徇外為人無益
原文
早起。讀《艮卦》,午正畢,心頗入。會客一次,甚久。旋竇蘭泉來,言理見商,余實未能心領其語意,而妄有所陳,自欺欺人,莫此為甚??傆尚挠胁徽\,故詞氣虛,即與人談理,亦是自文淺陋,徇外為人,果何益哉?可恨,可羞!申初,記《饋貧糧》半時。燈后,馮樹堂來。渠近日養(yǎng)得好,靜氣迎人。談半時,邀余同至岱云處久談,論詩文之業(yè)亦可因以進德。天頭:固是。然一味耽著詩文,恐于進德無益也。艮峰。彼此持論不合,反復辯詰。余內有矜氣,自是特甚,反疑人不虛心,何明于責人而暗于責己也?歸,已三更,點古文一卷,心不入,神疲故也。申正記昨日事。(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初五日)
評點
曾氏說自己好“徇外為人”,他對自己的這個毛病非常生氣。他在這年十二月二十日給諸弟信中所開的“課程”里也提到此一毛病:“讀書不二。一書未點完斷不看他書。東翻西閱,都是徇外為人?!本C合這兩處來看,所謂徇外為人,大致有這樣一些表征:好表現(xiàn)、自欺欺人、虛驕、趨時等等。
細細揣摸,這種毛病的要害,在于為討好外物而不知不覺地喪失了自我。這種毛病在熱衷于社會交往的人身上,最容易發(fā)生。為了迎合群體,為了不被群體冷落排斥,只能不斷地趨時跟風,不斷地放棄自我,慢慢地就變成了一個圓滑的平庸的世俗人。這種人活得也許瀟灑自在,但既無長技,也無真才實學,實際上一點價值都沒有。
“徇外”的對立面是特立獨行。但過于特立獨行,又往往難為群體所接納,其結果多半是不但抱負才學不得施展,甚至連生存都難堪。如何做到既不徇外,又不太獨特,這就是中庸之學所追求的目標: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