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令十四阿哥守皇陵

清世宗雍正傳 作者:張恩臺 著


穩(wěn)定江山

允禵在雍正的注視下,于母親的靈柩之前痛哭失聲??薜焱戤吅?,這兩個同胞兄弟依舊是面無表情,誰也不看誰。在一片漠然的空氣中,雍正走到皇太后的梓宮前,從袖里掏出一道諭旨,諭曰:

貝子允禵無知狂悖,氣傲心高,但我為了安慰皇太后在天之靈,特意晉封允禵為郡王。如果他從此能改過自新,我自然會不斷地對他施加恩澤;如果他繼續(xù)作惡,不知改悔,那么為了維護國法,也不得不將他治罪。

令十四阿哥守皇陵

再說那遠在西北軍中的允禵,當他聽到父皇駕崩的消息后,真是五雷轟頂、方寸盡亂。想到半年前自己還曾和父皇共商平定西北之大計,自己也滿心希望能夠承繼大統(tǒng),可如今卻已是斯人已去,換了人間。

三十五歲的允禵捧著諭旨,手不停地顫抖,一個巨大而悲愴的念頭向他壓來:他失敗了,而且是一敗涂地,已經沒有了任何機會。但是,允禵又是那么的不甘心和不服氣,他心想,憑什么我在外面出生入死、浴血疆場,而某個人卻安坐京城、君臨天下?

此刻的他,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真是百感交集,是悲,是痛,是怨,是恨?連他自己都說不清。他的腦海里面,只有迷惑,猶如一片亂麻在無盡翻騰。

允禵本來以為自己是承繼大統(tǒng)的不二人選,可惜這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爬得高,摔得也就越重,如今這天下早已是花落別家,自己也只能徒呼奈何!

也許在這個時候,允禵才看清了自己的這個同母所生的四哥,他是如此的深藏不露,又是如此的縝密可怕。為什么大家在爭來吵去的時候,沒有人注意他的存在呢?如今回頭想來,一切都遲了一步。

有人或許問,既然允禵手握重兵,何不提兵造反?對此,雍正冷冷一笑,說:“朕剛即位時,便召允禵來京,當時朕垂淚對近侍大臣說:‘正值皇考升天之時,允禵卻不在跟前,他竟沒有這樣的福氣。應馬上降旨宣詔,讓他速速回京以盡子臣的孝心’。朕的本意并不是為了防范他。像允禵這樣庸劣狂愚、無才無識的人,威不足以服眾,德不足以感人;何況在陜西有年羹堯等人在那里震懾。允禵所統(tǒng)之兵,不過幾千人,而這些人又大都是滿洲子弟,世代皆受朝廷恩惠,他們的家人也都在京城,哪能聽從允禵的指使進行反叛呢?”

誠然,允禵接到雍正命其回京奔喪的諭旨后,就立刻返回京城。他本就沒有造反之心,即使有這想法,正如雍正所說的,內外皆受鉗制,舉兵造反,談何容易?如今風云突變,允禵也只能乖乖地束手就擒,幾無還手之力。他的江山,只不過是個美麗的迷夢罷了。

雍正以體諒允禵的名義,將之召回京城奔喪,解除允禵的兵權于不動聲色間,還贏得了寬宏大量的贊譽,雍正的這一招兒,的確很高明。于情于理,允禵若膽敢造反,必然落下不孝不忠的罵名,而一旦允禵進入京城,那就成了雍正的囊中之物,只能任由他擺布了。

允禵沒當上皇上,他心里憋氣,就是不服。激憤之下,他在從西寧回京的路上,不但沒有給新皇帝請安,反而揚言說:“如今我兄為皇帝,尚指望我叩頭耶?我回京不過一覲梓宮,得見太后后,我事即畢矣?!?/p>

快到京城的時候,允禵不知是不懂,還是有意挑釁,他命人行文奏事處,詢問到京之后見雍正如何行禮,“舉朝無不驚駭”。這不明擺著的事情嘛,還用問?分明就是不把雍正放在眼里。

