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遷
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諸子百家之說振聾發(fā)聵,但占據主流地位的卻是儒家,是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說。被人們尊稱為圣人的孔夫子,是個私生子。被人們尊稱為亞圣的孟夫子,來到世間時也很苦,很早便死了父親,是母親把他撫養(yǎng)大的。
孟軻的母親是一位偉大的女性,她所做出的貢獻就是在丈夫死后含辛茹苦地培育了孟子這個偉大的兒子。孟母教育兒子的故事盡人皆知,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寫進了古代的啟蒙讀本《三字經》:“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孟軻小時候家里很窮,父親在他三歲的時候便外出,以后就沒了音訊,全靠母親織布為生。離他家不遠處就是墓地,經常辦理喪事。小孟軻就和鄰居家的孩子們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辦喪事的游戲。孟母看到后,皺起了眉頭。她想:“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于是,就帶著孟軻離開了這里。
他們的新住所在市集上,離屠宰場較近。過了一段時間,孟軻和周圍的孩子們混熟了,又和他們一起學著賣菜、殺豬羊。孟母又皺起了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們再次搬家。這次,他們搬到了因利渠畔(今鄒縣縣城南關),住所的隔壁是個學堂,周圍都是讀書人。孟軻每天都看到上學的人舉止文雅、落落大方,也學著讀書演禮。孟母這才放下心來,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當住的地方呀!”
聰明的孟軻適應了新的環(huán)境以后又發(fā)生了新的情況:開始逃學了。孟母知道后異常著急。等孟軻從學堂回來后,正在織布機前織布的孟母當著兒子的面,拿起剪刀,把織布機上的經線全都剪斷了。接著,又對兒子講了一番學習不能中斷的道理。孟軻從此幡然悔悟,一心向學,終于成了和孔子齊名的大學者。
孟母擇鄰而處,只是想給兒子選擇一個適宜他成長的環(huán)境。“三個屠夫就講豬,三個秀才就講書。”不同的居住環(huán)境,對孩子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孟軻后來成了萬人敬仰的“亞圣”,與他這位有想法的母親的言傳身教分不開,也與她母親的多次擇鄰而處分不開。
孟母之所以多次擇鄰而處,究其初衷,也只是為了讓孩子有個好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孩子好好學習,做一個有學問的人。孟母三遷最后選擇的是與讀書人、讀書聲和學校為鄰,是讓孟軻和書籍和知識聯系在一起,做一個有學問的人。因而,講述孟母三遷的故事一定要和“子不學,斷機杼”聯系起來,才不至于曲解孟母。
由于儒家文化是中國幾千年來占統治地位的主流文化,由于孟子是中國讀書人心中的“亞圣”,更由于在國人的心目中“讀書做官論”的觀念牢不可破,故而孟母原本平常的教子故事,便被無限延伸,片面地曲解了。在古人那里,一講到孟母三遷,就等于在講述“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如同一講到讀書,就等于在講述做官一樣。于是,古往今來對子女抱有期望,期待著他們出人頭地、光宗耀祖的家長們,動輒便拿孟母三遷來說事;于是,原本一個非常感人的母親教育兒子的故事,就變成了一個令人生厭的陳腐說教。
社會發(fā)展到了今天,孟母三遷又被人們賦予了新的含義。只要打開電腦,就可以看到“孟母三遷”也在與時俱進,變成了所謂的“新三遷”,即“置業(yè)、從農村遷到城市、從國內遷到國外”。顯而易見,人們是在借用“孟母三遷”這個古老的歷史典故,來調侃當今的某種社會現象,嘲諷某些人的變態(tài)心理。
“書生輕議冢中人,冢中人笑爾書生氣?!笔篱g的可笑之處就在于此。本分善良而又生活艱難的孟母只是想為孩子尋找一個好一點的成長環(huán)境,設若她是一個富貴人家的主婦,是決然不會有這種憂慮的。三遷本身不過是一種生活的無奈,一種迫不得已,一種在被動之中尋覓主動。這與時下腰纏萬貫者的天堂夢是截然不同的。同時,孟母三遷,只是為了讓孩子變成一個有知識有學問的人,并沒有想讓孩子腰紫衣金大富大貴,事實上孟子本人也沒有做什么大官。因而,把孟母三遷當做一個普通的故事來讀來看來思考,進而理解這位母親的偉大和了不起之處,在當下仍然有著積極的意義。每當聽到鄉(xiāng)間的農民自己生活艱難,卻要堅持著從牙縫里省儉,從汗水里積攢,讓兒女們上學讀書的故事,就情不自禁地想到孟母這位古代的偉大女性。一個能在當代人身上顯示自己存在的古人,一定是偉大而不朽的。孟母就是其中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