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洛城
禾黍離離半野蒿,昔人城此豈知勞?
水聲東去市朝變,山勢北來宮殿高。
鴉噪暮云歸古堞,雁迷寒雨下空壕。
可憐緱嶺登仙子,猶自吹笙醉碧桃。
詩題一作《登洛陽故城》。洛陽的營造始于西周,周平王元年(前770),周平王東遷洛邑,是為東周,自此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等朝代曾建都于此。隋煬帝時,在舊城以西十八里營建新城,唐高宗、武則天時代又加擴建,稱東都。舊城由此蕪廢,這首詩即憑吊故城感懷之作。
“禾黍離離半野蒿”二句,寫洛陽故城秋日的荒涼。“禾黍離離”語出詩經(jīng)《王風·黍離》篇的“彼黍離離”(離離是莊稼長成行的樣子),傳統(tǒng)的解釋是寫周王室東遷后故都的傾覆,寄托亡國哀思。這里用來表達對過去王朝興衰更迭的追思。同時從物候上表明是秋季。“半野蒿”,寫遺址的荒涼,昔日的宮殿已蕩然無存?!拔羧顺谴素M知勞”,作者面對古城遺址,自然會想到往日建筑及維修的工程是多么巨大,在上千年的歷史中,不知耗盡多少民工的血淚,歷經(jīng)滄桑巨變,早已傾圮殘毀。清人金圣嘆評:“若云昔人城此,豈知今日?其辭便大徑露。今只云‘豈知勞’,彼惟不知今日,故不自以為勞也。便得無數(shù)含咀不盡:哭昔人亦有,笑昔人亦有;吊昔人亦有,戒后人亦有。”(《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極是。
“水聲東去市朝變”二句,寫故城雖得地利,然繁華不能長久。上句寫水,洛陽境內(nèi)有黃河、洛水、伊水等多條河流,“水聲東去”指黃河;下句寫山,洛陽境內(nèi)有邙山、龍門山、首陽山、嵩山等多座山脈,“山勢北來”指北山。上句“市朝變”撫今,下句“宮殿高”追昔,因照顧韻腳而倒裝,在聲勢上有拗峭之致?!啊暋絼荨?,是登者瞪目所睹?!谐畬m殿’,是登者冥心所會。”(金圣嘆)通過市朝(即名利場)的改換與人事的變遷,揭示了富貴權(quán)勢不能持久的客觀規(guī)律。也有一種批評:“許渾集中佳句甚多,然多用‘水’字,故國初士人云‘許渾千首濕’是也。”(南宋無名氏《桐江詩話》)
“鴉噪暮云歸古堞”二句,寫黃昏時分,故城凄涼的景色。這兩句空間顯現(xiàn),“古堞”指故城上女墻(小墻),“空壕”指城下廢棄的水池。俱為防守設(shè)施,以城廢而形同虛設(shè)。在古詩詞中,常以鴉噪襯托寂靜,以雁陣表示天涼。上句寫黃昏時烏鴉成群歸于古堞,可見女墻上已是草木叢生;下句寫南飛的雁群棲息空壕,可見壕中長滿蘆葦,“寫滿眼紛紛,卻正寫空無一人?!保ń鹗@)“暮云”“寒雨”乃互文,依聲律安置,意義上可以互訓(xùn)。
“可憐緱嶺登仙子”二句,以傳說中的神仙樂事,反襯人世的無常。“緱嶺”即緱氏山,在今河南偃師東南,此指修道成仙之處?!暗窍勺印敝竿踝訂?,又稱王喬或王子晉,是周靈王之子,學老子五千文得道?!蔼q自吹笙醉碧桃”,據(jù)《列仙傳》載,王子喬喜歡吹笙,聲音酷似鳳凰,游歷于伊洛之間,后往嵩山修煉。三十余年后,有人遇見王子喬,王子喬對他說:“請你轉(zhuǎn)告我的家人,七月七日與我在緱氏山相會?!奔捌?,王子喬乘坐白鶴出現(xiàn)在緱氏山之巔,幾天之后,即揮手作別人間,升天而去“醉碧桃”指傳說中西王母的蟠桃宴,蟠桃為傳說中仙人吃的仙果?!翱蓱z”二字,表現(xiàn)出對神仙世界的歆羨,“猶自”則形容神仙世界的逍遙。
作為一首懷古詩,新意并不多。但中間兩聯(lián)的對仗,頗具動勢,氣氛烘托也不錯,作為一首律詩,也就站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