允禵就是要用這種沖動的方式發(fā)泄自己的不滿和對雍正的蔑視與挑戰(zhàn),雖然這根本就是無濟于事的。但是,在雍正的面前,允禵的這種抗議如泥牛入海,絲毫不起作用。

雍正接到奏事處報告后,根本不予回答,只是淡淡地說:“讓允禵先去拜謁大行皇帝的梓宮吧。”

允禵的挑釁,很快被雍正輕描淡寫地消滅于無形間。但是,允禵的怒火遲早要爆發(fā)出來。在去康熙靈柩前哭拜的時候,雍正也在場,允禵見了自己的哥哥——這個剛上任的皇帝后,真是仇人相見,分外眼紅,卻也只能含屈帶憤地向雍正遠遠地叩頭,“毫無哀戚親近之意”,這是當著這么多人的面,故意讓雍正難看。

雍正很清楚自己這個弟弟的脾氣,但是,在康熙的靈柩之前,他不想發(fā)作。他為了表示對弟弟的親善,還特意上前去扶允禵,但允禵脖子一梗,偏就拒不動彈。一時間空氣都似乎凝結,兄弟倆一個拉,一個不動,場面十分尷尬。

這時,雍正的侍衛(wèi)拉錫看不下去了,他上前拉住允禵,讓他趕緊對新皇帝行跪拜之禮,允禵甩手咆哮道:“我本恭敬盡禮,拉錫這樣下賤的奴才,也敢對我拉拉扯扯!若我有不是,請皇上將我處分;若我沒有不是處,請皇上將拉錫正法,以正國體!”

天威不可犯!雍正終于發(fā)怒了,他當下就命削去允禵的王爵,只保留允禵最初的貝子身份。雍正元年三月,雍正在送康熙靈柩到遵化景陵行禮完畢后,便命允禵留在遵化守陵,不要再回京城了。

所謂的守陵,明眼人都能看出,不過是將之監(jiān)禁罷了。不僅如此,雍正還特派自己的親信副將李如柏在此監(jiān)視并限制允禵的活動。隨后,雍正開始拿允禵的親隨開刀了,他命人傳問允禵的家人向雅圖和侍衛(wèi)孫泰、蘇伯、常明等人,問:“允禵在軍中的時候,聽說有吃酒行兇的事情,你等從實奏來。”

向雅圖等人不知所云,回奏道:“并無此事?!?/p>

雍正聽后大怒,命將這些人送刑部永遠枷示,連他們十六歲以上的兒子也一起倒霉,同樣被永遠枷示。

話說雍正得了皇位,自己的母親應該高興才是,但是,他的生母德妃烏雅氏的第一反應,更多的是錯愕與驚訝,而不是由衷的喜悅?!肚迨雷趯嶄洝分杏涊d說,烏雅氏得知雍正即位后,她說:“欽命吾子繼承大統(tǒng),實非夢想所期?!?/p>

此話乃大大的不吉利,哪有自己的兒子做了皇帝,做母親的第一反應不是高興,而說自己做夢都沒想到的?烏雅氏的話似乎透出兩層含義,第一是自己并不看好雍正,有懷疑的意思;第二恐怕是自己覺得應該另有其人,可惜最后大位得非所望。

據(jù)一般的猜測,烏雅氏大概是希望自己的小兒子,當時呼聲很高的十四阿哥胤禵繼位。胤禛的生母烏雅氏生于順治十七年,比康熙小六歲,她是滿洲正黃旗人,其父名叫威武,是正三品的護軍參領。護軍參領是滿洲八旗的軍職,每旗有十個名額,正參領是三品。

烏雅氏大概在十四五歲的時候進了宮,應該是在康熙的第一位皇后赫舍里氏去世之后??滴跏甓拢滴跏状握絻苑鈰邋臅r候,封了八個主位,烏雅氏榜上無名,當時她大概只處于“常在”或者“貴人”這個級別。

