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們現(xiàn)在怎樣做父親

很多的夢,趁黃昏起哄 作者:魯迅 著


我們現(xiàn)在怎樣做父親

我作這一篇文的本意,其實是想研究怎樣改革家庭;又因為中國親權(quán)重,父權(quán)更重,所以尤想對于從來認為神圣不可侵犯的父子問題,發(fā)表一點意見??偠灾褐皇歉锩锏嚼献由砩狭T了。但何以大模大樣,用了這九個字的題目呢?這有兩個理由:

第一,中國的“圣人之徒”,最恨人動搖他的兩樣東西。一樣不必說,也與我輩絕不相干;一樣便是他的倫常,我輩卻不免偶然發(fā)幾句議論,所以株連牽扯,很得了許多“鏟倫常”“禽獸行”之類的惡名。他們以為父對于子,有絕對的權(quán)力和威嚴;若是老子說話,當然無所不可,兒子有話,卻在未說之前早已錯了。但祖父子孫,本來各各都只是生命的橋梁的一級,決不是固定不易的。現(xiàn)在的子,便是將來的父,也便是將來的祖。我知道我輩和讀者,若不是現(xiàn)任之父,也一定是候補之父,而且也都有做祖宗的希望,所差只在一個時間。為想省卻許多麻煩起見,我們便該無須客氣,盡可先行占住了上風,擺出父親的尊嚴,談談我們和我們子女的事;不但將來著手實行,可以減少困難,在中國也順理成章,免得“圣人之徒”聽了害怕,總算是一舉兩得之至的事了。所以說,“我們怎樣做父親?!?/p>

第二,對于家庭問題,我在《新青年》的《隨感錄》(二五、四十、四九)中,曾經(jīng)略略說及,總括大意,便只是從我們起,解放了后來的人。論到解放子女,本是極平常的事,當然不必有什么討論。但中國的老年,中了舊習慣舊思想的毒太深了,決定悟不過來。譬如早晨聽到烏鴉叫,少年毫不介意,迷信的老人,卻總須頹唐半天。雖然很可憐,然而也無法可救。沒有法,便只能先從覺醒的人開手,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扛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還有,我曾經(jīng)說,自己并非創(chuàng)作者,便在上海報紙的《新教訓》里,挨了一頓罵。但我輩評論事情,總須先評論了自己,不要冒充,才能像一篇說話,對得起自己和別人。我自己知道,不特并非創(chuàng)作者,并且也不是真理的發(fā)見者。凡有所說所寫,只是就平日見聞的事理里面,取了一點心以為然的道理;至于終極究竟的事,卻不能知。便是對于數(shù)年以后的學說的進步和變遷,也說不出會到如何地步,單相信比現(xiàn)在總該還有進步還有變遷罷了。所以說,“我們{現(xiàn)在}怎樣做父親”。

我現(xiàn)在心以為然的道理,極其簡單。便是依據(jù)生物界的現(xiàn)象,一,要保存生命;二,要延續(xù)這生命;三,要發(fā)展這生命(就是進化)。生物都這樣做,父親也就是這樣做。

生命的價值和生命價值的高下,現(xiàn)在可以不論。單照常識判斷,便知道既是生物,第一要緊的自然是生命。因為生物之所以為生物,全在有這生命,否則失了生物的意義。生物為保存生命起見,具有種種本能,最顯著的是食欲。因有食欲才攝取食品,因有食品才發(fā)生溫熱,保存了生命。但生物的個體,總免不了老衰和死亡,為繼續(xù)生命起見,又有一種本能,便是性欲。因性欲才有性交,因有性交才發(fā)生苗裔,繼續(xù)了生命。所以食欲是保存自己,保存現(xiàn)在生命的事;性欲是保存后裔,保存永久生命的事。飲食并非罪惡,并非不凈;性交也就并非罪惡,并非不凈。飲食的結(jié)果,養(yǎng)活了自己,對于自己沒有恩;性交的結(jié)果,生出子女,對于子女當然也算不了恩?!扒昂蠛螅枷蛏拈L途走去,僅有先后的不同,分不出誰受誰的恩典。

可惜的是中國的舊見解,竟與這道理完全相反。夫婦是“人倫之中”,卻說是“人倫之始”;性交是常事,卻以為不凈;生育也是常事,卻以為天大的大功。人人對于婚姻,大抵先夾帶著不凈的思想。親戚朋友有許多戲謔,自己也有許多羞澀,直到生了孩子,還是躲躲閃閃,怕敢聲明;獨有對于孩子,卻威嚴十足。這種行徑,簡直可以說是和偷了錢發(fā)跡的財主,不相上下了。我并不是說,——如他們攻擊者所意想的,——人類的性交也應如別種動物,隨便舉行;或如無恥流氓,專做些下流舉動,自鳴得意。是說,此后覺醒的人,應該先洗凈了東方固有的不凈思想,再純潔明白一些,了解夫婦是伴侶,是共同勞動者,又是新生命創(chuàng)造者的意義。所生的子女,固然是受領新生命的人,但他也不永久占領,將來還要交付子女,像他們的父母一般。只是前前后后,都做一個過付的經(jīng)手人罷了。

生命何以必須繼續(xù)呢?就是因為要發(fā)展,要進化。個體既然免不了死亡,進化又毫無止境,所以只能延續(xù)著,在這進化的路上走。走這路須有一種內(nèi)的努力,有如單細胞動物有內(nèi)的努力,積久才會繁復,無脊椎動物有內(nèi)的努力,積久才會發(fā)生脊椎。所以后起的生命,總比以前的更有意義,更近完全,因此也更有價值,更可寶貴;前者的生命,應該犧牲于他。

