興盛,加之北方人口大量南移,江南人氣漸旺,造物主為人們提供的生存環(huán)境開始變得豐饒而美麗。這里偏于東南一隅,遠離政治重心所在的中原和西北,也遠離了政治、軍事沖突的漩渦。地域的偏遠往往使這種沖突的震蕩成為強弩之末,當北方人在頻繁的戰(zhàn)亂和權(quán)力更替中顛沛流離時,江南人卻一門心思忙于稻粱之謀。因此,在相當長的時間內(nèi),這里無烽火之警,無逃亡之艱,亦無饑饉之患。江南真是幸運:它獨享著動亂年代的安謐,也消受著升平年代的福祉。豐韻而富足的江南—青青的山、柔柔的水、軟軟的吳語—不知不覺地托起了一個文化的蘇州。這是韋應(yīng)物、白居易、劉禹錫詩中秀潤清麗的蘇州;是沈周、唐寅、文徵明畫中文采風(fēng)流的蘇州;也是桃花塢木版年畫中充滿了世俗的喧囂和情趣的蘇州。
于是人們看到,從蘇州出發(fā)沿著大運河北上的航船中,除去大米、絲綢、刺繡、織錦、茶葉和陶瓷而外,還有書畫、文玩、版本、梨園子弟和絡(luò)繹不絕的舉子。自唐宋以后,熙來攘往的蘇州舉子便成了大運河上一道令人艷羨的風(fēng)景。長天秋水之間,那飄然的青衫撩起了多少悲喜人生!仰望著科舉頂峰上的無限風(fēng)光,他們那“弱水蓬山路幾重”的期盼是何等殷切,那“杏花一色春如海”的狂喜又是何等放達。當然,更多的還是落第后“秋風(fēng)何處說文章”的頹唐。不過頹唐盡管頹唐,過了幾年,他們還會再來的。北上赴考的士子一撥接一撥地過去了,又一撥接一撥地回來了,人們總是驚奇,他們中有那么多人說著軟軟的蘇州話,而朝廷中那些操著同樣方言的“柔性政治家”就是從他們中間走出去的。蘇州人干什么都比別人干得精致出色,如同當年醉心于削鐵如泥的三尺寶劍一樣,如今他們向往的是狀元及第的功名。那四年一度的金榜也似乎對蘇州人格外青睞,光是一個清代,從順治三年開科取士到光緒三十一年廢除科舉,二百六十年間全國共出狀元一百十四名,而蘇州一府即有二十六名,差不多占了全國的四分之一。于是便發(fā)生了《瓜剩續(xù)編》中的這個故事:某日,在京的各地官僚聚在一起,互相夸耀家鄉(xiāng)的特產(chǎn),輪到最后,當蘇州人慢悠悠地說起蘇州特產(chǎn)“絕少”—只有狀元時,眾人初則一愣,隨后皆“結(jié)舌而散”。
這個蘇州人叫汪琬,他說話的神態(tài)和幽默感,以及那種表面上謙遜,骨子里的自傲,也完全是蘇州式的。望著那些自慚形穢的身影悄然離去,他愜意地呷了一口清茶,畢竟是大運河從蘇州流來的水呵,直往心里甜。
蘇州人哪!
