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呂洪年
《六洞山傳說》是一本融故事性、知識性和趣味性于一體的通俗小說。它取材于浙江省級風景名勝區(qū)六洞山廣為流傳的傳說故事,采用傳統(tǒng)的演義方法,拓寬記事、寫人和繪景的領(lǐng)域,增添了不少新的生活內(nèi)容,是一部雅俗共賞、可讀性較強的文學作品。
六洞山風景名勝區(qū),位于浙江蘭溪市東郊,與金華相毗鄰。山中因有涌雪、紫霞、呵呵、無底、漏斗、白云六個景色各異的溶洞而聞名遐邇。1982年開發(fā)伊始,又新發(fā)現(xiàn)一個“太虛幻境”式的玉露洞,更增添了景區(qū)的美名。它以秀峰并起、林木蒼郁、洞府幽深、景致清雅而稱奇。山上有始建于后唐長興(930—933)年間的棲真寺,并珍藏佛教《大藏經(jīng)》梵篋本6367卷,成為吸引海內(nèi)外游人來此休閑度假、登山攬勝、涉水觀景的勝地之一。
就在六洞山開發(fā)之初,我應(yīng)蘭溪市旅游部門的邀請,參加了涌雪洞、玉露洞的取景定名和導游解說詞的撰寫工作,當年我就向外界推介地處山麓腹地洞源村的“趙四小姐(綺霞)故里”、山中已經(jīng)修繕一新的“霞客故道”和位于附近白坑村的“徐霞客居屋”。事后,又于1993年與當?shù)厥Y應(yīng)剛、施懷德兩友編寫《六洞山攬勝》一書。因有這一層因緣,浙江大學出版社徐嬋女士和本書作者趙寶珍先生熱情地請序于我。
我粗粗瀏覽此書,深感長期生活于當?shù)剞r(nóng)村的文藝愛好者趙寶珍先生編撰這樣一部演義小說,是不容易的。他花費了很大的心力。我們只要比較一下1982年我在六洞山采風時從當?shù)乩限r(nóng)口中記錄的傳說故事稿,便可知他的這部通俗小說不僅僅是對民間傳說故事的整理加工,而完全是一種“源于民間”而又“高于民間”的創(chuàng)造性勞作了,其中既融進了他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與體驗,又吸納了他對新時期現(xiàn)實生活的領(lǐng)悟與感受。茲將我當年的記錄稿錄于后:
《涌雪古泉》
涌雪洞的泉水,汨汨涌流,干旱不枯,雨澇不滿。說起這古泉的來歷,有個傳說:
從前,上八洞神仙鐵拐李,為試探人心,變個乞丐,來到人間云游。這天,他到了獅子巖下的山坑,口渴了,便向村里人討水喝。村里有個人,家里雖富,卻吝嗇,說:“我住在山里,燒水不容易,水要人挑,柴要人砍……”不給水喝。
鐵拐李氣得沒辦法,轉(zhuǎn)身走了。不一會,他又轉(zhuǎn)了回來,想再試一試,說:“山里人家行行好,討一口水喝?!边@人一見,又是這個討厭的乞丐,便生氣了,說:“那邊有的是泉水,你去喝個夠吧!”鐵拐李一聽,心想:你這人心也太壞了,討點水都不肯。好!我就不讓你有水喝!他拿起手中拐杖,往地上一捅,捅出許多窟窿,泉水就流到山下去了。
第二天,鐵拐李來到洞源村,見到一個老嫗,挑著一擔東西在山路上走,他知道她是給山里挖石灰的兒子送飯,也就裝著口渴的樣子,上去討水喝。他想試一試老嫗的心。
老嫗見有人來討水,便說:“我們這里干旱沒有水,水要到五里路外的山坑去挑,我這是給兒子送飯,籃里有壺酒,你就解解渴吧!”鐵拐李接過老嫗的酒,“一骨嘟”喝了個夠,心里受了感動,說:“謝謝你了,老媽媽!有恩就要報答,往后你就不用再到山坑去挑水了,我給你挖口泉,叫你用也用不完!”說完,拿起拐杖在一塊大石崖下一捅,一股清泉就汨汨地流出來。這就是現(xiàn)在涌雪洞地下長河流出的泉水。
這泉水也真稀奇:冬天暖來夏天涼。冬天可以當茶喝,夏天似雪水般冰涼。據(jù)說,這是因為泉水下面有一口碩大無比的鍋,冬天有神仙在那里燒火,夏天有神仙在那里搖扇。
讀過這篇老百姓口述的材料,再來讀趙先生的小說作品,便知兩者的思想境界和藝術(shù)魅力的天壤之別了。具體地說,這部《六洞山傳說》,在以下幾方面是值得肯定與稱道的。
一是以民間傳說的解釋性特征取勝,使之附麗于奇特的景觀,以增加游覽的意興。
