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白玉蟾(1134—1229)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杰出的道教思想家和詩人,才思敏捷,一生勤于著述,樂于傳道授業(yè),是所謂的“文教道士”的典型,“先生博洽儒術(shù),出言成章,文不加點,時謂‘隨身無片紙,落筆滿四方’”。白玉蟾作為道教史上的一位“詩仙”,善于運用詩詞這一文學(xué)手段弘道傳教,度化門徒,傳播南宗思想。白玉蟾認(rèn)為“學(xué)詩有似學(xué)仙難,煉句難于學(xué)煉丹”[1]。其文辭典雅、清空飄緲,詩文多被收入《全宋文》《四庫全書》和唐宋詩詞集各種版本中,后人多給予很高的評價,稱之為宋代杰出道教詩人和道教文學(xué)家,是中國思想史上一位有影響的思想家。
元明清時期,白玉蟾的詩文在社會上流傳很廣,民間一些好道之士開始收集整理,力圖以全集或者摘粹的形式將白玉蟾詩詞匯編成冊[2],主要有以下幾種。
《葛白叟詩集》(亦名《白玉蟾詩集》),九卷,宋葛長庚撰,萬歷刻,明潘是仁輯宋元詩本,前有潘是仁撰“葛白叟先生序”,中國科學(xué)院國家科學(xué)圖書館總館藏;北京國家圖書館善本室藏有兩種版本,一是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潘是仁刻本30冊,第7冊,宋元詩四十二種,二百八卷;一是天啟二年(1622)重修本,宋元詩六十一種本,二百七十三卷。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也藏有《宋元四十三家集》(原擬名宋元名家詩集)明潘是仁輯,明潘是仁刻本[3]。具體篇數(shù)為:第一卷五言古詩(18首),第二卷七言古詩(31首),第三卷五言律詩(16首),第四卷七言律詩(53首),第五卷五言排律(4首),第六卷七言排律(2首),第七卷五言絕句(58首),第八卷六言絕句(12首),第九卷七言絕句(102首)。據(jù)筆者統(tǒng)計,《葛白叟詩集》共收錄白玉蟾詩詞296首。
《海瓊摘稿》,十卷,嘉靖十二年(1533)唐胄刻本,四冊,10行,20字,黑口,四周雙邊,北京國家圖書館古籍部善本室、湖南師大圖書館藏。前有嘉靖歲癸巳春正月西洲居士唐胄所寫的序一則,稱“人而仙而詩仙難矣哉!吾瓊宋白仙玉蟾以詩名。然嗜酒任性,多信筆或不羈格律”[4]。正文分卷收入白玉蟾詩詞歌賦。目錄依次為:卷一:四言詩二首,古詩七十九首;卷二:古詩二十九首,五言律詩三十四首,五言排律四首;卷三:七言律詩五十一首;卷四:七言律詩四十八首,七言排律三首;卷五:歌行四十一首;卷六:古風(fēng)四首,五言絕句一百一十三首;卷七:六言絕句十五首,七言絕句一百一十二首;卷八:七言絕句六十一首,聯(lián)句十一首,累字二首,回文一首,集句一首,詩余二十四首;卷九:賦一,序六,文一,記四;卷十:論三,說三,書一,告諜四,疏七,銘四,贊十六,偈四。剔除卷九和卷十非詩詞內(nèi)容,《海瓊摘稿》前八卷中收錄白玉蟾詩詞635首。
