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早期殖民主義文化:《魯濱孫漂流記》
文化背景
英國國土位于歐洲西北部的大不列顛群島,被北海、英吉利海峽、凱爾特海、愛爾蘭海和大西洋包圍。獨特的島國地理位置使其歷史與文學不可避免地與航海、探險、貿易、殖民等內容緊密相連,荒島文學便成為英國文學中一個獨特而重要的主題。以荒島為背景的文學作品層出不窮,文藝復興時期莎士比亞的《暴風雨》、17世紀有笛福的《魯濱孫漂流記》、19世紀有巴蘭坦的《珊瑚島》、直到當代作家戈爾丁的《蠅王》,一個個荒島意象作為獨立于現(xiàn)實世界的封閉空間,逐漸成為具有獨特審美意蘊的文學世界。然而,荒島文學并非僅僅意味著尋求逃避社會的烏托邦或反烏托邦世界,而是表達人與自然的沖突、尋求改良社會的手段、宣傳作者政治和哲學觀點的不同載體。
17、18世紀,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進入到工業(yè)革命階段,逐漸成為領先于當時其他各國的“世界工廠”。工業(yè)上的壟斷帶來了商業(yè)上的霸權,英國先后于16世紀擊敗西班牙、17世紀擊敗荷蘭、18世紀擊敗在爭奪殖民地方面的主要敵手法國,自此確立了海上霸權與殖民霸權。隨著大英帝國的崛起和海上霸權的建立,英國海外殖民擴張的野心日益勃大,重商主義和經濟個人主義成為當時社會的主要思潮。在思想意識形態(tài)領域,新思維不斷涌現(xiàn)的啟蒙運動成為一場為資產階級政治革命鳴鑼開道的文化運動。托馬斯·霍布斯所推崇的個人至上理論,約翰·洛克“保護個人經濟利益,私人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的主張,以及馬克斯·韋伯提出的“合理謀利”精神等,為英國社會的個人主義、拜金主義思潮提供了豐沃的土壤。
笛福在《魯濱孫漂流記》中塑造了一個在重商主義、經濟個人主義社會背景下不斷進取、頑強向上的資產階級英雄形象。魯濱孫靠自己辛勤艱苦的勞動、奮發(fā)進取的精神、堅韌不拔的毅力以及敢于冒險不懼困難的熱情,逐步創(chuàng)造和積累起個人財富。小說使讀者形象地認識到資本原始積累時期新興資產階級個人不懈奮斗以追求物質財富積累的精神面貌。正是這種資本主義精神,這種向未來世界開拓進取的精神,使得英國在19世紀成為幅員最廣闊的“日不落”帝國。笛福筆下的魯濱孫、辛格頓船長都是18世紀英國個人主義的具體化身,這些人物的言行表達了英國社會在資本主義初級階段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笛福的作品獨特而生動地反映了不同形式的個人主義與小說的興起之間的聯(lián)系。
然而,笛?;膷u殖民的創(chuàng)作主題卻帶著種族優(yōu)越論甚至歐洲中心主義的深深烙印。魯濱孫代表了歐洲人的高貴、優(yōu)越、理智和勇敢,是充滿征服欲望和開疆拓土野心的殖民代表,而星期五則是西方人眼中的“他者”:原始、愚昧、無知和懶惰。魯濱孫帶去了歐洲的文明、先進的社會制度、良好的生活方式和殖民管理。但在這一過程中,他們征服、屠殺、恫嚇和威脅當?shù)氐木用?,掠奪當?shù)氐奈镔|財富和自然資源,將他們置于自己的統(tǒng)治之下。在當時的英國,人們的內心意識仍然為教會傳統(tǒng)所遺留的道德說教以及從經濟變革和革命中逐漸蔓延開來的民主權利觀念和新教倫理所主導??藗愅柕那褰掏礁锩鼘⒄螌用嬷袀鹘y(tǒng)君主制的潰敗轉化為一種更趨于保守的共和意識。于是,傳統(tǒng)的特權階層同中下層的商人、農民、城市自由民在政治利益的瓜分上沖突不斷。心懷對權力的深深渴求而出海販奴的魯濱孫,在淪落荒島并遠離人類社會之后,并未喪失他對身邊事物的“主人意識”,相反,與自然的較量恰恰激發(fā)了他的統(tǒng)治欲望。暴力強制、圈養(yǎng)、技術強勢、宗教教化、建立在契約上的忠誠意識,這一切再現(xiàn)了近代殖民浪潮的征服手段,它們自然而然地表現(xiàn)在魯濱孫身上。魯濱孫熱烈地支持殖民制度,提出奪取、經營殖民地的辦法,提出與落后民族擴大貿易的途徑,并且擁護黑奴交易,這一切都體現(xiàn)了他的局限性。
丹尼爾·笛福
作家簡介