但可惜的是中國的舊見解,又恰恰與這道理完全相反。本位應在幼者,卻反在長者;置重應在將來,卻反在過去。前者做了更前者的犧牲,自己無力生存,卻苛責后者又來專做他的犧牲,毀滅了一切發(fā)展本身的能力。我也不是說,——如他們攻擊者所意想的,——孫子理應終日痛打他的祖父,女兒必須時時咒罵他的親娘。是說,此后覺醒的人,應該先洗凈了東方古傳的謬誤思想,對于子女,義務思想須加多,而權(quán)利思想?yún)s大可切實核減,以準備改作幼者本位的道德。況且幼者受了權(quán)利,也并非永久占有,將來還要對于他們的幼者,仍盡義務。只是前前后后,都做一切過付的經(jīng)手人罷了。

“父子間沒有什么恩”這一個斷語,實是招致“圣人之徒”面紅耳赤的一大原因。他們的誤點,便在長者本位與利己思想,權(quán)利思想很重,義務思想和責任心卻很輕。以為父子關系,只須“父兮生我”一件事,幼者的全部,便應為長者所有。尤其墮落的,是因此責望報償,以為幼者的全部,理該做長者的犧牲,殊不知自然界的安排,卻件件與這要求反對,我從古以來,逆天行事,于是人的能力,十分萎縮,社會的進步,也就跟著停頓。我們雖不能說停頓便要滅亡,但較之進步,總是停頓與滅亡的路相近。

自然界的安排,雖不免也有缺點,但結(jié)合長幼的方法,卻并無錯誤。他并不用“恩”,卻給與生物以一種天性,我們稱他為“愛”。動物界中除了生子數(shù)目太多——愛不周到的如魚類之外,總是摯愛他的幼子,不但絕無利益心情,甚或至于犧牲了自己,讓他的將來的生命,去上那發(fā)展的長途。

人類也不外此,歐美家庭,大抵以幼者弱者為本位,便是最合于這生物學的真理的辦法。便在中國,只要心思純白,未曾經(jīng)過“圣人之徒”作踐的人,也都自然而然的能發(fā)現(xiàn)這一種天性。例如一個村婦哺乳嬰兒的時候,決不想到自己正在施恩;一個農(nóng)夫娶妻的時候,也決不以為將要放債。只是有了子女,即天然相愛,愿他生存;更進一步的,便還要愿他比自己更好,就是進化。這離絕了交換關系利害關系的愛,便是人倫的索子,便是所謂“綱”。倘如舊說,抹煞了“愛”,一味說“恩”,又因此責望報償,那便不但敗壞了父子間的道德,而且也大反于做父母的實際的真情,播下乖剌的種子。有人做了樂府,說是“勸孝”,大意是什么“兒子上學堂,母親在家磨杏仁,預備回來給他喝,你還不孝么”之類,自以為“拼命衛(wèi)道”。殊不知富翁的杏酪和窮人的豆?jié){,在愛情上價值同等,而其價值卻正在父母當時并無求報的心思;否則變成買賣行為,雖然喝了杏酪,也不異“人乳喂豬”,無非要豬肉肥美,在人倫道德上,絲毫沒有價值了。

所以我現(xiàn)在心以為然的,便只是“愛”。

無論何國何人,大都承認“愛己”是一件應當?shù)氖隆_@便是保存生命的要義,也就是繼續(xù)生命的根基。因為將來的運命,早在現(xiàn)在決定,故父母的缺點,便是子孫滅亡的伏線,生命的危機。易卜生做的《群鬼》(有潘家洵君譯本,載在《新潮》一卷五號)雖然重在男女問題,但我們也可以看出遺傳的可怕。歐士華本是要生活,能創(chuàng)作的人,因為父親的不檢,先天得了病毒,中途不能做人了。他又很愛母親,不忍勞他服侍,便藏著嗎啡,想待發(fā)作時候,由使女瑞琴幫他吃下,毒殺了自己;可是瑞琴走了。他于是只好托他母親了。

歐“母親,現(xiàn)在應該你幫我的忙了?!?/p>

阿夫人“我嗎?”

歐“誰能及得上你?!?/p>

阿夫人“我!你的母親!”

歐“正為那個。”

阿夫人“我,生你的人!”

歐“我不曾教你生我。并且給我的是一種什么日子?我不要他!你拿回去罷!”

這一段描寫,實在是我們做父親的人應該震驚戒懼佩服的;決不能昧了良心,說兒子理應受罪。這種事情,中國也很多,只要在醫(yī)院做事,便能時時看見先天梅毒性病兒的慘狀;而且傲然的送來的,又大抵是他的父母。但可怕的遺傳,并不只是梅毒;另外許多精神上體質(zhì)上的缺點,也可以傳之子孫,而且久而久之,連社會都蒙著影響。我們且不高談人群,單為子女說,便可以說凡是不愛己的人,實在欠缺做父親的資格。就令硬做了父親,也不過如古代的草寇稱王一般,萬萬算不了正統(tǒng)。將來學問發(fā)達,社會改造時,他們僥幸留下的苗裔,恐怕總不免要受善種學(Eugenics)者的處置。

