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蓬人》
芰裳荇帶處仙鄉(xiāng),風定猶聞碧玉香。
鷺影不來秋瑟瑟,葦花伴宿露瀼瀼。
掃除膩粉呈風骨,褪卻紅衣學淡妝。
好向濂溪稱凈植,莫隨殘葉墮寒塘!
這首《蓮蓬人》是魯迅早期的一首詩,由二弟周作人記錄在他辛丑年(1901)日記之后所附的《柑酒聽鸝筆記》中,并注明為“庚子舊作”[1],可知此詩應作于庚子年(1900),更具體的寫作時間則無從查明了。
這是一首詠物詩。詠物詩可以純粹詠物,以講究形似為工;更多的則是借詠物以抒懷,所詠之物僅為一個象征的符號,其寫作手法主要是“賦比興”中的“比”,有時也有“興”的成分。朱自清說:“《楚辭》的‘引類譬喻’實際上形成了后世‘比’的意念。后世的比體詩可以說有四大類。詠史,游仙,艷情,詠物……詠物之作以物比人,起于六朝……這四類詩,無寓意的固然只能算是別體,有寓意而作得太工了就免不了小氣,尤其是后兩類。”[2]詩里的物象和所寓之意的聯(lián)系要自然而然,甚至不妨若即若離才好。
當時魯迅年紀雖輕,寫起詠物詩來卻相當老到。蓮蓬是南方水鄉(xiāng)常見的東西,因為它在荷花落盡、荷葉凋殘之時高高聳立,容易聯(lián)想到人;孩子們將蓮子剝出來吃掉以后,喜歡把蓮房翻轉并用線縛起來當作玩具,有點像一個穿外套的老翁,所以往往被稱為蓮蓬人。魯迅由此聯(lián)想到周敦頤的《愛蓮說》,而“掃除膩粉呈風骨,褪卻紅衣學淡妝”一聯(lián)以及“莫隨殘葉墮寒塘”之句,則既合于荷花荷葉發(fā)展變化的歷程,又寓有高遠的立意。蓮蓬人的“風骨”,的確是值得歌頌贊美的。
周敦頤是北宋理學的大宗師之一,但他的理論專著《太極圖說》和《通書》,讀者很少,倒是那篇就他本人而言并不重要的《愛蓮說》傳誦甚廣,“出淤泥而不染”“香遠益清,亭亭凈植”等句,尤為膾炙人口,幾乎已是成語。周敦頤乃道州(今湖南道縣)人;魯迅所屬之紹興新臺門周家,也源出于道州。但魯迅提到這位同鄉(xiāng)先賢,似乎也就這么一次。
[1]影印本《周作人日記》上冊,第287頁。
[2]《詩言志辨》,《朱自清全集》第6卷,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14—21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