丹尼爾·笛福(Daniel Defoe,1660—1731),出生于倫敦的一個小工商業(yè)者家庭,在一所強調英文寫作、數(shù)學和理科的學校讀書。畢業(yè)后曾經商,辦工廠,屢次破產后又屢次重新起家。笛福對政治頗感興趣,早年寫過很多政論文章和小冊子,常年奔走于英格蘭和蘇格蘭各地了解輿論情況,還因文字遭受兩次牢獄之災。1704年,他創(chuàng)辦了英國歷史上第一份定期出版的社會和政治刊物——《評論》雜志(The Review,1704—1713)。笛福在59歲時開始創(chuàng)作《魯濱孫漂流記》,這部小說為他贏得“英國小說之父”的稱號。笛福的其他作品包括小說《魯濱孫漂流續(xù)記》(The Further Adventures of Robinson Crusoe,1719)、《辛格頓船長》(Captain Singleton,1720)、《摩爾·弗蘭德斯》(Moll Flanders,1722)、《大疫年日記》(A Journal of the Plague Year,1722)和《羅克薩娜》(Roxana,1724)等,以及國內外旅行游記、人物傳記、有關商業(yè)貿易的著作等。
《魯濱孫漂流記》內容提要
《魯濱孫漂流記》是笛福根據(jù)水手亞歷山大·賽爾科克的真實經歷創(chuàng)作的。魯濱孫性喜冒險,19歲時離家出海,屢次歷險后來到巴西,買下一個種植園并在此定居。但他無法抵制冒險的誘惑,再次出海前往非洲販賣黑奴。船在海上遇到暴風雨沉沒,只有他一人幸存,逃生到一個荒無人煙的孤島之上。魯濱孫把沉船上的有用之物統(tǒng)統(tǒng)運到小島上,開始了長達28年的孤獨生活。他在島上建起了棲身之所、采集野果、捕獵動物、種植莊稼、馴養(yǎng)野羊。他還曾設法救出了一個俘虜,并給他起名為“星期五”。在魯濱孫的訓練下,“星期五”成為一個忠實的仆人和同伴。后來,一艘英國船只在小島附近的海面上發(fā)生叛變,魯濱孫幫助船長平息了叛亂,并搭乘這艘船回到英國。在《魯濱孫漂流續(xù)記》中,魯濱孫時隔多年后再度出海。他首先特意去看了看自己生活過的小島,發(fā)現(xiàn)島上十分繁榮,于是心滿意足地離開,然后開始其環(huán)球航行。旅程中他途徑馬達加斯加、孟加拉、中國的南京和北京,后經西伯利亞、俄羅斯、德國回到英國。
選文賞析
選文出自《魯濱孫漂流記》的第一章、第三章以及《魯濱孫漂流續(xù)記》的第十四章。
選文第一部分突出了魯濱孫的性格特點與其所處社會的普遍觀念之間的沖突。魯濱孫之父所代表的中產階級滿足于其所處的“中間地位”,認為“這是世界上最好的階層……也最能使人幸福。他們既不必像下層大眾從事艱苦的體力勞動而生活依舊無著;也不會像那些上層人物因驕奢淫逸、野心勃勃和相互傾軋而弄得心力交瘁?!彼麄冦∈氐男艞l是“適可而止,中庸克己”。表面看來,這樣的生活的確能夠使人平靜安樂、悠然自得地走完一生,免受勞心勞力之苦,從而獲得強烈的幸福感,并且會“越來越深刻地體會到這種幸?!薄5菍嶋H上,這樣的人生無異于井底之蛙,獲得的只是狹隘視野所帶來的虛假幸福感。這樣的生活態(tài)度有悖于18世紀英國的時代精神,即資產階級原始積累時期資產階級追求物質財富及個人奮斗的精神風貌。此時現(xiàn)身的渴望冒險、不甘平庸生活的魯濱孫成為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代表人物。盡管父親的語重心長、循循善誘曾經令他動容;初次航海的運氣欠佳、驚心動魄曾經令他動搖甚至“心如死灰”,但是對未知世界的渴望、對財富的向往激勵他戰(zhàn)勝一切阻礙,迎來了“一生冒險活動中唯一一次成功的航行”。其間他既學得了做水手的基本常識,又體驗了經商賺錢帶來的快樂,由此踏上了出海探險的不歸之路。
選文第二部分講述了魯濱孫淪落荒島后,依靠自己奮發(fā)進取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克服了諸多困難。首先,他徹底發(fā)掘自己的潛能,努力在不利的環(huán)境中為自己創(chuàng)造文明生活的條件:“我終于發(fā)現(xiàn),我什么東西都能做,只要有適當?shù)墓ぞ摺?。沒有工具的魯濱孫甚至憑借毅力將一棵大樹做成木板,這既是對資產階級開拓進取的頌揚,又是對封建貴族不勞而獲、懶散怠惰的批判。其次,魯濱孫以記日記的形式與自己對話,進行精神上的自我鼓舞,以應對島上難以忍受的孤獨。他還按照商業(yè)簿記的格式,分“借方”和“貸方”,將自己的幸運和不幸、好處和壞處排列出來。魯濱孫希望世上的人都能吸取他的經驗教訓,“在萬般不幸之中,可以把禍福厲害一一加以比較,找出可以聊以自慰的事情,然后可以歸入賬目‘貸方金額’這一項”。無論是物質上還是精神上,魯濱孫都積極努力地找尋應對困難的辦法。人的一生會經歷許多困難,我們又該以怎樣的態(tài)度去面對它們,以怎樣的精神去克服它們,魯濱孫的經歷為我們提供了些許可資借鑒之處。