倘若現(xiàn)在父母并沒有將什么精神上體質(zhì)上的缺點交給子女,又不遇意外的事,子女便當然健康,總算已經(jīng)達到了繼續(xù)生命的目的。但父母的責任還沒有完,因為生命雖然繼續(xù)了,卻是停頓不得,所以還須教這新生命去發(fā)展。凡動物較高等的,對于幼雛,除了養(yǎng)育保護以外,往往還教他們生存上必需的本領。例如飛禽便教飛翔,鷙獸便教搏擊。人類更高幾等,便也有愿意子孫更進一層的天性。這也是愛,上文所說的是對于現(xiàn)在,這是對于將來。只要思想未遭錮蔽的人,誰也喜歡子女比自己更強,更健康,更聰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過去。超越便須改變,所以子孫對于祖先的事,應該改變,“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當然是曲說,是退嬰的病根。假使古代的單細胞動物,也遵著這教訓,那便永遠不敢分裂繁復,世界上再也不會有人類了。

幸而這一類教訓,雖然害過許多人,卻還未能完全掃盡了一切人的天性。沒有讀過“圣賢書”的人,還能將這天性在名教的斧鉞底下,時時流露,時時萌蘗;這便是中國人雖然凋落萎縮,卻未滅絕的原因。

所以覺醒的人,此后應將這天性的愛,更加擴張,更加醇化;用無我的愛,自己犧牲于后起新人。開宗第一,便是理解。往昔的歐人對于孩子的誤解,是以為成人的預備;中國人的誤解,是以為縮小的成人。直到近來,經(jīng)過許多學者的研究,才知道孩子的世界,與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便大礙于孩子的發(fā)達。所以一切設施,都應該以孩子為本位,日本近來,覺悟的也很不少;對于兒童的設施,研究兒童的事業(yè),都非常興盛了。第二,便是指導。時勢既有改變,生活也必須進化;所以后起的人物,一定尤異于前,決不能用同一模型,無理嵌定。長者須是指導者協(xié)商者,卻不該是命令者。不但不該責幼者供奉自己;而且還須用全副精神,專為他們自己,養(yǎng)成他們有耐勞作的體力,純潔高尚的道德,廣博自由能容納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沒的力量。第三,便是解放。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但既已分立,也便是人類中的人。因為即我,所以更應該盡教育的義務,交給他們自立的能力;因為非我,所以也應同時解放,全部為他們自己所有,成一個獨立的人。

這樣,便是父母對于子女,應該健全的產(chǎn)生,盡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

但有人會怕,仿佛父母從此以后,一無所有,無聊之極了。這種空虛的恐怖和無聊的感想,也即從謬誤的舊思想發(fā)生;倘明白了生物學的真理,自然便會消滅。但要做解放子女的父母,也應預備一種能力。便是自己雖然已經(jīng)帶著過去的色彩,卻不失獨立的本領和精神,有廣博的趣味,高尚的娛樂。要幸福么?連你的將來的生命都幸福了。要“返老還童”,要“老復丁”么?子女便是“復丁”,都已獨立而且更好了。這才是完了長者的任務,得了人生的慰安。倘若思想本領,樣樣照舊,專以“勃奚谷”為業(yè),行輩自豪,那便自然免不了空虛無聊的苦痛。

或者又怕,解放之后,父子間要疏隔了。歐美的家庭,專制不及中國,早已大家知道;往者雖有人比之禽獸,現(xiàn)在卻連“衛(wèi)道”的圣徒,也曾替他們辯護,說并無“逆子叛弟”了。因此可知:惟其解放,所以相親;惟其沒有“拘攣”子弟的父兄,所以也沒有反抗“拘攣”的“逆子叛弟”。若威逼利誘,便無論如何,決不能有“萬年有道之長”。例便如我中國,漢有舉孝,唐有孝悌力田科,清末也還有孝廉方正,都能換到官做。父恩諭之于先,皇恩施之于后,然而割股的人物,究屬寥寥。足可證明中國的舊學說舊手段,實在從古以來,并無良效,無非使壞人增長些虛偽,好人無端的多受些人我都無利益的苦痛罷了。

獨有“愛”是真的。路粹引孔融說,“父之于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欲發(fā)耳。子之于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瓶中,出則離矣?!保h末的孔府上,很出過幾個有特色的奇人,不像現(xiàn)在這般冷落,這話也許確是北海先生所說;只是攻擊他的偏是路粹和曹操,教人發(fā)笑罷了。)雖然也是一種對于舊說的打擊,但實于事理不合。因為父母生了子女,同時又有天性的愛,這愛又很深廣很長久,不會即離。現(xiàn)在世界沒有大同,相愛還有差等,子女對于父母,也便最愛,最關切,不會即離。所以疏隔一層,不勞多慮。至于一種例外的人,或者非愛所能鉤連。但若愛力尚且不能鉤連,那便任憑什么“恩威,名分,天經(jīng),地義”之類,更是鉤連不住。

或者又怕,解放之后,長者要吃苦了。這事可分兩層:第一,中國的社會,雖說“道德好”,實際卻太缺乏相愛相助的心思。便是“孝”“烈”這類道德,也都是旁人毫不負責,一味收拾幼者弱者的方法。在這樣社會中,不獨老者難于生活,即解放的幼者,也難于生活。第二,中國的男女,大抵未老先衰,甚至不到二十歲,早已老態(tài)可掬,待到真實衰老,便更須別人扶持。所以我說,解放子女的父母,應該先有一番預備;而對于如此社會,尤應該改造,使他能適于合理的生活。許多人預備著,改造著,久而久之,自然可望實現(xiàn)了。單就別國的往時而言,斯賓塞未曾結(jié)婚,不聞他亻宅傺無聊;瓦特早沒有了子女,也居然“壽終正寢”,何況在將來,更何況有兒女的人呢?