《海瓊子詞》,一卷,題“閩清 葛長庚 白叟”,明代,北京國家圖書館古籍部善本室藏有抄本,1冊,8行,28字,藍格,白口,四周單邊。其內(nèi)容主要收入白玉蟾所作詞《蘭陵王》《又 題筆架山》《又 紫元席上作》《沁園春》等一百二十四首。具體篇目如下:1.蘭陵王,2.又 題筆架山,3.又 紫元席上作,4、5.沁園春二首,6、7.又 送王侍郎歸三山二首,8、9、10.又 寄鶴林三首,11.又 贊呂公,12.又 題羅浮山,13、14.又 贈胡葆元二首,15.又 題桃源萬壽宮,16.又 題湖頭嶺庵,17.又 修煉,18、19.水龍吟二首,20.又 采藥徑,21.十二時鶴林靖作,22、23.瑞鶴仙二首,24.祝英臺近,25.水調(diào)歌頭·詠茶,26、27、28、29、30、31、32、33、34、35.又 自述十首,36、37.又 和懶翁二首,38、39.又 丙子中元后風(fēng)雨有感二首,40.又 石知院生辰,41、42、43.又 修煉三首,44、45、46、47、48、49、50、51、52.菊花新九首,53.菩薩蠻·送劉貴伯,54.謁金門,55.喜錢鶯·鶴林靖偶作,56.滿江紅·詠武夷,57.又 詠白蓮,58.又 聽陳元舉琴,59、60.又 別鶴林二首,61.又 贈豫章尼黃心大師,62.摸魚兒,63、64.又 壽覺非居士二首,65.又 壽傅樞閣中李夫人,66.洞仙歌·鶴林賦梅,67.滿庭芳·和陳隱芝韻,68.又 修煉,69.瑤臺月,70.永遇樂,71.又 寄鶴林靖,72.好事近·贈趙制機,73.桂枝香,74、75.南鄉(xiāng)子·愛閣賦別二首,76.霜天曉角·綠凈堂,77.賀新郎,78.又 雪,79.又 詠牡丹,80.又 紫元席上作,81.又 肇慶府送談金華、張月窗,82.又 再送前人,83.又 檃括菊花新,84.又 羅浮作,85.又 賀胡大卿生日,86、87、88.又 送趙師之江州三首,89.又 西湖作呈章判鎮(zhèn)、留知縣,90.又 贈紫元,91.又 別鶴林,92.又 游西湖,93.又 賦西峰,94、95.又 詠雪二首,96.又 懷仙樓,97.柳梢青·海棠,98.又 寄鶴林,99.又 送溫守王侍郎歸三山,100.一剪梅·贈紫云友,101.虞美人,102.阮郎歸·舟行即事,103.酹江月,104.又 詠梅,105.又 次韻東坡賦別,106.又 羅浮賦別,107.又 送周舜美,108.又 春日,109.又 武昌懷古,110.又 西湖,111.又 東日(冬至)與胡胎仙,112.促拍滿路花·和純陽韻,113.行香子·題羅浮,114.八六子·戲改秦少游詞,115.漢宮春·次韻李漢老詠梅,116、117、118.卜算子·景泰山次韻東坡三首,119、120.鷓鴣天二首,121.又 燈夕天谷席上作,122.蝶戀花·題愛閣,123.楊柳枝,124.戀奴嬌·詠雪。
《玉蟾先生詩余》,一卷、續(xù)一卷,宋葛長庚撰,刻本,歸安朱孝臧(1857~1931)輯,民國6年(1917)刻本,《彊村叢書》一百一十九種,二百二十六卷,11行,21字,黑口,左右雙邊,北京國家圖書館古籍部善本室藏;另外,北京國家圖書館古籍館及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還藏有民國11年(1922)刻本(《彊村叢書》本);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0年曾重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也出版有朱孝臧點校編撰《彊村叢書》附遺書(全十冊),臺灣出版的《叢書集成續(xù)編》第207冊也收有《玉蟾先生詩余》?!队耋赶壬娪唷肪硪皇杖氚子耋冈娫~124首,續(xù)卷收入11首,共計收入白玉蟾詞135首。
此外,據(jù)福建地方志等史料記載,坊間尚有《海瓊集摘稿》、《海瓊詞》二卷流行。