凡是到過六洞山景區(qū)的人,無不為涌雪洞“地下長河”水陸兼游的奇特景觀所嘆服,人們在驚嘆之余,都會產(chǎn)生一個疑問:它是怎么形成的?它的歷史淵源又是什么?這當然有科學的解釋,諸如“由于地殼運動,巖層褶皺上升”,“至50萬年前的更新時期,酸性水溶蝕石灰?guī)r,重新結(jié)晶而成千姿百態(tài)”等等。這種解釋當然令人信服,但即使出現(xiàn)在導游口中,也難免意味索然。而民間作者和今天的趙先生卻根據(jù)自己的喜好與情趣,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解釋性故事。故事中的所謂佛、道、神、仙,不過是由有奇功異能的凡人變的;一些珍禽異獸,也無非是想象中的夸張說法。這種故事一經(jīng)產(chǎn)生,便如“蛹之化蝶”,即能到處飛揚與傳播。這便是六洞山之所以有這許多民間傳說故事的原因了。
本書的作者趙寶珍先生,既是當?shù)孛耖g傳說故事的傳講者,又是積極熱心的創(chuàng)編者。開卷首章《狡蛟龍背信棄義鉆山洞,鐵拐李懲惡揚善引甘泉》,便將《龍向公雞借角》的民間童話與《鐵拐李試心》的民間仙話結(jié)合起來,并串連在一起,演繹成一篇近萬字的通俗小說,從而使景區(qū)平添神奇的色彩,又“寓教于樂”,讓讀者在津津有味地閱讀故事的同時接受道德上的教化與感染。
二是運用多種藝術(shù)手段,充實與豐富故事背景的生活內(nèi)容,既增加情節(jié)的曲折性,又富于厚重的現(xiàn)實感,讀之意味無窮。
演義小說是我國文學創(chuàng)作的傳統(tǒng)體裁,它不僅情節(jié)曲折動人,奇異而可傳示;同時又通過敘述事件而使脈絡(luò)清晰,通過描寫而使場面逼真,通過抒情而使作品富于情感,通過對話而使作品主角形象鮮明,從而提高了作品的藝術(shù)性。
由于作者長期生活在當?shù)剞r(nóng)村,熟悉生活,對當?shù)氐娜?、事、景、物有較深刻的體驗,因而無論寫人、敘事、繪景、狀物,特別是人物或擬人化的心理刻畫與栩栩如生的對話,都如山泉流淌,出于自然而不矯揉造作。其中還時不時地穿插詩歌、聯(lián)語,更使作品增加了亮麗的色彩。這說明作者雖然文化水準不高,但用心良苦,造詣不凡。
三是以民俗文化元素來襯托與渲染樸素的鄉(xiāng)土情懷和傳統(tǒng)的道德理念,詼諧風趣,能起一定的潛移默化作用。
所謂民俗文化,一般是指由各地自然生態(tài)和人文歷史所造就的,并長期為廣大民眾所享用和傳承的風尚性、習慣性文化。它的具體元素有很多,主要有祭祀、儀禮、節(jié)日、禁忌等,以信仰的內(nèi)容居多,如本書第一章所涉的神話、仙話、結(jié)拜、生肖屬相、相生相克等等。它們的來歷、緣由雖然一時講不清楚,但都有一定的道理,學問很深。在這些民俗文化元素背后,往往寄寓著好與壞、善與惡、貧與富、榮與辱等等樸素的鄉(xiāng)土情懷和傳統(tǒng)的道德理念,起著一定的教化作用。
例如,書中有這樣一個細節(jié):龍向公雞借角,蜈蚣多嘴,幫了龍的忙,使公雞生怨。這是民間童話,卻不是民間作者信口胡編的,它有一定的生態(tài)學依據(jù)。據(jù)我的閱讀所及,在東晉人葛洪所著的《抱樸子?登涉篇》中有這樣的記載:南方多蛇害,人們在進入山林時,往往用竹管裝上活的蜈蚣,到了有蛇的地方,蜈蚣必然要在管中躍動,因此便可事先加以防范。而龍,便是由蛇為基調(diào)加上其他一些動物的特征而虛擬的,所以龍的“鎮(zhèn)物”也便是蜈蚣。人們今天所見杭州余杭區(qū)端午龍舟上的裝飾,舟前是龍頭,舟尾必然是蜈蚣。人們世代傳承,信以為真,以為不如此裝飾,難免翻船和塌堤。本書寫到江南建橋、筑堤的風俗,也是如此,書中這樣寫:
龍、公雞、蜈蚣,三個結(jié)義兄弟從此成了怨家。后由于蛟龍失信,公雞對多嘴的蜈蚣恨之入骨,至今公雞的后代見到蜈蚣的后代,還是毫不留情地一口把它啄了。而那蛟龍,雖然并沒把誓言放在心中,但由于它愧對二位賢弟,心虧不安,從那以后,提心吊膽,總覺得蜈蚣要來鉗它的雙眼,因此見了蜈蚣就遠而避之。后人抓住它這一弱點,在造橋和修堤壩時,都要安裝上一條鐵蜈蚣,如出龍發(fā)大水,龍就不敢對著鐵蜈蚣正面來,會繞道而行。
這說明民俗文化中的信仰,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有一定道理的。它也不是一般所說的迷信,而往往吸引我們?nèi)プ鬟M一步探尋。從以上分析中,可知這部通俗小說有其獨到之處。其余幾章也可借此一斑而盡觀全豹,由此也可見出作者的功力與素養(yǎng)了,這是十分難得的。
2011年5月1日
于浙大西溪北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