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現(xiàn)存乾隆御制詩碑刻考
朱則杰
摘要:清代各種碑刻很多,其中相當一部分所刻為清人詩歌,可以視為一種特殊的載體。有關作品,即使對另有印本詩集行世的作家,也往往具有補遺、??钡囊饬x。拙著《清詩考證》中,有一些篇章曾經(jīng)在這方面做過探索;起先組合成單篇論文發(fā)表時,還明確用過“從存世碑刻考清人詩歌”的標題。但這些篇章所涉,地點雖然都在筆者生活、工作的杭州,詩人卻十分分散?,F(xiàn)在再專門以乾隆皇帝一人為中心,對杭州現(xiàn)存其御制詩碑刻進行集中的考察。主要的宗旨,則在于借此引起學術界對整個存世清詩碑刻的注意。
關鍵詞:清詩 乾隆帝 御制詩 碑刻 杭州
清高宗乾隆皇帝是我國歷史上最多產(chǎn)的一位詩人,目前關于其詩歌最高的一個統(tǒng)計數(shù)字是四萬三千六百三十首。他在位六十年的詩歌,曾編為《御制詩》凡五集,每集所收時限剛好都是十二年(下引《御制詩》即簡稱某集);此外即位之前與之后,還分別有《樂善堂全集》詩與《御制詩余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曾據(jù)光緒年間補刻本影印出版《清高宗(乾?。┯圃娢娜罚渲屑词沼羞@全部詩歌。
同時,乾隆皇帝久居帝王之位,又一生足跡遍及天下。他的許多詩歌,曾被臣子們刻碑上石,分立在全國各地。這個數(shù)量,肯定也是歷代詩人中所最多的。這些碑刻,不但它們本身就是一種珍貴的文物,而且那上面的文字,可以用來與乾隆皇帝本人的詩集相互比勘,具有一種特殊的版本價值。假如能夠趁現(xiàn)在,將這些碑刻及其文字一一記錄下來,那么對于研究乾隆皇帝的詩歌來說,無疑是一個重大的貢獻。
乾隆皇帝曾經(jīng)六下江南,每次都到過杭州。因此,杭州的乾隆御制詩碑刻,數(shù)量既相當可觀,同時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們基本上都位于西湖風景名勝區(qū)內(nèi),原杭州市園林文物管理局局長施奠東先生主編的《西湖志》,卷十“碑碣”門曾做過不少的記載?,F(xiàn)在筆者擬再結合自己的考察,將杭州現(xiàn)存的乾隆御制詩碑刻盡可能全面地整理如下(碑文分行處用斜線標示,有關尺寸僅供參考),既為該《西湖志》有關記載補闕訂訛,更希望借此引起學術界對存世清詩碑刻的注意。
一 “蘇堤春曉”碑六首
此碑為康熙三十八年己卯(1699)御題“西湖十景”名稱碑刻中的一座,位于蘇堤中部壓堤橋(南起第四橋)南堍西側,坐西朝東,有碑亭。碑體盤龍額帶底座,通高二百五十五厘米,身高一百八十四厘米,寬八十一厘米,厚二十一厘米。碑身正面為康熙皇帝所書“蘇堤春曉”四個大字,其余碑身和碑額的背面及兩側則各有一首乾隆皇帝的詩歌:
其一
通守錢塘記大蘇,取之無/盡適逢吾。
長堤萬古傳/名姓,肯讓夷光擅此湖/?
此詩見碑身背面。行書正文三行,字十五厘米見方。落款一行:“乾隆御題/?!弊质迕滓姺健S辛迕滓姺阶《叮骸扒″泛病保幬模?、“陶冶性靈”(陽文)。
按此詩落款未署作期,檢本集見于《二集》卷二十五,系組詩《題西湖十景》十首之一,小標題即作《蘇堤春曉》;其作期則為乾隆十六年辛未(1751),即乾隆皇帝第一次巡幸杭州時。
其二
□來民氣□新蘇,災后□□念廑吾。
此是春巡第一義,游堤寧為玩/西湖?
此詩見碑身北側。行書共兩行,包括落款:“蘇堤春曉,丁丑春御題,疊前韻/?!弊志迕滓姺?。有篆印二枚:“恒寶惟賢”(陰文)、“乾隆御筆”(陽文),分別為四厘米、近五厘米見方。
按此“丁丑”為乾隆二十二年(1757),即乾隆皇帝第二次巡幸杭州時。詩歌集內(nèi)見于《二集》卷七十,系組詩《題西湖十景,疊舊作韻》十首之一,小標題亦作《蘇堤春曉》。原碑正文有四個字因碑體裂縫彌補而毀損,據(jù)本集當依次為“重”“幸”“猶”“然”。
其三
三度南巡杭復□,□風吏治并懃吾。
長堤今日游乘暇,與物皆春/□此湖。
此詩見碑身南側。字體、款式、用印均與北側完全相同,落款:“蘇堤春曉,壬午春御題,再疊前韻/?!?/p>
按此“壬午”為乾隆二十七年(1762),即乾隆皇帝第三次巡幸杭州時。詩歌集內(nèi)見于《三集》卷二十二,系組詩《題西湖十景,再疊舊作韻》十首之一,小標題亦作《蘇堤春曉》。原碑正文有三個字毀損,據(jù)本集并結合用韻當依次為“蘇”“民”“似”。
其四
春來萬物喜/昭蘇,正值巡/方蹕駐吾。
跋/馬長堤頻按/轡,韶光輝映/兩邊湖/。
此詩見碑額背面。行書正文六行,字九厘米見方。落款二行:“乙□□閏御題/,三疊前韻/?!弊制呃迕滓姺健S薪迕滓姺阶∫幻叮骸扒∮P”(陰文)。
按此詩落款有兩個字毀損,據(jù)下文所述有關落款可知為“酉”“春”?!耙矣稀睘榍∪辏?765),即乾隆皇帝第四次巡幸杭州時。詩歌集內(nèi)見于《三集》卷四十八,系組詩《題西湖十景,三疊舊作韻》十首之一,小標題亦作《蘇堤春曉》。
其五
□古長堤只姓蘇,牧民絜矩意/殷吾。
春風十五重經(jīng)面,摘句能/無愧此湖/?