今人唐圭璋編《全宋詞》,1940年商務(wù)印書館初版于長沙,后經(jīng)作者增補和修訂,1965年在中華書局出版,匯集有宋一代詞作,全書入詞人1330余家,詞作19900余首,殘篇530余首。其中卷四收錄葛長庚詞135首,存目詞5首。唐圭璋先生所編的《全宋詞》出版以來,深受廣大讀者喜愛,陸續(xù)再版重印,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唐先生是全宋詞收集整理??狈矫娴拇蠹遥欢捎凇度卧~》所收錄的葛長庚詞,底本主要是依據(jù)《彊村叢書》本《玉蟾先生詩余》,因此還存在一些遺漏,例如漏《喜遷鶯·鶴林靖偶作》;最新出版的《全宋詞》所收白玉蟾詞也還存在一些誤植瑕疵,例如,卷四《又送王侍郎帥三山》[5]和《又送溫守王侍郎帥三山》[6]兩首中的“帥”均當(dāng)為“歸”,三山乃福州之別稱。
明萬歷甲午《瓊琯白真人集》,不分卷,《重刊道藏輯要》婁集,巴蜀書社縮印本第6冊影印,《藏外道書》第5冊,巴蜀書社1994年影印,本書簡稱甲本。
清同治戊辰(1868)重鐫《白真人集》,十卷本(原八卷本,新增二卷),福建師范大學(xué)圖書館古籍部等單位多有收藏,筆者也獲得原書影印件,今人編輯的《道藏精華》第十集之二、《道書集成》第42冊影印,本書簡稱乙本。
今人朱逸輝、王君偉、陳多余、朱逸勇校注的《白玉蟾全集》,海南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本書簡稱丙本。
周偉民、唐玲玲、安華濤點校的《白玉蟾集》上下冊,海南先賢詩文叢刊,海南出版社2006年出版,本書簡稱丁本。
海南出版社先后出版的兩種校注本由于校注者并非道教研究的專業(yè)人員,缺乏必要的宗教知識特別是道教歷史和道教典籍知識,其校注過程中也存在不少舛訛之處。尚有不少失收、未收白玉蟾文獻。存在文字和文獻兩個方面的諸多缺憾。其中丙本存在的有關(guān)詩詞方面的問題也有不少,例如:
卷二《習(xí)劍》“逸入習(xí)劍得其訣”[7],“逸入”當(dāng)為“逸人”[8]。
卷二《甲申閏月五日聞嘉定皇帝升遐》“無任水肝玉膽摧”[9]“水”當(dāng)為“冰”之誤[10]。
卷二詩《玉壺睡起》“白云深處學(xué)陳搏”[11]陳搏當(dāng)為陳摶之誤。
卷二《題岳祠》誤作《題岳詞》[12]。
卷二《贈周龐齋居士》“晉鄭思邈七十七,方與葛洪一相識?!?sup>[13]邈當(dāng)為遠(yuǎn)[14],鄭思遠(yuǎn)為葛洪師傅。
卷二《荷風(fēng)薦涼屷,于御風(fēng)臺者,六因賦古意(此處標(biāo)點欠妥,當(dāng)為:于御風(fēng)臺者六,因賦古意),示諸同我者》[15]:“黃錯六點星,飛墜天南方。”黃錯應(yīng)為黃昏;“愿言六人者,駕月寶帝旁?!睂殤?yīng)為賓[16]。
卷二《西湖大醉走筆百韻》“海獄靡不周”[17]之“獄”乃“岳”之誤;“東游衡盧顛”之“盧”乃“廬”之誤[18]。
卷二《題三山天慶觀三首》“紫瓊飛清都,翠云護疑闕”[19]之“疑闕”為“絳闕”之誤。[20]
卷二《琵琶行》“手撫琵琶意鳴邑”[21]之邑應(yīng)為唈;“孤舟婺歸豈不泣”之“歸”應(yīng)為“婦”[22]。
卷二《隆真堂》[23]“隆”當(dāng)為“降”之誤。
卷四《閩清縣治祈雨文字》“聞本靖亦閔雨詣獄祠”[24]之“獄”當(dāng)為“岳”之誤[25]。
卷四《云游歌》“誤著這般滋味苦”[26]之“誤著”當(dāng)為“說著”之誤。
卷四《許旌陽贊》“魯傅譫母煉丹訣,夜夜西山采明月”[27]之“魯傅”為“曾傳”之誤[28]。
卷四《水調(diào)歌頭》七“何必修精連氣”[29],“連”當(dāng)為煉;卷三詩《題天慶觀》“買得羅江一葉舟”[30],此詩出自《海瓊白真人語錄》卷一,羅江當(dāng)為螺江之誤植,位于福建省福州城西25華里。白玉蟾《盱(誤植為旴)江舟中聯(lián)句》“秋聲歸欵款乃,云影映婆娑。”[31]款乃衍字。卷二《送張?zhí)鞄煛?sup>[32]也有誤,宋代對龍虎山張道陵后裔僅稱先生、真人,并無天師封號。卷四《八六子·處改秦少游詞》[33],此詞牌名“處”當(dāng)為“戲”[34]之誤。
