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別友人
陳子昂
銀燭吐清煙,金尊對綺筵。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山川。
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悠悠洛陽去,此會在何年。
前面說到過陳子昂“伯玉毀琴”的故事,他是個很有特色的人!
這首詩是他離開四川去洛陽時,寫的一首送別詩,情景交融,把離別之意表達得很真切。
朋友離別,至無言時,看到蠟燭的一縷青煙裊裊升起,這時的感覺就是希望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說,時空停滯才好的一種情愫。我想每個有過相同經(jīng)歷的人,都能體會到這樣的感覺。當(dāng)然,除了蠟燭,一杯酒、一餐飯還是需要的,是不是可以這樣說,從古至今以吃飯這種方式送別的比較多,即便不吃飯,送行也需一杯酒。這或許是習(xí)慣吧。琴瑟在此是指朋友宴飲之曲,大家吃著飯、喝著酒、聽著曲,由往昔的友情想到自己即將遠行,而別路漫漫山川索繞,這又是何等的艱難。月光和樹影交織在一起,無限凄涼,從星光點點到破曉,這樣的通宵達旦,真舍不得朋友呀。然而,我還得去洛陽,真不知道什么時候我們可以再相見。
詩意基本如此,中國古詩善用的借物托情,一石二鳥,說東道西,似乎含蓄更有韻味!
如果陳子昂就是這樣一個含蓄的人,也就罷了,偏偏不是?!安駳佟钡墓适乱呀?jīng)說明他是個有創(chuàng)意的人,而且是可以做成事的人。從其人生經(jīng)歷來看,又有耿直敢諫、憂國憂民的品質(zhì),正因為這種品質(zhì),為奸人所害,冤死獄中。短短四十一年的人生似乎太短。
正統(tǒng)的倫理當(dāng)中,我們總是喜歡直言敢諫的人,總是覺得這樣的人正直可敬。說真話、辦實事幾乎成了忠臣的標識。但翻開歷史看看,幾乎歷朝歷代都是忠奸斗爭的故事,而往往結(jié)果是忠臣們留下可歌可泣的故事,奸臣們露出奸佞會心的微笑。為什么會這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