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崎城日落時分的櫻花
獲得池坊流花道證書
女兒節(jié)
岡崎城的櫻花祭
岡崎城最后的紅葉
電車外的風景
岡崎城特色午餐:田樂料理
序:可見的成長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家長拽著本應蹣跚學步的孩子不撒手,不讓孩子自己走,生怕孩子摔跤??墒?,不放手,孩子怎么學會走路?在學校里,類似的情形亦不鮮見。老師們天天盯著學生,生怕他們發(fā)生問題、惹出麻煩。其實這樣只是掩蓋了問題,讓孩子帶著這些看不見的問題走上社會。
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規(guī)劃和自主管理能力,十一學校設計了一個小學段。就是在一個學期中間,劃出兩周的時間由學生自主支配。在小學段期間,學生仍然到校學習,但學校不安排統(tǒng)一的學習內容,每位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需求,或補弱,或提升,或拓展,或完成研究性學習,或進行高端實驗室項目研究,等等。任何學科不得布置任何作業(yè),任何老師也不得在小學段結束后組織任何考試、檢測。第一次實施小學段時,正如有些老師擔心的那樣,許多學生并不適應,他們或不知所措,或放任自流,或貪大求多難以消化。于是,質疑聲紛起,有些老師、家長希望取消這種問題叢生的學習方式。面對這些問題,我們沒有輕言放棄。支撐我們堅持下來的道理十分簡單——如果我們今天不在學校里放手,讓學生們將這些不成熟、不適應在校園里表露出來,那么,他們只能在以后的大學校園里或者工作崗位上表現出來。如果我們的老師、家長總是“一手遮天”,始終不讓孩子們獨自走路的話,他們就永遠無法長大。學校是學生走上社會前的一個試驗場。我們必須充分放手,創(chuàng)造常態(tài)下的教育情境,讓學生們在學校充分暴露問題,并幫助他們在矛盾沖突中、在問題解決中獲得成長?,F在,十一學校越來越多的孩子在小學段,在自由的空間里,萌生著自主精神和自律意識,養(yǎng)成了自主規(guī)劃、自主學習、自主反思的習慣。只有孩子們帶著這樣的習慣走向社會,我們才會真正放心。
在趙一青同學身上,我看到了放手的力量,看到了她的成長。2017年9月至2018年7月,當時就讀于十一學校高二的趙一青同學,在日本“光之丘女子高等學校”獨自度過了為期十一個月的留學生活。她將自己的經歷見聞與所思所想寫成了一篇篇日記,這就是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十幾萬文字。
從這些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到,她的留學生活足夠精彩。在這十一個月里,她和同學們一起,上課、考試,參加運動會與合唱比賽等學校活動,還加入了漫研社與花道社兩個社團,更是在日本文化課上學習到了茶道、和紙工藝與浴衣的穿法,感受傳統(tǒng)日本文化的魅力。課余時間,她去所在城市的圖書館給幼兒園的小朋友們開讀書會,為兒童福利設施做街頭募捐,看畫展、聽音樂會、參加日語歌大賽……她用教室后閑置的白板,為幾個對中文感興趣的日本同學上“小青的中文課”,給即將前往中國臺灣地區(qū)研修的同學做中文講座。許多同學因為她的到來而對中國產生了興趣,因為她的存在而對中國有了好感,也有不少同學表示今后還會繼續(xù)學習中文。她甚至成了一些同學學年論文的主人公。她努力像同學們那樣,“既可以穿著筆挺的制服站在禮堂里唱歌,又可以裹著圍裙一邊擦汗一邊掃除”,后來被當地人夸贊“一看就是光之丘的學生”——光之丘的學生“光之子”開朗熱情、積極向上、很懂禮貌,在當地聲譽極佳。對于一個十六歲的孩子來說,獨自在異國他鄉(xiāng)學習,又先后在多個日本寄宿家庭生活,各種磕碰是難免的。但“沒有一件事情是沒有意義的”,她努力解決各種問題,積極地前進著。這種跌跌撞撞的成長,其實更加難得、更為可貴。
正如趙一青同學自己所說,因為這些經歷,她成了一個可以坦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卻依然想要繼續(xù)前進、想要與更多人進行雙向交流的人,“一個比出發(fā)時的我更好的人”。趙一青同學于今年九月被日本早稻田大學錄取。希望她續(xù)寫屬于她自己的故事。希望更多的孩子有更多自由的探索,獲得個性化的成長。
李希貴
2019年10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