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亂時代:周幽王開啟了《朝代歌》里亂悠悠的五百年
“唐堯虞舜夏商周,春秋戰(zhàn)國亂悠悠。秦漢三國晉統(tǒng)一,南朝北朝是對頭。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庇忻摹冻琛?,把春秋戰(zhàn)國時代定性為“亂悠悠”時代。中華五千年歷史,第一個“大亂”時代就是“春秋戰(zhàn)國”時代,隨后還有“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五代十國”時期也是有名的大亂時代之一。
春秋戰(zhàn)國時代,禮樂崩壞,各國征戰(zhàn)不已,出現(xiàn)了春秋五霸、戰(zhàn)國七雄,最后由秦朝一掃六合,統(tǒng)一華夏。那個時期,周天子沒了公信力,君不像君;各諸侯國之間征戰(zhàn)相殘、諸侯內部兄弟反目、臣子殺君等現(xiàn)象比比皆是,而諸子百家則紛紛登上了歷史舞臺。
周幽王開啟春秋戰(zhàn)國時代
在春秋戰(zhàn)國之前,經歷了夏朝、商朝、西周。西周末期,周朝王權逐漸式微,之后進入東周即春秋戰(zhàn)國時代,要了解這個時代,首先離不開介紹一個人物,他就是周幽王。
周幽王名叫姬宮湦。在周幽王之前,雖然國內并不太平,但天下尊周天子為君,總算有統(tǒng)一秩序。周幽王是個典型的昏君,眾所周知的“烽火戲諸侯”,就是周幽王的杰作,他為了哄褒姒一笑,對諸侯們導演了一幕“狼來了”的鬧劇。褒姒倒是笑了,但諸侯們從此對周幽王失去了敬畏之心,他下達的命令成了戲言。并且,周幽王為了哄褒姒開心,立褒姒為后,立褒姒的兒子姬伯服為太子,廢了原來的太子姬宜臼,他這種倒行逆施的國策破壞了傳統(tǒng)的廢立規(guī)矩,導致了國丈申侯的反抗,致使申侯“引狼入室”,聯(lián)合犬戎進攻周朝首都鎬京,而諸侯因為周幽王失去公信力不來救,最終導致西周王朝滅亡。
周幽王死后,諸侯們擁立前太子姬宜臼為王,是為周平王。周平王為避犬戎之難,遷都洛邑。周平王繼位同時,諸侯虢公翰擁立周幽王之弟姬余臣為天子,史稱周攜王。兩位周天子各有擁立的諸侯。后來周攜王被支持周平王的晉文侯殺害,周王朝才再度重新統(tǒng)一。天下諸侯輕視周天子的時代開啟,有許多諸侯不來朝貢,春秋戰(zhàn)國時代到來了。
分封制的“分無可分”是兼并戰(zhàn)爭的“總禍根”
春秋戰(zhàn)國時代最鮮明的一個特點,就是兼并戰(zhàn)爭。東周開始的時候,天下有幾百個諸侯國,這些諸侯國有大有小,明面上尊奉周天子為君,實際上各自為政,分化成一個個小王國,除了朝貢以外,財政、軍事、稅收等幾乎都是獨立的。為什么一個大國,下面會有這么多小國呢?究其原因,這種“國中國”局面的出現(xiàn),很大程度上是由周王朝制度決定的。
周朝滅了商朝,大封諸侯。分封的對象,主要是周王朝姬姓王室以及開國勛貴。分封的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等。據(jù)記載,周初分封了七十一國,其中姬王室子弟有五十三國,占了絕大多數(shù)。其余為外姓王國,比如姜子牙封在了齊國。還有前朝君王的后代,如堯舜禹的后代,商王的后代,都被封了諸侯。所謂“封建”,即封邦建國。是古代帝王把爵位、土地分賜親戚或功臣,使之在各自區(qū)域內建立邦國。相傳黃帝為封建之始,至周制度始備。
分封的諸侯,都有自己的封地,起初還太平,各安其地。這些王公貴族們,會生育很多子女,往往一個諸侯王,會生育很多兒子。這些兒子也有被分封的要求,如果處理不當,就會發(fā)生爭端。諸侯王的子孫越來越多,但被封的國土有限,最終會造成“分無可分”的尷尬局面,而這種矛盾隨時可能引發(fā)內亂。都是王孫貴族,誰也不愿喝西北風,他們又沒有普通老百姓安貧樂道的心態(tài),總有一天會因為“分贓不均”打起來。比方魯國,老貴族、新貴族、當朝公子、三桓支庶矛盾重重,最后內亂一起,三桓取勝,魯昭公竟然被逼逃往齊國。連國王都跑了,怎一個亂字了得!
