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安政大獄

理想國譯叢028 明治天皇:1852—1912(紀念碑式的傳記偉作,一幅栩栩如生的明治天皇豐滿肖像 理想國出品) 作者:[美] 唐納德·基恩(Donald Keene) 著,曾小楚,伍秋玉 譯


第五章 安政大獄

1858年3月6日,在兩名高級官員川路圣謨和巖瀨忠震的陪同下,老中堀田正睦帶著將軍德川家定送給天皇的豐厚禮物,離開江戶,出發(fā)去京都。同一天,堀田給武家傳奏去信,告知他來京都是為了匯報和美國簽訂條約的情況。兩天后,堀田將兩名武家傳奏和三名議奏邀請到自己的住處,向他們詳細地介紹了當前世界的發(fā)展趨勢。他指出,日本已再無可能保持與世隔絕的狀態(tài),并向這些官員出示了通商條約的草稿,要求獲得宮廷的首肯。

一些朝廷官員,包括著名的前關(guān)白鷹司政通及其兒子鷹司輔熙(1807—1878)都同意答應(yīng)幕府的要求,但是孝明給左大臣近衛(wèi)忠熙和關(guān)白九條尚忠分別去信,強烈要求大家尊重他的意愿。孝明在給九條的信中重申自己絕不向外國人妥協(xié)的堅定立場。如果滿足了美國人的要求,那他還有何顏面見伊勢皇大神宮內(nèi)供奉的祖先?如果“夷人之輩”堅持要日本開放通商口岸,日本應(yīng)該“不辭武力”。

堀田的宮廷之旅毫無結(jié)果。4月5日,天皇在接見堀田時,一再重申他確信與美國簽訂合約將會陷這片神圣土地于危險之中。在給堀田的一封信中,孝明表達了自己深深的憂慮。他強調(diào),如果按照美國人的要求,對幾年前簽訂的那份開放下田——這本身已經(jīng)是國家大事——的合約進行修改,那么國家榮譽將會受到玷污。孝明最初起草這封信時,曾準備將這件事全部交給幕府去處理,但是八十八名公卿貴族強烈抗議幕府對外國人的妥協(xié)政策,因此信中的語言變得更加直言不諱。5月15日,堀田在極度失望中離開了京都。

堀田這次來訪最顯著的一點,也許是公卿們大聲叫囂的反對態(tài)度。這個時期的貴族給人的印象是怯懦的朝臣,他們往臉上撲粉、化妝,并且穿著過去時代的衣服。這樣的貴族可能存在,然而從這個時期開始,許多貴族努力實現(xiàn)大政奉還、王政復(fù)古,表現(xiàn)出了不同尋常的決心,甚至出現(xiàn)魯莽的行為。有人認為,這種現(xiàn)象源于當時公卿的妻子普遍出身武士階層,她們?yōu)楣潆A層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們很難證明這一點,但是無論如何,認為朝臣都是頹廢的文人雅士或者是平安貴族的末裔的看法,已經(jīng)越來越不合時宜了。從這個時期開始,公卿在反對幕府的一切行動中都有著突出的表現(xiàn)。

1858年4月,幕府指定彥根的大名井伊直弼(1815—1860)為大老。翌日,在給關(guān)白等大臣的一封信中,天皇預(yù)計井伊將會竭力爭取朝廷批準合約,但是自己絕不改變主意。孝明絕對擁護幕府,然而在認為他們不對時,卻堅持認為自己有權(quán)拒絕配合。

孝明越來越直言不諱地譴責開國的政策。1858年7月27日,他分別派使者到伊勢神宮、石清水八幡宮和賀茂神社去祈禱神靈的保佑。在一份宣命中,孝明向神靈請愿,假如日本和夷人之間發(fā)生戰(zhàn)爭,希冀神靈和13世紀摧毀蒙古侵略者那次一樣,發(fā)一陣神風,把侵略者吹走。他還請求神靈懲罰那些忘記國恩的“不忠之輩”——那些同意開國的人。

孝明的祈禱并沒有產(chǎn)生什么效果。7月29日,下田的地方長官井上清直登上當時停泊在神奈川的“珀哈頓”(Powhattan)號戰(zhàn)艦,與湯森·哈里斯會面,并簽署了一份日美友好通商條約。條約包含一個時間表,規(guī)定五年內(nèi)陸續(xù)將下田和函館以外的幾個港口——神奈川(橫濱)、長崎、兵庫(神戶)和新潟——向外國船只開放。

