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神游書香
由于家里貧困,馮其庸10歲那年就幫助家里干些力所能及的農(nóng)活了。而從14歲失學(xué)那一天起,身材弱小的他更成了家里的全勞力,“日出而做,日入而息”,種稻,種麥,養(yǎng)蠶、養(yǎng)羊,無所不做。
家鄉(xiāng)一年四季的農(nóng)活,馮其庸不僅能干,而且都是在行的。最主要是水稻的活,從育秧苗,做秧田到拔秧、插秧、耘稻、除草,一直到割稻、擔(dān)稻、脫粒、牽礱(脫殼)、舂米(去皮),他都能干。麥子的活,從鋤地、做麥壟,到播種麥子,麥子出青以后的培土、施肥,第二年五月麥黃季節(jié),從割麥、搶收到脫粒,他也全能干。
在江南農(nóng)村勞動過的人都知道,那里的勞動強度相當大,一年四季很少有閑下來的時候,辛苦極了。馮其庸有兩件事印象最深,一件是那年秋收,他和父親、哥哥一起下田收割稻子。從彎腰割稻到擔(dān)稻回家,整整有一個月的緊張勞動。他連續(xù)擔(dān)稻一個星期以后,瘦弱的身體實在支持不住了,一天晚上到家就病倒了,渾身發(fā)燒,兩條大腿內(nèi)側(cè)腫脹劇痛,禁不住在床上呻吟。祖母坐在床前心疼得落淚。第二天燒剛剛退,他就又拖著虛弱的身體去干活了,因為家里缺勞力,而成熟的稻子必須及時搶收回來。再一次是一年夏天,正是耘稻的季節(jié)。他兩腿和腳上生了五個大癤子,紅腫潰爛、化膿,走路都艱難。但耘稻的季節(jié)同樣是不能錯過的,每天仍要下地。那時稻葉已經(jīng)長得高過膝蓋,他直立在稻田里用耘耙來回推拉除草,一天下來,腿上五處潰爛的傷口被鋒利的稻葉割得流血不止。收工后他到河邊把腳洗凈,傷口疼痛猶如刀剜,只能強忍著回家。他滿以為這次傷口將不可收拾,誰知躺了幾天,因為傷口的腐肉被稻葉割凈了,反倒一天天好起來。至今他的腿腳上還留著五個大疤痕,記錄著他少年時期那一段最辛酸最艱難的生活。

然而,所有的苦難不幸,所有的艱辛困厄絲毫也沒有消磨掉這位少年的求學(xué)之志和好學(xué)之心,強烈的求知欲就像春天萌發(fā)的根芽,不可阻遏地滋長起來,他拼命在知識的土壤里汲取營養(yǎng)。他從小就喜歡讀書,失學(xué)以后,讀書更成了他在苦難環(huán)境和繁重勞動中的心靈寄托,成了他最感快意的事情。一捧起書本他就忘懷一切,神游其中,如醉如癡。
馮其庸的讀書時間大多是擠出來的。下地干活,他總帶著書,休息時,別人抽煙,聊天,他就看一會書。干活回來,連腳上的泥也顧不得洗,就走到房里讀幾頁書,大人叫吃飯才出來。更大塊的時間是利用晚間和清晨。晚上躲在帳子里,點上一根蠟燭,蠟燭沒地方放,就拿塊玻璃,澆些蠟水在上面,怕引起火來,小心翼翼地看,常常到夜深。祖母、母親關(guān)心他,叫他早點睡,第二天地里活重,怕他受不了。但一等她們囑咐完走后,他照樣秉燭夜讀。有時是早晨天未亮?xí)r就起來,一直讀到天亮下地干活。他至今對當年讀書的環(huán)境充滿溫馨的記憶,那是一座舊樓上的老屋,既破又漏,窗外有一叢枇杷樹,還有一棵桂花樹,長得非常高大,每到八月開花,全村都洋溢著桂香。晚間,月光從桂樹和枇杷樹間透過來,樹影婆娑,光影斑駁;早晨,枝頭常有好多種鳥鳴聲,露水很重,樹葉更顯青翠;環(huán)境清幽極了。在這樣環(huán)境中讀書,他的興致格外濃厚,效率也特別高。
兵荒馬亂中,最初唯一可讀的就是小學(xué)校關(guān)閉時要還圖書館而沒有還成的那本《三國演義》。這是個舊版本,帶有毛宗崗的評。原來馮其庸讀這部小說時,急著看故事情節(jié),往往把評跳過去了。現(xiàn)在一時沒有其他書可讀,就顛來倒去讀這部小說,連其中的詩詞也看得仔仔細細,特別連評也看了。他發(fā)現(xiàn)毛宗崗的點評能讓人更深入領(lǐng)會書中的意思,能讓人注意欣賞文章的佳處,細微到了用字用詞。經(jīng)過毛宗崗這么一點撥,他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讀得更入神了,讀到后來,每一回回目、每一首詩詞幾乎都能背誦了?!度龂萘x》使用的是淺近的文言,毛宗崗的評則純用文言,所以這部小說也成了他學(xué)習(xí)文言文入門的津梁。不久,他又借到了金圣嘆評點的《水滸傳》,看得更加興致勃勃,覺得那些英雄好漢的故事看著真帶勁。這回看書,他一開始就注意讀金圣嘆的評,與故事情節(jié)相對照,邊讀邊品味,對作家敘事描寫的手段、人物的刻畫、遣詞用語的精彩,都有了更深刻的領(lǐng)悟。