大亂時代的“百家爭鳴”,都在尋求救世之道
在文化上,春秋戰(zhàn)國時代也“亂”了起來,所謂亂世出英雄,這個英雄并不單純指軍事戰(zhàn)場上的英雄,在文化戰(zhàn)場、思想戰(zhàn)場上,照樣是群雄并出。春秋戰(zhàn)國時代,是中國群星璀璨的時代,出現(xiàn)了許多思想家。百家爭鳴,其實不是百家,是多的意思,這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儒家、道家、法家、兵家、農家、縱橫家、墨家、名家、陰陽家、雜家、小說家、方技家等。他們的代表人物則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列子、莊子、韓非子、李斯、申不害、孫武、孫臏、吳起、許行、惠孫、墨子、呂不韋、鬼谷子、蘇秦、張儀等。
正如孔子周游列國、墨子游說列國、蘇秦佩六國相印一樣,各家紛紛提出各種政治和思想主張,都在各自的領域里提出救世之道,而這些救世之道,要想得到執(zhí)行,必須得到諸侯國的響應。那個時期,“叛國”現(xiàn)象比比皆是。不管是哪國人,能得到重用才是硬道理。所以我們看到很多客卿,也看到許多貴族養(yǎng)了許多門客,著名的孟嘗君等四公子就養(yǎng)門客多達幾千人。人才們各抒己見,就連魯班還與墨子發(fā)生過爭執(zhí)呢,一攻一守,最后墨子勝出。其實本意都是好的,都是為了尋求救世之道。
幸運的是,經歷了那個大亂時代,中國誕生了許多哲學大家,孔子、老子、孫子、墨子這些世界級的大家脫穎而出,直到現(xiàn)在他們的思想還在影響著世人。
蠻夷戎狄對中原各國虎視眈眈,趁機動手
周天子失去了公信力,各諸侯國之間互相兼并爭霸,出現(xiàn)了春秋五霸、戰(zhàn)國七雄。那個時代中原地區(qū)的邊境也不消停,蠻夷戎狄趁機動手,侵略中原。所以我們看到的秦漢時代的匈奴之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五胡之害、隋唐時期的突厥之害以及宋遼夏金蒙古(元)之間的紛爭,其實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埋下了爭斗的種子。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蠻夷戎狄對中原的侵略,一點也不遜色于后世的大規(guī)模戰(zhàn)爭,只不過是消逝于歷史洪流中,不被人們注意罷了。
西周本來是一個強大的王朝,憑一個諸侯的力量是不可能被滅掉的,因為一個諸侯攻擊周王朝,會遭到其他諸侯的聯(lián)合攻擊。滅掉周朝的最主要的一股力量,便是被稱為犬戎的西北游牧民族。犬戎又稱畎夷、犬夷、昆夷、緄夷等,殷周時,生活在今天的陜、甘一帶?!拔舾咝潦嫌腥种堋保梢?,犬戎從“五帝”時就存在了,可謂歷史悠久。在周天子復仇的心態(tài)鼓勵下,中原諸侯最終擊敗了犬戎,占領了原來犬戎擁有的大片土地。
燕山一帶生活的戎人部落主要是山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燕國除了與中原民族爭霸外,最大的外敵就是山戎。山戎在公元前7世紀實力漸強,時常入侵鄭、齊、燕等國,曾經侵占燕國大片土地,燕桓侯為躲避山戎的攻擊,被迫遷都到了臨易。齊桓公稱霸時,燕國的燕莊公向齊桓公求救,齊桓公率領多國部隊攻擊山戎,滅掉了山戎的孤竹部、令支部,才保全了燕國。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在今天的河北、陜北、山西一帶,齊國、鄭國還有一個外敵北戎,當時的小霸主鄭莊公正面迎敵處于下風,但鄭莊公強在謀略出眾,設計將北戎引入埋伏圈重創(chuàng)之;齊國聯(lián)合鄭國組成“兩強聯(lián)盟”,又一次擊敗北戎,俘虜其首領;第三次攻擊北戎是齊國聯(lián)合許國,給其造成巨大殺傷。需要兩大強國組成聯(lián)軍對付,從一個側面證實了北戎的厲害。