四 吳越風(fēng)情
《白蛇傳》是一出典型的江南世俗生活?。核?、女人和愛情,還有雷峰塔下永恒的幽怨,很凄婉也很美麗。我總覺得,其中的白娘子就是江南運河的化身。一出戲,從江南運河的起點(杭州)演到終點(鎮(zhèn)江),最后又終結(jié)于西湖邊的雷峰塔下。一頭鎮(zhèn)著雷峰塔,一頭鎮(zhèn)著金山寺,這就是劇中白娘子悲劇性的生命歷程。白娘子其實只是要做一個凡俗的賢妻良母,她有情有義,珍視愛和哺育,也懂得追求和奉獻。她身上所體現(xiàn)的這種柔性美和母性品格,同樣也是屬于江南運河的。作為蛇仙的白娘子無疑是水的精靈,《白蛇傳》劇情中的幾個重大關(guān)節(jié),也都是與水有關(guān)的:在沾衣欲濕的雨幕中,男女主人公因借傘而相識并相戀,一個極富于江南情調(diào)的世俗生活場景,成為故事的緣起;白娘子因喝雄黃酒(酒亦是水的一種形態(tài))而顯出真形,嚇壞了懦弱的許仙,這是情節(jié)的一大逆轉(zhuǎn)。接下來,最令人驚心動魄的倒不是水漫金山那樣恣肆的大場面,而是《盜仙草》一幕中,白娘子用澎湃涌動的產(chǎn)婦之血嚇走了白鶴童子。產(chǎn)婦之血是最充沛而原始的生命之水,可以孕育一切也可以征服一切的。最后的結(jié)局是人倫屈從于俗理的無奈,但背景仍然是水:許仙的兒子中了狀元回來,要對鎮(zhèn)在雷峰塔下的母親拜三拜,據(jù)說這樣一來塔就要倒。雷峰塔倒,西湖水干,杭州人怎么也不讓他拜。于是,西湖照樣水光瀲滟,但一個美麗而多情的女子卻永遠被鎮(zhèn)在雷峰塔下。江南的水,是溫柔清麗的,但在這背后又潛藏著多少苦難和犧牲呢,白娘子也好,江南運河也好,都因此而美得有幾分凄婉。
白娘子與許仙的情緣開始于一把油紙傘,這是很有意味的情節(jié)。古往今來,有多少浪漫故事是因為男女共用一把油紙傘而引發(fā)的呢?我以為,以這種形式開頭的故事,其過程和結(jié)局大都不差,不是說一定會有皆大歡喜的歸宿,而是說那感情的質(zhì)地。你看那瀟瀟細雨中,一把油紙傘撐起了一方詩意的空間,四周是紛披的雨簾,氤氳的霧氣朦朧恍惚,營造出一種與外部世界的疏離感。這時候,大致誰也不會大呼小叫的,最宜耳鬢廝磨的悄悄話?;蛘吒纱嗑}默不語,聽雨聲疏密有致地敲打傘面,那真是“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讓你的心里纖塵不染。即使是輕薄之徒,在這種情境中也會變得斯文起來,斷然不會有非分之念的。江南的油紙傘是一種尋常的精致,亦是一種尋常的詩意,這詩意孕育的情感,是江南人的性格底色和詩化生活的一部分。
油紙傘最宜浮動在幽深的小巷里,或斜倚在瘦瘦的船頭上,那是很從容也很含蓄的風(fēng)景。
雨中的小巷總是特別素凈,連磚縫中的苔蘚也嫩得可愛。清新得很好聞的泥土和草木的氣息,連日陰雨浸漬出的老房子的霉味,還有誰家小院里飄來的花香—茉莉和玉蘭的香氣是淡淡的,而薔薇、梔子花的香氣則要野得多—這些都被雨絲梳理得十分熨帖。那油紙傘就是這時候走來的,背景是兩邊人家的高墻(使人聯(lián)想到一個舊式大家庭中的種種恩怨故事),青灰色的瓦檐有一種古樸的滄桑感。若是小雨,那持傘的身姿便有一種很悠閑的意味,似乎那油紙傘不過是一件掩映可人的道具,為的只是一種姿態(tài)。姿態(tài)自然是極好的,或娉娉婷婷,或瀟瀟灑灑,鞋跟磕擊著磚石路面,很清脆地款款而過,然后在一座帶磚雕的老式大宅門前停下來,收攏起油紙傘走進去,如同走進了鴛鴦蝴蝶派小說中的某個人們熟知的情節(jié),“吱呀”一聲的關(guān)門聲在靜靜的小巷里傳得很遠。再聽聽門外的雨聲,似乎越發(fā)地瀟疏有致了。
