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題畫雜說

二剛·獨上高樓 作者:劉二剛 著


題畫雜說

題畫藝術是文人畫家搞出來的。宮廷畫家不敢寫,民間畫匠不會寫,文人畫家將詩書畫印揉到一起,弄出這樣的藝術,這是中國畫家個體意識的解放,也是中國社會、文化的進步。詩言志,歌詠言,畫亦如是。畫家重要的是要找到一個言志的表現(xiàn)形式。詩與畫都講“味外之旨”“象外之象”,都講“以少少許勝多多許”“以有限致無限”,只是一個是字說,一個是圖說,一個擅表時間,一個擅表空間,兩相結合,容量加大,妙趣俱增。

我們說意境,先看這“意”字,“心”字上一個“音”字?!熬场?,本是自然之中的,加上了“意”便是畫家心中的。如心中無境,自然之境也未必會發(fā)現(xiàn),這就是藝術家與常人所看的不同之處。

題畫關鍵就是“題”跟“畫”要配合得恰到好處。題如畫龍點睛,使人提神,令人開味,可以順題,也可以曲題、反題,可以打油,也可以記事,字的多少可根據(jù)畫面需要,長的不嫌長,短的不嫌短。時至清末,文人畫家玩畫,一味強調文的一面,而輕視了繪畫本身的功能,使畫面簡單化、公式化,如畫梅、蘭、竹、菊只注重“君子精神”,即所謂功夫在畫外。在金冬心的畫中文字大于畫,繪畫反成附庸了。相比之下,作詩當比作畫難得多,“吟安一個字,捻斷數(shù)莖須”,白紙黑字的力度和韻味要勝于有形的畫面。詩注重的是在字里行間去求得時空、聲、色、意的奧妙。如王維的“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這“響”怎么畫?錢起的“曲終人不見,江上數(shù)峰青”,這“曲終”又怎么畫?又“天涯靜處無征戰(zhàn),兵氣銷為日月光”,這“兵氣”又怎么畫?自有了可在畫上題字后,讀畫者意境的產生便多了一個橋梁,可惜今人多不會去借用。

半醉而歸紙本◇2013

當然,畫自有畫的功能,畫畫是以筆墨形象,筆墨的枯濕、剛柔和形象語言來打動人,它將難以表現(xiàn)的時間語言虛在畫外,處理得好,自然不一定要再加文字題跋,但不題不代表心中就沒有文,心中有文的畫面與心中無文的畫面是看得出來的。 “天人合一”是中國哲學之本,也是中國畫之旨。然而隨著科技的愈來愈發(fā)達,人的精神反而愈向往過去??梢哉f中國山水畫和花鳥畫題材將是永恒的,追求“返璞歸真”的境界是對現(xiàn)實生活中無奈和空虛的一種彌補。古代人物與現(xiàn)代人物氣質不同,服裝不同,禮節(jié)行為不同,所不變的是情愛和惻隱之心,這不僅是對同類,對花草等大自然的生命都如此。在中國畫的繪畫題材上像“高秋賞月圖”“下棋對酒圖”“松風觀瀑圖”“聽雨吃茶圖”等都是人之常情,這些題材應常畫常新。前人說“化腐朽為神奇”,所謂“腐朽”,許多就是那些人們太熟悉而又不去管的東西,誰能“化”,往往就是一個頓悟。畫與題有時是相互作用的,題畫也能妙手回春。我畫過一幅《驢推磨》,一直無題,今忽得“千里之行”句,便覺小品不小矣。書讀得多不代表就能題畫,題畫與讀書有一定的關系,不過要題得有趣而適當,就不是個個都學得來的。齊白石題畫會寄托情語,他題《讀書圖》:“相君之貌,一色可憎;相君之形,百事無能。若問所讀何書,答曰‘道經’。”喜讀《道經》的人就不是一般的人。若今人題,僅題“讀書圖”,下面就沒話可說了。

高亭相約紙本◇2014

松下問童紙本◇2013

畫和真有很大關系。現(xiàn)在大家嘴上都在說真,畫家真不真看他的畫就能看出來,是為什么而畫,畫的自然不自然,真的東西它有一種質樸的可愛之處,它不是裝出來的。各人有各人,經歷和偏愛,包括技巧,包括選材,是我要畫,不是人家要我畫,這樣就畫得開心,畫得就有情趣。

題畫一般的是先有題,后有畫,這是傳統(tǒng)方法,胸有成竹方下筆,再根據(jù)構圖需要來寫。題別人的畫又是另一回事。最好不要去直接題,一是以防破壞別人畫面,二是字體合不合適,另用一紙先試試。題自己的畫,或也有先畫后有題的,其實是一回事,平時多積累,靈感來時,厚積薄發(fā)?!叭ツ晏鞖馀f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小晏詩慵閑中顯出對時光的無可奈何,這十四字怎么畫成畫就看畫家了。借經典的句子題畫一定要畫出獨到處,因為你能借用,別人也能借用,不動腦子的畫家往往就會想到一起,成了“看圖識字”。要題自己的東西難,怎么題自己的東西也有個修養(yǎng)和認識問題,你買一本《題畫詩》或《畫家必備》沒有用,人家題的東西跟你的畫安不上,即使偷人家的也要偷的有水平。文字給人嚼出新意與畫面打動人一樣重要。我曾畫《有人來就說我不在家》,這是我彼時怕煩的體會,便想找個畫面去表達,于是畫一個老頭對鸚鵡說這句話,題得直白。從畫到題,看的人會覺得這老頭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傻得蠻有趣的。如果上面不畫鸚鵡而畫個白頭鳥,看畫人就不會這么去聯(lián)想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