選文第三部分選自《魯濱孫漂流續(xù)記》,講述主人公周游世界時在中國的所見所聞。魯濱孫既是富有開拓進取精神的資產階級英雄,也是充滿征服欲和開疆拓土野心的殖民代表,他以局外人的眼光講述了當時的中國。中國的封閉、落后、守舊與處于上升時期歐洲資產階級的開放、先進、革新形成了鮮明對比。中國的社會結構、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政府組織等等都“沒有什么值得在這兒寫的”,人們對“天體運行知識一竅不通”。書中對當時中國官場的黑暗腐敗、驕傲自大、愛慕虛榮進行了無情的揭露。面對中國人引以為豪的長城,魯濱孫對此嗤之以鼻,“如果遇到的是我們英國的一支有兩個班的炮兵,你想他抵擋得住嗎?”這表現(xiàn)了魯濱孫的以先進統(tǒng)治落后的殖民傾向,以及使殖民主義合法化的企圖。盡管如此,魯濱孫的蔑視與嘲諷卻在19世紀得到了印證,西方殖民者的“炮兵”輕而易舉地敲開了腐朽封建帝國的大門。當然,魯濱孫眼中的中國也并非一無是處,一幢住著全家30口人的瓷房子是“中國超群出眾的奇事之一”。他還在南京購買了花緞、上等云錦和茶葉等物進行販賣,說明他認為這些商品是頗具價值之物。魯濱孫講述的中國代表了當時西方世界眼中的中國:貧窮落后、愚昧自大、政治腐敗,卻又資源豐富、手工藝精湛。這般形象對處于資本原始積累時期、急需擴大市場和原料產地的西方資本主義而言,正是殖民掠奪的最佳對象。而中國也不過是殖民者海外侵略的一個縮影,英國經濟學家杰文斯在1865年描述道:“北美和俄國的平原是我們的玉米地,加拿大和波羅的海是我們的林區(qū),澳大利亞是我們的牧場,秘魯是我們的銀礦,南非和澳大利亞是我們的金礦,印度和中國是我們的茶葉種植園,東印度群島是我們的甘蔗、咖啡、香料種植園,美國南部是我們的棉花種植園?!北椴既虻男瓮袊膰冶患{入英國的殖民版圖,最終在19世紀建立起稱霸世界的“日不落帝國”。
《魯濱孫漂流記》(1719)
1632年,我生在約克市一個富裕家庭。我們不是本地人。父親是德國不來梅市人。他移居英國后,先住在赫爾市,經商發(fā)家后就收了生意,最后搬到約克市定居,并在那兒娶了我母親。母親娘家姓魯濱孫,是當?shù)氐囊患颐T望族,因而給我取名叫魯濱孫·克羅伊茨內。由于英國人一讀“克羅伊茨內”這個德國姓,發(fā)音就走樣,結果大家就叫我們“克羅索”,以致連我們自己也這么叫,這么寫了。所以,我的朋友們都叫我克羅索。
我有兩個哥哥。大哥是駐佛蘭德斯的英國步兵團中校。著名的洛克哈特上校曾帶領過這支部隊。大哥是在敦刻爾克附近與西班牙人作戰(zhàn)時陣亡的。至于二哥的下落,我至今一無所知,就像我父母對我后來的境況也全然不知一樣。
我是家里的小兒子,父母親沒讓我學謀生的手藝,因此從小只是喜歡胡思亂想,一心想出洋遠游。當時,我父親年事已高,但他還是讓我受了相當不錯的教育。他曾送我去寄宿學校讀書,還讓我上免費學校接受鄉(xiāng)村義務教育,一心一意想要我將來學法律。但我對什么都沒有興趣,只是想航海。我完全不顧父親的意愿,甚至違抗父命,也全然不聽母親的懇求和朋友們的勸告。我的這種天性,似乎注定了我未來不幸的命運。
我父親頭腦聰明,為人慎重。他預見到我的意圖必然會給我?guī)聿恍?,就時常嚴肅地開導我,并給了我不少有益的忠告。一天早晨,他把我叫進他的臥室;因為,那時他正好痛風病發(fā)作,行動不便。他十分懇切地對我規(guī)勸了一番。他問我,除了為滿足我自己漫游四海的癖好外,究竟有什么理由要離棄父母,背井離鄉(xiāng)呢?在家鄉(xiāng),我可以經人引薦,在社會上立身。如果我自己勤奮努力,將來完全可以發(fā)家致富,過上安逸快活的日子。他對我說,一般出洋冒險的人,不是窮得身無分文,就是妄想暴富;他們野心勃勃,想以非凡的事業(yè)揚名于世。但對我來說,這樣做既不值得,也無必要。就我的社會地位而言,正好介于兩者之間,即一般所說的中間地位。從他長期的經驗判斷,這是世界上最好的階層,這種中間地位也最能使人幸福。他們既不必像下層大眾從事艱苦的體力勞動而生活依舊無著;也不會像那些上層人物因驕奢淫逸、野心勃勃和相互傾軋而弄得心力交瘁。他說,我自己可以從下面的事實中認識到,中間地位的生活確實幸福無比;這就是,人人羨慕這種地位,許多帝王都感嘆其高貴的出身給他們帶來的不幸后果,恨不得自己出生于貧賤與高貴之間的中間階層。明智的人也證明,中間階層的人能獲得真正的幸福?!妒ソ洝分械闹钦咭苍矶\:“使我既不貧窮,也不富?!?。
他提醒我,只要用心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上層社會和下層社會的人都多災多難,惟中間階層災禍最少。中間階層的生活,不會像上層社會和下層社會的人那樣盛衰榮辱,瞬息萬變。而且,中間地位不會像闊佬那樣因揮霍無度、腐化墮落而弄得身心俱毀;也不會像窮人那樣因終日操勞、缺吃少穿而搞得憔悴不堪。唯有中間地位的人可享盡人間的幸福和安樂。中等人常年過著安定富足的生活。適可而止,中庸克已,健康安寧,交友娛樂,以及生活中的種種樂趣,都是中等人的福分。這種生活方式,使人平靜安樂,悠然自得地過完一輩子,不受勞心勞力之苦。他們既不必為每日生計勞作,或為窘境所迫,以致傷身煩神;也不會因妒火攻心,或利欲熏心而狂躁不安。中間階層的人可以平靜地度過一生,盡情地品味人生的甜美,沒有任何艱難困苦;他們感到幸福,并隨著時日的過去,會越來越深刻地體會到這種幸福。
