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魏徵

人物中國·隋唐五代十國遼宋西夏金元 作者:《人物中國》編委會 編


第4章 魏 徵

唐太宗為政的一面鏡子

魏 徵

Wei Zheng(580~643)


中原還逐鹿,投筆事戎軒??v橫計不就,慷慨志猶存。

——魏徵《述懷》


魏徵,唐朝初期杰出的政治家,以善諫著稱。字玄成。先世是鉅鹿下曲陽(今河北晉縣西)人,后居相州內(nèi)黃(今河南內(nèi)黃西)。隋朝末年參加瓦崗軍。后來隨同李密投奔唐朝,輔佐太子?!靶溟T之變”后,太子集團覆沒,唐太宗李世民因器重魏徵的正直,對他未加處分,還任命他做了諫議大夫(負(fù)責(zé)向朝廷提意見的官員)。此后魏徵一直秉公進(jìn)諫,匡正唐太宗的種種過失。魏徵病逝后,唐太宗給予了高度評價,稱他是自己為政的一面鏡子。

一生耿直 兩袖清風(fēng)

魏徵從小失去父母,家境貧寒,但是他非常喜愛讀書。隋大業(yè)末年,魏徵被隋武陽郡丞(治所在今河北大名東北)元寶藏任為書記。元寶藏舉郡歸降李密后,他又被李密任為元帥府文學(xué)參軍,專掌文書卷宗。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李密失敗后,魏徵隨其入關(guān)降唐,但久不見用。次年,魏徵自請安撫河北,獲準(zhǔn)后,騎馬飛馳至黎陽(今河南??h),勸李密的黎陽守將徐世勣歸降唐朝。不久,竇建德攻占黎陽,魏徵被俘。竇建德失敗后,魏徵又回到長安,被太子李建成引用為東宮僚屬。魏徵看到太子與秦王李世民的沖突日益加深,多次勸他要先發(fā)制人,及早動手。

“玄武門之變”后,魏徴被捕。有人向李世民告發(fā),魏徵曾經(jīng)勸說李建成殺害李世民。李世民聽了,立刻派人把魏徵帶上來,問他說:你為什么在我們兄弟中挑撥離間?左右的大臣聽李世民這樣發(fā)問,以為是要算魏徵的老賬,都替他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徵卻神態(tài)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說:可惜那時候太子沒聽我的話。要不然,也不會發(fā)生這樣的事了。李世民聽了,覺得魏徵說話直爽,很有膽識,不但沒責(zé)怪魏徵,反而和顏悅色地說:這已經(jīng)是過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李世民即位后,任命魏徵為諫議大夫,自此以后,魏徵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即使是唐太宗發(fā)怒之際,他也敢當(dāng)面批評。由于魏徵的據(jù)理力諫,甚至使太宗產(chǎn)生了條件反射般的自覺意識。常言道,伴君如伴虎。作為至高無上的皇帝,唐太宗也有龍顏大怒的時候。魏徵先后上疏二百多件,即使是備加小心,也難免百密一疏,況且又給過唐太宗那么多難堪,所以受冷遇、遭訓(xùn)斥甚至被威脅殺頭的事也是常有的。可他批評皇帝的勇氣卻從未喪失過,根本原因就在于他雖然身居高位,卻能做到一身正氣,兩袖清風(fēng)。

魏徵曾多次勸告唐太宗要時刻牢記隋亡的教訓(xùn),戒奢倡儉,而他自己就是這方面的典范。他在朝為官二十多年,被封為鄭國公。舉朝上下能享受到這樣待遇的也沒幾個人。但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他的家居然簡陋得連間接待賓客的正廳都沒有。唐太宗前來探視病中的魏徵時也感到吃驚,慨嘆偌大一個繁華京城里的國公府第居然如此簡樸。魏徵過世后,唐太宗要賜他一品儀仗。然而,身穿一襲舊粗布短衣的魏徵之妻謝絕道:魏徵一生儉樸,如此厚葬非其生前所愿??梢?,對于戒奢以儉的主張,魏徵不只是說給皇帝聽的,而是自己身體力行。

