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找礦去
1957年的中國,突然風云驟變、玄機莫測。
“整風運動”開始了,一時間造成了極為緊張的氣氛。歐陽自遠卻一直保持著清醒,置身事外。他參加了全國稀有元素資源十大基地和尋找急需礦種后備基地的協(xié)作大會戰(zhàn),他的身影更多的時候出沒在長江沿岸。他常常是孤身一人,帶上兩個饅頭,一壺水,下到深深淺淺的礦井坑道里,觀察礦脈,描述巖層,采集樣品。每次還要帶著相機下去拍照,當時的相機都沒有閃光燈,用的是鎂光燈,照一張照片就要炸掉一個燈泡。歐陽自遠每次下井前,都要先在口袋里小心翼翼地放好三個燈泡,拍照前反復比較選擇角度,保證每炸掉一個燈泡,都能誕生一張有科研價值的照片。
渴了,擰開水壺喝口水;餓了,拿出饅頭啃幾口。
每天,歐陽自遠都要在夕陽西下時,才會鉆出礦井。每次,他的背上都會背著大包礦石,臉上則汗跡縱橫。每次回北京時,歐陽自遠的托運行李中總會多了大大小小十幾個木箱子,里面裝的全是石頭。
這期間,歐陽自遠幾上九華山,每次去都要一個月左右。寺廟林立、煙火繚繞,傳說是地藏王得道的九華山,不僅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圣地,而且在地質地理上也有它獨特的地位。聽晨鐘暮鼓,攀懸崖斷壁,歐陽自遠查清了九華山花崗巖基和它延伸出來的小巖株蘊育著豐富的銅、鐵礦藏。
解讀出南方大地的奧秘,讓剛走進地質學界的歐陽自遠既興奮又喜悅。他伴著佛號梵音,在跳躍著橘黃色光亮的小油燈下,寫下了一篇又一篇關于長江中下游礦藏成因的論文,并陸續(xù)發(fā)表在國內的專業(yè)雜志,或者在學術會議上宣讀,為長江中下游矽卡巖礦床的理論研究和尋找提供了重要依據,并準確地預測了安徽、湖北、江蘇等地儲藏有大量的矽卡巖型銅、鐵礦藏。
對學業(yè)與學術的鉆研與投入,讓歐陽自遠游離于“整風運動”和反右風暴之外,這應該說是他的一份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