卷四《登夕天谷席上作》之“登”[35],當(dāng)為“燈”之誤,應(yīng)為《燈夕天谷席上作》[36]。
卷四《賀新郎·送趙師之江州》“合皂山前梧桐雨”之“合皂山”[37],當(dāng)為道教符箓派三山之一“閤皂山”,在江西清江縣(今屬樟樹市)東南端。因山形似、色如皂而得名。
卷四《金液大還丹賦》,云:“身本欲槁,心灰已寒?!?sup>[38]“身本”為“身木”之誤[39]。
卷四《天臺山賦》,“寶金庭之洞天”[40],“寶”乃“實”之誤[41]。
卷五《雷府奏士議勛丹章》[42],“士”當(dāng)為“事”[43]。
卷五《盱江舟中聯(lián)句》(嘉定癸未仲秋之朔偕黃天谷道盱而渝舟中聯(lián)句),其中“盱江”校注本誤作“旴江”,“道盱”誤作“道時”[44]。
卷五《喜無憂求偈》“偈”誤作“偶”[45],目錄亦錯為“偶”。
卷六《海瓊白真君語錄》文中“耜問(彭耜向白玉蟾問道)”均誤作“相問”[46]。
卷六《木郎祈雨咒》首句“乾日瑤輝玉池東”之“日”[47],《武夷集》及《道法會元》卷八十七均為“晶”,校注本《白玉蟾全集》誤植。
卷七《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jīng)》注“海南瓊館子白玉蟾分章正誤”[48],“館”當(dāng)為“管”之誤;文中“馬自然云:……自有黃婆匹酸伊”[49],“酸”當(dāng)為“配”之誤[50]。
卷七《九天應(yīng)元雷聲普化天尊說玉樞寶經(jīng)集》“雷法有七十二價”,當(dāng)為階之誤[51]。
卷七《九天應(yīng)元雷聲普化天尊說玉樞寶經(jīng)集》注之“雷者,乃天命也?!?sup>[52]此處“天命”當(dāng)為“天令”之誤;“解隱釋與也”[53]之“與”當(dāng)為“奧”之誤。
卷十一《白玉蟾傳略》錄自董天工《武夷山志》卷十八,其中“一生伏氣餐霞。”[54]伏當(dāng)為服,校注本誤植。
校注本出現(xiàn)的文字誤植現(xiàn)象比比皆是,又如,白玉蟾有一首詩《吊劉心月》,校注本就有四處,“徒棹(校注本誤作掉)龍舟何處尋,何不辦(校注本誤作辯)取屈原生前一枝楫大吳江頭伍侯廟?!ㄐW⒈菊`作水)魂雪魄不可招?!涫挱偅ㄐW⒈菊`作璚)俱水亡……”[55]
除了文字誤植外,尚有脫字問題,如:
卷二《薄暮抵懶翁齋至醉遲明有詩以控感懷》校注本遺漏標(biāo)題“酕”二字[56],應(yīng)為“薄暮抵懶翁齋酕至醉遲明有詩以控感懷”[57]。
卷二《楓葉辭》“云外飄呼莫回”[58]遺漏“飄”,當(dāng)為“云外飄飄呼莫回”[59]。
丙本還存在重復(fù)收錄詩文問題。例如卷二第255頁《奏章歸》與同卷第269頁《步虛》只是詩名不同,實為同一首,校注者未作說明,重復(fù)收錄;卷二第260頁所收《山中》詩,在同卷第285頁又收錄;卷四第460頁《滿江紅·別鶴林》,第493又重復(fù),且校注本兩處詞的斷句有很大出入,前后頗不一致;卷二第253頁《題天慶觀》,卷六第678頁又重復(fù)收入?!栋子耋溉沸W⒈疚墨I收集重復(fù),雖然有些是原來底本問題,但是作為今天的整理者,在進行校注標(biāo)點時,理應(yīng)注明或者剔除。