接著,他態(tài)度誠摯、充滿慈愛地勸我不要耍孩子氣,不要急于自討苦吃。因為,不論從人之常情來說,還是從我的家庭出身而言,都不會讓我吃苦。他說,我不必為每日生計去操勞,他會為我做好一切安排,并將盡力讓我過上前面所說的中間階層的生活。如果我不能在世上過上安逸幸福的生活,那完全是我的命運或我自己的過錯所致,而他已盡了自己的責任。因為他看到我將要采取的行動必然會給我自己帶來苦難,因此向我提出了忠告??偠灾?,他答應,如果我聽他的話,安心留在家里,他一定盡力為我做出安排。他從不同意我離家遠游。如果我將來遭遇到什么不幸,那就不要怪他。談話結束時,他又說,我應以大哥為前車之鑒。他也曾經同樣懇切地規(guī)勸過大哥不要去佛蘭德打仗,但大哥沒聽從他的勸告。當時他年輕氣盛,血氣方剛,決意去部隊服役,結果在戰(zhàn)場上喪了命。他還對我說,他當然會永遠為我祈禱,但我如果執(zhí)意采取這種愚蠢的行動,那么,他敢說,上帝一定不會保佑我的。當我將來呼援無門時,我會后悔自己沒有聽從他的忠告。
事后想起來,我父親最后這幾句話,后來竟成了我遭際的預言;當然我相信我父親自己當時未必意識到他自己會有這種先見之明。我注意到,當我父親說這些話的時候,老淚縱橫,尤其是他講到我大哥陳尸戰(zhàn)場,講到我將來呼援無門而后悔時,更是悲不自勝,不得不中斷了他的談話。最后,他對我說,他憂心如焚,現(xiàn)在連話也說不下去了。
我為這次談話深受感動。真的,誰聽了這樣的話會無動于衷呢?我決心不再想出洋的事了,而是聽從父親的意愿,安心留在家里??墒?,天哪!只過了幾天,我就把自己的決心拋到九霄云外去了。簡單地說,為了不讓我父親再糾纏我,在那次談話后的好幾個星期里,我一直遠遠躲開他。但是,我并不倉促行事,不像以前那樣頭腦發(fā)熱時想干就干,而是等我母親心情較好的時候去找了她。我對她說,我一心想到外面去見見世面,除此之外我什么事也不想干。父親最好答應我,免得逼我私自出走。我說,我已經18歲了,無論去當學徒,或是去做律師的助手都太晚了。而且,我絕對相信,即使自己去當學徒或做助手,也必定不等滿師就會從師傅那兒逃出來去航海的。如果她能去父親那兒為我說情,讓他答應我乘船出洋一次,如果我回家后覺得自己并不喜歡航海,那我就會加倍努力彌補我所浪費的時間。
我母親聽了我的話就大發(fā)脾氣。她對我說,她知道去對父親說這種事毫無用處。父親非常清楚這事對我的利害關系,決不會答應我去做任何傷害我自己的事情。她還說,父親和我的談話那樣語重心長、循循善誘,而我竟然還想離家遠游,這實在使她難以理解。她說,總而言之,如果我執(zhí)意自尋絕路,那誰也不會來幫助我的。她要我相信,無論是母親,還是父親,都不會同意我出洋遠航,所以我如果自己想找死,與她也無關,免得我將來說,當時我父親是不同意的,但我母親卻同意了。
盡管我母親當面拒絕了我的請求,表示不愿意向父親轉達我的話,但事后我聽說,她還是把我們的談話原原本本地告訴了父親。父親聽了深為憂慮。他對母親嘆息說,這孩子要是能留在家里,也許會很幸福的;但如果他要到海外去,就會成為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因此,說什么他也不能同意我出去。
只過了一年光景,我終于離家出走了。而在這一年里,盡管家里人多次建議我去干點正事,但我就是冥頑不化,一概不聽,反而老是與父母親糾纏,要他們不要那樣反對自己孩子的心愿。有一天,我偶然來到赫爾市。當時,我還沒有私自出走的念頭。但在那里,我碰到了一個朋友。他說他將乘他父親的船去倫敦,并慫恿我與他們一起去。他用水手們常用的誘人航海的辦法對我說,我不必付船費。這時,我既不同父母商量,也不給他們捎個話,我想我走了以后他們遲早會聽到消息的。同時,我既不向上帝祈禱,也沒有要父親為我祝福,甚至都不考慮當時的情況和將來的后果,就登上了一艘開往倫敦的船。時間是1651年9月1日。誰知道這是一個惡時辰??!我相信,沒有一個外出冒險的年輕人會像我這樣一出門就倒霉,一倒霉就這么久久難以擺脫。我們的船一駛出恒比爾河就刮起了大風,風助浪勢,煞是嚇人。因為我第一次出海,人感到難過得要命,心里又怕得要死。這時,我開始對我的所作所為感到后悔了。我這個不孝之子,背棄父母,不盡天職,老天就這么快懲罰我了,真是天公地道??!這時,我父母的忠告,父親的眼淚和母親的乞求,都涌進了我的腦海。我良心終究尚未喪盡,不禁譴責起自己來:我不應該不聽別人的忠告,背棄對上帝和父親的天職。