或者又怕,解放之后,子女要吃苦了。這事也有兩層,全如上文所說,不過一是因為老而無能,一是因為少不更事罷了。因此覺醒的人,愈覺有改造社會的任務。中國相傳的成法,謬誤很多:一種是錮閉,以為可以與社會隔離,不受影響。一種是教給他惡本領,以為如此才能在社會中生活。用這類方法的長者,雖然也含有繼續(xù)生命的好意,但比照事理,卻決定謬誤。此外還有一種,是傳授些周旋方法,教他們順應社會。這與數(shù)年前講“實用主義”的人,因為市上有假洋錢,便要在學校里遍教學生看洋錢的法子之類,同一錯誤。社會雖然不能不偶然順應,但決不是正當辦法。因為社會不良,惡現(xiàn)象便很多,勢不能一一順應;倘都順應了,又違反了合理的生活,倒走了進化的路。所以根本方法,只有改良社會。

就實際上說,中國舊理想的家族關系父子關系之類,其實早已崩潰。這也非“于今為烈”,正是“在昔已然”。歷來都竭力表彰“五世同堂”,便足見實際上同居的為難;拼命的勸孝,也足見事實上孝子的缺少。而其原因,便全在一意提倡虛偽道德,蔑視了真的人情。我們試一翻大族的家譜,便知道始遷祖宗,大抵是單身遷居,成家立業(yè);一到聚族而居,家譜出版,卻已在零落的中途了。況在將來,迷信破了,便沒有哭竹,臥冰;醫(yī)學發(fā)達了,也不必嘗穢,割股。又因為經(jīng)濟關系,結(jié)婚不得不遲,生育因此也遲,或者子女才能自存,父母已經(jīng)衰落,不及依賴他們供養(yǎng),事實上也就是父母反盡了義務。世界潮流逼拶著,這樣做的可以生存,不然的便都衰落;無非覺醒者多,加些人力,便危機可望較少就是了。

但既如上言,中國家庭,實際久已崩潰,并不如“圣人之徒”紙上的空談,則何以至今依然如故,一無進步呢?這事很容易解答。第一,崩潰者自崩潰,糾纏者自糾纏,設立者又自設立;毫無戒心,也不想到改革,所以如故。第二,以前的家庭中間,本來常有勃奚谷,到了新名詞流行之后,便都改稱“革命”,然而其實也仍是討嫖錢至于相罵,要賭本至于相打之類,與覺醒者的改革,截然兩途。這一類自稱“革命”的勃奚谷子弟,純屬舊式,待到自己有了子女,也決不解放;或者毫不管理,或者反要尋出《孝經(jīng)》,勒令誦讀,想他們“學于古訓”,都做犧牲。這只能全歸舊道德舊習慣舊方法負責,生物學的真理決不能妄任其咎。

既如上言,生物為要進化,應該繼續(xù)生命,那便“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三妻四妾,也極合理了。這事也很容易解答。人類因為無后,絕了將來的生命,雖然不幸,但若用不正當?shù)姆椒ㄊ侄?,茍延生命而害及人群,便該比一人無后,尤其“不孝”。因為現(xiàn)在的社會,一夫一妻制最為合理,而多妻主義,實能使人群墮落。墮落近于退化,與繼續(xù)生命的目的,恰恰完全相反。無后只是滅絕了自己,退化狀態(tài)的有后,便會毀到他人。人類總有些為他人犧牲自己的精神,而況生物自發(fā)生以來,交互關聯(lián),一人的血統(tǒng),大抵總與他人有多少關系,不會完全滅絕。所以生物學的真理,決非多妻主義的護符。

總而言之,覺醒的父母,完全應該是義務的,利他的,犧牲的,很不易做;而在中國尤不易做。中國覺醒的人,為想隨順長者解放幼者,便須一面清結(jié)舊賬,一面開辟新路。就是開首所說的“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扛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边@是一件極偉大的要緊的事,也是一件極困苦艱難的事。

但世間又有一類長者,不但不肯解放子女,并且不準子女解放他們自己的子女;就是并要孫子曾孫都做無謂的犧牲。這也是一個問題;而我是愿意平和的人,所以對于這問題,現(xiàn)在不能解答。

一九九年十月。

燈下漫筆

有一時,就是民國二三年時候,北京的幾個國家銀行的鈔票,信用日見其好了,真所謂蒸蒸日上。聽說連一向執(zhí)迷于現(xiàn)銀的鄉(xiāng)下人,也知道這既便當,又可靠,很樂意收受,行使了。至于稍明事理的人,則不必是“特殊知識階級”,也早不將沉重累贅的銀元裝在懷中,來自討無謂的苦吃。想來,除了多少對于銀子有特別嗜好和愛情的人物之外,所有的怕大都是鈔票了罷,而且多是本國的。但可惜后來忽然受了一個不小的打擊。