此詩見碑額南側。行書正文三行,落款一行:“庚子暮春月御題/。”字均四厘米見方。有約三厘米見方篆印二枚,字跡漫漶,無法辨認。
按此“庚子”為乾隆四十五年(1780),即乾隆皇帝第五次巡幸杭州時。詩歌集內(nèi)見于《四集》卷七十一,系組詩《題西湖十景,四疊舊作韻》十首之一,小標題亦作《蘇堤春曉》。原碑正文首字毀損,據(jù)本集可知是“千”。
其六
頻煩疊韻創(chuàng)髯蘇,一再無妨肖/以吾。
增□已難僂指計,卻茲數(shù)/□占西湖/。
此詩見碑額北側。字體、款式與南側相同,落款:“□辰暮春御題/?!币嘤屑s三厘米見方篆印二枚,字跡無法辨認。
按此詩落款首字毀損,據(jù)史實應該是“甲”?!凹壮健睘榍∷氖拍辏?784),乃乾隆皇帝第六次亦即最后一次巡幸杭州的時間。詩歌集內(nèi)見于《五集》卷六,系組詩《題西湖十景,五疊舊作韻》十首之一,小標題亦作《蘇堤春曉》。原碑正文也有兩個字毀損,據(jù)本集當依次為“景”“典”。
此碑《西湖志》曾以“蘇堤春曉”為題予以著錄,但于乾隆皇帝詩歌僅錄其中第一首,而次句誤作“溪山處處盡堪廬”,第三句“名姓”誤作“名勝”;此外提到碑身兩側有“疊韻”“再疊韻”,而詩歌正文以及碑額三首均缺。同時,其所謂“碑額正反面浮雕均為海水、云龍”云云,從實物碑額背面及兩側均刻詩歌這一點來看,顯然也是錯誤的。
二 “曲院風荷”碑三首
此碑亦為康熙三十八年己卯(1699)御題“西湖十景”名稱碑刻中的一座,位于蘇堤最北端跨虹橋北堍西側庭院內(nèi)。坐北朝南,面湖而立。有碑亭。碑額已失,尚有底座,通高二百三十三厘米,身高二百十八厘米,寬一百十二厘米,厚二十二厘米。其正面為康熙皇帝所書“曲院風荷”四個大字,余下的背面及兩側則各有一首乾隆皇帝的詩歌:
其一
九里松旁曲院風,荷花開/處照波紅。
莫驚筆誤傳/新榜,惡旨崇情大禹同/。
此詩見背面。行書正文三行,字十六厘米見方。落款一行:“乾隆辛未御題/。”字十三厘米見方。有六厘米見方篆印二枚:“乾隆宸翰”(陰文)、“陶冶性靈”(陽文)。碑文周邊刻云龍紋。
按此“辛未”為乾隆十六年(1751),亦即乾隆皇帝第一次巡幸杭州時。詩歌集內(nèi)見于《二集》卷二十五,系組詩《題西湖十景》十首之四,小標題即作《曲院風荷》;正文之后還有一段自注:
九里松旁有宋時麯院,地多荷花,遂有“麯院荷風”之名??滴跞四陿嬐くB石,為盤曲之勢,御書匾額易“麯院”為“曲院”,“荷風”為“風荷”。
這段自注主要在于為詩歌的后二句做說明,而為碑刻所略。
其二
嫩芷新蒲始漾風,那看淥水植花紅。
笑予卻是拘名象,杏/雨桃霞豈不同/?
此詩見西側。行書正文兩行,落款一行:“曲院風荷,丁丑春御題,疊前韻/?!弊志呃迕滓姺健S凶《叮骸昂銓毼┵t”(陰文)、“乾隆御筆”(陽文),分別為四厘米、近五厘米見方。
按此“丁丑”為乾隆二十二年(1757),亦即乾隆皇帝第二次巡幸杭州時。詩歌集內(nèi)見于《二集》卷七十,系組詩《題西湖十景,疊舊作韻》十首之四,小標題亦作《曲院風荷》。
其三
幾個田田漾細風,乍看綠葉想花紅。
昆明湖上浮輕舫,六月/春光訝許同/。
此詩見東側。字體、款式、用印均與西側完全相同,落款:“曲院風荷,壬午春御題,再疊前韻/?!?/p>
按此“壬午”為乾隆二十七年(1762),亦即乾隆皇帝第三次巡幸杭州時。詩歌集內(nèi)見于《三集》卷二十二,系組詩《題西湖十景,再疊舊作韻》十首之四,小標題亦作《曲院風荷》。
以上此碑乾隆皇帝詩歌凡三首,《西湖志》以“曲院風荷”為題,錄其中第一首;同時提及“兩側有‘和韻’、‘再和韻’各一首”,但正文未錄。
三 南屏晚鐘詩碑四首
“南屏晚鐘”亦為“西湖十景”之一,有康熙三十八年己卯(1699)御書四個大字,立碑于西湖南面南屏山下凈慈寺正門外東側。此處乾隆皇帝詩碑專有一座,位于凈慈寺正門外西側,與康熙皇帝所書名碑剛好成對稱之勢。兩碑均坐南朝北,面向西湖,各有碑亭。碑體盤龍額帶底座,通高二百九十六厘米,身高一百八十六厘米,寬八十八厘米,厚二十二厘米。詩碑正反兩額均有篆體“乾隆御筆之寶”六字(正面陽文,背面陰文),碑身四面各有一首乾隆皇帝的詩歌:
其一
凈慈掩映對南屏,斷續(xù)/蒲牢入夜聲。
卻憶姑蘇城/外泊,寒山聽得正三更/。
此詩見正面。行書正文三行,字十六厘米見方。落款一行:“乾隆辛未春御題/?!弊质迕滓姺?。有六厘米見方篆印二枚:“陶冶性靈”(陽文)、“乾隆宸翰”(陰文)。碑文周邊刻云龍紋。
按此“辛未”為乾隆十六年(1751),亦即乾隆皇帝第一次巡幸杭州時。詩歌集內(nèi)見于《二集》卷二十五,系組詩《題西湖十景》十首之九,小標題即作《南屏晚鐘》。
其二
湖山四面畫為屏,合有鐘聲警眾聲。
唐宋至今諸物改,霜/天惟此未曾更/。
此詩見西側。行書正文兩行,落款一行:“南屏晚鐘,丁丑春御題,疊前韻/?!弊志呃迕滓姺?。有篆印二枚:“恒寶惟賢”(陰文)、“乾隆御筆”(陽文),分別為四厘米、近五厘米見方。
按此“丁丑”為乾隆二十二年(1757),亦即乾隆皇帝第二次巡幸杭州時。詩歌集內(nèi)見于《二集》卷七十,系組詩《題西湖十景,疊舊作韻》十首之九,小標題亦作《南屏晚鐘》。
其三
繡峰南面正開屏,凈色兼之發(fā)凈聲。
我聽未能息諸慮,宵衣/問政惕深更/。
此詩見東側。字體、款式、用印均與西側完全相同,落款:“南屏晚鐘,壬午春御題,再疊前韻/?!?/p>
按此“壬午”為乾隆二十七年(1762),亦即乾隆皇帝第三次巡幸杭州時。詩歌集內(nèi)見于《三集》卷二十二,系組詩《題西湖十景,再疊舊作韻》十首之九,小標題亦作《南屏晚鐘》。
其四
月色罘罳清映屏,南風送得夜/鐘聲。
時巡展義率由舊,政化無煩/在屢更/。
此詩見背面。行草書正文三行,字十一厘米見方。落款一行:“乙酉春閏御題,疊前韻/?!弊职死迕滓姺?。有篆印二枚:“所寶惟賢”(陽文)、“乾隆御筆”(陰文),分別為五厘米、近六厘米見方,與兩側所用系另一組。碑文周邊刻云龍紋。
按此“乙酉”為乾隆三十年(1765),亦即乾隆皇帝第四次巡幸杭州時。詩歌集內(nèi)見于《三集》卷四十八,系組詩《題西湖十景,三疊舊作韻》十首之九,小標題亦作《南屏晚鐘》。
此碑及乾隆皇帝詩歌凡四首,《西湖志》均未著錄。
四 靈隱寺詩碑六首
此碑位于靈隱寺內(nèi)“云林禪寺”正門外東側。坐北朝南,正對冷泉亭。有碑亭。碑體盤龍額帶底座,通高二百四十五厘米,身高一百六十二厘米,寬七十四厘米,厚二十二厘米。碑額正反兩面均有篆體陰文“御制”二字,碑身四面及碑額兩側各有一首乾隆皇帝的詩歌:
其一
不礙靜中喧,看取動時/定。
小坐忘萬緣,湱然滿/清聽。
此詩見碑身正面。行草書共四行,正文其字十六厘米見方。落款:“題冷泉亭/,乾隆辛未春御筆/?!弊质焕迕滓姺?。有六厘米見方篆印二枚:“乾隆宸翰”(陰文)、“陶冶性靈”(陽文)。碑文周邊刻云龍紋。
按此“辛未”為乾隆十六年(1751),亦即乾隆皇帝第一次巡幸杭州時。冷泉亭在靈隱寺內(nèi)溪澗邊。詩歌集內(nèi)見于《二集》卷二十五,標題作《題冷泉亭子》,較碑刻多一“子”字。
其二
嶺是西方鷲,飛來住岌峨。
名山/觀不少,此地比寧多?