這時風暴越刮越猛,大海洶涌澎湃,波浪滔天。我以前從未見過這種情景。但比起我后來多次見到過的咆哮的大海,那真是小巫見大巫了;就是與我過幾天后見到的情景,也不能相比。可是,在當時,對我這個初次航海的年輕人來說,足以令我膽顫心驚了,因為我對航海的事一無所知。我感到,海浪隨時會將我們吞沒。每次我們的船跌入浪渦時,我想我們的船會隨時傾覆沉入海底再也浮不起來了。在這種惶恐不安的心情下,我一次又一次地發(fā)誓,下了無數(shù)次決心,說如果上帝在這次航行中留我一命,只要讓我雙腳一踏上陸地,我就馬上回到我父親身邊,今生今世再也不乘船出海了。我將聽從父親的勸告,再也不自尋煩惱了。同時,我也醒悟到,我父親關于中間階層生活的看法,確實句句在理。就拿我父親來說吧,他一生平安舒適,既沒有遇到過海上的狂風惡浪,也沒有遭到過陸上的艱難困苦。我決心,我要像一個真正回頭的浪子,回到家里,回到我父親的身邊。
這些明智而清醒的思想,在暴風雨肆虐期間,乃至停止后的短時間內,一直在我腦子里盤旋。到了第二天,暴風雨過去了,海面平靜多了,我對海上生活也開始有點習慣了。但我整天仍是愁眉苦臉的;再加上有些暈船,更是打不起精神來。到了傍晚,天空完全放晴了,風也完全停了,繼之而來的是一個美麗可愛的黃昏。當晚和第二天清晨天氣晴朗,日落和日出顯得異常清麗。此時,陽光照在風平浪靜的海面上,令人心曠神怡。那是我以前從未見過的美景。
那天晚上我睡得很香,所以第二天也不再暈船了,精神也為之一爽。望著前天還奔騰咆哮的大海,一下子竟這么平靜柔和,真是令人感到不可思議。那位引誘我上船的朋友唯恐我真的下定決心不再航海,就過來看我。“喂,鮑勃,”他拍拍我的肩膀說,“你現(xiàn)在覺得怎樣?我說,那天晚上只吹起了一點微風,就把你嚇壞了吧?”“你說那是一點微風?”我說,“那是一場可怕的風暴?。 薄帮L暴?你這傻瓜,”他回答說,“你把那也叫風暴?那算得了什么!只要船穩(wěn)固,海面寬闊,像這樣的一點風我們根本不放在眼里。當然,你初次出海,也難怪你,鮑勃。來吧,我們弄碗甜酒喝喝,把那些事統(tǒng)統(tǒng)忘掉吧!你看,天氣多好啊!”我不想詳細敘述這段傷心事。簡單一句話,我們按照一般水手的生活方式,調制了甜酒,我被灌得酩酊大醉。那天晚上,我與其他人一起盡情喝酒胡鬧,把對自己過去行為的懺悔與反省,以及對未來下的決心,統(tǒng)統(tǒng)丟到九霄云外去了。簡而言之,風暴一過,大海又平靜如鏡,我頭腦里紛亂的思緒也隨之一掃而光,怕被大海吞沒的恐懼也消失殆盡,我熱衷航海的愿望又重新涌上心頭。我把自己在危難中下的決心和發(fā)的誓言一概丟之腦后。有時,我也發(fā)現(xiàn),那些懺悔和決心也不時地會回到自己的腦海里來。但我卻竭力擺脫它們,并使自己振作起來,就好像自己要從某種壞情緒中振作起來似的。因此,我就和水手們一起照舊喝酒胡鬧。不久,我就控制了自己,不再讓那些正經的念頭死灰復燃。不到五六天,我就像那些想擺脫良心譴責的年輕人那樣,完全戰(zhàn)勝了良心。為此,我必定會遭受新的災難。上帝見我不思悔改,就決定毫不寬恕地懲罰我,并且,這完全是我自作自受,無可推諉。既然我自己沒有把平安渡過第一次災難看作是上帝對我的拯救,下一次大禍臨頭就會變本加厲;那時,就連船上那些最兇殘陰險、最膽大包天的水手,也都要害怕,都要求饒。
出海第六天,我們到達雅茅斯錨地。在大風暴之后,我們的船沒有走多少路,因為盡管天氣晴朗,但卻一直刮著逆風,因此,我們不得不在這海中停泊處拋錨。逆風吹了七八天,風是從西南方向吹來的。在此期間,許多從紐卡斯爾來的船只也都到這一開放錨地停泊,因為這兒是海上來往必經的港口,船只都在這兒等候順風,駛入耶爾河。
我們本來不該在此停泊太久,而是應該趁著潮水駛入河口。無奈風刮得大緊,而停了四五天之后,風勢更猛。但這塊錨地素來被認為是個良港,加上我們的錨十分牢固,船上的錨索、輾轤、纜篷等一應設備均十分結實,因此水手們對大風都滿不在乎,而且一點也不害怕,照舊按他們的生活方式休息作樂。到第八天早晨,風勢驟然增大。于是全體船員都動員起來,一齊動手落下了中帆,并把船上的一切物件都安頓好,使船能頂住狂風,安然停泊。到了中午,大海掀起了狂瀾。我們的船頭好幾次鉆入水中,打進了很多水。有一兩次,我們以為脫了船錨,因此,船長下令放下備用大錨。這樣,我們在船頭下了兩個錨,并把錨索放到最長的限度。