魏徵升任尚書左丞時,有人奏告他私自提拔親戚作官,唐太宗立即派御史大夫溫彥博調(diào)查此事。結(jié)果,查無證據(jù),純屬誣告。但唐太宗仍派人轉(zhuǎn)告魏徵說:今后要遠(yuǎn)避嫌疑,不要再惹出這樣的麻煩。他卻心地坦然,神色不變,理直氣壯地說,如果只顧注意言行細(xì)節(jié)而不主持公道,那么國家的興亡就很難說了,并請求太宗要使自己作良臣而不要作忠臣。太宗詢問忠臣和良臣有何區(qū)別,魏徵答道:不但自己身獲美名,還使得君主留下明君的美名,子孫相繼,福祿無疆,這就是良臣;不但自己身受殺戮,還使得君主落了暴君的惡名,家國并喪,空有其名,這就是忠臣。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遠(yuǎn)。太宗頻頻點頭稱是。

直言敢諫 君臣相得

雖然魏徵常常犯顏直諫,唐太宗卻始終對他很欣賞,正因如此,魏徵才能夠在朝廷中發(fā)揮自己的作用,君臣二人的關(guān)系也成為歷史上的佳話。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徵說:歷史上的人君,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徵說:多聽各方面的意見,就明智;只聽單方面的話,就昏庸(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他還舉了歷史上堯、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等例子,說: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夠采納下面的意見,那么下情就能上達(dá),他的親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太宗稱贊說:說得真好??!

貞觀六年(632),群臣都請求唐太宗去泰山封禪,藉以炫耀功德和國家富強,只有魏徵表示反對。唐太宗覺得奇怪,便向魏徵問道:你不主張進(jìn)行封禪,是不是認(rèn)為我的功勞不高、德行不尊、中國未安、四夷未服、年谷未豐、祥瑞未至?魏徵回答說:陛下雖有以上六德,但自從隋末天下大亂,直到現(xiàn)在,戶口仍未恢復(fù),倉庫尚為空虛,而車駕東巡,千騎萬乘,耗費巨大,沿途百姓恐怕承受不了。況且陛下封禪,必然萬國咸集,遠(yuǎn)夷君長也要扈從。而如今中原一帶,人煙稀少,灌木叢生,萬國使者和遠(yuǎn)夷君長看到中國如此虛弱,豈不產(chǎn)生輕視之心?如果賞賜不周,就不會滿足這些遠(yuǎn)人的欲望;免除賦役,也遠(yuǎn)遠(yuǎn)不能報償百姓的破費。如此僅圖虛名而受實害的事,陛下為什么要做呢?不久,正逢中原數(shù)州暴發(fā)了洪水,封禪之事就此停止。

貞觀十年(636),魏徵因患眼疾,請求解除侍中之職。唐太宗雖將其任為特進(jìn)這一散職,但仍讓其主管門下省事務(wù),其俸祿、賞賜等一切待遇都與侍中完全相同。

貞觀十二年(638),正是太平盛世,魏徵卻給太宗上了一道奏章,指出他十個方面的缺點,希望他警惕,保持貞觀初年的好作風(fēng)。唐太宗把這個奏章寫在屏風(fēng)上,早晚閱讀,引為戒鑒。他對魏徵說:我現(xiàn)在知道我的過錯了,我愿意改正,否則我還有何臉面和你相見呢?

貞觀十六年(642),魏徵染病臥床,唐太宗不斷派遣宮中內(nèi)侍前往探視。魏徵一生節(jié)儉,家中房屋窄小,唐太宗立即下令把為自己修建宮殿的材料全部運去為魏徵營構(gòu)大屋。不久,魏徵病逝。唐太宗親臨吊唁,痛哭失聲,他說魏徵是他為政的一面鏡子,可以糾正他的過失。魏徵逝世,這面鏡子再也不會有了。魏徵的一生無論為人還是為官都堪稱楷模。特別是他直言敢諫的可貴品格和輔國治世的深刻見解,為后人提供了寶貴鏡鑒,具有深遠(yuǎn)的歷史意義。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