法苑開龍/象,清襟洽蘚蘿。
諸天應拱護/,御輦昔曾過。
此詩見碑身背面。行書共五行,正文其字十三厘米見方。落款:“丁丑春日,恭依/皇祖靈隱寺詩韻,御筆/?!弊质迕滓姺?。用印與正面相同,碑文周邊亦刻云龍紋。
按此“丁丑”為乾隆二十二年(1757),亦即乾隆皇帝第二次巡幸杭州時。詩歌集內(nèi)見于《二集》卷七十,標題即作《恭依皇祖靈隱寺詩韻》。
此碑及碑身四首乾隆皇帝詩歌,《西湖志》曾以“靈隱寺乾隆御碑”為題一并予以著錄,但有關文字頗多訛誤。此首第六句,“洽”字即誤作“冷”。
附帶關于落款所說“皇祖靈隱寺詩”,乃指康熙皇帝《靈隱寺》五言律詩,作于康熙二十八年己巳(1689),可見今人王志民、王則遠兩位先生共同整理的《康熙詩詞集注》,原文如下:
靈山結幽秀,鷲嶺起嵯峨。
梵宇盤空出,香云繞地多。
開襟對層碧,下馬撫煙蘿。
羽衛(wèi)閑來往,非同問法過。
乾隆皇帝此碑從此首起五首詩歌,都是依康熙皇帝原韻而作。
其三
飛來峰畔路,法相坐嵯峨。
宛識祗園近,已聞梵唄多。
法云開月宇,仙籟下煙/蘿。
到處瞻/光被,羹墻豈是過?
此詩見碑身東側。行書共四行,包括落款:“再依/皇祖靈隱寺詩韻,壬午暮春月御筆/?!弊志謇迕滓姺健S杏≌氯叮旱谝幻秷A形,直徑三厘米,周邊龍紋,正中繪乾卦(陰文);第二枚三厘米見方,周邊福壽格,中間為篆體“隆”字(陰文);第三枚近五厘米見方,為篆體“御書”二字(陽文)。
按此“壬午”為乾隆二十七年(1762),亦即乾隆皇帝第三次巡幸杭州時。詩歌集內(nèi)見于《三集》卷二十二,標題即作《再依皇祖靈隱寺詩韻》。唯正文第五句“法云”作“竺云”,適可避免與第二句“法相”字面犯重。想當時原碑寫刻,乾隆皇帝本人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而臣子們又是不敢擅自修改的。
《西湖志》所錄此詩,正文第三句“近”作“邊”(平仄不協(xié)),第五句“月”作“日”,均誤。唯正文第五句“竺”仍作“法”,則可以存真。
其四
冷泉繞曲曲,鷲嶺矗峨峨。
襟帶有如此,清涼那見多?
云居懸月/地,塵跡掃風蘿。
分付庭前柏,記予四度過。
此詩見碑身西側。行書共三行,包括落款:“三依/皇祖靈隱寺詩韻,乙酉春閏御筆/?!弊志呃迕滓姺?。有篆印二枚:“恒寶惟賢”(陰文)、“乾隆御筆”(陽文),分別為四厘米、近五厘米見方。
按此“乙酉”為乾隆三十年(1765),亦即乾隆皇帝第四次巡幸杭州時。詩歌集內(nèi)見于《三集》卷四十八,標題作《三和皇祖靈隱寺詩韻》。
《西湖志》所錄此詩,正文第五句“云”作“靈”(繁體形近),“懸”作“夜”(詞性不合),又落款“皇祖”作“皇太祖”,“靈隱”后脫一“寺”字,均誤。
其五
峰入飛來路,玲瓏復崎峨。
□看/佛宇富,應識/祖恩多。
春物鬯階卉,山云潤壁蘿/。
豈期十五載,仍此一相過?
