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夏日晨間清涼,檐下讀《王維集》,那些句子著實可喜: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山中習(xí)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積雨輞川莊作》)
“輕陰閣小雨,深院晝慵開。坐看蒼苔色,欲上人衣來?!保ā稌隆罚?/p>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保ā督K南別業(yè)》)
南面青山乳嵐游走,遠處稻禾青碧連綿,忽然想起還欠著遠方友人李菁一篇短序,于是掩卷,泡茶,打開電腦。待到讀罷她一卷《向美而生》書稿,便不由得心馳迢迢,被其光影與文字間的美意所繚繞。
李菁生活之地,是在湘西。初識李菁,也是在湘西作家九妹的新書發(fā)布會上。湘西好地方,文氣盛,人情真,又有一股子的幽深與神秘在。那次聚會,鴻儒滿座,在我則多為初見,本性不善交游,便閑坐飲茶。見到李菁時,她一襲長裙,自帶文藝氣息;容貌姣好,開口聲音靈稚,這是直接的印象。朋友介紹說她原是高校教師,后來辭職,在一個古鎮(zhèn)悠然地過起自家日子??梢杂赂疫x擇自己想要的生活之人,我素來敬佩,由是更添了一分印象,這是匆匆的一面。
后關(guān)注到李菁,是因她常在朋友圈里曬出的照片。知道她寫得一手溫婉的文字之外,又拍得一手好照片。時下科技當(dāng)?shù)?,攝影之術(shù)幾乎已消弭任何門檻,人手一機,照片唾手可得。然因其得來容易,亦少有人以珍重之心對待。久而久之,拍照成為一個下意識的生理沖動;且拍照成癮,凡行旅、聚會、品飲、觀展,莫不一拍為快。鏡頭取代人眼,成為觀看途徑與方式,殊不知,當(dāng)透過屏幕或鏡頭觀看時,人與對象的距離已然發(fā)生根本改變。又因拍攝之便利,拍了刪,刪了拍,拍照之行為早已與藝術(shù)背道而馳。
由此觀看李菁的攝影,益加顯出難得。模特是認真的,拍攝者是鄭重的,構(gòu)圖是深思過的,意境是營造過的,且后期、配文,無一不是認真對待。因之,李菁的鏡頭下,都有一分獨到的美,那便是拍攝者自身的投射,即李菁自己精神世界對外部的觀照與載體。
李菁說,她初次舉起相機,是在2013年春。彼時起,她開始關(guān)注身邊美好事物,并用攝影的方式留取。這一本書,便是收錄她從初拿相機至今所創(chuàng)作的優(yōu)秀作品。在此書中,有許多美好的女子,有一些安穩(wěn)的愛情,有行旅途中遇見的人與事、光與影。這是作者對這些事物的觀察與注目。她心有所喜,按下快門。她對一朵花微笑,對一羽昆蟲行注目禮,這是平等心,是歡喜心。萬物有靈,你我同在一個時空相遇,便是機緣。在此書中,最動人者,莫過于她為自己父母所拍攝的照片。歲月流逝,而愛可以穿越時光,永遠呈現(xiàn)最美的模樣。
“那些看盡世間美景的人,定是比常人走了更多艱辛的路,且內(nèi)心存著愛力。一個生命擁有充滿熱愛的靈魂,她的內(nèi)在必定具備著熱愛的品質(zhì)?!比绱松鹾?,因熱愛而出發(fā)之人,必將行得更遠。
李菁是生活在美之中的,美便是她的雨水與空氣。她在此書中又寫到自己的愛情——“他是北京人,因為愛我,他愿意離開故鄉(xiāng)北京,陪我在湘西浦市古鎮(zhèn)安家生活;他是環(huán)球旅行家,獨自去過一百個國家,因為愛我,將不再獨自遠行,陪著我在僻靜美麗的湘西浦市古鎮(zhèn)一起打理‘遇見美宿’……”這是多好的事。愛美之人,萬物必以美報之。人與人的相遇,都是因了相同的氣韻與呼吸。這個用文字、光影來寫詩的女子,最終是把自己的生活,過成了一首詩。
中國古人,從來不把藝術(shù)與生活截然分開。他們在后花園里坐下,讀書,寫字,彈琴,聽曲;他們在草木間穿行,疊石,弄蒲,吟嘯,飲酒,這都是生活,又都是藝術(shù)。所有的這些生活細節(jié),哪怕是日常的勞作,不過只是他們整個藝術(shù)世界的一種外在形式而已。一個向美而生的人,他便是他,他的生活,便是他所有的亦是唯一的藝術(shù)。
在我看來,李菁的藝術(shù)與生活,亦是此種“美”的統(tǒng)一體。
愿她一路,愈行愈美。
周華誠
作家,獨立出版人
二〇一八年八月五日,杭州,稻米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