至于那斜倚在船頭的油紙傘,則又是另一種浪漫。江南的雨,江南的船,江南的石拱小橋,江南的芳菲秀色,還有江南人特有的那份親和自然的天性,都成全了這種浪漫。那持傘的人或許是為了欣賞遠近的水光山色,或許是為了體味“斜風(fēng)細雨不須歸”的古典情致,或許干脆只是為了充當這風(fēng)景中的一個角色,反正她消消停停的很優(yōu)雅。那船尾搖櫓的漢子自然是蓑衣竹笠,自然也是消消停停的,一邊有一搭沒一搭地和船頭拉話,潺潺的水聲中夾著雨點輕柔的彈奏,有如夢幻一般。這時候,即便是“寒雨連江夜入?yún)恰钡亩?,那陰冷中也自會有一份溫馨。若小船悠悠地穿過石橋,油紙傘在圓形的橋拱下便恰好成一道剪影,很圓滿也很精致,誰見了都會怦然心動的。斜倚在船頭的油紙傘也有在晴天遮陽用的,那時的情調(diào)就要明朗多了,油紙傘也更具裝飾性。青山隱隱,綠水迢迢,正是江南最豐韻的季節(jié),兩岸是繁茂的桑園和稻菽,一簇簇野花云霞一般燦爛。采桑女的身影永遠是活潑潑的,笑聲亦放浪得很。若有喊著號子車水的壯漢,則必定打著赤膊,那油紙傘便會側(cè)過身去,于是對岸挑野菜的村姑便會向她走來,隨同她們走來的還有一首古老的民謠:
薺菜馬蘭頭,
姊姊嫁在門后頭……
這首在江南流傳很廣的民謠,說不上有什么意思,但又絕非沒有意思。與那些充滿了火辣辣的質(zhì)感和呼天搶地般訴求的北方民歌不同,它溫麗含蓄,有一種清新柔婉的鄉(xiāng)野氣息。這就是吳歌。薺菜和馬蘭頭是江南最常見的野菜,可以上得豪門的盛宴,也可以為饑民果腹的。你當然可以說這是一種比興,也可以說它有上古民謠的遺風(fēng)(例如《詩經(jīng)》中的《采薇》和《蒹葭》)。它究竟是體現(xiàn)了某種審美趣味,或者只是展示了某種世俗風(fēng)情,似乎很難說得清。反正,江南的先民就是唱著這樣的歌謠從桑間陌上走來的。鄉(xiāng)野間尋常可見的野菜,小戶人家的婚嫁習(xí)俗和姊妹親情,粗茶淡飯中的歡悅和期盼,還有幾許淡淡的惆悵,這一切都籠罩在一種平民化的生活情境之中,足以令人想到許多。
那一群活潑潑的、笑得很放浪的女人從桑園中出來了,桑枝輕搖,葉片拂著女人的粉臉,那影子也是綠的。陽光歌吟一般,在每一片綠葉和女人的花布衫上傾訴熱情。她們提著裝滿桑葉的竹籃—那竹籃的提把很高,陶瓷藝人制作的提梁壺就是從中得到靈感的吧—呼朋引類地向村里走去,那一片水邊的桑園便成為她們身后的背景。到了村頭,卻突然一個個都屏息凝神起來,全不像方才那般張狂。村莊里彌漫著神圣和肅穆的氣氛,蠶花已經(jīng)起身,那是阿娘將蠶種焐在胸口孵出來的,老話稱之為“暖種”。暖種期間,阿娘渾身上下都收拾得清清爽爽的,獨自宿在一間小屋里,整天少言寡語,一舉一動都透出神圣,也透出拘謹,連咳嗽也不敢大聲。一個鄉(xiāng)村少婦就這樣用她全部的溫情和美麗的憧憬,催生了那一撮菜籽大的嬌客。蠶花一起身就見風(fēng)長,幾乎一天一個樣。它由蠶花變成了蠶寶寶,啃起桑葉來一片小雨淋漓的沙沙聲。這些天,蠶鄉(xiāng)仿佛沉睡了一般,但又透著股惴惴不安的氣氛。家家閉門閉戶,停止一切的交際活動。