此詩見碑額東側。行書共五行,正文其字四厘米見方。落款:“四和/皇祖靈隱寺詩韻,庚子暮春御筆/?!弊秩迕滓姺?。有二厘米見方篆印二枚:第一枚陽文,“惟精惟弌”;第二枚陰文,字跡漫漶,僅能模糊判斷為“乾隆□□”。
按此“庚子”為乾隆四十五年(1780),亦即乾隆皇帝第五次巡幸杭州時。上距第四次巡幸,間隔正是“十五載”。詩歌集內(nèi)見于《四集》卷七十二,標題即作《四和皇祖靈隱寺詩韻》。原碑第三句首字毀損,據(jù)本集可知是“即”。
其六
皇祖題靈隱/,奎文山并峨。
云林實后易,歲月亦云多。
映/砌長禪草,拂窗密慧蘿。
觀韶如季札,不擬/重相過。
此詩見碑額西側。行書共五行,包括落款:“甲辰季春,五和/皇祖靈隱寺詩韻,御筆/。”字均三厘米見方。有近三厘米見方篆印二枚:“古稀天子之寶”(陰文)、“猶日孜孜”(陽文)。
按此“甲辰”為乾隆四十九年(1784),亦即乾隆皇帝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巡幸杭州時。這年乾隆皇帝已經(jīng)七十四歲高齡,因此印章自稱“古稀天子”,末句明確表示“不擬重相過”。詩歌集內(nèi)見于《五集》卷六,標題即作《五和皇祖靈隱寺詩韻》。
又本集此詩共有四處自注。前兩處分別在首聯(lián)、頷聯(lián)之末:
康熙二十八年己巳,皇祖南巡,幸靈隱寺,御制五言律詩一章。
己巳南巡,皇祖御制詩尚題為《靈隱寺》。后蒙賜額,改名“云林”。至三十八年南巡,御制詩題即改為《云林寺》。蓋己巳年南巡時,題詩在前,賜額在后,計今凡九十五年矣。
這是對上及康熙皇帝《靈隱寺》詩以及為靈隱寺賜額改名所做的說明。后兩處則都是為平仄兩用字注音:一是第五句的“長”,注為“上聲”;二是末句的“重”,注為“去聲”。
以上碑額兩側二詩,《西湖志》均缺。
五 六和塔詩碑四首
此碑位于六和塔西面,“中國古塔陳列館”庭院內(nèi)。坐東朝西,面對錢塘江上游方向。有玻璃罩及鐵柵欄保護。碑體盤龍額帶底座,通高二百六十五厘米,身高一百八十五厘米,寬八十厘米,厚二十一厘米。碑額正面有篆體陰文“御制”二字,碑身四面各有一首乾隆皇帝的詩歌:
其一
高嶺度南屏,澗谷遵曲折。
出峽倏開/豁,川云景復別。
蘭苕枕石磯,蔥蒨扶/屼。
佛宇既莊嚴,精廬亦清潔。
結習/未能忘,隨喜試禪悅。
憑軒俯江濤,似演/廣長舌。
此詩見正面。行草書共五行,包括落款:“開化寺作,御筆/。”字均十一厘米見方。有六厘米見方篆印二枚:“乾隆宸翰”(陰文)、“陶冶性靈”(陽文)。碑文周邊刻云龍紋。
按此詩落款未署作期,檢本集見于《二集》卷二十五,據(jù)此可知其作于乾隆十六年辛未(1751),亦即乾隆皇帝第一次巡幸杭州時。又六和塔舊屬開化寺,塔的北面還有乾隆皇帝《登開化寺六和塔記》碑,落款“乾隆十有六年,歲在辛未,春三月之吉,御筆并書”,蓋二者為同時所作。詩歌集內(nèi)標題即作《開化寺》,較碑刻少一“作”字。
此詩碑及此詩,《西湖志》曾以“乾隆題詩碑”為題予以著錄。但詩歌第二句“遵”作“逢”,第五句“苕”作“若”,均系形近而誤。又其第六句“”字空缺,可據(jù)原碑補出(本集作“”)。
其二
蕭寺倚江干,江天暢遠觀。
慧燈傳浩劫,寶塔鎮(zhèn)洪瀾。
庭/籟涼生竹,山春香噴蘭。
坐欣諸品凈,何處覓心安/。
此詩見南側。行草書正文兩行,落款一行:“丁丑暮春月御題/。”字均六厘米見方。有篆印二枚:“恒寶惟賢”(陰文)、“乾隆御筆”(陽文),分別為四厘米、近五厘米見方。
按此“丁丑”為乾隆二十二年(1757),亦即乾隆皇帝第二次巡幸杭州時。詩歌集內(nèi)見于《二集》卷七十,標題亦作《開化寺》。
其三
初地詣堅固,信心登窣堵。
二諦此俱融,空色本/無所。
三明真凈域,可以泯今古。
四天垂寶網(wǎng),落落/聞鈴語。
五云糾扶蓋,擁護龍象旅。
六鰲永負戴/,萬劫奠江溆。
七寶勝莊嚴,如是瓣香炷。
層層標/實詮,歷歷憑證取。
江山識重巡,歡喜生八部。
飏以/細細風,霏以纖纖雨。
造極朱欄扶,曠覽供仰俯。
于己/可忘憂,于民那忘苦?
回首禮釋迦,徒羨曾何補/。
此詩見背面。行草書正文七行,落款一行:“登六和塔作,乾隆丁丑春御筆/?!弊志迕滓姺?。有篆印二枚:第一枚“所寶惟賢”(陽文),五厘米見方;第二枚近六厘米見方,字跡漫漶,仿佛與“蘇堤春曉”碑額背面所用相同,為“乾隆御筆”(陰文)。
按此詩與南側該首系同年所作,集內(nèi)見于《二集》卷七十,標題即為《登六和塔作》。又其中“層層標實詮”句,本集有自注:“七層皆辛未年所題匾額?!?/p>
其四
六和寶塔矗岧峣,古寺成傳開寶朝。
隔岸越山拖畫,列屏吳/嶺入云標。
已教息慮棲禪悅,但未忘言答景撩。
頗訝考功誤/靈隱,試看門對浙江潮。
此詩見北側。行書共三行,包括落款:“壬午暮春月御題/。”字形大小及用印均與南側相同。
按此“壬午”為乾隆二十七年(1762),亦即乾隆皇帝第三次巡幸杭州時。詩歌集內(nèi)見于《三集》卷二十二,標題作《開化寺》。又尾聯(lián)兩句,本集有自注:
“門對浙江潮”,之問《靈隱寺》詩也。然南屏、萬松諸嶺隔之,韜光居山椒,尚可遠見;靈隱在谷,安得“對潮”?意謂宜移于此。
這是對初唐詩人宋之問《靈隱寺》詩表示異議,其原詩可見《全唐詩》卷五十三。又宋之問曾官考功員外郎,因此乾隆皇帝詩中以“考功”稱之。
此碑上述三首乾隆皇帝詩歌,《西湖志》均缺。
六 孤山詩碑四首
孤山是乾隆皇帝南巡時的行宮。山脊“綠云徑”,有一組高約六米的太湖石假山。其側面嵌有乾隆皇帝的四方(塊)詩碑,各題詩歌一首:
其一
徑紆探絕/勝,森秀入/蒼云。
苔跡/時留印,樵/斤未許聞/。
濛濛濕鶴毳/,濯濯潤螺紋/。
謝傅東山/好,微嫌絲/竹紛/。
此碑嵌在東側假山北面。高四十七厘米,寬一百零三厘米。行書標題一行:“綠云徑/?!闭氖?,字均九厘米見方。落款一行,僅“御題/”兩字,字七厘米見方。有近五厘米見方篆印二枚:“政在牧民”(陰文)、“乾隆御筆”(陽文)。
按本集此詩見于《二集》卷二十五,系組詩《西湖行宮八景》八首之三,小標題即作《綠云徑》,題下并有小序:
由“竹涼處”曲徑西行,喬柯奇石,目不給賞,云氣時起步屧間。
據(jù)集內(nèi)作品編年,可知此詩作于乾隆十六年辛未(1751),亦即乾隆皇帝第一次巡幸杭州時。
此碑及詩歌,《西湖志》曾以“綠云徑題刻”為題予以著錄。但詩歌首句“紆”作“行”,蓋以形近而誤。
其二
喬樹菁蔥鎖碧峋,偶然屧/步迥無塵。
山陰便是林家/宅,卻恐先生笑不倫/。
此碑嵌在東側假山北面偏東。高七十三厘米,寬三十五厘米。行書正文三行,字八厘米見方。落款一行:“壬午暮春御題/?!弊制呃迕滓姺?。有篆印二枚:“惟精惟弌”(陽文)、“乾隆宸翰”(陰文),分別為五厘米、近六厘米見方。
按此“壬午”為乾隆二十七年(1762),亦即乾隆皇帝第三次巡幸杭州時。詩歌集內(nèi)見于《三集》卷二十二,系組詩《再題西湖行宮八景》八首之三,小標題亦作《綠云徑》。
此碑及詩歌,《西湖志》曾以“乾隆御題詩碑”為題予以著錄。但詩歌首句“蔥”作“蓊”(平仄不協(xié)),蓋以字跡難辨而誤。
其三
孤山山脊自/成蹊,夾徑深/林望若迷。
怪/底行來衣履/潤?披云尋綠/藹凄凄/。
