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小說”
茨威格一方面讓我們看到《人間喜劇》的作者如何一磚一瓦地壘起他金字塔式的皇皇巨著,一方面又集中精力描寫巴爾扎克個人的“人生小說”,讓我們看到這部“人生小說”的主人公如何費盡心思去追求一個個貴婦人,把他自己的匪夷所思的戀愛史化為他自己“人生小說”中的不同篇章。他為她們瘋狂,為她們忘乎所以。
巴爾扎克這位清醒的現(xiàn)實主義大師在繪制時代畫卷時頭腦清醒,目光犀利,而他自己卻沾染上他在書中著力鞭撻的市民階級的風習,這反映在他人生追求的兩大目標之中,“一個女人,一筆財產(chǎn)”。
茨威格之所以在傳記中花去大量篇幅記述巴爾扎克的幾大戀情,著力撰寫巴爾扎克和俄羅斯—波蘭貴婦人德·韓斯卡夫人的戀愛史,是因為這些戀愛經(jīng)歷、奇幻的章節(jié),暴露了巴爾扎克攀龍附鳳的勢利眼。他追求奢侈享受,揮霍成性,和那位《人間喜劇》的作者判若兩人,最真切地表現(xiàn)了巴爾扎克的性格和時代的特點。巴爾扎克追求的“一個女人”必須美麗,自不待言,同時必須出身貴族之家,才能滿足他躋身貴族階級的虛榮心(他并不是無緣無故自封為貴族奧諾雷·德·巴爾扎克的),另一方面,這個女人又必須擁有巨額財產(chǎn),能幫他還清債務(wù),使他不必像苦役船上的奴隸似的夜以繼日地身負寫作的苦刑。
茨威格顯然認為,人的情愛經(jīng)歷反映了人的性格和內(nèi)心世界。巴爾扎克的初戀便是一例。一個二十三歲的青年之所以會愛上一個比他年長一倍,幾乎和他母親同年的貴婦人德·貝爾尼夫人,這里固然有情愛的因素,但是夫人在思想上、感情上給他的幫助和慰藉,是更加重要的因素。這個童年時代缺少母愛的青年,渴求理解,渴求感情,渴望交流,渴求得到忠告與鼓勵,才會對夫人的母性產(chǎn)生如此強烈的依賴,也正因為夫人對他循循善誘,溫柔開導,多方幫助,才使得巴爾扎克的自尊心、自信心大大提高,為自己的粗制濫造,只求謀取小錢不惜玷污名聲的做法感到羞恥。夫人讓他感到他才氣橫溢,可惜誤入歧途。為了配得上這個高貴的情人,巴爾扎克下定決心,幡然悔悟,脫離低俗小說成批生產(chǎn)的泥淖,開始了奧諾雷·巴爾扎克文學創(chuàng)作的新時代。
當然,茨威格著墨最多的是巴爾扎克和他的“陌生女人”,那位俄羅斯—波蘭的貴婦人德·韓斯卡夫人之間的離奇別致的愛情故事,因為這個故事最真切地表現(xiàn)了巴爾扎克的性格和時代的特點。對這場前后長達十六年的戀愛,評論家褒貶不一。有的認為,這是一段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不愧為巴爾扎克“人生小說”的主體。茨威格不同意以簡單的方法,非此即彼地回答德·韓斯卡夫人是否當真摯愛巴爾扎克的問題。
他和德·韓斯卡夫人纏綿熾熱,延續(xù)十多年的情書,曾被一般讀者,尤其是青年讀者視為情書范本,廣為傳誦。茨威格分析這些情書寫作的背景,分辨它們是真情流露還是虛情假意。仔細審視這段非比尋常的戀愛,是否真的情真意切,忠貞不渝?為什么巴爾扎克在口口聲聲向德·韓斯卡夫人表示忠貞的時候艷遇不斷,新歡一個接一個,有名的,無名的,一夜情或幾夜情,他自己承認或不承認的私生子有三名之多,與此同時,卻又信誓旦旦地表示忠貞,不忘海誓山盟。而德·韓斯卡夫人又如何呢?她在年老的丈夫面前始終扮演賢妻良母的角色,決不為了情人而放棄她優(yōu)裕的莊園女主人的生活,一口氣等了八年,丈夫終于去世。她非但不急于和巴爾扎克結(jié)婚,反而一拖再拖,推辭他們的婚禮。這兩人之間的戀愛,就多了一些虛假的光輝和色彩,各有各的打算,各有各的安慰,并不是感人肺腑的一段苦戀,并不是刻骨銘心的偉大愛情。
茨威格就這樣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對這段聳人聽聞的愛情故事進行了獨特的分析,寫出了一部巴爾扎克的“人生小說”。茨威格認為,這段愛情從一開始便“不真實,不自然”。從一開始,夫人對巴爾扎克的愛慕僅限于對名人的景仰,對名譽的追求。她渴望結(jié)識一位遐邇聞名的作家,傾聽這位詩人向她傾吐心聲。她對巴爾扎克書信的熱戀甚于愛他本人。見面后,她明知巴爾扎克外表粗俗,其貌不揚,但是折服于他杰出的才氣,出眾的口才,過人的聰明,她竟然克服內(nèi)心的障礙,委身于他。倘若這對情侶真的愛得死去活來,難舍難分,自然會想到私奔或者離婚這樣的途徑,以便兩人能夠朝夕相處,永不分離,同甘共苦,榮辱與共。夫人一分鐘也不能再和一個并不相愛的丈夫共住同一個屋檐下,可是他們并沒有這樣做,而是訂下一個離奇的海誓山盟,寄希望于夫人的丈夫早日去世,然后再結(jié)為夫妻,雖然巴爾扎克早已把夫人稱作“摯愛的妻”。
一別八年,一個在巴黎拼搏,一個在烏克蘭過著安逸的生活。夫人固然時不時地指責巴爾扎克在巴黎并不忠貞,但也并不因此結(jié)束這一離奇的婚約。她追求的是文學史上的美名,并不追求肌膚之親。丈夫健在,兩人不能結(jié)合。丈夫死后,夫人也不急于結(jié)婚,以遂兩人的心愿。直到巴爾扎克重病不治,她才同意和巴爾扎克結(jié)婚。她始終對于這個出身平民、舉止粗俗的名人懷有生理上的反感和門第的倨傲。因而從不給巴爾扎克的家人寫信問候,甚至回到巴黎時,也不愿看到巴爾扎克的母親在他們的新居出現(xiàn)。這位貴婦人哪里把市民階級的女子——巴爾扎克的母親和妹妹放在眼里?當巴爾扎克一病不起,彌留痰喘之際,他的太太很少守候在旁,是巴爾扎克的妹妹、妹夫和看護守在病人床前,在他咽氣時,守在床邊的只有他母親一人。茨威格沒有為尊者諱,沒有美化這段離奇的愛情,沒有憑空杜撰出一部感人肺腑的愛情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