直到康熙十七年,烏雅氏喜得貴子,這就是她的第一個孩子四阿哥胤禛。盡管胤禛在滿月后便被貴妃佟佳氏抱去撫養(yǎng),但“母以子貴”,烏雅氏生子有功,在康熙十八年她便被冊封為德嬪。

康熙十九年二月,烏雅氏又生下六阿哥胤祚,因為烏雅氏連得兩子,康熙二十年十二月又被晉升為德妃,只可惜六阿哥胤祚這孩子福淺命薄,六歲的時候就夭折了。

此后,烏雅氏再接再厲,于康熙二十一年六月又生了皇七女,這個小女孩更是短命,三個月不到便早瘍了。不過,烏雅氏這幾年大概頗受康熙的寵愛,她的生育能力也是超級的強,在康熙二十二年九月,烏雅氏又生下皇九女,這個女兒得以順利成長,在康熙二十一個女兒中被稱為“五公主”。

康熙二十五年,烏雅氏生下皇十二女,這也是她的第三個女兒,通常稱為“七公主”,可惜這個小公主也只活了十二歲。

康熙二十七年,烏雅氏生下她最后一個孩子,這就是十四阿哥胤禵。在當時看來,烏雅氏的確是個“英雄”母親,她總共為康熙生了三子三女,在康熙的后妃里面并列第一。

當時能和烏雅氏比拼的只有三阿哥胤祉的母親榮妃馬佳氏,她為康熙生了五子一女,但只有“二公主”和最小的胤祉活了下來,其他都不幸早瘍了。

而烏雅氏的六個子女中,除了皇七女早瘍、六阿哥胤祚六歲夭折和七公主十二歲夭折外,四阿哥胤禛、五公主和十四阿哥胤禵都順利長大成人。胤禛出世的時候,烏雅氏還不能親自撫養(yǎng)自己的兒子,因為清宮規(guī)定,只有嬪以上的后宮主位、包括嬪這個級別在內才有資格撫養(yǎng)皇子。由此,胤禛從小便和烏雅氏分開而居,由皇貴妃佟佳氏撫養(yǎng)到她病逝為止。

盡管胤禛和生母烏雅氏有請安或祝壽等固定的見面時間,但是,在宮中的森嚴制度下,母子間似乎既無法親近,也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溝通。正如雍正自己所說,“生恩不及養(yǎng)恩大”,或許在當時胤禛的眼中,養(yǎng)母佟佳氏才是一個慈愛的母親。

由此,雍正和親生母親烏雅氏的感情不如養(yǎng)母佟佳氏,這也就很自然了。雍正即位后,對養(yǎng)母佟佳氏家族的封賞也是遠勝于生母烏雅氏一家,這大概也是雍正一直想報答佟佳氏的緣故吧。

從烏雅氏這邊來看,她除了不能時刻接觸到自己的親生兒子外,由于胤禛養(yǎng)母的地位尊貴,而她自己地位的卑下,這可能也構成了她對胤禛感情的障礙和隔閡。

或許,胤禛也曾因為自己是皇貴妃撫養(yǎng)而在無意間流露出驕傲的神態(tài),這自然會讓烏雅氏感到不自在而傷心難過。久而久之,母子關系自然互生隔閡,陷于關系淡漠的尷尬境地。

由于幼年時期缺乏生母的母愛關懷,成年后的胤禛對烏雅氏可能大都浮于禮節(jié)性的尊重。這種關系,可能既陌生,又熟悉;既頻繁,又冷淡。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一種被制度戕害而蒙上了陰影的母子關系,既悲哀又傷感。

從母子的性格來說,烏雅氏和胤禛倒是頗有相似的地方,就連一胞所生的十四阿哥胤禵,也都是十分的倔強而情緒化。康熙說小時候的胤禛“喜怒不定”,這種容易情緒化的性格估計也是來于烏雅氏的遺傳。

胤禛和胤禵兩兄弟本都是性情中人,胤禵可以為保八阿哥胤禩而頂撞盛怒之下的康熙,胤禛雖然在爭奪儲位的時候韜光養(yǎng)晦,但他即位后性格凸顯,寫的很多批示也是爽快淋漓,令人拍案叫絕。