此外,某些注釋欠妥,例如卷三《龍虎山祈雨早行有作》:“兩三條電復(fù)無雨,六七點星微上云。鞭起臥龍我騎去,揮戈叱問五雷君?!毙W⒈緦υ娔┪謇拙髁诉@樣的注解:“《嚴(yán)州府志》:‘錢九五,淳安人,居蜀阜,幼習(xí)五雷天心正法??h苦旱,尹俾令祈雨,應(yīng)禱而降?!渲形謇拙?,即指錢九五?!?sup>[60]道教雷法中五雷指金、木、水、火、土五雷,五雷君并非特指某一人,此訛誤乃因校注者缺乏道教知識所致。同樣由于缺乏道教知識背景,校注本在卷五《題張紫陽薛紫賢真人像》也出現(xiàn)注解失誤。其中一句“張于難中感杏林石泰之德”,校注本校注為:“張于難中感杏林石泰之德”(原文如此)[61],校注本這里的排版錯誤姑且不說,主要是將杏林注解為三國時期的道醫(yī)董奉在廬山為人治病以植杏樹為報的典故,實有不妥。杏林一詞雖然點出道教醫(yī)家董奉[62],但此處“杏林”乃南宗二祖石泰的道號。卷十一附錄《瓊山縣志》“玉蟾往來羅浮、武夷、龍虎、天臺、金華(在今浙江?。?、九曲諸山?!碧炫_即浙江天臺山,校注本誤注為天臺山在今湖南省[63]。
現(xiàn)存白玉蟾文集中有一些詩詞篇名雖然不同,但是內(nèi)容卻一樣,存在重復(fù)收錄問題。典型的例子如《題天慶觀三首》,此三首雜入道藏本《海瓊白真人語錄》卷一,題作“神霄吟三絕”,個別文字有出入,“泣蕊”作“濕蕊”,“夜煎”作“夜前”。乙本兩次重復(fù)收錄,一是卷三五言古,題作“題三山天慶觀三首”,二是卷九(新增)洞章末,題“神霄吟三章”,乃是同治年間據(jù)道藏本新增時未察所致。今人兩種校注本和點校本(丙本和丁本)也未察,均重復(fù)收錄,更遑論辨析。又如,白玉蟾七言古詩《初至梧州》,丁本卷四收錄,然而點校者又在“補遺”部分亦刊此首,標(biāo)題作“初至桐州”,其實是同一首詩詞,點校者未察,重復(fù)收錄。丁本所錄白玉蟾墨寶《奉題仙廬峰六詠》貼,僅錄前三詠,脫漏聽鶴臺、宣詔石、整衣壇三詠。丁本“補遺”所收錄的《至真歌》,分明表明是海蟾帝君著,然點校者不察,也誤收。
此外,丁本也存在一些文字誤植,例如卷三《龍虎賦》“以包囊眾石”,“眾”丁本點校者誤植為“泉”,茲不一一枚舉。
白玉蟾所作詩詞數(shù)量可觀,由于歷代輾轉(zhuǎn)刊刻,一些詩詞篇名、調(diào)名有異,在編入白玉蟾《上清集》、《武夷集》和《玉隆集》諸文集中還發(fā)生嚴(yán)重的錯亂,有些詩詞甚至被誤認(rèn)是他人作品。例如,《水調(diào)歌頭·詠茶》云:
二月一番雨,昨夜一聲雷。
槍旗爭展,建溪春色占先魁。
采取枝頭雀舌,帶露和煙搗碎,煉作紫金堆。
碾破香無限,飛起綠塵埃。
汲新泉,烹活火,試將來。
放下兔毫甌子,滋味舌頭回。
喚醒青州從事,戰(zhàn)退睡魔百萬,夢不到陽臺。
兩腋清風(fēng)起,我欲上蓬萊。
此首《正統(tǒng)道藏》本《修真十書》雜入白玉蟾《上清集》,其實,此詩描寫詠茶地點乃福建武夷山建溪,當(dāng)入白玉蟾另一本文集《武夷集》。而后人又有誤認(rèn)為是蘇軾詞[64],以訛傳訛。近來還有人以所謂《中國茶葉大辭典》收入此首冠名蘇軾之名,進而“言辭鑿鑿”撰文攻擊白玉蟾為“史上最牛的北苑茶詩‘抄襲大師’”。一些不明原委的讀者,也在網(wǎng)絡(luò)上發(fā)帖轉(zhuǎn)載,極力貶低白玉蟾詩才。因此,對現(xiàn)存?zhèn)魇赖母鞣N版本的白玉蟾詩詞進行考辨就顯得十分必要。
本詩詞集即以乙本所收白玉蟾詩詞為底本,參照甲本詩詞內(nèi)容,與《葛白叟詩集》、《海瓊摘稿》、《海瓊子詞》所收內(nèi)容相互補充,對比???,考訂出處和文字,廣泛匯集現(xiàn)存《道藏》、《藏外道書》、《中華續(xù)道藏》和地方志史料文獻中散佚的白玉蟾詩詞105首,乃是目前收集白玉蟾詩詞篇目最全之本。