此碑嵌在西側假山南面。高三十二厘米,寬四十八厘米。行書正文六行,落款二行:“庚子暮春/御題/。”字均五厘米見方。有近四厘米見方篆印二枚:“乾隆宸翰”(陰文)、“惟精惟弌”(陽文)。
按此“庚子”為乾隆四十五年(1780),亦即乾隆皇帝第五次巡幸杭州時。詩歌集內(nèi)見于《四集》卷七十一,系組詩《四題西湖行宮八景》八首之三,小標題亦作《綠云徑》。
其四
有暇孤山游/片時,千林新/綠始偨池。
沾/衣原在云深/處,不約而同/長史詩/。
此碑也嵌在西側假山南面,與前一碑并排相接而居東。高三十二厘米,寬五十一厘米。字體、款式均與前一碑相同,落款:“甲辰季春/御題/?!庇凶《叮骸肮畔√熳又畬殹保幬模ⅰ蔼q日孜孜”(陽文),分別為近三厘米、近四厘米見方。
按此“甲辰”為乾隆四十九年(1784),亦即乾隆皇帝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巡幸杭州時。詩歌集內(nèi)見于《五集》卷六,系組詩《五題西湖行宮八景》八首之三,小標題亦作《綠云徑》。
以上兩碑及詩歌,《西湖志》曾并為一條,亦以“綠云徑題刻”為題予以著錄,但內(nèi)部兩詩次序顛倒。又該書有關孤山“綠云徑”凡三條,在“碑碣”門全部乾隆御制詩碑刻中,以第二條“乾隆御題詩碑”居首,而以第一條“綠云徑題刻”次其后,又以此條“綠云徑題刻”居最末,這個次序以及標題處理顯然也都是不妥當?shù)摹?/p>
七 岳廟詩碑一首
此碑位于岳廟“精忠園”,嵌在碑廊南側的墻壁上。有玻璃罩。碑高一百八十二厘米,寬八十八厘米。上題乾隆皇帝詩歌一首:
陣戰(zhàn)曾輕兵法常,紹興亦委設施/方。
操戈不謂興張俊,納幣終成去/李光。
何事書生叩馬首,遂教名/將飲魚腸。
至今人恨分尸檜,宰樹/余杭萬古芳/。
此詩行書,正文五行,字十二厘米見方。落款一行:“乾隆丁丑暮春之月御筆/?!弊质迕滓姺?。有六厘米見方篆印二枚:“乾隆宸翰”(陰文)、“陶冶性靈”(陽文)。
按此“丁丑”為乾隆二十二年(1757),亦即乾隆皇帝第二次巡幸杭州時。詩歌集內(nèi)見于《二集》卷七十,標題作《岳武穆祠》。
此碑及詩歌,《西湖志》曾以“乾隆御題碑”為題予以著錄。但落款“暮春之月”稱“暮春三月”,與原碑意思相同而用字不合。
附帶關于岳廟,在岳飛故里河南湯陰也有很著名的一座,并且同樣有乾隆皇帝乃至康熙皇帝的題詩及碑刻。清末甘肅詩人王權《笠云山房詩文集》卷三《湯陰岳忠武王廟》二首之二第七句“聞道圣皇頻展謁”,自注就說:“圣祖、高宗皆有謁岳廟詩,刻石廟庭?!?sup>可以并參。
八 紫云洞詩碑三首
紫云洞位于西湖北面,岳廟背后棲霞嶺頂部。內(nèi)有乾隆皇帝詩碑三方(另一碑移自水樂洞者下文專條介紹),并排鑲嵌在庭院西南側的墻壁上,間距均為六十厘米,各題詩歌一首:
其一
春暄攀陟汗/流漿,牝洞入/才迫體涼。
卻/上丹梯不數(shù)/武,轉(zhuǎn)溫仍欲/換衣裳/。
此碑在紫云洞自身所有三碑(下同)中居西側。高七十厘米,寬一百十八厘米。行書正文六行,字十厘米見方。落款三行:“紫云洞口號/,乙酉春閏月/御筆/?!弊志爬迕滓姺健F渲小坝弊致杂需彄p,想是“文化大革命”中所為。有篆印二枚:“所寶惟賢”(陽文)、“乾隆御筆”(陰文),分別為五厘米、近六厘米見方。
按此“乙酉”為乾隆三十年(1765),亦即乾隆皇帝第四次巡幸杭州時。詩歌集內(nèi)見于《三集》卷四十八,標題即作《紫云洞口號》。
此起三碑及三首乾隆皇帝詩歌,《西湖志》曾各以“乾隆御題詩碑”為題,分別予以著錄;但有關文字,訛誤頗多。此碑詩歌第一句“暄”作“喧”,第二句“迫”作“逼”,第三句“數(shù)”作“步”,即誤三處。又落款脫一“月”字,“御筆”作“御題”,亦與原碑不合。
其二
黃龍帶左棲霞右,牝/洞居然據(jù)路中。
未可/鳴鞭過弗入,春風坐/似拂秋風/。
此碑居正中。高九十八厘米,寬六十八厘米。行書正文四行,字十一厘米見方。落款一行:“庚子暮春月御題/?!弊志爬迕滓姺?。有篆印二枚,連同落款“御”字均已鑿損,依稀可辨為“惟精惟弌”(陽文)、“乾隆宸翰”(陰文),分別為五厘米、近六厘米見方。
按此“庚子”為乾隆四十五年(1780),亦即乾隆皇帝第五次巡幸杭州時。詩歌集內(nèi)見于《四集》卷七十二,標題作《紫云洞》;又首句“黃龍”“棲霞”之后,分別有“洞”“嶺”二字夾注。
《西湖志》所錄此詩,第二句“據(jù)”作“?!保攲僖軠y。
其三
廟智庵旁紫云洞,冬/恒溫暖夏恒涼。
不常/中可其常見,齊物篇/曾著有莊/。
此碑居東側。高六十五厘米,寬六十七厘米。行書正文四行,落款二行:“甲辰季春下浣/御題/?!弊志死迕滓姺健S薪睦迕滓姺阶《?,連同落款“御題”二字均已嚴重鑿損,無法辨認。
按此“甲辰”為乾隆四十九年(1784),亦即乾隆皇帝第六次巡幸杭州時。詩歌集內(nèi)見于《五集》卷六,標題亦作《紫云洞》。
《西湖志》所錄此碑,詩歌第四句“齊”作“高”,蓋以形近而誤,亦未悉《莊子》一書有《高物篇》。又落款脫一“季”字,致使下文“下浣”一詞不知所從,令人生疑。
九 水樂洞詩碑一首
水樂洞位于西湖西南方向,南高峰煙霞嶺東麓,滿覺隴溪谷的上游,處在煙霞洞與石屋洞之間。它與上文所說的紫云洞,方向不同,而且相距很遠。但在紫云洞庭院西南側的墻壁上,卻有一方乾隆皇帝的詩碑,內(nèi)容明顯為水樂洞而作:
八音獨無水,一洞乃兼/全。
激石才越若,摐金恒/繹然。
竹絲匏有壞,土木/革非堅。
不待太師作,千/秋角徵弦/。
此碑并排鑲嵌在前述紫云洞自身三方詩碑的最西側,間隔同樣為六十厘米。在總共四方詩碑中,惟獨此碑通身白凈,沒有拓印痕跡,猜想一定是從水樂洞遷移而來,并且時間不是太久。原有碑額,表面已被鑿平。通高一百十六厘米,身高九十厘米,寬七十厘米。行草書正文五行,字八厘米見方。落款一行:“乙酉春閏御題/。”字六厘米見方。有篆印二枚:“所寶惟賢”(陽文)、“乾隆御筆”(陰文),分別為五厘米、近六厘米見方。
按此“乙酉”為乾隆三十年(1765),亦即乾隆皇帝第四次巡幸杭州時。詩歌集內(nèi)見于《三集》卷四十八,標題果然即作《水樂洞》。
此碑及詩歌,《西湖志》均未著錄。
一○ 碑林詩碑二首
杭州有碑林,利用原孔廟舊址建立,位于市區(qū)勞動路。在它收集的歷代碑刻中,也有兩方乾隆皇帝的詩碑,并排豎立在孔廟大成殿東廡碑廊的最南端,合用一個玻璃罩,各題詩歌一首:
其一
武林昔曾撫而巡,開府茲教統(tǒng)浙閩/。
只以迎鑾來隔省,又看閱歲會今春/。
漫勤供奉水及陸,應勉調(diào)和軍與民/。
識大體毋苛小節(jié),思之莫忘誨諄諄/。
此碑居南側。高一百九十厘米,寬九十四厘米。行書正文四行,各以一聯(lián)詩句為一行,最為整齊。落款一行:“賜浙閩總督富勒渾,御筆/?!弊志迕滓姺健S辛迕滓姺阶《叮骸肮畔#巯。萏熳又畬殹保幬模?、“猶日孜孜”(陽文)。碑文周邊刻云龍紋。
按此詩落款未署作期,檢本集見于《五集》卷五,據(jù)此可知其作于乾隆四十九年甲辰(1784),亦即乾隆皇帝第六次巡幸杭州時。集內(nèi)詩歌標題,即作《賜浙閩總督富勒渾》。
其二
庚子觀潮樓,曾登閱水師。
可觀不可用,曾/以紀吟詩。
今來依例備,觀處移向西。
云舊/處水淺,不可水操施。
既然弗閱可,嫌復多/修治。
果其有用者,移閱尚可為。
