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決策
十三年之后,龐涓效力的魏國再次挑起事端。這次魏國和上次遭到侵略的趙國一起聯(lián)手入侵了韓國。
十三年過去了,齊國仍然是老大,遭到欺負的韓國立刻向齊國求救。此時的齊國的國王是齊宣王,老板雖然換了,但是責任不變,齊宣王再次效仿先王毅然挑起了“戰(zhàn)國警察”的重擔,派兵支援韓國。
由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周天子勢力衰微,無力維持諸侯之間的秩序,因此諸侯遭到入侵向誰求救就說明誰是當時的諸侯領袖,對于齊國來說這是一件非常有面子的事情,所以為了諸侯領袖的地位齊宣王不能不管。
這次軍事行動的領導仍然是田忌和孫臏這對黃金搭檔,田忌和孫臏這次用的招仍然是同上,不過這次叫“圍魏救韓”。至于為什么不是“圍趙救韓”,扶欄客推測原因有兩個,首先是擒賊先擒王,魏國顯然是主謀,趙國是幫兇,先打主謀,其次才是其幫兇,能收到敲山震虎的效果;其次是公私兼顧,龐涓是魏軍的主將,打擊魏國就是打擊龐涓,孫臏同學就是要造成一種“龐涓不死魏難平”的輿論壓力。只要魏王和魏國朝野都潛移默化地接收了這種輿論的引導,再配合強大的軍事壓力,龐涓遲早都是個死。
趙、魏、韓三國,由春秋時代的晉國分類而來,又稱三晉之國,三國不僅在地理上接壤而且文化傳統(tǒng)相近,三國之間的關系也非常微妙,既有互相利用和依靠的一面,也有互相蠶食和滲透的一面。
十三年之后孫臏的“圍魏救趙”戰(zhàn)術出現(xiàn)了變種,他知道如果繼續(xù)照方抓藥、因循守舊只能解韓國之圍而不能徹底解決自己和老同學龐涓之間的問題。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物質生活和醫(yī)學水平都很不發(fā)達,當時中國人的平均壽命明顯低于今天的水平。孫臏不想讓龐涓死在病榻上,一個兵法專業(yè)的高材生、一個享受了多年崇高地位和待遇的將軍,最好的結局應該是死在戰(zhàn)場上,只有這樣才對得起師傅的教誨、培養(yǎng)和老同學的感情。
孫臏決定要和老同學龐涓來一個男人之間、同學之間的徹底了斷,因此,他放棄了在龐涓領軍回師的路上阻擊魏軍的方案,而選擇了一路向西不遠不近地引導著老同學踏上黃泉路。趙、魏、韓三國是春秋時期由晉國分化而來,晉國軍隊的作風當年以勇武強悍著稱。龐涓領導下的魏軍不僅繼承了這種風格,而且進一步發(fā)揚光大,向來以不怕死著稱。孫臏當時分析了魏國軍隊的心理:“彼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號為怯,善戰(zhàn)者因其勢而利導之?!保c評:孫臏此時對人性的理解如此深刻,這也許要感謝老同學龐涓的狠毒和殘忍。)如果你恨一個人,不妨慣著他的毛病,這種理論不僅適用于教育小孩也適用于戰(zhàn)爭對抗,孫臏提出了慣著龐涓的方案,而且還發(fā)明了另一個成語——“因勢利導”。
當然“因勢利導”慣著龐涓只是一個理念,既不是目的,也不是方法。在孫臏提出的方案當中,在因勢利導的背后緊跟著“蹶上將”的目的:他說:“《兵法》,百里趨利者蹶上將,五十里趨利者軍半至?!睂O臏說的《兵法》就是《孫子兵法》。孫臏知道要達到一戰(zhàn)必勝的效果,就必須在運動中削弱魏國的軍力,這樣才能“蹶上將”,也就是“蹶”老同學龐涓。理念有了,目的明確了,剩下的就是科學的方法。