這時,風暴來勢大得可怕,我看到,連水手們的臉上也顯出驚恐的神色。船長雖然小心謹慎,力圖保牢自己的船,但當他出入自己的艙房而從我的艙房邊經過時,我好幾次聽到他低聲自語:“上帝啊,可憐我們吧!我們都活不了啦!我們都要完蛋了!”他說了不少這一類的話。在最初的一陣紛亂中,我不知所措,只是一動不動地躺在自己的船艙里——我的艙房在船頭,我無法形容我當時的心情。最初,我沒有像第一次那樣懺悔,而是變得麻木不仁了。我原以為死亡的痛苦已經過去,這次的風暴與上次一樣也會過去。但我前面說過,當船長從我艙房邊經過,并說我們都要完蛋了時,可把我嚇壞了。我走出自己的艙房向外一看,只見海面上滿目凄涼;這種慘景我以前從未見過:海上巨浪滔天,每隔三四分鐘就向我們撲來。再向四面一望,境況更是悲慘。我們發(fā)現(xiàn),原來停泊在我們附近的兩艘船,因為載貨重,已經把船側的桅桿都砍掉了。突然,我們船上的人驚呼起來。原來停在我們前面約一海里遠的一艘船已沉沒了。另外兩艘船被狂風吹得脫了錨,只得冒險離開錨地駛向大海,連船上的桅桿也一根不剩了。小船的境況要算最好了,因為在海上小船容易行駛。但也有兩三只小船被風刮得從我們船旁飛馳而過,船上只剩下角帆而向外海飄去。
到了傍晚,大副和水手長懇求船長砍掉前桅;此事船長當然是絕不愿意干的。但水手長抗議說,如果船長不同意砍掉前桅,船就會沉沒。這樣,船長也只好答應了。但船上的前桅一砍下來,主桅就隨風搖擺失去了控制,船也隨著劇烈搖晃,于是他們又只得把主桅也砍掉。這樣就只剩下一個空蕩蕩的甲板了。
誰都可以想象我當時的心情。因為我只是一個初次航海的小青年,不久前那次小風浪已把我嚇得半死,更何況這次真的遇上了大風暴。此時此刻,當我執(zhí)筆記述我那時的心情時,我還感到,那時我固然也害怕死,但我更害怕的是想到自己違背了自己不久前所做的懺悔,并且又像在前次危難中那樣重新下定種種決心,這種恐懼感比我害怕死更甚。當時的心情既然如此,再加上對風暴的恐怖,那種心理狀態(tài)即使現(xiàn)在我也無法用筆墨描述。但當時的情景還不算是最糟的呢!更糟的是風暴越刮越猛,就連水手們自己也都承認,他們平生從未遇到過這么厲害的大風暴。我們的船雖然堅固,但因載貨太重,吃水很深,一直在水中劇烈地搖擺顛簸。只聽見水手們不時地喊叫著船要沉了。當時我還不知道“沉船”是什么意思,這于我倒也是件好事。后來我問過別人后才明白究竟。這時風浪更加兇猛了,我看到了平時很少見到的情況:船長、水手長,以及其他一些比較有頭腦的人都不斷地祈禱,他們都感到船隨時有沉沒的危險。到了半夜,更是災上加災。當時,有些人到船艙底下去看情況。忽然有一個人跑上來喊道:船底漏水了;接著又有一個水手跑上來說,底艙里已有四英尺深的水了。于是全船的人都被叫去抽水。我聽到船底漏水時,感到我的心就好像突然停止了跳動;我當時正坐在自己的艙房的床邊,一下子感到再也支持不住了,就倒在了船艙里。這時有人把我叫醒,說我以前什么事也不會干,現(xiàn)在至少可以去幫著抽水吧。聽了這話我立即打起精神,來到抽水機旁,十分賣力地干起活來。正當大家全力抽水時,船長發(fā)現(xiàn)有幾艘小煤船因經不起風浪,不得不隨風向海上飄去;當他們從我們附近經過時,船長就下令放一槍,作為求救的信號。我當時不知道為什么要放槍,聽到槍聲大吃一驚,以為船破了,或是發(fā)生了什么可怕的事情。一句話,我嚇得暈倒在抽水機旁。這種時候,人人都只顧自己的生命,哪里還會有人來管我死活,也沒有人會看一下我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另一個人立刻上來接替我抽水;他上來時把我一腳踢到一邊,由我躺在那。他一定以為我已經死了。過了好一會兒我才蘇醒過來。
我們繼續(xù)不斷地抽水,但底艙里進水越來越多。我們的船顯然不久就會沉沒。這時,盡管風勢略小了些,但船是肯定不可能駛進港灣了。船長只得不斷鳴槍求救。有一艘輕量級的船順風從我們前面飄過,就冒險放下一只小艇來救我們。小艇上的人冒著極大的危險才劃近我們的大船,但我們無法下到他們的小艇,他們也無法靠攏我們的大船。最后,小艇上的人拼命劃槳,舍生相救;我們則從船尾拋下一根帶有浮筒的繩子,并盡量把繩子放長。小艇上的人幾經努力,終于抓住了繩子。我們就慢慢把小艇拖近船尾,全體船員才得以下了小艇。此時此刻,我們已無法再回到他們的大船上去了,大家一致同意任憑小艇隨波逐流,并努力向岸邊劃去。我們的船長許諾,萬一小艇在岸邊觸礁,他將給他們船長照價賠償。這樣,小艇半劃著,半隨浪漂流,逐漸向北方的岸邊漂去,最后靠近了溫特頓岬角。
離開我們自己的大船不到一刻鐘,我們就看到它沉下去了。這時,我才平生第一次懂得大海沉船是怎么回事。說實在話,當水手們告訴我大船正在下沉時,我?guī)缀醪桓姨ь^看一眼。當時,與其說是我自己爬下了小艇,還不如說是水手們把我丟進小艇的。從下那小艇一刻起,我已心如死灰;一方面這是由于受風暴的驚嚇,另一方面由于想到此行兇吉未卜,內心萬分恐懼。