就是袁世凱想做皇帝的那一年,蔡松坡先生溜出北京,到云南去起義。這邊所受的影響之一,是中國和交通銀行的停止兌現(xiàn)。雖然停止兌現(xiàn),政府勒令商民照舊行用的威力卻還有的;商民也自有商民的老本領,不說不要,卻道找不出零錢。假如拿幾十幾百的鈔票去買東西,我不知道怎樣,但倘使只要買一支筆,一盒煙卷呢,難道就付給一元鈔票么?不但不甘心,也沒有這許多票。那么,換銅元,少換幾個罷,又都說沒有銅元。那么,到親戚朋友那里借現(xiàn)錢去罷,怎么會有?于是降格以求,不講愛國了,要外國銀行的鈔票。但外國銀行的鈔票這時就等于現(xiàn)銀,他如果借給你這鈔票,也就借給你真的銀元了。

我還記得那時我懷中還有三四十元的中交票,可是忽而變了一個窮人,幾乎要絕食,很有些恐慌。俄國革命以后的藏著紙盧布的富翁的心情,恐怕也就這樣的罷;至多,不過更深更大罷了。我只得探聽,鈔票可能折價換到現(xiàn)銀呢?說是沒有行市。幸而終于,暗暗地有了行市了:六折幾。我非常高興,趕緊去賣了一半。后來又漲到七折了,我更非常高興,全去換了現(xiàn)銀,沉甸甸地墜在懷中,似乎這就是我的性命的斤兩。倘在平時,錢鋪子如果少給我一個銅元,我是決不答應的。

但我當一包現(xiàn)銀塞在懷中,沉甸甸地覺得安心,喜歡的時候,卻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們極容易變成奴隸,而且變了之后,還萬分喜歡。

假如有一種暴力,“將人不當人”,不但不當人,還不及牛馬,不算什么東西;待到人們羨慕牛馬,發(fā)生“亂離人,不及太平犬”的嘆息的時候,然后給與他略等于牛馬的價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別人的奴隸,賠一頭牛,則人們便要心悅誠服,恭頌太平的盛世。為什么呢?因為他雖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馬了。

我們不必恭讀《欽定二十四史》,或者入研究室,審察精神文明的高超。只要一翻孩子所讀的《鑒略》,——還嫌煩重,則看《歷代紀元編》,就知道“三千余年古國古”的中華,歷來所鬧的就不過是這一個小玩藝。但在新近編纂的所謂“歷史教科書”一流東西里,卻不大看得明白了,只仿佛說:咱們向來就很好的。

但實際上,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格,至多不過是奴隸,到現(xiàn)在還如此,然而下于奴隸的時候,卻是數(shù)見不鮮的。中國的百姓是中立的,戰(zhàn)時連自己也不知道屬于那一面,但又屬于無論哪一面。強盜來了,就屬于官,當然該被殺掠;官兵既到,該是自家人了罷,但仍然要被殺掠,仿佛又屬于強盜似的。這時候,百姓就希望有一個一定的主子,拿他們?nèi)プ霭傩眨桓?,是拿他們?nèi)プ雠qR,情愿自己尋草吃,只求他決定他們怎樣跑。

假使真有誰能夠替他們決定,定下什么奴隸規(guī)則來,自然就“皇恩浩蕩”了。可惜的是往往暫時沒有誰能定。舉其大者,則如五胡十六國的時候,黃巢的時候,五代時候,宋末元末時候,除了老例的服役納糧以外,都還要受意外的災殃。張獻忠的脾氣更古怪了,不服役納糧的要殺,服役納糧的也要殺,敵他的要殺,降他的也要殺:將奴隸規(guī)則毀得粉碎。這時候,百姓就希望來一個另外的主子,較為顧及他們的奴隸規(guī)則的,無論仍舊,或者新頒,總之是有一種規(guī)則,使他們可上奴隸的軌道。

“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憤言而已,決心實行的不多見。實際上大概是群盜如麻,紛亂至極之后,就有一個較強,或較聰明,或較狡猾,或是外族的人物出來,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厘定規(guī)則:怎樣服役,怎樣納糧,怎樣磕頭,怎樣頌圣。而且這規(guī)則是不像現(xiàn)在那樣朝三暮四的。于是便“萬姓臚歡”了;用成語來說,就叫作“天下太平”。

任憑你愛排場的學者們怎樣鋪張,修史時候設些什么“漢族發(fā)達時代”“漢族發(fā)祥時代”“漢族中興時代”的好題目,好意誠然是可感的,但措辭太繞彎子了。有更其直捷了當?shù)恼f法在這里——

一、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

二、暫時做穩(wěn)了奴隸的時代。

這一種循環(huán),也就是“先儒”之所謂“一治一亂”;那些作亂人物,從后日的“臣民”看來,是給“主子”清道辟路的,所以說:“為圣天子驅(qū)除云爾?!?/p>

現(xiàn)在入了哪一時代,我也不了然。但看國學家的崇奉國粹,文學家的贊嘆固有文明,道學家的熱心復古,可見于現(xiàn)狀都已不滿了。然而我們究竟正向著哪一條路走呢?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戰(zhàn)爭,稍富的遷進租界,婦孺則避入教堂里去了,因為那些地方都比較的“穩(wěn)”,暫不至于想做奴隸而不得。總而言之,復古的,避難的,無智愚賢不肖,似乎都已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就是“暫時做穩(wěn)了奴隸的時代”了。

但我們也就都像古人一樣,永久滿足于“古已有之”的時代么?都像復古家一樣,不滿于現(xiàn)在,就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么?

自然,也不滿于現(xiàn)在的,但是,無須反顧,因為前面還有道路在。而創(chuàng)造這中國歷史上未曾有過的第三樣時代,則是現(xiàn)在的青年的使命!