7月31日,幕府向?qū)m廷匯報了日美條約簽訂的結(jié)果,并解釋說由于情況緊急,沒有時間聽取宮廷的意見。當宮廷收到這封信時,不出所料,孝明非常憤怒。他派人請來關(guān)白,宣布自己將退位。

孝明采取這種極端手段,也許因為這是他能使幕府改變政策的唯一辦法。假如孝明退位——如果幕府同意他的決定——繼任者將會是他那只有六歲的兒子,或者是一名旁支的親王。在這種關(guān)鍵時刻,少年天子注定是個災(zāi)難,而一個不是直系的遠親登上皇位不是引發(fā)仇恨,就是引起黨派之爭。

孝明在信中一開始用模式化的詞句,宣稱日本帝王制度的獨特性,特別是王室的血統(tǒng)從未間斷過。日本不像中國,出身卑賤的人只要有過人的能力就可以當上皇帝。孝明稱贊日本皇室的一脈相承,但他真正的重點似乎是放在做皇帝的難處上。他說自己并非因為能力出眾才當上皇帝。即使是對皇室尊貴血統(tǒng)深信不疑的人,也不得不承認,并非每一個登上皇帝寶座的人都能成為一名出色的天皇;事實上,《日本書紀》就描寫了一些殘忍剛愎的天皇。孝明也許比同一世紀的前任們要有才華一些,這一點或許解釋了為什么他會對自己被迫扮演的角色感到不滿,并最終對自己感到不滿。孝明使用這些套話,但在某種程度上卻表達了他的真實情感,他多次使用“愚力不及”“微力難及”等語句,表達自己不符合天皇的要求。孝明說,仁孝天皇死時自己本應(yīng)堅決拒絕繼任皇位,但是當時他太過悲傷,在登基儀式上根本就不知道都發(fā)生了什么。盡管無知,但他從那時起便一心一意侍奉神靈,尤其是神宮中的祖先,努力避免玷污這個神圣的家族。他的微薄之力已經(jīng)無法治理這個國家,自己也經(jīng)常嘆息自己的失敗。自1854年皇宮毀于一場大火以來,國內(nèi)許多地方發(fā)生了騷亂,人民生活不得安寧。孝明悲痛地認為這些完全歸咎于自己的“德薄”。

最近,外國船只來到了日本海域,其中美國特使甚至要求友好和通商。他相信,盡管外國人口頭說得好,但實際上懷著有朝一日吞并日本的野心。如果拒絕外國人,必定會引發(fā)戰(zhàn)爭。他知道由于長年的和平及政府的善政,人民已經(jīng)變得懶散,而且軍備也不足??偠灾毡镜奈淞o法和敵人抗衡。然而,即便是日本長期和平的特殊局勢,那些擔負著“征夷”使命的武士卻無法完成自己的職責,實在令人悲嘆。

孝明說自己一直將政治事務(wù)委托幕府處理,并因為擔心幕府和宮廷的關(guān)系惡化而不愿發(fā)表自己的意見,但現(xiàn)在卻導(dǎo)致了困難的局面。他不知如何是好,而且能力有限,于是決定辭去皇位。在這個國家面臨嚴重危機的關(guān)鍵時刻,祐宮還太小,難以繼位,因此他提議三位有皇室血統(tǒng)的親王為繼任者。他說自己絕對不是為了過上舒適的生活才退位,而是希望讓位給那些比自己更有才能的人,讓他們來處理國家大事。天皇要求關(guān)白向幕府轉(zhuǎn)達自己這一請求。

這封信清楚地表達了孝明對幕府無法應(yīng)付外國人的不滿。盡管沒有在信中明說,但他已經(jīng)越來越抱有一種信念:必須不惜一切代價將外國人趕出去、讓他們出現(xiàn)在日本就是對神靈和自己祖先的不敬。這封信和隨后的類似信件有一點令人難以忘懷,即它們傳遞了一個飽受折磨的個人的形象。信中的許多措辭當然都很模式化,然而至少幾百年來,還沒有天皇表達過輝煌頭銜之下類似的苦澀無奈和無力感。孝明成為一個悲劇人物,從這時一直到他凄慘的臨終,只有幾個非常短暫的時期沒有受到憤怒和失望的困擾。如果想在日本歷史上尋找和他類似的人,我們可能不得不追溯到被流放的后鳥羽天皇和后醍醐天皇。也許莎士比亞筆下的理查二世在意識到自己無法掌控命運這一點上,可能和孝明更為接近。信中孝明對幕府官員的攻擊、對每一次事態(tài)發(fā)展的悲嘆,在日本君主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這些信都署的是孝明的雅號,通常是“此花”。也許這里用到了古老的《難波津之歌》的典故

花開難波津,

寒冬閉羞顏。

今春滿地堂,

花開香芬芳。

孝明使用這個雅號,是希望他在長長的寒冬過后,也能看到春天嗎?