正北方有一個部族名叫北狄,也是一個超級強的存在,北狄先后滅亡了邢國和衛(wèi)國兩個中等國家,即便是春秋五霸第一霸齊桓公率領多國部隊擊敗北狄,也只能幫助邢國和衛(wèi)國異地復國,因為原來的國土已被北狄部落遷居了。齊國、晉國這樣的中原大國,單憑一己之力,也很難輕易戰(zhàn)勝北狄,而是雙方互有勝負,可見北狄之強大。不過,北狄最終還是亡在晉國手里,晉國在春秋稱霸之時,最輝煌的戰(zhàn)績之一就是滅亡北狄。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故事我們耳熟能詳,趙武靈王是一個很有作為的諸侯王,除了與秦國爭霸以外,趙國最大的功績就是在抗擊林胡、樓煩、東胡等游牧民族部落中取得勝利,學習人家的長處轉而擊敗之。趙武靈王滅掉的中山國,實際上是春秋時由白狄建立的國家,號稱九千乘,是當時僅次于戰(zhàn)國七雄的大國。趙國名將李牧,曾大敗匈奴、東胡,十萬匈奴大軍被李牧殲滅,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原王朝對匈奴最大的一次戰(zhàn)役。秦國對游牧民族的戰(zhàn)爭也從未停歇,那個滅亡西周的犬戎,就是秦國擊敗的,之后秦國辟地千里,實力大增。西戎部落的另一支—義渠,與秦國較量了四百年,最終還是不敵秦國,被秦所滅。
由“尊王攘夷”到“獨霸天下”,秦始皇最后勝出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從西周滅亡而遷都開始的。最開始的小霸王,是鄭莊公,因為鄭國幫助周天子復了國。周平王最感恩的人,便是鄭莊公。但鄭國的實力,最后被齊國遠遠地超越了。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制定了“尊王攘夷”的國策,其實這是最早的“挾天子以令諸侯”,齊桓公打著周天子的旗號,征伐不聽話的國家,這一招屢試不爽。
有了齊桓公成功的例子,春秋其他爭霸的霸主們,宋襄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吳王夫差、越王勾踐等人,大多走的就是這個路子。這個路子走得正確,充分說明當時周天子雖然失去了公信力,但在精神上還是一面旗幟,沒有人愿意直接挑戰(zhàn)周天子的權威。周天子靠這個威信,雖然僅有一小片自己的國土,但小日子過得還是有滋有味的。諸侯之間互相征伐,還沒有征伐到周天子的國土上。
但到了戰(zhàn)國時期,情況發(fā)生了巨大變化。戰(zhàn)國七雄不再“尊王攘夷”,改成赤裸裸地爭霸天下了。楚國與秦國、齊國這些大的國家,敢于直接挑戰(zhàn)周天子權威,或稱王,或稱帝,敢問鼎。九鼎是周天子掌握國家的象征,問鼎意味著直接挑戰(zhàn)周天子的國家權威。稱王或稱帝,意味著可以與周天子平起平坐。在諸侯國這樣的威脅下,周天子也無可奈何,因為諸侯國強大到一定程度,就不是僅僅靠正統(tǒng)權威能夠解決的問題。最后秦始皇時代,六國都不是秦國的對手,何況一個傀儡天子。其實早在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襄王時,周朝就已經到了末日夕陽,秦“遷九鼎,占王畿”,滅了東周。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建立秦朝時,東周已滅亡三十多年了。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之戰(zhàn)時,是沒有周天子見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