村坊間行人寥落,連官府的差役也不來打擾。至于那言談舉止中的忌諱,更是森嚴得步步為營。當然,這中間最忌諱的還是男女之事。在茅盾的《春蠶》中,那個叫荷花的女人被全村人都視為災(zāi)星,避之唯恐不及,僅僅只是因為她的風(fēng)騷。一切的忌諱都出自人們的恐懼和期盼,蠶寶寶嬌貴哩,江南農(nóng)家的收成,一多半出自養(yǎng)蠶,容不得閃失的。誰能想到,詩人筆下那“應(yīng)是天臺山上月明前,四十五尺瀑布泉”的新絲,那“織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的綢緞,原先的孕育竟這般神神鬼鬼的如履薄冰。
當然,蠶農(nóng)們也有展顏一笑的時候,那是在蠶兒上山以后?!吧健笔怯名溄斩挃嚦傻?,那是蠶寶寶告別演出的舞臺。蠶寶寶上山了,一副躊躇滿志的樣子,它用銀白色的絲以自己為中心畫弧。當一道道弧線織成一張橢圓形的紗幕時,紗幕中的蠶娘便仿佛出嫁的新婦,美得有如一首朦朧詩。女孩子們常常用綿紙剪出鞋墊或手帕之類的小玩意,把蠶放在上面吐絲。蠶絲在綿紙上編織得有經(jīng)有緯,綿紙仍然是原先的形狀,但質(zhì)地卻變成了光潔柔軟的夾心綢。這是蠶鄉(xiāng)的女孩子們最別致的藝術(shù)結(jié)晶。也是她們在一個季節(jié)的辛勞之后最可心的收獲。
蠶完成了它的告別演出,變成了繭。繭子從山上摘下來,裝進河埠頭的烏篷船。烏篷船悠悠地搖進了河汊,穿深柳、拂青云,向城里搖去,咿咿呀呀的槳聲中滿是歡悅的情調(diào)。而對面,春臺班的“紹興船”已經(jīng)過來了,班主站在船頭上,大大咧咧地和搖櫓的男人打招呼。那嗓子是吊過的,音域很寬,吐字行腔的韻味儼然舞臺上的銅錘花臉。每年一次的春臺戲就要開場了。
春臺戲俗稱草臺戲。一場草臺戲能讓附近的村子陶醉好幾天。那幾天是村民們盛大的節(jié)日,走親訪友的紅男綠女自不必說了,光是河埠頭的船就足夠鬧猛的:草臺班的戲船,有錢人家雇的帳船,搖生意的快船,接送遠路觀眾的“長擺渡”船,還有農(nóng)家那秀如豆莢的烏篷船,擠擠軋軋,蔚為大觀。戲文是當?shù)赜蓄^臉的人物隨意點的。在有的時候,點戲也有忌諱,例如在平望鎮(zhèn)的西木鄉(xiāng),有一出《釣金龜》是不讓唱的,因為這里古代有個權(quán)勢人物叫“金貴”。一代一代傳下來,到后來為什么不讓唱,已沒有人能說得清了。吳江黎里鎮(zhèn)有一姓蒯的人家,這里的臺腳不準唱《楊乃武與小白菜》,因為蒯家的先人蒯世馨審理過楊乃武案件,后來翻案前畏罪自殺。但這些只是特例,知道了就行。而等到戲班一走,百舸散去,各家的繅車和織機就開始忙碌起來。且看吳地《竹枝詞》中的這種描寫:
阿蠻小小已多姿,
十歲能牽機上絲。
漫揭輕裙上樓去,
試看儂擷好花枝。
《竹枝詞》的作者大多是些生活底層的小文人,他們筆下的風(fēng)情自然很真切的。再看:
郎起金梭妾起花,
絲絲朵朵著人夸。
無端北客嫌輕去,
賤煞吳綾等苧麻。
絲賤傷農(nóng)。小兒女的嬌憨和歡悅中,又滲進了不絕如縷的嘆息。
歡悅也好,嘆息也罷,它們都是屬于江南的。說不盡的多情山水,道不完的吳儂風(fēng)韻,這就是江南高貴的血統(tǒng)。
江南運河就在這中間款款有致地流過。春江花月,秋水伊人,如歌的行板,朱唇一啟就是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