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情結

朱棣文:捕捉原子的諾貝爾獎得主 作者:李劍君


一、沃土

1997年10月15日,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再次傳到太倉:旅居美國的華裔科學家、祖籍太倉的朱棣文教授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這是繼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之后,又一位華裔科學家獲此殊榮,也是江蘇省太倉繼“諾貝爾獎的保姆”吳健雄后涌現(xiàn)出的又一位世界級的大科學家。

人們或許會問:一個僅有815平方公里土地、45萬人口的縣級市,“自古出人杰的奧秘是什么?”

太倉籍著名作家凌鼎年先生是這樣說的:“這并不是天上的恩賜,而是有根有源,有生長大樹、結出碩果的土壤與氣候。教育為因,人才為果,教育之功,功不可沒?!?/p>

位于中國江蘇省東南部有個太倉縣(今太倉市),鄭和七下西洋均從這里揚帆起錨,遠航亞、非30余國,寫下了我國對外貿易和世界航海史上的光輝篇章。歷史上稱為婁東的太倉,東瀕長江,南鄰上海,西接昆山,北連常熟。其境內河流錯綜交織,氣候溫和濕潤。長期以來,她以悠久的歷史、繁榮的經濟、璀璨的文化,享有“金太倉”的美譽。

地處江海之交的太倉,經歷了長久的大陸文明與海洋文明的沖撞,形成了多元化的經濟格局,商品經濟比較發(fā)達,孕育了太倉人義利兼顧、革新務實的人文精神。

據(jù)考證,大約在五六千年前,今天一馬平川的蘇南大地是一個波濤洶涌的遼闊海灣,而太倉則是長江口外魚蝦出沒、水草茂盛的一片淺海沙洲。當時,長江的入??谑窃诮駬P州、鎮(zhèn)江一帶。滔滔江水夾帶著上游的泥沙奔流而下,泥沙在海潮的頂托下逐漸沉積下來,長江口外南北兩側的淺海各形成了一條沙嘴。處于南側的沙嘴由今鎮(zhèn)江向東偏南方向逐漸伸展,經江陰、張家港的楊舍,至常熟的福山轉向東南,沿太倉的直塘、南郊,上海的外岡、馬橋、漕涇,與錢塘江北側的沙嘴相連,形成了由泥沙和貝殼殘骸組成的一條高出地面的鋸齒狀海岸遺跡,古代俗稱它為“岡身”。與這條海岸線形成的同時,大自然也把以太湖為中心的古淺海灣封閉成了湖。隨著時間的推移,湖與大海由相通變?yōu)楦綦x,又逐漸淡化為湖泊。一部分形成了古太湖,一部分隨著湖泊萎縮、淤淺,逐漸變成了湖蕩羅布、河道交錯的低平原,開始了長江三角洲的發(fā)育。太倉最早的一片綠地也就是在這時誕生。

太倉海陸變遷不僅有諸多遺跡、遺存可證,而且有史可證。據(jù)明代《太倉州志》記載:今為平陸、距長江二十里的歸莊鎮(zhèn)穿山,原本是一個海島,島上有小山,高十七丈,寬三百五十步。山有一大洞,高廣五十余丈,通南北,“舟帆從穴中過”,一名“降帆巖”。明正統(tǒng)年間,近山居民景升氏,鑿地得桅,梢徑尺二許。這證明太倉原是一片淺海,而太倉東部地區(qū)的穿山不過是海中的一個小小的島嶼,太倉的成陸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太倉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末年,三千年之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這里勞動、生息和繁衍。相傳商朝末年,我國西北地區(qū)的周族的首領古公亶父子泰伯、仲雍,為了讓賢,避走江南,從陜西岐山下的周原來到今錫山市梅村鎮(zhèn),與當?shù)氐耐林私Y合,建立了勾吳國。并在那里興修水利、發(fā)展農業(yè),數(shù)年之間,百姓富足,得到了當?shù)厝嗣竦膿碜o,被推為勾吳國君長。后子孫相繼19世,至春秋時期,已成為強盛的吳國。公元前560年,吳國將國都遷至雄持五湖、控扼三江、富饒美麗的蘇州。太倉,當時就屬吳地,是吳國在東南沿海的海防前哨,志書上稱它為“斥堠之區(qū)”。明《太倉州志》記載,“春秋時,吳王于此置倉,故名太倉,又曰東倉”。直至現(xiàn)在,太倉民間廣為流傳:當年吳王楚君在太倉屯糧置倉,供奉朝廷,“皇帝的糧倉”——“太倉”就由此而來。