信的末尾,孝明否認自己放棄職位是為了過上舒適的生活,然而荒謬的是,那樣的生活正是幕府和許多官員認為最適合他的生活。只有到了統(tǒng)治末期,當他的情感從無奈轉(zhuǎn)為絕望時,孝明才沉溺于美酒和女人。孝明在這封信中的形象非常感人,他是一個聰明人,受過良好的傳統(tǒng)教育,而在一個外力作用下的變革時代,這種傳統(tǒng)正迅速崩潰。

孝明的退位請求顯然沒有傳到幕府。九條尚忠通過努力勸說,使孝明平靜下來。九條承諾讓一名幕府高級官員到京都來說明情況,然而1858年7月,幕府再次與荷蘭、俄國和英國簽訂了條約(類似于和美國簽訂的條約)。9月11日,孝明對事態(tài)的新進展怒不可遏,他頒布了一條敕令,宣布自己將退位,并要求幕府解釋為何無視天皇的意愿。

九條尚忠收到敕令后回應(yīng)說,盡管天皇明顯有理,但是由于事情的嚴重性,自己不得不認真考慮后才能給出意見。他與朝臣見了面。大多數(shù)人同意應(yīng)將天皇的命令傳達給幕府,但是應(yīng)該避免使用過分的語言。九條向三公出示了孝明寫的信,左大臣近衛(wèi)忠熙主張發(fā)一份給水戶藩的前大名德川齊昭,敦促他勸幕府改革內(nèi)政、抵御外侮。假如齊昭能勸兩三個主要的大名接受自己的意見,天皇的愿望完全能夠?qū)崿F(xiàn)。

這是一個危險的計劃。它打算違反幕府的規(guī)定,直接與大名聯(lián)系;更糟糕的是,如果計劃成功,肯定會引發(fā)宮廷與幕府的糾紛,而這是幕府最擔心和痛恨的。朝臣們意見分歧,一些人擔心信發(fā)出去最終將會損害朝廷,另一些人則堅持立刻把信寄出,否則天皇肯定會退位。最后,這封信的一份副本交給了水戶藩在京都的代表,另一份則交給了常駐皇宮負責傳達消息的一名幕府官員。

孝明在信中承認,和美國簽訂協(xié)議是情勢所迫,在所難免,但他指責幕府沒有聽從自己的建議,在采取進一步的外交措施之前咨詢主要藩主的意見。孝明非常擔憂國內(nèi)的騷亂形勢,并敦促幕府采取“公武合體”的政策,即公家和武家合為一體。這個詞概括了孝明的理想:和我們更為熟悉的“尊王攘夷”相比,孝明希望的是和幕府合作,將外國人趕出去。在論述德川幕府末期的文章中,這個詞常常出現(xiàn)。

孝明的退位又一次被勸阻了。9月23日,將軍德川家定逝世的消息傳到首都。他其實一個多月前就死了,但是幕府封鎖了消息,直到這時宮廷才收到消息。將軍的逝世可能使孝明中止了退位計劃??傊?,9月初他用近衛(wèi)忠熙代替了支持幕府的關(guān)白九條尚忠,孝明認為近衛(wèi)和自己更加趣味相投。

1858年10月31日,老中間部詮勝(1804—1884)來到京都。這似乎符合幕府派出一名高級官員的承諾,但間部完全無意就未征得皇室同意便和美國人簽訂條約一事向天皇道歉。相反,他受井伊直弼指派,來為九條尚忠恢復(fù)原來的關(guān)白之職。除此之外,他還要將京都所有反對幕府政策的人都處理掉。這標志著所謂的“安政大獄”開始。八名“尊王攘夷”派的武士被處死,其中包括備受尊崇的吉田松陰、橋本左內(nèi)和賴三樹三郎。吉田松陰的罪名是密謀刺殺間部,這些人計劃在江戶到京都的途中殺死間部,但其他人的“罪名”則沒有這么明顯。那些被懷疑是“尊王攘夷”派的公卿(包括地位很高的家族)也受到審問并被迫辭職。其他一些被認為和“尊王攘夷”派有更深瓜葛的人則被軟禁,或者被勒令落發(fā)出家。

