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末代皇帝溥儀宮中生活有多奢侈

民國軼事:風(fēng)云人物的別樣人生 作者:張溥杰 著


末代皇帝溥儀宮中生活有多奢侈

愛新覺羅·溥儀,光緒三十二年,即1906年,生于北京什剎海的醇王府。溥儀是光緒的弟弟載灃的長子,因光緒皇帝無后,便被立為皇儲,在光緒、慈禧相繼掛了之后,登基做了最后一個皇帝,時年僅3歲。不久,辛亥革命就爆發(fā)了。

然而溥儀雖在辛亥革命后宣告退位,但卻還優(yōu)哉游哉地過著皇帝似的生活,每天依然是錦衣玉食,紙醉金迷。溥儀當(dāng)時的生活到底有多奢侈呢?我們就跟著后來溥儀所作的《我的前半生》的回憶錄一探究竟。

我們平常人吃飯沒有多大的講究,基本上都是做好了就吃。但是皇帝吃飯卻有著極其復(fù)雜的程序,任何人不得出差錯。首先皇帝吃的飯不能夠叫做“飯”,而是稱之為“膳”;吃飯不叫“吃飯”,而是叫做“用膳”;開飯不叫“開飯”,而是叫做“傳膳”;廚房不叫“廚房”,而是叫做“御膳房”。

皇帝吃飯的時間并不固定,完全隨著皇帝個人的喜好而定,餓了就吃,不餓就不吃。等到皇帝餓了,皇帝只需要一聲潛臺詞是“我餓了”的“傳膳”即可,太監(jiān)們便一個接一個地喊著“傳膳”,跟傳火炬似的,一直傳到御膳房的太監(jiān)那里。

這邊回聲還沒有消失,御膳房那邊整裝待發(fā)的太監(jiān)們便已經(jīng)開始出發(fā)了,跟嫁姑娘似的,幾十個人抬著大小七張膳桌,捧著幾十個繪有金龍的朱漆盒。平日里菜肴兩桌,冬天的話還要加一桌火鍋,除此之外,各種點心、米膳、粥品三桌,咸菜一小桌。而這些僅僅是皇帝溥儀一個人吃的。

就是當(dāng)時的隆裕太后,每頓的飯菜也大概有百樣左右,要用六張桌子陳放。溥儀還列舉了一份“宣統(tǒng)四年二月糙卷單(陰歷)”(即民國元年三月份的一份菜單),上面記載著一次早膳的清單。宮里一般只吃兩頓飯,這里所謂的“早膳”其實就已經(jīng)是午飯了。而在早上或者午后的時候,一般吃些點心。

在這份清單上列舉著口蘑肥雞、三鮮鴨子、燉肉、燉肚肺、肉片燉白菜、黃燜羊肉、羊肉燉菠菜豆腐、櫻桃肉山藥、爐肉燉白菜、羊肉片汆小蘿卜、鴨條溜海參、鴨丁溜葛仙米、燒茨菇、肉片燜玉蘭片、羊肉絲燜跑跶絲、炸春卷、黃酒菜炒肉、熏肘花小肚、鹵煮豆腐、熏干絲等等幾十種菜。而這些只是供皇帝一人享用的,因此這些菜的功能百分之八十是用來講排場,而不是食用。

這些菜之所以能夠那么迅速地被傳上來,是因為御膳房早就已經(jīng)將這些做好,放在火上煨著,以備皇帝突然傳膳。其實皇帝并非真吃這些早已經(jīng)過了火候的東西,而是吃太后或者太妃送的東西,她們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膳房。所以說御膳房做的菜只不過是為了擺個排場而已。不要忘了,這份清單還是民國已經(jīng)成立后的,而不是大清帝國時候的。

逢年過節(jié),或是太妃生日,皇帝為了表示自己的一片孝心,會讓御膳房制作一批菜肴送給太妃,溥儀對這些菜肴有著精辟的評價:“華而不實,費而不惠,營而不養(yǎng),淡而無味。”

那么這一種吃法一個月要花多少錢呢?溥儀找出了一本《宣統(tǒng)二年九月初一至三十日內(nèi)外膳房及各等處每日分例肉斤雞鴨清冊》,這本清冊上面有如下的記載:

皇上前分例肉菜二十二斤,計三十日,分例共六百六十斤:

湯肉五斤 共一百五十斤

豬油一斤 共三十斤

肥雞兩只 共六十只

肥鴨三只 共九十只

菜雞三只 共九十只

除此之外,還有太后及幾位妃子的分例,溥儀把它做成了一張表:

溥儀一家六口,總計一個月要用三千九百六十斤肉,三百八十八只雞鴨,其中八百一十斤肉和二百四十只雞鴨是供年僅5歲的溥儀所食用的。

除此之外,每個月還都有添菜,添的菜比分例還要多。當(dāng)月添的肉是三萬一千八百四十四斤,豬油八百四十斤,雞鴨四千七百八十六只,加上魚蝦蛋品之類,花去銀子一萬一千六百四十一兩七分。

再加上雜費三百四十八兩,連同之前的分例一共一萬四千七百九十四兩一錢九分。這還不算一年的點心、果品、糖食、飲料的費用,以及宮內(nèi)大批的官員、太監(jiān)、宮女等服侍皇家等人的開支。

除了大量做而不吃的飯菜外,還有大量做而不穿的衣服。一年到頭都是在做衣服,總是穿新的,溥儀有一份沒有年代的某個月衣料的清單:“皮襖十一件,皮袍褂六件,皮緊身二件,棉衣褲和緊身三十件?!辈凰阏降墓ち希瑑H貼邊、兜布、子母扣和線這些零碎的東西就花了銀元兩千一百三十七元六角三分三厘五毫。

這僅僅是皇帝一人的,后妃們的分例也不在少數(shù),且看一份溥儀結(jié)婚后的統(tǒng)計:

這還僅僅是平常穿的,要是趕上節(jié)日慶典,花費更多。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體現(xiàn)皇權(quán)的至高無上。據(jù)說乾隆皇帝為了體現(xiàn)“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曾有過這樣的一條規(guī)定:宮中的一切物件,哪怕是一寸草都不得丟失,因此他拿了幾根草放在宮中的案幾上,派人每天去檢查一次,少一根都不行,美名曰:“寸草為標(biāo)?!?/p>

誰曾想,到了宣統(tǒng)一代,宮內(nèi)案幾上的草是沒有少,但大片大片的土地卻葬送給了外邦。沒落腐朽,沒有本事拯救萬民于水火,卻只敢對手無寸鐵的草民大發(fā)淫威,這是歷朝歷代,都需要引以為戒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