秦朝統(tǒng)一中國,太倉地區(qū)人口已有聚集。三國時期,太倉農業(yè)又有較快發(fā)展。人口的聚集,村落的增多,引發(fā)了行僧道士的紛至沓來。寺院殿宇雄偉森嚴;古剎名塔高聳入云;古木蔥郁,鐘聲悠悠,蔚為當時水鄉(xiāng)一大壯觀。

隋唐時期,全國復于統(tǒng)一。這一時期,朝廷十分重視水利建設。隨著大運河的開通,南北經濟、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大大刺激了南方經濟的發(fā)展,此時蘇州地區(qū)的經濟日漸繁榮。宋朝至和年間,又開通了一條蘇州婁門至昆山的至和塘,上承太湖之水,下接婁江入海。河道的開通,不僅為農業(yè)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水利條件,而且使太倉形成了四通八達的水上交通網(wǎng)絡。從唐宋時起,太倉的航線內河可循婁江抵蘇州,從運河轉向太湖和北方;溯長江而西,可通南京、安徽、江西、湖北等地。外可以出婁江口,從海上與南北沿海各地相連,并可以與外國相通。

元代,這是太倉歷史上的黃金時期。元代劉家港的崛起和漕運的開通,使太倉的政治、經濟有了急遽的發(fā)展。在不足百年時間里,劉家港就成為外通六國的“天下第一碼頭”,當時太倉大興開壕筑城,一度成為繁華的“通都大邑”。元朝政府采取開放的對外貿易政策,鼓勵官民進行海外貿易。于是,“富豪士民爭趨事焉”,“傍海居民,半皆航海,往來水陸之沖”,“足之所履,去國數(shù)千里,無慮數(shù)十國”。從此,以富庶的平江為經濟腹地的劉家港,建立了與大小琉球、高麗、日本、安南、暹羅等國的海外貿易關系,進行瓷器、絲綢、茶葉等海上貿易。從劉家港到太倉門外張涇關一線,筑起了長達三十里的長堤碼頭,“糧艘海舶,蠻商夷賈,輻輳而云集”,當時謂之為“六國碼頭”。1286年,元政府為加強海運管理,在今劉河鎮(zhèn)設立行泉府司,同年建立天妃宮。漕運及海外貿易的發(fā)展,促進了太倉的經濟繁榮,太倉已不僅是“魚米之鄉(xiāng)”,它已成為“漕舟之津”。太倉不到百年的時間內,一躍成為了“漕運萬艘,行商千舶,高檣大桅,集如林木”的東南大港。隨著經濟的繁榮,人口的遽增,完成了從一濱海集鎮(zhèn)到“朱門大宅,不可勝記,琳宮梵宇,列若鱗次”的港口城市的躍遷。而港口城市的形成,則為太倉種下海納百川、兼收并蓄的文化基因。

經過元代的漕運和通番貿易,到了明代,太倉的經濟與城市建設已具相當規(guī)模。鄭和七下西洋,將太倉的經濟發(fā)展,又向前推進了一步。明代永樂年間,中國的航海事業(yè)已十分發(fā)達,永樂帝為宣揚大明國威,睦鄰友邦,命“三?!碧O(jiān)鄭和七下西洋,鄭和七下西洋的起錨地、收泊地均在太倉的劉家港。鄭和每次出海,都要率領一兩百艘大海船及二三萬人組成的船隊,從劉家港出發(fā)。太倉成了鄭和七下西洋船隊的倉儲補給、船舶修造和人才集訓的基地,成為迎送朝廷命官、接待各國貢使、舉行盛大祭祀活動的場所?!熬乓陌俜?,進貢方物,道途相屬,方舟大船,次第來泊”,可謂盛極一時。太倉劉家港因此成為聞名中外的國際貿易大港。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為太倉積淀了敢為人先、開拓進取的精神財富。