當年孫臏和龐涓一起學習兵法的時候,師傅曾經教過兩個學生怎樣利用數據進行正確決策的方法。這門課程當中就有如何準確判斷敵方兵力的辦法。我們知道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號稱”的傳統(tǒng),這在文學上叫夸張。比如《三國演義》上說曹操曾經率領三十多萬軍隊征討東吳時就號稱百萬大軍,以此來看,中國古代軍事家在自己兵力上的“號稱”經常是以自己現(xiàn)有兵力乘以一個系數,這個系數通常大于等于2。因此作為一個英明的將軍不能根據對手的“號稱”來判斷對手的真正兵力,這就像聰明的投資者不能僅憑上市公司公布的業(yè)績來判斷自己的投資方向一樣。
師傅當初教給孫臏和龐涓統(tǒng)計敵方兵力的方法很簡單,那就是:數灶坑。
是人就要吃飯,吃飯就要生火,大股部隊野外行軍做飯只能露天解決,因此中國自古以來,野戰(zhàn)軍解決吃飯問題都離不開在地上挖灶坑。日暮黃昏,大軍扎下營寨,然后就開始挖坑做飯。一個灶坑一口鍋,下面填上木柴,生火做飯,然后填飽若干士兵饑餓的肚子。軍隊講究整齊劃一,所以軍用的飯鍋也是統(tǒng)一規(guī)格的,一個飯鍋煮出來的食物量也就是統(tǒng)一的。我們知道,軍隊的口糧是根據級別統(tǒng)一分配的,一般情況下不會特別照顧某些飯量超常的士兵,在這種情況下每口飯鍋服務的士兵數量也就基本固定。一個灶坑對應一個飯鍋,一個飯鍋對應若干固定人數的士兵,這就形成了一個邏輯上的數據鏈。第二天大軍開拔,前一天宿營的地方就留下了星羅棋布的灶坑,只要數一下灶坑就基本掌握了敵方的士兵數量。在沒有軍事衛(wèi)星和偵察機的年代,數灶坑無疑是最有效、最可靠和成本最低的統(tǒng)計敵人兵力的方法。
孫臏和龐涓的師傅在傳授這種科學方法的時候一定沒有想到有朝一日自己的兩個學生會利用這個方法展開生死較量,最后自己的一個學生因為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了這個方法,而將另一個犯了教條主義的同學置于死地。
根據現(xiàn)在時髦的大數據理論,決策者更應該關注數據之間的關聯(lián)關系,而非因果關系。灶坑的數量與士兵數量之間的關系就是一種關聯(lián)關系,而非一種嚴密的因果關系,最終由于孫臏和龐涓對于數據關系的理解不同,導致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命運。
“知識改變命運”和“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這兩句話用在孫臏和龐涓的身上血淋淋地生動。
孫臏在師傅傳授的數灶坑的統(tǒng)計方法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減灶”大法,具體的辦法就是第一天宿營挖十萬個灶坑,第二天宿營挖五萬個灶坑,第三天宿營挖三萬個灶坑,第四天——第四天孫臏下令挖了一個大坑,然后把老同學龐涓和魏國士兵的尸體埋了進去。
讓我們從第一天說起。在孫臏的身后,魏軍在龐涓的率領下一路跟了過來。每到一個齊軍前一天宿營的地方,龐涓都會按照師傅的教誨派人統(tǒng)計灶坑,從十萬到五萬,從五萬到三萬,龐涓被地上燒得黑乎乎并且逐日減少的灶坑挑逗得欲火焚身、欲罷不能,終于在第三天他徹底喪失了理智。就這樣,龐涓按照老同學孫臏設計好的路線做出了判斷:“我固知齊軍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過半矣?!庇谑驱嬩赶铝罘艞壭袆泳徛牟奖?,自己親自率領輕銳騎兵連夜趕路,追殺老同學孫臏。(點評:龐涓只關注了因果關系,忘記了關聯(lián)關系,這是他利用大數據的局限性。)