烏雅氏也是如此,一樣的執(zhí)拗,一樣的感情用事。本來雍正做了皇帝,作為母親的烏雅氏應當高興才是,但這皇太后的所作所為實在是讓人費解。雍正即位后,烏雅氏說自己不愿接受“天子以四海奉養(yǎng)圣母一人”的威福,居然要以死相殉,隨大行皇帝康熙而去。這,實在是太不給雍正面子了。

據(jù)雍正自己說:“父皇駕崩之時,母后哀痛欲絕,決心隨父皇殉葬,不飲不食。朕叩頭痛哭,上奏母后說:‘皇考以大事托付給我,今母親執(zhí)意以死相殉,那兒臣更有何依賴?將何以對天下臣民?那我也只好以身相從了?!涍^再三哀求,母后才放棄尋死的念頭,勉強進食。自此以后,朕每晚都要親自到昭仁殿去詳細詢問值班太監(jiān),得知母后一夜安睡后,才放心地回到守靈的地方?!?/p>

如此看來,烏雅氏的做法不僅絕情,簡直就是添亂。雍正也是被她逼得沒有辦法,最后只能說:“沒辦法,你死我也死,省得我蒙受不孝之名,沒臉去見天下臣民?!?/p>

一個要以死相殉,另一個以死相逼,最后烏雅氏只好妥協(xié),放棄了自殺的念頭。這對母子的關系也未免滑稽。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本是雍正登基的喜慶日子,烏雅氏卻又弄出不和諧音符。

按照慣例,皇帝登基前,應先到皇太后處行禮,禮部官員按照雍正的旨意,提前一天將登基的程序啟奏皇太后,烏雅氏卻說:“皇帝誕膺大位,理應受賀。與我行禮,有何緊要,概免行禮!”

烏雅氏的意思似乎是肚子里有氣,說自己與新皇帝雍正登基沒有關系,不肯接受行禮,這弄得雍正精心準備的登基大典差點泡湯,實在是大煞風景。有上一次事情的教訓,雍正知道母親烏雅氏的脾氣的確是不好對付。于是,雍正便派禮部、內務府總管等官員,加上和允禵關系不錯的允禩,大家一起去勸說皇太后受禮。

但是,烏雅氏也真是執(zhí)拗得可以,這么多人勸她都不聽,覽過仍不受。雍正被弄得焦頭爛額,萬般無奈之下,只得自己親自出馬,再三懇求,烏雅氏這才不情不愿地說:“諸大臣等既援引先帝所行大禮懇切求情,我亦無可奈何。”

好一個“無可奈何”!聽烏雅氏的意思,好像是看在先帝的先例份兒上才答應群臣的請求。這詞用的,絕了。按照慣例,雍正得給烏雅氏上皇太后的尊號。

當時,內閣翰林院也已將“仁壽”皇太后的尊號擬好,皇太后的表文、冊文,還有金冊、金寶這些證明文件和儀仗程序的各項準備事宜也都弄好了,欽天監(jiān)也挑了個黃道吉日,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偏偏烏雅氏就是不同意。

烏雅氏說:“梓宮大事正在舉行,凄切哀衷,何暇他及。但愿予子體先帝之心,永保令名。諸王大臣永體先帝之心,各抒忠悃,則兆民胥賴,海宇蒙休。予躬大有光榮,勝于受尊號遠矣。”

烏雅氏以康熙的葬禮未完成為借口,既不接受皇太后的尊號,也不肯從居住多年的永和宮搬出??磥恚瑸跹攀蠈δ切┢坡渲贫仁且B抗到底了。這下,雍正是被弄得頭皮發(fā)麻,本來他當上這個皇帝就有點不明不白,所以他才在這種儀式上要做得循規(guī)蹈矩,盡量完美,免得天下人說他的閑話,誰料得生母烏雅氏卻和自己處處不配合,這真是讓雍正這個做兒子的心里憋氣,卻又無可奈何。