1497年,明弘治十年,太倉正式建州,成為東南一大邑,從而開始譜寫太倉歷史的光輝篇章。

清代的太倉,經濟富庶,民豐物阜。城市建設又有所發(fā)展:道路縱橫、巷坊密集、石橋林立、車船并行、商店比屋、百業(yè)興旺。府第鱗次櫛比,園林星羅棋布。1725年,清雍正三年,太倉升為直隸州,領鎮(zhèn)洋、崇明、嘉定、寶山四縣,隸江蘇省,為蘇州、松江、常州、太倉道的組成部分。延至民國,太倉州、鎮(zhèn)洋縣合并為太倉縣。

歷史上,太倉的富足有詩可證:“雞鴨成群晚不收,桑麻長過屋山頭?!鼻宕鷷r也有文人評論說,“金太倉,銀嘉定,銅長熟,鐵崇明……”這反映了歷史上太倉的富足經濟與百姓的殷實生活。

地處長江之濱的太倉,不僅鐘靈毓秀,而且名人輩出。自宋以來讀書之聲綿綿不絕,當年學宮、書院盛極一時。太倉歷史上,以武得名或以財?shù)妹镍P毛麟角,但以文得名、以辦學得名的歷朝歷代都不顯見。這些熱衷于教育的先賢,為太倉培養(yǎng)了一批又一批人才,使得太倉一脈書香的精神代代相傳。

在元代,太倉即建了學宮,后為孔廟,即廟學。明清時期,太倉的文化更顯活躍,鴻儒先賢燦若星辰。太倉歷史文化,輝煌當屬明代。明代時設州學,“學宮巢明鸛”是太倉十景之一。及至清代,太倉書院愈加盛行,私塾眾多,創(chuàng)辦了試院,尊師重教之風日熾。

在經史理學、文壇藝苑、科技工藝等方面,自宋朝以來太倉涌現(xiàn)出眾多史有所載的著名人物。如,北宋水利專家郟亶;元海運創(chuàng)始人朱清、張瑄;航海家周聞、費信;昆曲創(chuàng)始人魏良輔;抗倭名將任環(huán);玉器雕刻家陸子岡;大文學家王世貞;首輔大學士王錫爵及其曾孫王掞,人稱“祖孫宰相”、“兩世鼎甲”;文學家、復社領袖張溥;詩畫家、婁東畫派首領王原祁;清朝狀元、主編《續(xù)資治通鑒》的畢沅。

近代,如:近代教育先驅陸寶忠;教育大家唐文治;一代畫壇大師朱屺瞻;新聞界的釋迦牟尼俞頌華;民眾教育的保姆余慶棠;電影藝術家朱石麟;中國新舞宗師吳曉邦;籃壇驕子錢旭滄;昆曲名家朱傳茗;“中國的居里夫人”吳健雄;當代山水畫家宋文治;新醫(yī)學開拓者俞慶恩;民主革命先驅俞鍔;核物理學家唐孝威;材料學家鄒世昌;核物理學家黃勝年;臺灣當局前“行政院院長”唐飛;環(huán)境科學家唐孝炎;神經生理學家吳建屏;水電專家陸佑楣;建材學家張人為;生物技術專家楊勝利;……

這一顆顆閃爍于歷史長河的星辰,點綴得太倉文壇星空一片璀粲。至今,在太倉這塊文化沃土上,仍然保留著他們不少的文物遺跡,流傳著他們大量的趣聞軼事,綿延著他們留下來的優(yōu)秀傳統(tǒng)。

“芳林新葉催黃葉,長江后浪推前浪。”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