無用而多費/,是謂供游嬉。
弗欣且憮然,吾意其應知/。
更思此漲沙,何弗向東移。
塘固利耕桑,一/宜無不宜。
此碑居北側。高一百七十四厘米,寬九十厘米。行書共八行,正文其字十厘米見方。落款:“閱水操一首/,甲辰季春月下浣御筆/?!弊职死迕滓姺?。有篆印二枚,均已嚴重鑿損,無法辨認。
按此“甲辰”即乾隆四十九年(1784),知此詩與上一首為同年所作。詩歌集內(nèi)見于《五集》卷六,標題作《閱水操》,較碑刻少“一首”二字。
又集內(nèi)此詩有兩條很長的自注。一條附在第四句“曾以紀吟詩”之后:
閩省水師,列營布陣,搶風施銃,皆能精熟,然可觀而不可用。己丑征緬甸時,曾令提督葉相德統(tǒng)領福建水師二千人赴滇聽候調(diào)遣,而臨陣殊怯;一聞槍響,即欲泅水遠遁,轉(zhuǎn)賴健銳營兵管押救護,可見全無實用。詳見庚子年閱水操紀事詩并注。
這里提到的“庚子年閱水操紀事詩”,蓋指乾隆四十五年“庚子”(1780)所作《閱水操志事》五言古詩,見于集內(nèi)《四集》卷七十,并且還有更詳細的自注,可以與此詩互參。另一條附在第八句“不可水操施”之后:
富勒渾奏,上屆于觀潮樓備閱水操,今塘外沙漲水淺,難以操演,因于梵村汛之西江身深闊、水勢平緩處所另建起座、閱視水操,戰(zhàn)船駕駛裕如。以事已成,遂聽之。
根據(jù)這條自注,聯(lián)系詩歌下文,可知乾隆皇帝對富勒渾此舉其實很不滿意。奇怪的是,這樣一首語含批評的詩歌,居然也被刻碑立石,由此確實可以見出當時臣子們對皇帝的“忠心”。而在杭州現(xiàn)存乾隆御制詩碑刻中,這首詩歌恰恰是最有現(xiàn)實意義的。
此二碑及兩首乾隆皇帝詩歌,《西湖志》均未著錄。
其他
杭州云棲,是康熙皇帝最喜歡去的地方,乾隆皇帝自然每次都去,并且同樣也留有詩歌?,F(xiàn)今云棲“沖云樓”的庭院西墻,還鑲嵌著兩方乾隆皇帝的詩碑。據(jù)相關碑刻考察,云棲寺舊藏有明末董其昌書《金剛般若波羅密經(jīng)》長卷,乾隆皇帝曾一再“索觀”,并在其上先后題了五組七言絕句,每組各四首。后來寺僧將該長卷分刻若干石,每石高三十六厘米,寬一百四十五厘米,順次編號;其中第二、第三石,即為乾隆皇帝詩歌。有一天的上午,筆者冒暑專程去該處用鉛筆描摹,費工約兩個小時。臨近結束,該處一管理人員(據(jù)說是領導)卻將所得成果全部繳去,并電話招呼西湖風景區(qū)錢江管理處執(zhí)法人員一行三人乘警車而至,據(jù)稱按有關文件規(guī)定,可處以兩千元人民幣以下的罰款。好在畢竟是大學老師,又屬于科研工作(本月剛巧獲得《西湖叢書》編纂委員會一個“西湖詩詞研究”項目),加上執(zhí)法人員比較開明,所以罰款倒不必,但最終還是要“批評教育”,成果沒收。經(jīng)過這番折騰,功夫白費倒沒什么,興致卻全然沒有了。并且令人不解的是,既然碑刻要“保護”,那么為什么起先不早說呢?所以,云棲的這一組,乃至此外還有一些線索但尚未細考的乾隆皇帝詩歌碑刻,此后也就不想再去考察了?,F(xiàn)在把這件事情記在這里,勉強為云棲的這一組留個比較確切的信息,同時也作為整個杭州現(xiàn)存乾隆御制詩碑刻考察工作的一個結束。
以上“其他”除外,現(xiàn)存乾隆御制詩碑刻凡十六方,分處十個地點(景點),有詩歌三十四首。這些詩歌的創(chuàng)作年份、在集內(nèi)的分布及其具體作期的先后,可以整理成這樣一份表格:
續(xù)表
從這份表格和上文的具體考察來看,乾隆皇帝在杭州留下的御制詩碑刻為數(shù)確實是相當可觀的。由此想起1994年前后,江西曾有一位同志囑筆者鑒定一幀當?shù)厍』实墼姳仄恼鎮(zhèn)?,并隨信寄來該拓片的照片。他的意思是說原碑已毀,所以該拓片如果是真的,那就價值連城了。而據(jù)筆者觀察,那幀拓片當然無可懷疑,但考慮到各地現(xiàn)存的乾隆詩碑原物尚且很多,所以這樣一幀拓片其實根本算不了什么(原碑已毀這一點姑置不論)。即以筆者近年偶然出游,稍加留意,在北京頤和園內(nèi)的昆明湖,一圈走下來就能夠看到許多的乾隆御制詩碑刻。杭州的這一些,也不過是一個小小的縮影而已。
但是,在整個乾隆《御制詩集》內(nèi),六次游幸杭州的詩歌總數(shù)非常之多,其中絕大多數(shù)作品并沒有摹刻上石。即如上文提到的題詠“西湖十景”的組詩,每次巡幸都有一組,每組都有十首涉及十個景點,而這里只見到三個景點刻有詩歌,并且只有“蘇堤春曉”這一個景點的詩歌是完整的;又如孤山“綠云徑”,乾隆三十年乙酉(1765)第四次巡幸杭州時的組詩《西湖行宮八景重詠》(即“三題西湖行宮八景”)八首之三《綠云徑》,同樣也未見碑刻;其他這里沒有出現(xiàn)的景點,涉及的大量詩歌,更不見有碑刻傳世。這一方面說明乾隆皇帝即使以帝王之尊,其詩歌也未必每首都刻碑立石;另一方面也不排除有些詩歌當初確實刻過碑,但由于時間的流逝和人為的破壞,有關碑刻早已經(jīng)不在人間,或者湮沒無聞(包括可能的遺漏)了。正因為如此,所以目前這些尚存于世,相對于本集來說事實上卻并不算多的詩歌碑刻,自然還是應當引起我們的重視。至于這些碑刻中的詩歌在文字上與乾隆皇帝的本集極少出入,這個現(xiàn)象與筆者所見的其他清人詩碑不大相同,這大概正是乾隆皇帝身為皇帝的緣故。
考察這些現(xiàn)存的乾隆御制詩碑刻,不僅本身具有文獻學的意義,而且對地方上的文化建設事業(yè)乃至旅游工作也都能夠起到積極的作用。即如前及《西湖志》,它在上述34首乾隆御制詩中,就只著錄到14首,不及總數(shù)的1/2。又如杭州的《都市快報》2004年1月10日第4版“家屏陪您識杭州”欄目《十景》一文,稱“乾隆南巡之時,又就十景各賦詩一首,鐫刻于十景碑的陰面”;而從上文有關考察可知,乾隆皇帝為“西湖十景”而賦的詩歌各有六首,且未必都鐫刻在“十景碑”上,更并非都鐫刻于碑的“陰面”。如此“陪您識杭州”,無疑只會給人帶來誤導。而其原因,則正是由于缺少對乾隆御制詩碑刻的了解。
最后關于本篇所涉乾隆皇帝的印章,其中有好幾個字曾先后向杭州市鐵路局退休高級工程師譚啟曉先生、杭州碑林文物管理所所長陳進先生請教,在此謹致謝忱。
附記:
2014年6月前后,故宮博物院發(fā)布消息說新發(fā)現(xiàn)兩箱“乾隆詩稿”,計有“御筆詩”約兩萬八千首;與過去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的一萬七千多首“御筆詩”相加,可證乾隆皇帝確實寫過四萬多首詩歌。于是,許多媒體對此做了相應的報導,或者進而對乾隆皇帝的詩歌給予了特別的關注,從各自的角度進行闡發(fā)。
杭州的《錢江晚報》,同年7月9日第C6版也刊載了一篇該報記者撰寫的文章《上個廁所就寫四首詩 乾隆爺,你還讓詩人們活么》。其前一天的下午,記者曾經(jīng)電話采訪過我。我在口頭回答之后,還通過電子郵件傳去本篇未刊稿以及拙著《清詩史》有關章節(jié)、《清詩考證》第三輯第七十九篇《乾隆皇帝詩歌數(shù)量》的電子版供她參考,并愿意在她的文章發(fā)表之前先期拜讀一遍。但由于當時時間來不及,我在很遲的時候才根據(jù)友人提供的線索,從互聯(lián)網(wǎng)上讀到這篇文章。果然文章中某些提法并不準確,有的還直接稱是我的觀點。