各卷篇數(shù)計有,卷一104首(詩四言2首,五言古91首,6言11首),卷二136首(六言古136首),卷三34首(五言律34首),卷四218首(七言律213首,五言排律2首,七言排律3首),卷五136首(五言絕132首,六言絕4首),卷六424首(七言絕424首),卷七20首(聯(lián)句20首),卷八8篇(賦8篇),卷九9首(銘5首,頌4首),卷十71首(贊71首),卷十一詞142首(詩余142首),卷十二110首(散佚詩詞輯補110首),共計收錄白玉蟾詩詞1412首。
卷末附載白玉蟾方外之友唱酬詩詞18首。
[1] 《海瓊白真人全集》卷六《贈詩仙》,《道藏精華》第十集之二,自由出版社,第832頁。
[2] 參見蓋建民著《道教金丹派南宗考論——道派、歷史文獻與思想綜合研究》,社會科學(xué)文獻出版社,2013。
[3] 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編《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藏古籍善本書目》記載:“潘是仁刻本(存十九種北宋九家:林逋、唐庚、米芾、蔡襄、王十朋、葛長庚、陳師道、趙抃、裘萬頃。南宋八家:曾幾、陳與義、陸游、戴復(fù)古、翁卷、趙師秀、徐照、徐璣。元末二家:龍從云、鄭允端)”將葛長庚歸于北宋之列,殆誤。見《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藏古籍善本書目》,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第364頁。
[4] 唐胄:《海瓊摘稿序》,《海瓊摘稿》,明嘉靖十二年刻本,北京國家圖書館古籍部善本室藏。
[5] 唐圭璋編《全宋詞》卷四,中華書局,1965年版,2011年第9次印刷,第2562頁。
[6] 唐圭璋編《全宋詞》卷四,中華書局,1965年版,2011年第9次印刷,第2582頁。
[7] 《白玉蟾全集》卷二,海南出版社,2004,校注本,第213頁。
[8] 《白玉蟾全集》卷四,《道藏精華》第十集之二,第512頁。
[9] 《白玉蟾全集》卷二,海南出版社,2004,校注本,第254頁。
[10] 《白玉蟾全集》卷五,《道藏精華》第十集之二,第664頁。
[11] 《白玉蟾全集》卷二,海南出版社,2004,校注本,第259頁。
[12] 《白玉蟾全集》卷二,海南出版社,2004,校注本,第254頁。
[13] 《白玉蟾全集》卷二,海南出版社,2004,校注本,第236頁。
[14] 《白玉蟾全集》卷四《贈周龐齋居士》,乙本,第587頁。
[15] 《白玉蟾全集》卷二,海南出版社,2004,校注本,第145頁。
[16] 《白玉蟾全集》卷三,《道藏精華》第十集之二,第490頁。
[17] 《白玉蟾全集》卷二,海南出版社,2004,校注本,第134頁。
[18] 《白玉蟾全集》卷三,《道藏精華》第十集之二,第473頁。
[19] 《白玉蟾全集》卷二,海南出版社,2004,校注本,第144頁。
[20] 《白玉蟾全集》卷三,《道藏精華》第十集之二,第489頁。
[21] 《白玉蟾全集》卷二,海南出版社,2004,校注本,第229頁。
[22] 《白玉蟾全集》卷四,《道藏精華》第十集之二,第568頁。
[23] 《白玉蟾全集》卷二,海南出版社,2004,校注本,第247頁。
[24] 《白玉蟾全集》卷四,海南出版社,2004,校注本,第233頁。
[25] 《白玉蟾全集》卷四,《道藏精華》第十集之二,第580頁。
[26] 《白玉蟾全集》卷四,海南出版社,2004,校注本,第410頁。
[27] 《白玉蟾全集》卷四,海南出版社,2004,校注本,第554頁。
[28] 《白玉蟾全集》卷七,《道藏精華》第十集之二,第985頁。
[29] 《白玉蟾全集》卷四,海南出版社,2004,校注本,第439頁。