也許是為了安慰天皇,間部給天皇帶來了新將軍德川家茂準備的豐厚禮物,然而孝明拒絕接見間部。他將天皇挑選的近衛(wèi)忠熙換掉,代以其并不信任的九條尚忠,天皇對這個幕府官員的心情可想而知。間部會見了重新當上關(guān)白的九條,告訴他在當今的世界形勢下,為什么日本不得不和各國簽訂友好通商條約。他還向九條獻上各大名送來的紀念品和一份跟美國簽訂的臨時協(xié)定。這些文件后來都交給了天皇。

同一天,11月29日,天皇將新任將軍的官階擢升為正二位,并在第二天任命他為“征夷大將軍”。孝明似乎在賜予可能的敵人最高榮譽。接下來幾個月,孝明繼續(xù)寫信表達對當前形勢的憤怒之情。那年年尾,他最終接見了正準備返回江戶的間部詮勝。孝明交給他一封信,信的開頭寫道:“蠻夷親和貿(mào)易之條款,乃皇國之瑕玷,神州之污穢?!碧旎试谛胖薪吡χ鲝埛祷氐健版i國之良法”上來。他本人并不贊同簽訂合約,然而考慮到國內(nèi)外的情況,愿意原諒合約的簽訂。但是,簽訂合約所獲得的這個喘息機會應(yīng)該用于落實“公武合體”政策。這是孝明做出的許多次讓步中的第一次,然而他的終極目標,即將日本從夷人手里解放出來這一點,卻從未動搖過。

隨著皇宮舉行傳統(tǒng)的新年慶典,安政六年(1859)拉開了序幕。大家互換禮物,觀看舞樂表演,吃各種應(yīng)節(jié)食品,同時開懷暢飲。宮廷為現(xiàn)年七歲的祐宮送上一桶清酒和一些開胃菜:他已經(jīng)到了可以參加宮廷活動的年紀。2月21日,他在天皇的陪伴下第一次觀看舞樂表演,并且喝了一杯(同樣也是第一次)天皇親手賜予的清酒。

5月24日,間部詮勝上一年逮捕的四名公卿——鷹司政通、近衛(wèi)忠熙、鷹司輔熙和三條實萬(1802—1859)——的“請求”獲得通過,被允許落發(fā)出家。這是幕府對那些膽敢直接與德川齊昭聯(lián)系的朝臣的懲罰。鷹司政通和兒子鷹司輔熙本來屬于支持開國的公卿,但他們受到“志士”(主要由有民族主義信仰的低級武士組成)的勸說,轉(zhuǎn)為支持閉關(guān)鎖國,從而激怒了幕府。

在幕府的處分下來之前,京都所司代酒井忠義(1813—1873)要求他們自殺,但是四人拒絕從命。同情這些人的孝明給關(guān)白九條尚忠寫信,要求他向酒井說情,赦免這些人,但是酒井的態(tài)度非常堅決。他有確切的證據(jù)證明這些人和齊昭之間有秘密聯(lián)系。宮廷的機密被這些人傳給了水戶藩的武士,而水戶藩和福井藩的武士一直都在蓄謀叛變。這些人也許只是被浮浪之徒的妄說蒙蔽,然而不管什么原因,他們的行為都與“公武合體”背道而馳了。

4月9日,孝明秘密寫信給三條實萬,表達自己對四人的特殊敬意和喜愛之情。仁孝天皇在位期間,鷹司政通曾做過很長時間的關(guān)白,天皇突然去世后,他輔佐毫無經(jīng)驗的孝明登上皇位,并在所有方面幫助他,如同攝政一樣。孝明不忍看到鷹司在耄耋之年被控犯有嚴重罪行。而近衛(wèi)忠熙是孝明的老師,教他書法,在孝明的元服儀式上為他戴上御冠。其他兩人也都是盡忠盡職的前朝元老。當外國人來到日本時,四人總是竭盡全力地依照他的愿望行事。他們也許偶爾會犯錯,但不可能暗中懷有顛覆將軍的計劃。

孝明在信尾說,希望自己能夠說服幕府赦免他們。三條實萬接到這封信時,正幽居在京都郊外的一個小村子里。盡管臥病在床,他還是掙扎著起來,換上朝服,戴上帽子,并在沐浴之后才閱讀信件。天皇的仁慈令他感激涕零,三條認為,天皇的褒獎?wù)f明自己不是祖宗的不肖子孫,不會給后代留下罵名。然而,酒井斷然拒絕了孝明的請求,甚至連延遲處罰也不答應(yīng)。孝明依然不愿發(fā)布削發(fā)的命令,又問了一次四人是否真的希望這么做。他們的回答是肯定的,四人無疑已經(jīng)聽從了命運的擺布,孝明最后沒有辦法,只好下達了命令。

