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清少納言
《枕草子》的作者通稱為“清少納言”,這卻不是她的真姓名,只是在宮中供職時的名稱。她是歌人清原元輔的女兒,所以取這一個“清”字做代號,“少納言”則似乎由于她父兄的官名,但詳細不得而知了。她的名字無可考,生卒年月也不知道,但據(jù)后人考證,她當誕生于村上天皇的康保二年(九六五)或三年,也就是宋太祖的乾德三四年間。
十七世紀中,日本的水戶侯德川光國有志于編修日本國史,曾招集文士,用漢文寫了一部《大日本史》,里邊有一篇清少納言傳,今抄錄于后:
“清少納言為肥后守清原元輔之女,有才學,與紫式部齊名。一條帝時,仕于皇后定子,甚受眷遇?;屎笱┖箢欁笥以唬骸銧t峰之雪當如何?’少納言即起搴簾,時人嘆其敏捷?;屎筇丶纹洳湃A,欲奏請為內(nèi)侍,會藤原伊周等被流竄,不果。老而家居,屋宇甚陋。郎署年少見其貧窶而憫笑之,少納言自簾中呼曰,不聞有買駿馬之骨者,笑者慚而去。著《枕之草紙》,行于世?!?/p>
清原氏家世,歷代以文學著名,曾祖深養(yǎng)父為著名歌人,其著作被選入《古今和歌集》及《后撰和歌集》中。父元輔曾參與編選《后撰和歌集》事,為梨壺五歌人之一。少納言家學淵源,深通歌道,又熟知漢學,于《白氏文集》及《和漢朗詠集》所得尤深。其兄出家比睿山為僧,法名戒秀,少納言因之亦得有多少關(guān)于佛教的知識和修養(yǎng),但當時所信似以關(guān)于密宗為多。
少納言少時與橘則光結(jié)婚,生有一子名則長,則光武勇,但缺少文化教養(yǎng),遂即離別,嫁于藤原實方,未幾亦復離異,實方亦旋即轉(zhuǎn)客陸奧,客死其地。其后則光亦供職宮廷,復與少納言相遇,復相交往,以兄妹相待云。
正歷元年(九九〇)父親清原元輔去世,二三年后,清少納言始出仕于中宮藤原定子,諸說殊不一致,大抵以正歷四年(九九三)冬天之說為最妥當吧,其時中宮年十七歲,清少納言則當在十年以長了。自此至長保二年(一〇〇〇),中宮逝世為止,這短短的不到十年的期間,乃是清少納言一生最幸福的時節(jié),也即是《枕草子》里面所見者是也。
正歷元年藤原道隆任為關(guān)白,將長女定子進奉一條天皇為“女御”,旋即冊立為中宮,地位略亞于皇后,至五年(九九四)長子伊周任為內(nèi)大臣,當時關(guān)白家的榮華,蓋已達到頂點了。至次年長德元年(九九五)三月,道隆得病,四月初十日遂去世了。那關(guān)白的職務,照例是應該由伊周承繼,卻是意外的給了道隆的兄弟道兼,道兼不久謝世,遂為其弟當時的左大臣道長所獲得。伊周這人很是漂亮,也很有才藝,可是政治手腕卻非他的叔父道長的對手,所以他終于失敗了。長德二年春間,伊周和隆家終于因為家人箭射花山法皇,犯了“大不敬”的罪而被捕,左遷為地方官,伊周為太宰府權(quán)帥,隆家為出云權(quán)守,到次年四月雖然同被召回,但是道隆家運從此不振了。中宮引咎遷出宮外,先后居于二條邸,中宮職院及大進生昌宅,雖然一條天皇的眷愛似乎沒甚變更,中宮于是年十二月生皇女修子,于長保元年(九九九)十一月生皇子敦康親王,次年十二月生第二皇女媄子,而中宮亦遂于產(chǎn)后得疾去世,年二十四歲。是時道長的女兒彰子已進宮來,時方十二歲,初為“女御”,次年二月即正位為中宮,而以中宮定子為皇后。這時以后作者的女官生活也就結(jié)束了。當初有人疑心她依附左大臣道長,她很是憤慨,這時候中宮彰子曾經(jīng)想竭力拉攏她,讓她到自己身邊來供職,可是她拒絕了。雖然有人說,敦康親王后來歸中宮彰子接收養(yǎng)育,作者便以侍奉敦康親王的名義在宮,但這事沒有證據(jù),所以是未可憑信的了。
清少納言晚年的生活,據(jù)說是頗暗淡的。她出宮后嫁給了攝津守藤原棟世,生有一個女兒,可是棟世不久去世了。她回到京都來,寄寓在兄長的家里,但是后來只剩了她一個人,過著很貧困的生活,《古事談》里所記“買駿骨”的話,恐怕就是那時的故事。女兒名叫“小馬命婦”,大約也是供職宮中的女官吧。
清少納言一生的事情,最好的記錄是她所寫的《枕草子》。但是書流傳至于今日,已經(jīng)將近千年,所以這原來是如何形式,有點難于知道了。從它的內(nèi)容來看,大約可以分作下列三類:
其一是類聚的各段。這就是模仿唐朝李義山《雜纂》的寫法,列舉“不快意”“煞風景”等各事,以類相從,只是更為擴大,并及山川草木各項,有美的也有丑的,頗極細微。大約在關(guān)白家失勢的長德二年(九九六)夏秋間開始記錄,由其親友源經(jīng)房借出,遂漸流布于宮廷內(nèi)外。
其二是日記的各段。在皇后定子逝世以后,作者離開宮廷以后這幾年中,回憶中宮舊事,不勝感念,因加以記述,或者留贈中宮遺兒修子內(nèi)親王的,由是流傳出來的也未可知。
其三是感想的各段。在她的晚年,老夫棟世既已死去,自己返回京都,出家為尼,過那老年孤獨的生活,這時候?qū)τ谧匀缓腿松l(fā)生些感想,隨時加以集錄,秘藏于家。后來經(jīng)了所遺子女橘則長和小馬命婦諸人之力,遂流傳于后世。
原來是這三種成分,似是各各獨立的,后來經(jīng)編訂者混在一起,就變成現(xiàn)在的那個樣子了。以上是池田龜鑒氏的一種看法,雖然未必就是那樣,但是說得頗得要領(lǐng),所以抄了過來,用作說明。至于本書的譯文系依照北村季吟的《春曙抄》的底本,一切分卷分段都依原書,惟字句之間有參照別本,另加解釋的地方,隨處加以注明。
周啟明(周作人)
周吉仲(周作人之孫)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