但是贊頌中國固有文明的人們多起來了,加之以外國人。我常常想,凡有來到中國的,倘能疾首蹙額而憎惡中國,我敢誠意地捧獻我的感謝,因為他一定是不愿意吃中國人的肉的!

鶴見祐輔氏在《北京的魅力》中,記一個白人將到中國,預定的暫住時候是一年,但五年之后,還在北京,而且不想回去了。有一天,他們兩人一同吃晚飯——

“在圓的桃花心木的食桌前坐定,川流不息地獻著山海的珍味,談話就從古董,畫,政治這些開頭。電燈上罩著支那式的燈罩,淡淡的光洋溢于古物羅列的屋子中。什么無產(chǎn)階級呀,Proletariat呀那些事,就像不過在什么地方刮風?!?/p>

“我一面陶醉在支那生活的空氣中,一面深思著對于外人有著魅力的這東西。元人也曾征服支那,而被征服于漢人種的生活美了;滿人也征服支那,而被征服于漢人種的生活美了?,F(xiàn)在西洋人也一樣,嘴里雖然說著Democracy呀,什么什么呀,而卻被魅于支那人費六千年而建筑起來的生活的美。一經(jīng)住過北京,就忘不掉那生活的味道。大風時候的萬丈的沙塵,每三月一回的督軍們的開戰(zhàn)游戲,都不能抹去這支那生活的魅力?!?/p>

這些話我現(xiàn)在還無力否認他。我們的古圣先賢既給與我們保古守舊的格言,但同時也排好了用子女玉帛所做的奉獻于征服者的大宴。中國人的耐勞,中國人的多子,都就是辦酒的材料,到現(xiàn)在還為我們的愛國者所自詡的。西洋人初入中國時,被稱為蠻夷,自不免個個蹙額,但是,現(xiàn)在則時機已至,到了我們將曾經(jīng)獻于北魏,獻于金,獻于元,獻于清的盛宴,來獻給他們的時候了。出則汽車,行則保護:雖遇清道,然而通行自由的;雖或被劫,然而必得賠償?shù)模粚O美瑤擄去他們站在軍前,還使官兵不敢開火。何況在華屋中享用盛宴呢?待到享受盛宴的時候,自然也就是贊頌中國固有文明的時候;但是我們的有些樂觀的愛國者,也許反而欣然色喜,以為他們將要開始被中國同化了罷。古人曾以女人作茍安的城堡,美其名以自欺曰“和親”,今人還用子女玉帛為作奴的贄敬,又美其名曰“同化”。所以倘有外國的誰,到了已有赴宴的資格的現(xiàn)在,而還替我們詛咒中國的現(xiàn)狀者,這才是真有良心的真可佩服的人!

但我們自己是早已布置妥帖了,有貴賤,有大小,有上下。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別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別人。一級一級的制馭著,不能動彈,也不想動彈了。因為倘一動彈,雖或有利,然而也有弊。我們且看古人的良法美意罷——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阜,阜臣輿,輿臣隸,隸臣僚,僚臣仆,仆臣臺。”

(《左傳》昭公七年)

但是“臺”沒有臣,不是太苦了么?無須擔心的,有比他更卑的妻,更弱的子在。而且其子也很有希望,他日長大,升而為“臺”,便又有更卑更弱的妻子,供他驅(qū)使了。如此連環(huán),各得其所,有敢非議者,其罪名曰不安分!

雖然那是古事,昭公七年離現(xiàn)在也太遼遠了,但“復古家”盡可不必悲觀的。太平的景象還在:常有兵燹,常有水旱,可有誰聽到大叫喚么?打的打,革的革,可有處士來橫議么?對國民如何專橫,向外人如何柔媚,不猶是差等的遺風么?中國固有的精神文明,其實并未為共和二字所埋沒,只有滿人已經(jīng)退席,和先前稍不同。

因此我們在目前,還可以親見各式各樣的筵宴,有燒烤,有翅席,有便飯,有西餐。但茅檐下也有淡飯,路旁也有殘羹,野上也有餓莩;有吃燒烤的身價巨資的闊人,也有餓得垂死的每斤八文的孩子(見《現(xiàn)代評論》二十一期)。所謂中國的文明者,其實不過是安排給闊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謂中國者,其實不過是安排這人肉的筵宴的廚房。不知道而贊頌者是可恕的,否則,此輩當?shù)糜肋h的詛咒!

外國人中,不知道而贊頌者,是可恕的;占了高位,養(yǎng)尊處優(yōu),因此受了蠱惑,昧卻靈性而贊嘆者,也還可恕的??墒沁€有兩種,其一是以中國人為劣種,只配悉照原來模樣,因而故意稱贊中國的舊物。其一是愿世間人各不相同以增自己旅行的興趣,到中國看辮子,到日本看木屐,到高麗看笠子,倘若服飾一樣,便索然無味了,因而來反對亞洲的歐化。這些都可憎惡。至于羅素在西湖見轎夫含笑,便贊美中國人,則也許別有意思罷。但是,轎夫如果能對坐轎的人不含笑,中國也早不是現(xiàn)在似的中國了。

這文明,不但使外國人陶醉,也早使中國一切人們無不陶醉而且至于含笑。因為古代傳來而至今還在的許多差別,使人們各各分離,遂不能再感到別人的痛苦;并且因為自己各有奴使別人,吃掉別人的希望,便也就忘卻自己同有被奴使被吃掉的將來。于是大小無數(shù)的人肉的筵宴,即從有文明以來一直排到現(xiàn)在,人們就在這會場中吃人,被吃,以兇人的愚妄的歡呼,將悲慘的弱者的呼號遮掩,更不消說女人和小兒。

這人肉的筵宴現(xiàn)在還排著,有許多人還想一直排下去。掃蕩這些食人者,掀掉這筵席,毀壞這廚房,則是現(xiàn)在的青年的使命!