在那些描繪安政大獄對宮廷影響的文章里,酒井忠義的形象通常都是反面的,但他只是幕府在京都的權(quán)力代表。孝明每次向他請求寬恕這些曾經(jīng)服侍過自己和父親的人時,酒井都無情地拒絕了,但拒絕的背后,是井伊直弼這個幕府權(quán)力最大的人決定鏟除一切反對派的決心。從1858年井伊剛當上老中,便開始鎮(zhèn)壓,一直持續(xù)到兩年后他被暗殺之時。鎮(zhèn)壓的主要原因是,井伊認為有必要清除那些反對幕府和外國簽訂和約的人,但其中也有國內(nèi)方面的原因,即指定將軍繼承人的問題。事實證明,這次鎮(zhèn)壓完全失敗,并最終導(dǎo)致幕府解體,但這兩年恐怖統(tǒng)治所實施的逮捕和監(jiān)禁,將會被人們牢牢記住。

對孝明而言,這次鎮(zhèn)壓是他個人的奇恥大辱。即便是為了幕府的安全,顯然也沒有必要僅僅因為在某個階段反對和約,就要這些忠心耿耿服侍過孝明和先皇的老臣削發(fā)出家。但是井伊決定殺雞儆猴,即使引起孝明的痛恨也在所不惜?;蕶?quán)的實質(zhì)與現(xiàn)狀之間的矛盾從未這么清楚過。身著朝服履行規(guī)定儀式的孝明,想到自己發(fā)布的命令沒有一項不被幕府否定時,肯定感到很煩惱。

1859年的官方記錄里還提到肆虐全國的瘟疫等災(zāi)難。孝明的第三個女兒出生,但也許是因為瘟疫,結(jié)果成了他第二個夭折的女兒。令孝明感到些許安慰的是兒子祐宮,他正漸漸長成一名合格的皇位繼承人,這是災(zāi)禍頻仍的那年唯一的亮點。

  1. 《明治天皇紀》第一卷,第143頁。

  1. 《明治天皇紀》第一卷,第142頁。信的原文見《孝明天皇紀》第二卷,第730頁。

  1. 信件完整譯文見W. G. Beasley, ed. and trans., Select Documents on Japanese Foreign Policy, pp. 180-181。

  1. 這個頭銜有各種不同的英語翻譯,如“攝政(regent)”、“大臣(chancellor)”、“首席大臣(president of the councilors)”等。其意思隨著時間的變化而有所不同,但是職位上主要指資深的“老中”,即將軍顧問中權(quán)力最大的人。

  1. 《明治天皇紀》第一卷,第148頁。信的內(nèi)容見《孝明天皇紀》第二卷,第856頁。

  1. 原文見《孝明天皇紀》第一卷,第892頁;亦可見《明治天皇紀》第一卷,第150頁。孝明為這種場合所作了幾份類似的“宣命”,這只是其中的一份。

  1. 條約的英文內(nèi)容見Mario Emilio Cosenza, ed., The Complete Journals of Townsend Harris, pp. 578-584。

  1. 他在信中提到“三位親王”,但卻只寫了“伏見”和“有棲川”兩個名字。“伏見”指的是伏見宮貞教親王;“有棲川”指的是有棲川宮幟仁親王和他的兒子熾仁親王。這三個人都曾被仁孝天皇收養(yǎng),隨后被賜予“親王”的頭銜,這么做顯然是為了保證皇室血統(tǒng)的延續(xù),盡管他們并非皇室的近親(飛鳥井雅道,《明治大帝》,第77頁、第207頁)。

  1. 《孝明天皇紀》第二卷,第923—924頁。

  1. 這首著名的和歌原文中有“此花(このはな)”一詞?!幾?/p>

  1. 遠山茂樹編,《維新の群像》,第56—57頁。

  1. 9月與法國簽訂了條約。

  1. 《明治天皇紀》第一卷,第153頁。

  1. 11月1日他給左大臣(近衛(wèi)忠熙)寫信,說他太累了不想見間部(《孝明天皇紀》第三卷,第102頁)。

  1. 《孝明天皇紀》第三卷,第155、第156頁。

  1. 《明治天皇紀》第一卷,第170頁。

  1. 原文見《孝明天皇紀》第三卷,第227頁。摘要見《明治天皇紀》第一卷,第171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