手頭的書讀完以后,馮其庸千方百計到處借書看。有一次借到了《西廂記》,也是金圣嘆批本。他一讀,立即被那漂亮的文辭所吸引,齒頰生香。這個本子是有斷句的,逢到押韻的地方斷開,所以讀起來很順。盡管還似懂非懂,但能感覺到韻律的美妙,因此越讀越愛讀,不少聲情并茂的段落和詞句,后來都能瑯瑯背誦了。直到晚年,像什么“夫主京師祿命終,兒母孤孀途路窮;因此上旅櫬在梵王宮。盼不到博陵舊冢,血淚灑杜鵑紅”、“碧云天,黃花地,西風(fēng)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之類的曲文他仍然能隨口背誦出來,就是這時候打下的基礎(chǔ)。后來他談起讀書體會,還提到這部劇本,說像《西廂記》這類古書,不能等全懂了再去讀,你不懂也可以讀,讀熟了,慢慢回味,就會懂起來,也可能遇到什么情景,對書中的描寫一下子就領(lǐng)會了。這就像牛的反芻,吃下去的草要回過頭來一點點消化。
當時馮其庸有個小伙伴,叫“阿桐”,也愛讀書,倆人有了書就交換著看,還一起討論,不懂的句子一起揣摩。他們借到了《唐詩三百首》和《古詩源》,開始迷上了古典詩歌,倆人比賽著背誦,自覺其樂無窮,雖不能全部理解,但漸漸略有所悟。馮其庸對《古詩源》中的《古詩十九首》尤為偏愛,盡管有些詩句也是似懂非懂,但感覺意味特別醇厚纏綿,并且讀久讀熟了,意思自己也能領(lǐng)悟。有一次鋤地,腦子里想著“胡馬依北風(fēng),越鳥巢南枝”的句子,忽然悟解這是寫思鄉(xiāng)之情,胡地來的馬依戀著北方吹來的風(fēng),越地來的鳥,筑巢也要選擇南枝,因為可以離家鄉(xiāng)稍稍近一點。還有“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這一句中的“緩”字,當時不得其解,后來忽然觸機領(lǐng)悟,“緩”與“寬”字義可通,“寬”就是松,這樣這句詩就豁然貫通了,意思是說:離家的日子久了,因為想念親人,以至于身體消瘦,所以衣服和帶子也都顯得松了。當他一旦解悟到這些詩意以后,感到無比的高興,真有點陶淵明說的“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的味道?!豆旁娫础分械摹犊兹笘|南飛》,他也特別喜歡,那個封建時代的愛情悲劇被作者描寫得如此凄美,如此扣人心弦,所以他第一遍讀就感到十分震撼。恰好他在蕪湖工作的二舅父到家里來,他就問舅父蕪湖離廬江有多遠?舅父非常奇怪,問他為什么問這個問題。他說讀了《孔雀東南飛》,詩里寫的就是在廬江發(fā)生的事。舅父雖然沒有讀過這首詩,但是覺得他小小年紀就這么喜歡讀書,還喜歡追根究底,很是難得,因此特別喜歡他,給他講了廬江有周瑜墓,有小喬墓等等,更加引起了他的興趣。
古詩看得多了,背得多了,漸漸模仿著也能寫上幾句了。有一天,“阿桐”告訴他,母親為自己在云南找到了工作。馮其庸不知道云南在哪里,只覺得那是很遠很遠的地方,一旦分別,恐怕就很難見面了。最要好的小伙伴的離去讓他依依不舍,于是他寫了平生第一首五言古詩為伙伴送行。詩較長,他一直能背。后來讀高一時,抄給顧欽伯老師看,竟得到老師大大的夸獎。他疑心老師哄他,跟老師說這是他小學(xué)失學(xué)以后在農(nóng)村時瞎寫的。哪知顧老師反而更加夸獎,說他十多歲就寫出這樣的詩來,真了不起,老師還特別指出詩中“簇上春蠶老,壟頭麥油油”等好幾處詩句,說是極好的古詩格調(diào)。
馮其庸讀書的范圍越來越廣了,逐漸讀完了《論語》、《孟子》、《史記精華錄》、《東萊博議》、《古文觀止》、《西游記》、《聊齋志異》、《夜雨秋燈錄》、《浮生六記》等書。有一次,他二哥到蘇州去學(xué)做生意。他不知道從哪里聽到的幾種書,有史震林的《西青散記》、張岱的《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瑯?gòu)治募?,還有葉紹袁、葉小鸞、沈宜修一家的作品,迫切想看,就開了一個書單,讓二哥給買。他知道蘇州的書店有名氣。想不到二哥真的給買回來了,都是很便宜的版本。當時他真如一朝暴富,興奮得不知如何是好,之后一段時間,天天夜以繼日地沉浸在這些書里。
古人云,開卷有益。讀書的確能夠開啟人的心靈。艱苦卓絕的苦讀,使得馮其庸懂得越來越多了。他還記得童年時人們說他笨,他自己也沒有自信,似乎什么也不懂。當他受到大人責(zé)罵時,總是老祖母護著他,說他不是笨,是還沒有開竅!而現(xiàn)在,他真的慢慢“開竅”了,靈性被開發(fā)出來,對于文學(xué)和歷史有了很強的領(lǐng)悟力。他享受著讀書的快樂,體驗到讀書帶來的充實與自信,較之鄉(xiāng)里同齡的小伙伴,他的知識與智力都已經(jīng)明顯勝出一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