一九二五年四月二十九日。

從胡須說到牙齒

1

一翻《吶喊》,才又記得我曾在中華民國九年雙十節(jié)的前幾天做過一篇《頭發(fā)的故事》;去年,距今快要一整年了罷,那時是《語絲》出世未久,我又曾為它寫了一篇《說胡須》。實在似乎很有些章士釗之所謂“每況愈下”了,——自然,這一句成語,也并不是章士釗首先用錯的,但因為他既以擅長舊學自居,我又正在給他打官司,所以就栽在他身上。當時就聽說,——或者也是時行的“流言”,——一位北京大學的名教授就憤慨過,以為從胡須說起,一直說下去,將來就要說到屁股,則于是乎便和上海的《晶報》一樣了。為什么呢?這須是熟精今典的人們才知道,后進的“束發(fā)小生”是不容易了然的。因為《晶報》上曾經(jīng)登過一篇《太陽曬屁股賦》,屁股和胡須又都是人身的一部分,既說此部,即難免不說彼部,正如看見洗臉的人,敏捷而聰明的學者即能推見他一直洗下去,將來一定要洗到屁股。所以有志于做gentleman者,為防微杜漸起見,應該在背后給一頓奚落的?!绻f此外還有深意,那我可不得而知了。

昔者竊聞之:歐美的文明人諱言下體以及和下體略有淵源的事物。假如以生殖器為中心而畫一正圓形,則凡在圓周以內(nèi)者均在諱言之列;而圓之半徑,則美國者大于英。中國的下等人,是不諱言的;古之上等人似乎也不諱,所以雖是公子而可以名為黑臀。諱之始,不知在什么時候;而將英美的半徑放大,直至于口鼻之間或更在其上,則昉于一千九百二十四年秋。

文人墨客大概是感性太銳敏了之故罷,向來就很嬌氣,什么也給他說不得,見不得,聽不得,想不得。道學先生于是乎從而禁之,雖然很像背道而馳,其實倒是心心相印。然而他們還是一看見堂客的手帕或者姨太太的荒冢就要做詩。我現(xiàn)在雖然也弄弄筆墨做做白話文,但才氣卻仿佛早經(jīng)注定是該在“水平線”之下似的,所以看見手帕或荒冢之類,倒無動于衷;只記得在解剖室里第一次要在女性的尸體上動刀的時候,可似乎略有做詩之意,——但是,不過“之意”而已,并沒有詩,讀者幸勿誤會,以為我有詩集將要精裝行世,傳之其人,先在此預告。后來,也就連“之意”都沒有了,大約是因為見慣了的緣故罷,正如下等人的說慣一樣。否則,也許現(xiàn)在不但不敢說胡須,而且簡直非“人之初性本善論”或“天地玄黃賦”便不屑做。遙想土耳其革命后,撕去女人的面幕,是多么下等的事?嗚呼,她們已將嘴巴露出,將來一定要光著屁股走路了!

2

雖然有人數(shù)我為“無病呻吟”黨之一,但我以為自家有病自家知,旁人大概是不很能夠明白底細的。倘沒有病,誰來呻吟?如果竟要呻吟,那就已經(jīng)有了呻吟病了,無法可醫(yī)?!7伦匀挥质抢?。即如自胡須直至屁股等輩,倘使相安無事,誰愛去紀念它們;我們平居無事時,從不想到自己的頭,手,腳以至腳底心。待到慨然于“頭顱誰斫”,“髀肉(又說下去了,尚希紳士淑女恕之)復生”的時候,是早已別有緣故的了,所以,“呻吟”。而批評家們曰:“無病”。我實在艷羨他們的健康。

譬如腋下和胯間的毫毛,向來不很肇禍,所以也沒有人引為題目,來呻吟一通。頭發(fā)便不然了,不但白發(fā)數(shù)莖,能使老先生攬鏡慨然,趕緊拔去;清初還因此殺了許多人。民國既經(jīng)成立,辮子總算剪定了,即使保不定將來要翻出怎樣的花樣來,但目下總不妨說是已經(jīng)告一段落。于是我對于自己的頭發(fā),也就淡然若忘,而況女子應否剪發(fā)的問題呢,因為我并不預備制造桂花油或販賣燙剪:事不干己,是無所容心于其間的。但到民國九年,寄住在我的寓里的一位小姐考進高等女子師范學校去了,而她是剪了頭發(fā)的,再沒有法可梳盤龍髻或S髻。到這時,我才知道雖然已是民國九年,而有些人之嫉視剪發(fā)的女子,竟和清朝末年之嫉視剪發(fā)的男子相同;校長M先生雖被天奪其魄,自己的頭頂禿到近乎精光了,卻偏以為女子的頭發(fā)可系千鈞,示意要她留起。設法去疏通了幾回,沒有效,連我也聽得麻煩起來,于是乎“感慨系之矣”了,隨口呻吟了一篇《頭發(fā)的故事》。但是,不知怎的,她后來竟居然并不留長,現(xiàn)在還是蓬蓬松松的在北京道上走。