盡管我們處境危難,水手們還是奮力向岸邊劃去。當小艇被沖上浪尖時,我們已能看到海岸了,并見到岸上有許多人奔來奔去,想等我們的小艇靠岸時救助我們。但小艇前進速度極慢,而且怎么也靠不了岸。最后,我們竟劃過了溫特頓燈塔。海岸由此向西凹進,并向克羅默延伸。這樣,陸地擋住了一點風勢,我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于靠了岸。全體人員安全上岸后,即步行至雅茅斯。我們這些受難的人受到了當?shù)毓賳T、富商和船主們的熱情款待;他們妥善安置我們住宿,還為我們籌足了旅費。我們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或去倫敦,或回赫爾。
當時,我要是還有點頭腦,就應回到赫爾,并回到家里。我一定會非常幸福。我父親也會像耶穌講道中所說的那個寓言中的父親,殺肥牛迎接我這回頭的浪子。因為,家里人聽說我搭乘的那條船在雅茅斯錨地遇難沉沒,之后又過了好久才得知我并沒有葬身魚腹。
但我厄運未盡,它以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迫使我不思悔改。有好幾次,在我頭腦冷靜時,理智也曾向我大聲疾呼,要我回家,但我卻沒有勇氣聽從理智的召喚。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該怎么稱呼這種驅使自己冥頑不化的力量,但這是一種神秘而無法逃避的定數(shù);它往往會驅使我們自尋絕路,明知大禍臨頭,還是自投羅網(wǎng)。很顯然,正是這種劫數(shù)使我命中注定無法擺脫厄運。也正是這種劫數(shù)的驅使,我才違背理智的召喚,甚至不愿從初次航海所遭遇的兩次災難中接受教訓。
我的朋友,即船長的兒子,正是他使我鐵下心來上了他父親的船,現(xiàn)在膽子反而比我小了。當時,我們在雅茅斯市被分別安置在好幾個地方住宿,所以兩三天之后他才碰到我。我剛才說了,這是我們上岸分開后第一次見面。我們一交談,我就發(fā)現(xiàn)他的口氣變了。他看上去精神沮喪,且不時地搖頭。他問了我的近況,并把我介紹給他父親。他對他父親說,我這是第一次航海,只是試試罷了,以后想出洋遠游。聽了這話,他父親用十分嚴肅和關切的口吻對我說:“年輕人,你不應該再航海了。這次的災難是一個兇兆,說明你不能當水手?!薄霸趺蠢?,先生,”我問,“難道你也不再航海了嗎?”“那是兩碼事,”他說,“航海是我的職業(yè),因此也是我的職責。你這次出海,雖然只是一種嘗試,老天爺已給你點滋味嘗嘗了;你若再一意孤行,必無好結果的。也許,我們這次大難臨頭,正是由于你上了我們的船的緣故,就像約拿上了開往他施的船一樣。請問,”船長接著說,“你是什么人?你為什么要坐我們的船出海?”于是,我簡略地向他談了談自己的身世。他聽我講完后,忽然怒氣沖天,令人莫可名狀。他說:“我作了什么孽,竟會讓你這樣的災星上船。我以后絕不再和你坐同一條船,給我一千鎊我也不干!”我覺得,這是因為沉船的損失使他心煩意亂,想在我身上泄憤罷了。其實,他根本沒有權利對我大發(fā)脾氣??墒?,后來他又鄭重其事與我談了一番,敦促我回到父親身邊,不要再惹怒老天爺來毀掉自己。他說,我應該看到,老天爺是不會放過我的?!澳贻p人,”他說,“相信我的話,你若不回家,不論你上哪兒,你只會受難和失望。到那時,你父親的話就會在你身上應驗了?!?/p>
我對他的話不置可否,很快就跟他分手了。從此我再也沒有見到過他,對他的下落也一無所知。至于我自己,口袋里有了點錢,就從陸路去倫敦。在赴倫敦途中,以及到了倫敦以后,我一直在作劇烈的思想斗爭,不知道該選擇什么樣的生活道路:是回家呢,還是去航海?
一想到回家,羞恥之心使我歸心頓消。我立即想到街坊鄰居會怎樣譏笑我;我自己也不僅羞見雙親,也羞見別人。這件事使我以后時常想起,一般人的心情是多么荒誕可笑,且又是那樣莫名其妙;尤其是年輕人,照例在這種時刻,應聽從理智的指導。然而,他們不以犯罪為恥,反而以悔罪為恥;他們不以干傻事為恥,反而以改過自新為恥。而實際上他們若能覺悟,別人才會把他們看作聰明人呢。
我就這樣過了好幾天,內心十分矛盾,不知何去何從,如何才好。但一想到回家,一種厭惡感油然升起,難以抑制。這樣過了一些日子,對災禍的記憶逐漸淡忘,原來動搖不定的歸家念頭也隨之日趨淡薄,最后甚至丟到了九霄云外。這樣,我又重新向往起航海生活來了。
不久之前,那種邪惡的力量驅使我離家出走。我年幼無知,想入非非,妄想發(fā)財。這種念頭,根深蒂固,竟使我對一切忠告充耳不聞,對父親的懇求和嚴命置若罔聞。我是說,現(xiàn)在,又正是這同一種邪惡的力量——不管這是一種什么力量,使我開始了一種最不幸的冒險事業(yè)。我踏上了一艘駛往非洲海岸的船。用水手們的俗話說,到幾內亞去!
