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賊退示官吏

唐詩三百首(精) 作者:(清)蘅塘退士(編選)編; 張忠綱 注


賊退示官吏

癸卯歲[1],西原賊入道州,焚燒殺掠,幾盡而去。明年,賊又攻永破郡[2],不犯此州邊鄙而退[3]。豈力能制敵歟?蓋蒙其傷憐而已。諸使何為忍苦征斂[4]?故作詩一篇,以示官吏。

昔年逢太平[5],山林二十年[6]。泉源在庭戶,洞壑當(dāng)門前[7]。井稅有常期[8],日晏猶得眠[9]。忽然遭世變[10],數(shù)歲親戎旃[11]。今來典斯郡[12],山夷又紛然[13]。城小賊不屠,人貧傷可憐。是以陷鄰境,此州獨見全。使臣將王命[14],豈不如賊焉?今被征斂者[15],迫之如火煎。誰能絕人命[16],以作時世賢[17]。思欲委符節(jié)[18],引竿自刺船[19]。將家就魚麥[20],歸老江湖邊[21]

【題解】

代宗廣德元年(763)十二月,西原蠻(居今廣西境內(nèi))攻陷道州(今湖南道縣),據(jù)城五十余日而去。第二年五月,元結(jié)任道州刺史。七月,西原蠻又攻永州(今屬湖南),陷邵州(今湖南邵陽)。道州與永、邵鄰境,西原蠻卻不犯境而去,是因為傷憐道州州小民貧。而官府“諸使征求符牒二百余封”(元結(jié)《舂陵行》序),限期催繳賦稅,橫征暴斂,有增無已。元結(jié)有感于此,遂作此詩。賊,是對西原蠻的誣稱。官吏,即指橫征暴斂的官府“諸使”。

【評析】

這首詩以質(zhì)樸平直的語言,憐民如子的心情,將今與昔對比、“官”與“賊”對比,抒發(fā)了作者憤世憂時的仁者情懷。昔日,太平盛世;如今,世亂民貧。民貧緣于誅求征斂?!百\”猶城小不屠,傷憐人貧,不犯境而去;“官”卻橫征暴斂,迫如火煎,不管百姓死活?!笆钩紝⑼趺?,豈不如賊焉”二句,乃全詩畫龍點睛之筆,兩相對照,反問有力。正因“官”不如“賊”,所以作者不愿同流合污,為虎作倀,思欲棄官歸隱。這在封建社會是十分難能可貴的,難怪同此懷抱的詩圣杜甫讀后感慨深沉地說:“覽道州元使君結(jié)《舂陵行》兼《賊退后示官吏作》二首,志之曰:當(dāng)天子分憂之地,效漢朝良吏之目。今盜賊未息,知民疾苦,得結(jié)輩十?dāng)?shù)公,落落然參錯天下為邦伯,萬物吐氣,天下小安,可待矣!不意復(fù)見比興體制、微婉頓挫之詞?!辈⑹①澰唬骸皟烧聦η镌拢蛔仲扇A星!”(《同元使君舂陵行并序》)施補華評曰:“詩忌拙直,然如元次山《舂陵行》、《賊退示官吏》諸詩,愈拙直愈可愛,蓋以仁心結(jié)為真氣,發(fā)為憤詞,字字悲痛,《小雅》之哀音也?!保ā秿s傭說詩》)

【注釋】

[1]癸卯歲:即代宗廣德元年(763)。

[2]永:永州??ぃ阂蛔鳌吧邸保?,即邵州。

[3]邊鄙:邊境。

[4]諸使:指征斂賦稅的各種官吏。

[5]昔年:指安史之亂前開元、天寶時的太平盛世。

[6]山林:指隱居。

[7]“泉源”二句:謂隱居之地面山臨水。作者《述居》云:“天寶庚寅(九載,750),元子得商余之山,山東有谷曰余中,谷東有山曰少余?!薄叭獤|南合肥溪,溪源在少余山下,溪流出谷,與潨水合匯于滍。將成所居,故人李才聞而來會”,“故相與占山泉,辟榛莽,依山腹,近泉源,始為亭廡,始作堂宇,因而習(xí)靜適,自保閑”。

[8]井稅:指田賦、賦稅。古代行井田制,分田為井,中為公田,周圍八家共養(yǎng)公田,故后稱田賦為井稅。有常期:有一定的限度。

[9]晏:晚。

[10]世變:指安史之亂。

[11]戎旃(zhān):軍旗。親戎旃:指親身參加軍旅生活。元結(jié)乾元二年(759)任山南東道節(jié)度判官,招募唐、鄧、汝、蔡等州義軍,降賊五千;又守險泌陽,抗擊史思明叛軍,全十五城;后又任荊南節(jié)度判官,坐鎮(zhèn)九江,直至寶應(yīng)元年(762)辭官歸養(yǎng)?!皵?shù)年親戎旃”指此。

[12]典:主管。斯郡:指道州。

[13]山夷:指西原蠻。紛然:騷擾。

[14]使臣:指朝廷派來催征賦稅的官吏。將王命:奉朝廷命令。

[15]被:一作“彼”,是。彼:那些。征斂者:即指“使臣”。

[16]誰能:怎能,豈能。絕:棄絕。絕人命:謂不管百姓死活。

[17]時世:當(dāng)代。時世賢:乃諷語,對上(皇帝)為“時世賢”,對下(百姓)則虎狼吏。

[18]委:舍棄。符節(jié):古代朝廷使臣或外官所持的憑證,唐刺史亦持節(jié),元結(jié)《舂陵行》云:“安人天子命,符節(jié)我所持?!?/p>

[19]竿:竹篙。刺船:撐船。二句謂棄官歸隱。

[20]將家:攜帶全家。就:從事。魚麥:指耕釣。

[21]歸老:歸隱終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