本來,也可以無須說下去了,然而連胡須樣式都不自由,也是我平生的一件感憤,要時時想到的。胡須的有無,式樣,長短,我以為除了直接受著影響的人以外,是毫無容喙的權(quán)利和義務的,而有些人們偏要越俎代謀,說些無聊的廢話,這真和女子非梳頭不可的教育,“奇裝異服”者要抓進警廳去辦罪的政治一樣離奇。要人沒有反撥,總須不加刺激;鄉(xiāng)下人捉進知縣衙門去,打完屁股之后,叩一個頭道:“謝大老爺!”這情形是特異的中國民族所特有的。

不料恰恰一周年,我的牙齒又發(fā)生問題了,這當然就要說牙齒。這回雖然并非說下去,而是說進去,但牙齒之后是咽喉,下面是食道,胃,大小腸,直腸,和吃飯很有相關,仍將為大雅所不齒;更何況直腸的鄰近還有膀胱呢,嗚呼!

3

中華民國十四年十月二十七日,即夏歷之重九,國民因為主張關稅自主,游行示威了。但巡警卻斷絕交通,至于發(fā)生沖突,據(jù)說兩面“互有死傷”。次日,幾種報章(《社會日報》,《世界日報》,《輿論報》,《益世報》,《順天時報》等)的新聞中就有這樣的話:

“學生被打傷者,有吳興身(第一英文學校),頭部刀傷甚重……周樹人(北大教員)齒受傷,脫門牙二。其他尚未接有報告。……”

這樣還不夠,第二天,《社會日報》,《輿論報》,《黃報》,《順天時報》又道:

“……游行群眾方面,北大教授周樹人(即魯迅)門牙確落二個。……”

輿論也好,指導社會機關也好,“確”也好,不確也好,我是沒有修書更正的閑情別致的。但被害苦的是先有許多學生們,次日我到L學校去上課,缺席的學生就有二十余,他們想不至于因為我被打落門牙,即以為講義也跌了價的,大概是預料我一定請病假。還有幾個嘗見和未見的朋友,或則面問,或則函問;尤其是朋其君,先行肉薄中央醫(yī)院,不得,又到我的家里,目睹門牙無恙,這才重回東城,而“昊天不吊”,竟刮起大風來了。

假使我真被打落兩個門牙,倒也大可以略平“整頓學風”者和其黨徒之氣罷;或者算是說了胡須的報應,——因為有說下去之嫌,所以該得報應,——依博愛家言,本來也未始不是一舉兩得的事。但可惜那一天我竟不在場。我之所以不到場者,并非遵了胡適教授的指示在研究室里用功,也不是從了江紹原教授的忠告在推敲作品,更不是依著易卜生博士的遺訓正在“救出自己”;慚愧我全沒有做那些大工作,從實招供起來,不過是整天躺在窗下的床上而已。為什么呢?曰:生些小病,非有他也。

然而我的門牙,卻是“確落二個”的。

4

這也是自家有病自家知的一例,如果牙齒健全,決不會知道牙痛的人的苦楚,只見他歪著嘴角吸風,模樣著實可笑。自從盤古開辟天地以來,中國就未曾發(fā)明過一種止牙痛的好方法,現(xiàn)在雖然很有些什么“西法鑲牙補眼”的了,但大概不過學了一點皮毛,連消毒去腐的粗淺道理也不明白。以北京而論,以中國自家的牙醫(yī)而論,只有幾個留美出身的博士是好的,但是,yes,貴不可言。至于窮鄉(xiāng)僻壤,卻連皮毛家也沒有,倘使不幸而牙痛,又不安本分而想醫(yī)好,怕只好去叩求城隍土地爺爺罷。

我從小就是牙痛黨之一,并非故意和牙齒不痛的正人君子們立異,實在是“欲罷不能”。聽說牙齒的性質(zhì)的好壞,也有遺傳的,那么,這就是我的父親賞給我的一份遺產(chǎn),因為他牙齒也很壞。于是或蛀,或破,……終于牙齦上出血了,無法收拾;住的又是小城,并無牙醫(yī)。那時也想不到天下有所謂“西法……”也者,惟有《驗方新編》是唯一的救星;然而試盡“驗方”都不驗。后來,一個善士傳給我一個秘方:擇日將栗子風干,日日食之,神效。應擇那一日,現(xiàn)在已經(jīng)忘卻了,好在這秘方的結(jié)果不過是吃栗子,隨時可以風干的,我們也無須再費神去查考。自此之后,我才正式看中醫(yī),服湯藥,可惜中醫(yī)仿佛也束手了,據(jù)說這是叫“牙損”,難治得很呢。還記得有一天一個長輩斥責我,說,因為不自愛,所以會生這病的;醫(yī)生能有什么法?我不解,但從此不再向人提起牙齒的事了,似乎這病是我的一件恥辱。如此者久而久之,直至我到日本的長崎,再去尋牙醫(yī),他給我刮去了牙后面的所謂“齒辱”,這才不再出血了,花去的醫(yī)費是兩元,時間是約一小時以內(nèi)。

我后來也看看中國的醫(yī)藥書,忽而發(fā)見觸目驚心的學說了。它說,齒是屬于腎的,“牙損”的原因是“陰虧”。我這才頓然悟出先前的所以得到申斥的原因來,原來是它們在這里這樣誣陷我。到現(xiàn)在,即使有人說中醫(yī)怎樣可靠,單方怎樣靈,我還都不信。自然,其中大半是因為他們耽誤了我的父親的病的緣故罷,但怕也很挾帶些切膚之痛的自己的私怨。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