其他毋論,文章在敘及乾隆皇帝“以文為詩”亦即詩歌的散文化特點時,引用“乾隆為‘蘇堤春曉’碑寫的其中一首”——“通守錢塘記大蘇”云云,接下去說:“朱老師說,這首詩后兩句,就是以文為詩,‘詩歌的結構不同,有的三個字一對,有的兩個字一對,你讀起來不順的,就是散文的句子’?!睂嶋H上,這首詩乃拙稿第一部分《“蘇堤春曉”碑六首》中的第一首;而我說的例證,則為拙稿第十部分《碑林詩碑二首》中的第一首“武林昔曾撫而巡”云云,記者嫌長不愿意引。這樣一來,所謂“讀起來不順”的這個散文化特點就恰巧被弄錯了。至于“詩歌的結構不同,有的三個字一對,有的兩個字一對”,也應該是指詩歌句子的結構,并且至少“一對”的“對”字應該改作“頓”。
這個問題不僅關系對乾隆皇帝具體詩歌作品的理解,而且涉及一般詩歌藝術鑒賞的知識,所以附帶在這里做一個訂正,以免誤導讀者。
作者簡介
朱則杰,男,文學博士,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國際文化學系教授、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博士生導師,從事清代詩歌研究,曾出版《清詩史》《清詩考證》等專著。
-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清代詩人別集叢刊”(編號:14ZDB076),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編號:13YJA751074)、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直接資助項目(編號:1362)、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重點課題(編號:13NDJC024Z)同名“清詩續(xù)考”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 參見拙著《清詩考證》第三輯之七十九《乾隆皇帝詩歌數(shù)量》下冊,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第1114~1121頁。
- 施奠東:《西湖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其他同名《西湖志》無涉。
- (清)弘歷:《清高宗(乾?。┯圃娢娜返?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影印光緒補刻本,第496頁。
- (清)弘歷:《清高宗(乾隆)御制詩文全集》第3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影印光緒補刻本,第514頁。
- (清)弘歷:《清高宗(乾隆)御制詩文全集》第4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影印光緒補刻本,第556頁。
- (清)弘歷:《清高宗(乾?。┯圃娢娜返?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影印光緒補刻本,第66頁。
- (清)弘歷:《清高宗(乾?。┯圃娢娜返?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影印光緒補刻本,第383頁。
- (清)弘歷:《清高宗(乾隆)御制詩文全集》第8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影印光緒補刻本,第301頁。
- 施奠東:《西湖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第538頁。
- 此蓋據(jù)梁詩正、沈德潛等人合撰《西湖志纂》卷一《名勝(圖)》“西湖十景圖·蘇堤春曉”條迻錄,可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86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第351頁;但與碑刻及本集均不合,或為當時未定稿。
- (清)弘歷:《清高宗(乾隆)御制詩文全集》第2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影印光緒補刻本,第496頁。
- (清)弘歷:《清高宗(乾?。┯圃娢娜返?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影印光緒補刻本,第514頁。
- (清)弘歷:《清高宗(乾?。┯圃娢娜返?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影印光緒補刻本,第557頁。
- 施奠東:《西湖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第497頁。
- (清)弘歷:《清高宗(乾?。┯圃娢娜返?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影印光緒補刻本,第496~497頁。
- (清)弘歷:《清高宗(乾?。┯圃娢娜返?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影印光緒補刻本,第514頁。
- (清)弘歷:《清高宗(乾?。┯圃娢娜返?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影印光緒補刻本,第557頁。
- (清)弘歷:《清高宗(乾隆)御制詩文全集》第5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影印光緒補刻本,第67頁。
- (清)弘歷:《清高宗(乾?。┯圃娢娜返?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影印光緒補刻本,第499頁。
- (清)弘歷:《清高宗(乾隆)御制詩文全集》第3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影印光緒補刻本,第516頁。
- 施奠東:《西湖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第527頁。
- 王志民、王則遠:《康熙詩詞集注》,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第271頁。
- (清)弘歷:《清高宗(乾?。┯圃娢娜返?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影印光緒補刻本,第552頁。
