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地點,天上人間
西漢,閬中、長安、洛陽
落下閎成長的時間,在中國的西漢時期。生前他去過的地方有巴郡閬中、京城長安、大城洛陽,最后隱居閬中。少年和青年時代,他大部分時間在巴郡閬中“仰望星空”。落下閎在故鄉(xiāng)閬中學習,經(jīng)過數(shù)十年的“觀天測地”,又學會了天文歷算,終于達到“通天徹地”的水平,逐漸形成了“渾天”的宇宙圖像,懂得了如何“運算轉歷”。壯年時代,在閬中人譙隆的推薦下,他跋山涉水,輾轉千里到了京城長安,參加改革《顓頊歷》,研制《太初歷》,他的天文歷算的才華有了用武之地。落下閎同鄧平、唐都合作制定的《太初歷》,經(jīng)過了三個地方的實際天象觀測,據(jù)說落下閎被派到洛陽實際檢驗他們的方案。最后,落下閎等人的方案最優(yōu),終于為漢武帝采納。漢武帝授予落下閎“侍中”(顧問),他辭而未受,回到閬中隱居。
漢武大帝,真誠求賢
漢武帝時期,取得一系列歷史成就。派張騫出使西域,開拓了從長安到達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將中國的商品和文化傳播到世界;經(jīng)濟上,漢武帝采納桑弘羊的主張,由政府直接經(jīng)營運輸和貿(mào)易;軍事上任用衛(wèi)青、霍去病為大將,解除了匈奴的威脅;統(tǒng)一今兩廣一帶,對全國廣大百姓宣揚儒道以示政府的懷柔,對政府內(nèi)部又施以嚴酷刑法來制約大臣。由此奠定了中國封建大一統(tǒng)的政治格局。
漢武帝采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糾正了秦始皇極端的“焚書坑儒”的錯誤政策,平衡了儒學與道學的關系,為儒學教育在中國古代的特殊地位鋪平了道路。隨后,漢武帝在長安創(chuàng)立專門進行儒學教育的最高學府——“太學”。漢武帝時期,漢朝諸子百家的思想都得到了發(fā)展。在宣揚儒學的同時,漢武帝亦采用法規(guī)和刑法來鞏固政府權威和皇權地位,采用內(nèi)法外儒的管理體制。
漢武帝善于培養(yǎng)人才和選拔人才。漢武帝創(chuàng)建鄉(xiāng)學,設立太學,建立舉賢制度,形成了中國獨特的文官制度。漢武帝的用人標準是唯才是舉,在位期間曾于元光元年(前134年)及元封五年(前106年)兩次頒布求賢詔。
漢景帝后元元年(前143年),文翁為蜀郡守,在成都興辦學校,后來得到漢景帝和漢武帝兩位皇帝的贊揚。《漢書·循吏傳》較為完整地記載了“文翁興學”的歷史:
文翁,廬江舒人也。少好學,通《春秋》,以郡縣吏察舉。景帝末,為蜀郡守,仁愛好教化。見蜀地僻陋有蠻夷風,文翁欲誘進之,乃選郡縣小吏開敏有才者張叔等十余人親自飭厲,遣詣京師,受業(yè)博士,或學律令。減省少府用度,買刀布蜀物,赍計吏以遺博士。數(shù)歲,蜀生皆成就還歸,文翁以為右職,用次察舉,官有至郡守刺史者。
又修起學官于成都市中,招下縣子弟以為學官弟子,為除更徭,高者以補郡縣吏,次為孝悌、力田。常選學官童子,使在便坐受事。每出行縣,益從學官諸生明經(jīng)飭行者與俱,使傳教令,出入閨閣??h邑吏民見而榮之,數(shù)年,爭欲為學官弟子,富人至出錢以求之。由是大化,蜀地學于京師者比齊魯焉。至武帝時,乃令天下郡國皆立學校官,自文翁為之始云。
文翁終于蜀,吏民為立祠堂,歲時祭祀不絕。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文翁辦學”啟發(fā)了漢武帝,在元朔五年(前124年)漢武帝開始在京城長安“興辦太學”,實為我國興辦公立大學的開始。漢武帝為五經(jīng)博士置弟子五十人。時孔國安為博士,傳授孔氏所藏《古文尚書》。地方郡國可按一定條件選送一些人,受業(yè)如弟子。經(jīng)考試,能通一藝以上,可作官吏,諸子百家,皆有發(fā)展機遇。
漢武帝時代,大力提倡興辦學校。先肯定和推廣文翁在地方興辦公立學校的舉措,進而在京城長安“興辦太學”,這是高水平的大學。漢武帝時代,人才輩出,成就巨大。班固說:“漢之得人,于此為盛!”這種現(xiàn)象是漢武帝求賢若渴、辦學有力、用才有方的結果。
漢武帝在歷史上首先使用“年號”,先后有:年號1——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年號2——太初、天漢、太始、征和;年號3——后元。使用“年號”類似于“六年計劃”或“四年計劃”,即表明幾年之內(nèi)要做好一兩件大事。
實際上,年號1,均是六年的“政治經(jīng)濟規(guī)劃”;年號2,均是四年的“政治經(jīng)濟規(guī)劃”。漢武帝非常具有社會使命感。年號“太初”,表明漢武帝改革《顓頊歷》為《太初歷》,取得成功,并在全國實施。