第四天傍晚,龐涓率領的魏軍追擊了一晝夜追到了馬陵。這里的地勢非常險要,簡單地說就是兩邊分布著山梁和丘陵,中間一條狹窄的道路。作為一個兵法專業(yè)畢業(yè)的高材生,龐涓不應該看不出來這就是兵書上說的“死地”,很多將軍和士兵都死在這種地方。可是此刻一心要干掉老同學的龐涓被灶坑忽悠了,不僅根本沒有重視馬陵的險要,反而迎著險要上,最后只有被這忽略的險要要了命。
天色黑了下來,道路越來越狹窄。
突然前面有騎兵來報告,說前面路旁的大樹上被人砍掉了一大塊樹皮,上面好像寫了字。這種事情放到今天非常普遍,有可能是宣傳防火的口號,或者干脆就是“馬陵森林公園入口前行兩百米”。然而在兩千多年的戰(zhàn)國時期,在這人跡罕見的山區(qū)出現(xiàn)文字非常不尋常。
龐涓自己趕了過去,天色太黑,實在看不清楚。于是龐涓下令點起火把,一路上為了掩蓋魏軍追擊的行跡,龐涓一直禁止點火照明,所以魏軍到了夜晚只能摸黑行軍。龐涓是一個好奇心很重的人。聰明的人好奇心都重,何況是當時軍事智商僅次于孫臏的龐涓。孫臏再次利用了老同學龐涓的心理特點,他料定龐涓不可能戰(zhàn)勝自己的好奇心,一定會點著火把仔細瀏覽自己寫在大樹上的留言。
一道火光在黑暗中燃燒了起來,無限黑暗中的有限火光并沒有給人們帶來希望和溫暖,反而讓在狹窄山道上擁擠的魏國騎兵感到異常詭異。
龐涓和身邊的將士們終于看清楚了大樹的樹干上刻著八個大字,書法剛勁有力,內容毛骨悚然:“龐涓死于此樹之下”。(點評:老同學孫臏@龐涓。)
龐涓呆了,死一般的寂靜。
黑暗中傳來了無數弓弩發(fā)射的摩擦聲和利箭破空的風聲,箭雨從四面八方如飛蛾撲火一樣撲向了黑暗中點燃的火把。魏軍的騎兵和戰(zhàn)馬成片倒下,在狹窄的山道上無處藏身、亂成一片。孫臏只用了上萬個弓弩手就一舉擊潰了不可一世的魏國軍團,龐涓的隊伍根本沒有還手之力,徹底潰敗。
龐涓知道自己完了,過去和同學孫臏共同經歷的一幕幕像電影一樣在眼前閃過。在這個擁擠的世界上同時出現(xiàn)兩個兵法專業(yè)的畢業(yè)生,如同在擁擠的馬陵道上并排行駛兩輛重型大卡車,實在有點多。
龐涓大叫一聲“遂成豎子之名”,橫刀自刎。(點評:反正就是不服,一對老同學,兩個老冤家。)
從龐涓同學最后留下的話來看,他知道自己的愚蠢失敗和窩囊死亡將成就老同學、老對手孫臏的勝利和榮耀,這一切無法挽回。
果然,孫臏同學在埋葬了老同學以后馬上下令追殺龐涓拋棄的魏國步兵。魏軍群龍無首,完全喪失了戰(zhàn)斗意志和軍事對抗的能力,這場戰(zhàn)役變成了老鷹捉小雞的游戲。
最后田忌和孫臏率領的齊軍俘虜了魏國太子申,凱旋歸國,《史記》記載:“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p>
扶欄客曰
孫臏在中國歷史上堪稱逆轉能力最強的人物,在遭到龐涓暗算以后,孫臏不僅致殘而且失去了人身自由。在這種情況下,孫臏憑借自己頑強的生命力和高度的智慧,一步一步逆轉了跌至谷底的人生,最終不僅成功復仇而且成就了一番事業(yè)。除了頑強的生命力和過人的軍事能力之外,孫臏在道德人品方面更是堪稱楷模。在遭到老同學陰謀暗算和殘酷迫害之后的孫臏并沒有心理變態(tài),拒絕向丑惡的現(xiàn)實低頭,既沒有自暴自棄、認命服輸,也沒有變成與龐涓一樣的陰毒小人,在人生的谷底仍然保持了一顆高貴、強大的赤子之心。后來孫臏在費盡周折獲得齊宣王重用的時候主動拒絕來之不易的齊國將軍之位,不肯居于恩人田忌之上,其高貴人品與同學龐涓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