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吳大和尚和七拳半

汪曾祺散文(中華散文珍藏版) 作者:汪曾祺 著


吳大和尚和七拳半

我的家鄉(xiāng)有“吃晚茶”的習(xí)慣。下午四五點鐘,要吃一點點心,一碗面,或兩個燒餅或“油墩子”。一九八一年,我回到闊別四十余年的家鄉(xiāng),家鄉(xiāng)人還保持著這個習(xí)慣。一天下午,“晚茶”是燒餅。我問:“這燒餅就是巷口那家的?”我的外甥女說:“是七拳半做的?!薄捌呷搿碑斎皇莻€外號,形容這人很矮,只有七拳半那樣高,這個外號很形象,不知道是哪個尖嘴薄舌而又極其聰明的人給他起的。

我吃著燒餅,燒餅很香,味道跟四十多年前的一樣,就像吳大和尚做的一樣。于是我想起吳大和尚。

我家除了大門、旁門,還有一個后門。這后門即開在吳大和尚住家的后墻上。打開后門,要穿過吳家,才能到巷子里。我們有時抄近,從后門出入,吳大和尚家的情況看得很清楚。

吳大和尚(這是小名,我們那里很多人有大名,但一輩子只以小名“行”)開燒餅餃面店。

我們那里的燒餅分兩種。一種叫做“草爐燒餅”,是在砌得高高的爐里用稻草烘熟的。面粗,層少,價廉,是鄉(xiāng)下人進城時買了充饑當飯的。一種叫做“桶爐燒餅”。用一只大木桶,里面糊了一層泥,爐底燃煤炭,燒餅貼在爐壁上烤熟?!巴盃t燒餅”有碗口大,較薄而多層,餅面芝麻多,帶椒鹽味。如加錢,還可“插酥”,即在搟燒餅時加較多的“油面”,烤出,極酥軟。如果自己家里拿了豬油渣和霉干菜去,做成霉干菜油渣燒餅,風(fēng)味獨絕。吳大和尚家做的是“桶爐”。

原來,我們那里餃面店賣的面是“跳面”。在墻上挖個洞,將木杠插在洞內(nèi),下置面案,木杠壓在和得極硬的一大塊面上,人坐在木杠上,反復(fù)壓這一塊面。因為壓面時要一步一跳,所以叫做“跳面”?!疤妗笨梢郧械脴O細極薄,下鍋不渾湯,吃起來有韌勁而又甚柔軟。湯料只有蝦子、熟豬油、醬油、蔥花,但是很鮮。如不加湯,只將面下在作料里,謂之“干拌”,尤美。我們把餛飩叫做餃子。吳家也賣餃子。但更多的人去,都是吃“餃面”,即一半餛飩,一半面。我記得四十年前吳大和尚家的餃面是一百二十文一碗,即十二個當十銅元。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