[30] 《白玉蟾全集》卷二,海南出版社,2004,校注本,第253頁。
[31] 《白玉蟾全集》卷五,海南出版社,2004,校注本,第567頁。
[32] 《修真十書武夷集》卷五十作《送張大師》,《道藏》第4冊,第816頁;《瓊管(琯)白真人集》,《藏外道書》第5冊,第59頁。海南出版社,2004,校注本誤作《送張?zhí)鞄煛?,《白玉蟾全集》卷二,海南出版社?004,校注本,第250頁。
[33] 《白玉蟾全集》卷二,海南出版社,2004,校注本,第484頁。
[34] 《白玉蟾全集》卷八,《道藏精華》第十集之二,第1131頁。
[35] 《白玉蟾全集》卷四,海南出版社,2004,校注本,第522頁。
[36] 《白玉蟾全集》卷八,《道藏精華》第十集之二,第1135頁。
[37] 《白玉蟾全集》卷四,海南出版社,2004,校注本,第506頁。
[38] 《白玉蟾全集》卷四,海南出版社,2004,校注本,第524頁。
[39] 《金液大還丹賦》,《海瓊傳道集》,《道藏》第33冊,第146頁。
[40] 《白玉蟾全集》卷四,海南出版社,2004,校注本,第538頁。
[41] 《海瓊白真人全集》卷三,《道藏精華》第十集之二,第431頁。
[42] 《白玉蟾全集》卷五,海南出版社,2004,校注本,第627頁。
[43] 《修真十書武夷集》卷四十七,《道藏》第4冊,第808頁。
[44] 《白玉蟾全集》卷五,海南出版社,2004,校注本,第567頁。
[45] 《白玉蟾全集》卷五,海南出版社,2004,校注本,第614頁。
[46] 《白玉蟾全集》卷六,海南出版社,2004,校注本,第647~653頁。
[47] 《白玉蟾全集》卷六,海南出版社,2004,校注本,第707頁。
[48] 《白玉蟾全集》卷七,海南出版社,2004,校注本,第731頁。
[49] 《白玉蟾全集》,海南出版社,2004,校注本,第740頁。
[50]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jīng)注》,《道藏》第17冊,第172頁。
[51] 《九天應(yīng)元雷聲普化天尊說玉樞寶經(jīng)集注》,《道藏》第 2冊,第570頁;海南出版社,2004,校注本,第714頁。
[52] 《白玉蟾全集》卷七,海南出版社,2004,校注本,第713頁。
[53] 《白玉蟾全集》卷七,海南出版社,2004,校注本,第713頁。
[54] 《白玉蟾全集》卷十一,海南出版社,2004,校注本,第938頁。
[55] 《修真十書武夷集》卷五十一,《道藏》第4冊,第819~820頁。
[56] 《白玉蟾全集》卷二,海南出版社,2004,校注本,第241頁。
[57] 《瓊管(琯)白真人集》,《藏外道書》第5冊,第55頁。
[58] 《白玉蟾全集》卷二,海南出版社,2004,校注本,第209頁。
[59] 《白玉蟾全集》卷四,《道藏精華》第十集之二,第505頁。
[60] 《白玉蟾全集》卷三,海南出版社,2004,校注本,第328頁。
[61] 《白玉蟾全集》卷五,海南出版社,2004,校注本,第596頁。
[62] 參見蓋建民著《道教醫(yī)學(xué)》,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第391~392頁。
[63] 《白玉蟾全集》卷十一,海南出版社,2004,校注本,第938頁。
[64] 唐圭璋編《全宋詞》卷四有一案語:“此首廣群芳譜卷二十一誤作蘇軾詞”,中華書局,1965,第156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