在以往的冒險活動中,我在船上從未當過水手。這是我的不幸。本來,我可以稍微過得艱苦些,學會做一些普通水手們做的工作。到一定時候,即使做不了船長,說不定也能當上個大副或船長助手什么的。可是,命中注定我每次都會做出最壞的選擇,這一次也不例外??诖镅b了幾個錢,身上穿著體面的衣服,我就像往常一樣,以紳士的身份上了船。船上的一切事務,我從不參與,也從不學著去做。
在倫敦,我交上了好朋友。這又是我命里注定的。這種好事通常不會落到像我這樣一個放蕩不羈、誤入歧途的年輕人身上。魔鬼總是早早給他們設下了陷阱。但對我卻不然。一開始,我就認識了一位船長。他曾到過幾內亞沿岸,在那兒,他做了一筆不錯的買賣,所以決定再走一趟。他對我的談話很感興趣,因為那時我的談吐也許不怎么令人討厭。他聽我說要出去見見世面,就對我說,假如我愿意和他一起去,可以免費搭他的船,并可做他的伙伴,和他一起用餐。如果我想順便帶點貨,他將告訴我?guī)裁礀|西最能賺錢,這樣也許我能賺點錢。
對船長的盛情,我正是求之不得,并和船長成了莫逆之交。船長為人真誠樸實,我便上了他的船,并捎帶了點貨物。由于我這位船長朋友的正直無私,我賺了一筆不少的錢。因為,我聽他的話,帶了一批玩具和其他小玩意兒,大約值四十英鎊。這些錢我是靠一些親戚的幫助搞來的。我寫信給他們;我相信,他們就會告訴我父親,或至少告訴了我母親,由父親或母親出錢,再由親戚寄給我,作為我第一次做生意的本錢。
可以說,這是我一生冒險活動中唯一一次成功的航行。這完全應歸功于我那船長朋友的正直無私。在他的指導下,我還學會了一些航海的數(shù)學知識和方法,學會了記航海日志和觀察天文。一句話,懂得了一些做水手的基本常識。他樂于教我,我也樂于跟他學。總之,這次航行使我既成了水手,又成了商人。這次航行,我?guī)Щ亓宋灏趿憔虐凰窘鹕常换氐絺惗睾?,我換回了約300英鎊,賺了不少錢。這更使我躊躇滿志,因而也由此斷送了我的一生。
******
我開始認真地考慮自己所處的境遇和環(huán)境,并把每天的經歷用筆詳細地記錄下來。我這樣做,并不是為了留給后人看,因為我相信,在我之后,不會有多少人上這荒島來;我這樣做,只是為了抒發(fā)胸中的心事,每日可以瀏覽,聊以自慰。現(xiàn)在,我已開始振作起來,不再灰心喪氣,因此,我盡量自勉自慰。我把當前的禍福利害一一加以比較,以使自己知足安命。我按照商業(yè)簿記的格式,分“借方”和“貸方”,把我的幸運和不幸,好處和壞處公允地排列出來:
總而言之,從上述情況看,我目前的悲慘處境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但是,即使在這樣的處境中,也禍福相濟,有令人值得慶幸之處。我希望世上的人都能從我不幸的遭遇中取得經驗和教訓。那就是,在萬般不幸之中,可以把禍福利害一一加以比較,找出可以聊以自慰的事請,然后可以歸入賬目的“貸方金額”這一項。
現(xiàn)在,我對自己的處境稍感寬慰,就不再對著海面望眼欲穿,希求有什么船只經過了。我已把這些事丟在一邊,開始籌劃度日之計,并盡可能地改善自己的生活。
前面我已描述過自己的住所。那是一個搭在山巖下的帳篷,四周用木樁和纜索做成堅固的木柵環(huán)繞著?,F(xiàn)在,我可以把木柵叫作圍墻了,因為我在木柵外面用草皮堆成了一道兩英尺來厚的墻,并在大約一年半的時間里,在圍墻和巖壁之間搭了一些屋椽,上面蓋些樹枝或其他可以弄到的東西用來擋雨。因為我發(fā)現(xiàn),一年之中總有一段時間大雨如注。
前面我也說過,我把一切東西都搬進了這個圍墻,搬進了我在帳篷后面打的山洞?,F(xiàn)在我必須補充說一下,就是那些東西起初都雜亂無章地堆在那里,以致占滿了住所,弄得我連轉身的余地都沒有。于是我開始擴大和挖深山洞。好在巖石質地是一種很松的沙石,很容易挖。當我覺得圍墻已加固得足以防御猛獸的襲擊時,我便向巖壁右邊挖去,然后再轉向右面,直至把巖壁挖穿,通到圍墻外面,做成了一個可供出入的門。
這樣,我不但有了一個出入口,成了我?guī)づ窈唾A藏室的后門,而且有了更多的地方貯藏我的財富。
現(xiàn)在,我開始著手制造日常生活應用的一些必需家具了。譬如說椅子和桌子,沒有這兩樣家具,我連世上一些最起碼的生活樂趣都無法享受。沒有桌子,我寫字吃飯無以為憑,其他不少事也無法做,生活就毫無樂趣可言。
于是,我就開始工作。說到這里,我必須先說明一下。推理乃是數(shù)學之本質和原理,因此,如果我們能對一切事物都加以分析比較,精思明斷,則人人都可掌握任何工藝。我一生從未使用過任何工具,但久而久之,以我的勞動、勤勉和發(fā)明設計的才能,我終于發(fā)現(xiàn),我什么東西都能做,只要有適當?shù)墓ぞ?。然而,盡管我沒有工具,也制造了許多東西,有些東西我制造時,僅用一把手斧和一把斧頭。我想沒有人會用我的方法制造東西,也沒有人會像我這樣付出無窮的勞力。譬如說,為了做塊木板,我得先砍倒一棵樹,把樹橫放在我面前,再用斧頭把兩面削平,削成一塊板的模樣,然后再用手斧刮光。確實,用這種方法,一棵樹只能做一塊木板,但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我唯有用耐心才能完成。只有花費大量的時間和勞力才能做一塊板,反正我的時間和勞動力都已不值錢了,怎么用都無所謂。
上面講了,我先給自己做了一張桌子和一把椅子,這些是用我從船上運回來的幾塊短木板做材料制成的;后來,我用上面提到的辦法,做了一些木板,沿著山洞的巖壁搭了幾層一英尺半寬的大木架,把工具,釘子和鐵器等東西分門別類地放在上面,以便取用。我又在墻上釘了許多小木釘,用來掛槍和其他可以掛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