沒辦法,雍正只好又硬著頭皮,親自去“誠敬諄切叩請再三”,但這次,烏雅氏卻死活不聽,她再次來了個:“諸王大臣援引舊典,懇切陳辭,皇帝屢次叩請,予亦無可如何。知道了?!?/p>

“知道了”,這是中國的權術史上是一個極為經典的詞?!爸懒恕彪[含的意思可就太多了,也許是表示未置可否;也許是表示不同意;也許是讓請示人看著辦,若辦好了,說明屬下聰明伶俐;若萬一辦不好,領導也可以推掉自己的責任;總而言之,領導總是能從“知道了”這里把握先機。

烏雅氏的“知道了”,不過是緩兵之計,用這詞給勉強搪塞過去,實際上就是不愿意受封號,也不想搬到皇太后該住的寧壽宮去。牛不喝水強按頭,烏雅氏就這倔脾氣,她是皇帝的生母,雍正能拿她怎么辦?沒辦法,這事也只好拖了下來。

沒多久,在雍正元年的三月,正好到了雍正登基后烏雅氏的第一個生日。按理,這皇太后的生日得有個儀式叫“圣壽節(jié)”,以表示皇帝孝敬母親,以“仁孝治天下”。

禮部官員也擬安排雍正帶領各王公大臣、文武百官集體去給皇太后慶壽,不料烏雅氏還是不給面子,“奉懿旨,免行禮?!庇赫鞠肜煤眠@個機會改善和生母的關系,讓母親接受封號,并移居寧壽宮,但烏雅氏似乎早有所料,未及雍正開口便將之拒于門外。

烏雅氏這些舉動,似乎是太不近人情了,這到底又是為什么呢?這事恐怕還得從十四阿哥允禵說起。允禵是烏雅氏最小的兒子,父母疼愛小兒子,甚至對小兒子偏心,似乎也是人之常情。

天下的父母,總認為自己對待子女是公正的,所做的一切也是不偏不倚、非常有道理的,但問題就在于,世界上就沒有不偏心的父母。感情這東西,根本就不可能做到一碗水端平。

烏雅氏本該是幸福的,她的兩個兒子都很有出息,其中必有一個做皇上,但是,問題偏就出在她認為該做皇上的,卻沒做上,而她又偏愛這個落敗的孩子。

允禵從西北回來后,雍正一開始便給了允禵一個下馬威,將他的王爵革去,只保留了最初的貝子身份。這做母親的看著兩個孩子,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一個不讓一個不服,做哥哥的如此露骨地欺負弟弟,心里怎能不傷心難過?

偏偏這三人還都一個脾氣,就是死不認輸,誰也不肯妥協(xié),結果矛盾越陷越深,幾至于無法掙脫。這雍正越打擊允禵,烏雅氏便越不配合雍正的工作,兩人幾乎陷于冷戰(zhàn)狀態(tài)。

也有人猜疑說,烏雅氏本就偏愛小兒子,而且康熙晚年的時候,小兒子的呼聲很高,但最終的結果卻是小兒子的皇位被大兒子篡位奪去,烏雅氏的失望是可想而知的。本來可以名正言順、堂堂正正做皇太后,如今卻成了“篡位賊子”封的偽太后,這怎能不讓她氣惱?

雍正元年三月二十七日,雍正即位后第一次出北京城,這也是他做上皇帝后僅有的幾次出城之一。他這次要帶著王公大臣,還有皇太后及后宮的妃嬪,親送康熙的梓宮到遵化東陵。

這次送葬活動人員眾多,規(guī)模浩大,所幸中間沒出什么大的亂子。本來送葬的事情進行得挺好,不料就在行完禮后,送葬隊伍準備返回北京的時候,雍正卻做了一項重大而無情的決定,那就是將允禵留在遵化守陵。這等于就是將允禵軟禁于此了。