- (清)弘歷:《清高宗(乾?。┯圃娢娜返?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影印光緒補刻本,第63頁。
- 所缺二字據(jù)殘存筆畫并結合下述孤山“綠云徑”東側假山北面偏東一碑印章推測,可能為“宸翰”。
- (清)弘歷:《清高宗(乾?。┯圃娢娜返?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影印光緒補刻本,第397頁。
- (清)弘歷:《清高宗(乾?。┯圃娢娜返?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影印光緒補刻本,第311頁。
- 此類設備其他某些碑刻可能后來也有配補,本篇所述限于當初實地考察之時。
- (清)弘歷:《清高宗(乾?。┯圃娢娜返?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影印光緒補刻本,第500頁。
- 施奠東:《西湖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第544頁。
- (清)弘歷:《清高宗(乾?。┯圃娢娜返?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影印光緒補刻本,第518頁。
- (清)弘歷:《清高宗(乾隆)御制詩文全集》第3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影印光緒補刻本,第522頁。
- (清)弘歷:《清高宗(乾?。┯圃娢娜返?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影印光緒補刻本,第553頁。
- (清)弘歷:《清高宗(乾?。┯圃娢娜返?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影印光緒補刻本,第505頁。
- 施奠東:《西湖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第496頁。
- (清)弘歷:《清高宗(乾隆)御制詩文全集》第4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影印光緒補刻本,第551頁。
- 施奠東:《西湖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第496頁。
- (清)弘歷:《清高宗(乾?。┯圃娢娜返?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影印光緒補刻本,第383頁。
- (清)弘歷:《清高宗(乾隆)御制詩文全集》第8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影印光緒補刻本,第299頁。
- 施奠東:《西湖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第557~558頁。
- (清)弘歷:《清高宗(乾?。┯圃娢娜返?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影印光緒補刻本,第520頁。
- 施奠東:《西湖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第515頁。
- (清)王權撰,吳紹烈、路志霄、海呈瑞校點《笠云山房詩文集》,蘭州大學出版社,1990,第49頁。
- (清)弘歷:《清高宗(乾?。┯圃娢娜返?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影印光緒補刻本,第59頁。
- 施奠東:《西湖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均見第522頁。
- (清)弘歷:《清高宗(乾隆)御制詩文全集》第7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影印光緒補刻本,第395頁。
- (清)弘歷:《清高宗(乾?。┯圃娢娜返?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影印光緒補刻本,第313頁。
- (清)弘歷:《清高宗(乾隆)御制詩文全集》第5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影印光緒補刻本,第69頁。
- (清)弘歷:《清高宗(乾隆)御制詩文全集》第8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影印光緒補刻本,第293頁。
- (清)弘歷:《清高宗(乾?。┯圃娢娜返?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影印光緒補刻本,第309頁。
- (清)弘歷:《清高宗(乾隆)御制詩文全集》第7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影印光緒補刻本,第379頁。
- 參見拙著《清詩考證》第三輯之六十《杭州云棲康熙皇帝詩碑》下冊,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第1040~1041頁。
- 例如“雷峰夕照”碑一方,詩若干首;六和塔塔正后“碑亭”內(nèi)一方,詩三首;湖濱一公園“亭灣騎射”景區(qū)內(nèi)“閱武碑”一方,詩三首;北山街27號大佛寺詩碑三方,詩三首;龍井寺內(nèi)詩碑一方,詩一首;萬松書院新修詩碑一方,詩一首正反兩刻等。
- 《西湖志》有“云棲詩碑”條,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第551頁;但其正文僅僅介紹位置、碑體和字體,而只字不提乾隆皇帝詩歌,不知何故。
- 見《三集》卷四十八,《清高宗(乾?。┯圃娢娜返?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影印光緒補刻本,第67頁。
- 大部分原碑已在“文化大革命”時期被毀,后來恢復時已無法找到或找全詩歌手跡;個別原碑,現(xiàn)在也已經(jīng)不完整,例如“曲院風荷”碑就不見碑額,所以今天實際上已經(jīng)很難判斷。
- 朱則杰《清詩史》第十章第四節(jié)“錢載和秀水派”附論乾隆皇帝詩歌部分,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第235頁。
- 此外如該文用在標題中的“上個廁所就寫四首詩”一事,稱見于趙翼的筆記,實際則應該是吳振棫《養(yǎng)吉齋叢錄》卷五,可見中華書局2005年版,第68頁;又說“這可不是野史,就記在當時的筆記里”,而“筆記”恰恰屬于“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