漢武帝是一位有著雄才大略的帝王。他繼承了高祖、文帝、景帝治國用才的方法,親自頒詔督促選拔人才做官或為將,用人之所長,不拘一格?!稘h書·武帝紀》中《武帝求茂才異等詔》就是武帝破格取用人才的詔令。詔令全文:
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負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駕之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
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異等,可為將相及使絕國者。
這是在采納董仲舒的建議后,建立起的求取茂才的察舉制度。眾所周知,皇后衛(wèi)子夫是從奴婢中選拔出來的。衛(wèi)青、霍去病分別是從奴仆和奴產(chǎn)子中選拔出來的。而丞相公孫弘、御史大夫兒寬,以及嚴助、朱買臣等人都是從貧苦平民中選拔上來的;御史大夫張湯、杜周和廷尉趙禹則是從小吏中選拔出來的。
征和四年(前89年),漢武帝向天下公開發(fā)布詔告,懺悔自己窮兵黷武給百姓造成了痛苦,表白自己內(nèi)心的悔意。這一份著名的《輪臺罪己詔》,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份帝王罪己詔。漢武帝實為中國歷史上難得的有為之君。
漢武帝的人才觀與落下閎成為杰出天文學家直接相關。落下閎遇上了漢武帝,實為大幸。漢武帝發(fā)現(xiàn)《顓頊歷》用了很久,已經(jīng)明顯不合天象了,于是堅持要改革歷法。當時,朝廷里也有“反對派”,堅持“歷法天定”“上有神仙”“下有祖?zhèn)鳌保鹊?,抵制改革歷法。漢武帝在改革歷法方面,認為歷法必須“合符天象”。這種科學觀點,體現(xiàn)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京城里的天文歷算家們,對于改革歷法心中無數(shù),沒有形成真正符合實際的“新宇宙觀”。古六歷,特別是還在使用的《顓頊歷》,只有幾步簡單的運算。要制定新的歷法,宮廷內(nèi)的歷法官員坦率承認:不會計算。這時,生長在巴郡閬中的落下閎,得天獨厚,不僅認識到《顓頊歷》的問題所在——是“蓋天說”自身的問題;而且,通過長期天文觀測,已經(jīng)形成了“渾天說”的圖像;同時,掌握了創(chuàng)制新歷法的數(shù)學算法。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就是只等有人推薦,讓漢武帝發(fā)現(xiàn)落下閎,給予重用!
福地洞天,仙境閬苑
從閬中城往西北走去,有雄威之劍閣;從閬中城往東南而下,江水環(huán)繞半圈,風光無限。
歷經(jīng)兩千多年,社會變遷很大。根據(jù)現(xiàn)存的歷史遺跡看,落下閎少年時代住在老家落陽山下的落陽旮,他常常到高陽山上觀測天象。他的家庭教育為他終身從事天文歷算打好了基礎。但是,他求學的地方就一定是閬中古城了。系統(tǒng)地接受易學、道學、儒學的教育,結識有共同志趣愛好的朋友,談天說地仰望天穹,這都為落下閎的創(chuàng)新打下更為堅實的基礎。
文翁興學之后,漢景帝和漢武帝“詔告天下”,要興辦學校,大力提倡發(fā)展教育,“巴、漢亦立文學”。這是非常有遠見的。巴郡的中心閬中也辦起學校。整個閬中城,文化興盛,成為落下閎成長的良好環(huán)境。正因為在閬中讀書,落下閎才可能認識譙隆,譙隆也知道了落下閎精于天文歷算。
落陽山位于閬中城西,“有路通秦”,這就是閬中到劍門關的“閬劍驛道”。在落陽山里有“落埡廟驛道”,這里是從閬中到劍閣的捷徑。從炭口河到落埡廟驛道一共有三百六十五級石梯,一年365天,故有“年梯”之稱。這里的地面驛道都與天文的數(shù)字聯(lián)系起來,由此可見,在當?shù)兀煳闹R已相當普及。落下閎還在家鄉(xiāng)閬中的盤龍山建立了我國最早的民間觀星臺。
落下閎成長的地方閬中,古稱“瑯嬛福地”“洞天福地”,又稱“閬苑仙境”,山清水秀,人杰地靈。歷朝歷代的著名文學家、科學家等,曾先后來到閬中。如唐代詩圣杜甫、數(shù)學家李淳風、風水大師袁天罡,宋代史學家司馬光、詩人陸游、文豪蘇軾等絡繹不絕到閬中觀光、定居。且看一看杜甫的兩首詩:
閬山歌
閬州城東靈山白,閬州城北玉臺碧。
松浮欲盡不盡云,江動將崩未崩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