不僅如此,雍正還拿允禵府上的人向雅圖和護衛(wèi)孫泰、蘇伯、常明等人開刀,將他們施以枷示。隨后,在允禵被軟禁在遵化的時候,雍正又借口有人在奏折里將“大將軍”與“皇上”并寫,將允禵貝子的祿米革去,以儆示尤。就這事而言,允禵并沒有任何過錯,雍正明擺著就是在有意整允禵了。雍正這么欺負弟弟,做母親的當然看不下去。就在允禵革去祿米的第十天,烏雅氏便突然犯病。

根據(jù)《清世宗實錄》的記載,烏雅氏在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三日末刻發(fā)病,第二天丑刻便去世了。烏雅氏從發(fā)病到死亡,中間不過短短的十幾個小時,顯系暴卒,這中間到底發(fā)生了什么,就不得不讓人猜疑了。

《大義覺迷錄》記載了這樣一段民間傳聞:在一個月黑風高的晚上,皇太后烏雅氏居住的永和宮里突然傳來吵鬧聲。原來,雍正聽說皇太后生了病,急忙趕來看望,不料還沒說上兩句話,兩人便爭吵了起來。

外面宮女和太監(jiān)們戰(zhàn)戰(zhàn)兢兢,都不敢進去。只聽皇太后在大罵:“你為何對你弟弟如此絕情!他到底犯了什么彌天大罪,你要如此害他?你到底還想要怎樣?是不是把我們母子都整死了,你就高興了?”

跪在地上磕頭說:“兒臣不敢,兒臣決無此心!”

皇太后說:“那好,我現(xiàn)在就要見允禵,你把他放回來!”

雍正說:“先帝的陵墓需要有人看守,允禵心高氣傲,經常犯錯,讓他在那里好好閉門思過也好。”

皇太后氣極而笑道:“好,好!你是鐵了心要把他關死在那里了!你不要以為自己得了這皇上就可以任意妄為,這天下人的眼睛可是雪亮的,人心里頭有桿秤的,到時你就不怕后人戳你的脊梁骨?”

雍正似乎也被激怒了,里面?zhèn)鱽聿璞に榈穆曇?。不一會,宮中突然出“砰”的一聲,似乎什么東西撞在了柱上,隨后便歸于沉寂。雍正走了出來,臉色陰沉,喝道:“皇太后病危,還不快傳御醫(yī)!”

但此刻為時已晚,第二天宮中便傳出皇太后歸天噩耗。當然,永和宮的柱上是沒有血的。到底皇太后是不是撞柱而死,這已經無從考證,但從烏雅氏的身體而言,不到一天便宣告死亡,實在出乎人的意料。

據(jù)說烏雅氏原本有氣管炎和哮喘類疾病,加上康熙的駕崩對她可能打擊很大,但是,這可能都不是最主要的。烏雅氏身體狀況的惡化,恐怕還是因為胤禛和允禵這兩兄弟間的傾軋所導致,特別是雍正對小兒子的不公正待遇,怎不讓烏雅氏這個做母親的傷心欲絕、肝腸寸斷?

雖然民間傳聞中的“逼母”一說未必成立,但烏雅氏的死,要說和雍正一點關系沒有,那也說不過去。由于史料的缺乏,無法知道烏雅氏在允禵被囚后是什么態(tài)度,但斷然不會是漠不關心、不聞不問。

也許就在那個晚上,烏雅氏爆發(fā)了,她可能嚴厲地責備了雍正,也可能聲淚俱下地替允禵求情,求雍正放他回來,讓她見上一面,可惜她的愿望終究沒能實現(xiàn)。

據(jù)官方記載,雍正聞知皇太后病重后,急忙趕到永和宮,晝夜侍奉湯藥。也就在當天,雍正派侍衛(wèi)吳喜和朱蘭太去遵化景陵將允禵召回。

但是,意外的事情發(fā)生了,當時負責看管允禵的副將李如柏在放走允禵后,心里覺得后怕,生怕是有人矯詔陰謀造反,便又派人以“旨意未明,又無印信”的理由追回了允禵,并將雍正派去的侍衛(wèi)扣押,然后自己親自向雍正請旨,問是否要放允禵回京。

等到李如柏得知確屬雍正的旨意后,這才將允禵放回北京,但此時已經是二十三日的白天了,烏雅氏早在當天的凌晨崩逝,享年六十四歲。晚了,一切都已經晚了。允禵回到皇宮,見到的只是自己母親冰冷蒼涼的梓宮。不過,李如柏卻從中受益了,后來他被賞賜了一千兩白銀,并被升為總兵官。

烏雅氏死后,雍正也不必再去懇請皇太后接受尊號,也不必再讓皇太后從永和宮搬到寧壽宮去住了。但頗為奇怪的是,雍正在烏雅氏死后,卻先將她的梓宮移到寧壽宮,停靈三天后才運到帝后停靈的壽皇殿。這其中的含義,實在讓人捉摸不透。難道雍正不知道這樣做是違背母親遺愿的?

允禵在雍正的注視下,于母親的靈柩之前痛哭失聲。哭奠完畢后,這兩個同胞兄弟依舊是面無表情,誰也不看誰。在一片漠然的空氣中,雍正走到皇太后的梓宮前,從袖里掏出一道諭旨,諭曰:

貝子允禵無知狂悖,氣傲心高,但我為了安慰皇太后在天之靈,特意晉封允禵為郡王。如果他從此能改過自新,我自然會不斷地對他施加恩澤;如果他繼續(xù)作惡,不知改悔,那么為了維護國法,也不得不將他治罪。

當年九月初一,烏雅氏的梓宮隨同康熙的梓宮入葬景陵地宮,而允禵被重新送回遵化守陵。雍正知道,允禵已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雍正對某些兄弟的打擊,的確是出于公心,而非出于一己私念。

諸王大臣曾奏請將允禵“即正典刑,一彰國法!”但為了避免落個誅戮兄弟的罪名,雍正還是對自己的同胞兄弟允禵來了個“法外施恩”。雍正稱允禵雖是罪人,但只是秉性糊涂,行事狂妄。

逐步削弱八阿哥勢力

雍正要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必須先穩(wěn)定和自己多年爭斗的兄弟,內無憂才能外無患。雍正采取的是拉攏懷柔政策,使之先歸附自己,并且可以利用他們手中的勢力去穩(wěn)定下邊,然后一步步分化、瓦解、利誘,最后為自己所用。既化解了敵我矛盾,又籠絡了人心。

因而雍正一上臺就穩(wěn)定了政治局面,這又是進一步打擊對手的可靠保證。只要穩(wěn)定,就是他一個人的天下,接下來就是逐個消滅對手了。剛繼位不久的雍正并未對允禩本人急于發(fā)起實質性的進攻,這主要是因為雍正認為時機還不夠成熟。

為了穩(wěn)定,雍正不能立即采取行動。因為那是不明智的做法,如果不成功的話,反會被眾敵圍攻,把他拉下馬。還有一個原因,畢竟大家都是兄弟,雍正不愿落個“誅殺兄弟”的罵名,因此他還是采取了穩(wěn)中求進的分化策略,即分而化之、各個擊破、拉打結合。

雍正二年五月十四日,雍正以蘇努、勒什亨父子顧念舊日同黨,袒護允禟等人,擾亂國家之心毫無悔改為由,革去蘇努的貝勒爵位,撤回公中佐領,發(fā)遣他與其子同往左衛(wèi)居住。

沒隔幾天,雍正又下旨斥責允禩及其黨羽,指出七十、馬爾齊哈、常明等,都是導致廉親王允禩到現(xiàn)在仍然與皇帝結怨的罪魁,使眾心離散,造成國家大亂,以便渾水摸魚。

雍正在這里用了嚴重的語氣說:“古人云: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皇考每引述此語,特指廉親王言之?!?/p>

這又為進一步打擊允禩及其朋黨制造了輿論。接著,雍正就革掉了七十職務,查抄其家產。六月二十七日,又將七十及其妻子發(fā)配到黑龍江依蘭去了。

此外,雍正還把矛頭指向鄂倫岱,說他與阿靈阿二人是允禩黨的首領,罪大惡極。并說:“朕即位后,命他為領侍衛(wèi)內大臣、都統(tǒng),他也毫無感激報效的念頭。朕有朱批諭旨與阿爾松阿,讓他轉交,他竟在乾清門當著眾人把諭旨擲在地上。每當朕召諸王大臣頒發(fā)諭旨時,他沒有一次頷首心服,有時還低頭冷笑?!?/p>

就此,雍正將此二人革去了職務。八阿哥允禩是這個集團的領袖,最具有才能和號召力,不容易扳倒,所以在把他外圍的人清除之后,接下來就是要解決這個集團的得力干將九阿哥允禟。

康熙死了還不到一個月,雍正首先對允禟的老娘宜太妃郭絡羅氏加以懲戒。郭絡羅氏一向得到康熙的寵愛,康熙駕崩的時候,當時她也在生病,得知康熙的噩耗后,她便乘坐四人軟榻,扶病直奔康熙的靈堂。

不知是過于悲痛,或者是郭絡羅氏一向得寵,她一下子跑到了雍正生母烏雅氏的前面,這讓雍正十分惱火。后來在處理康熙喪事的時候,郭絡羅氏又對雍正擺出母妃的架子,那就別怪雍正對她不客氣了。

當年十二月初三,雍正便說郭絡羅氏的太監(jiān)張起用違禁做生意,將之發(fā)配到土兒魯去種田;她兒子允禟的太監(jiān)李盡忠發(fā)配到云南極邊去當苦差,那個替允禟到江南買美女的何玉柱則發(fā)往三姓給窮披甲人為奴。

雍正在沒收了他們的家產后,還恨恨地說:“彼等皆屬極惡,且極富。如其不肯遠去,即令自盡,護送人員報明所在地方官驗看燒毀,仍將骸骨送至發(fā)遣之處?!?/p>

也就是說,要是他們不肯去的話,就令他們自盡,但骸骨依舊要扔到原定的極邊之地,以解雍正的心頭之恨。就連替允禟打理家務的禮科給事中秦道然也倒了霉,雍正說他一貫助紂為虐,由此掙了不少家當,于是命他繳納十萬兩銀子充軍餉。

很遺憾的是,當兩江總督奉命去秦道然的老家無錫清查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秦道然家的全部財產加起來也不滿一萬兩銀子。但雍正仍不放過他,依舊將秦道然監(jiān)禁,什么時候他家里的人交足了銀子,就什么時候放人。

說白了,雍正在做阿哥的時候,就看秦道然在幫允禟、允禩等人上躥下跳、四處奔走,其實那時就想整他了。對于老九允禟,雍正從來就沒把他放在眼里。

在雍正的印象里,這個老九才能平庸,在康熙在的時候也從來沒有得到過重用,根本就是個“文才武略,一無可取”的廢物。但是,就這樣一號人物還偏就從來不老實,總是喜歡鬧騰點事情出來。

允禟自知承繼大統(tǒng)無望,開始是支持老八允禩,后來允禩被康熙打壓,又和允禩一起去支持允禵。總之,動機不純,野心不小,是個刺頭。蔑視歸蔑視,對付允禟這個家伙還是不能掉以輕心。

首先,允禟很有錢,他通過姻親關系,搞到了大貪官明珠家的大量財產,還經常派手下的人去做生意,生財有道。在那些兄弟里面,允禟是最有錢的。當初允禩拉允禟入伙兒,也有借助他財力的意思。

其次是允禟這個人為人處事比較直爽,好講哥們義氣。正如雍正罵他的,“外飾淳良,內藏奸狡”,允禟對人也很平和,沒有太多的架子。所以,允禟倒也結交了不少人,能量不小,平時的口碑也還不錯。

在康熙在的時候,允禟并沒有因為母親受寵而得到康熙的青睞。每次康熙給皇子們發(fā)獎金的時候,允禟總是比自己同齡的兄弟要少,在康熙四十八年的那次封爵中,允禟只被封為貝子,而比他還小的老十允誐卻被封為郡王,把他氣得要命。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