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xiàn)代中國的孔夫子
新近的上海的報紙,報告著因?yàn)槿毡镜臏珝u,孔子的圣廟落成了,湖南省主席何鍵將軍就寄贈了一幅向來珍藏的孔子的畫像。老實(shí)說,中國的一般的人民,關(guān)于孔子是怎樣的相貌,倒幾乎是毫無所知的。自古以來,雖然每一縣一定有圣廟,即文廟,但那里面大抵并沒有圣像。凡是繪畫,或者雕塑應(yīng)該崇敬的人物時,一般是以大于常人為原則的,但一到最應(yīng)崇敬的人物,例如孔夫子那樣的圣人,卻好像連形象也成為褻瀆,反不如沒有的好。這也不是沒有道理的??追蜃記]有留下照相來,自然不能明白真正的相貌,文獻(xiàn)中雖然偶有記載,但是胡說白道也說不定。若是重新雕塑,則除了任憑雕塑者的空想而外,毫無辦法,更加放心不下。于是儒者們也終于只好采取“全部,或全無”的勃蘭特式的態(tài)度了。
然而倘是畫像,卻也會間或遇見的。我見過三次:一次是《孔子家語》里的插畫;一次是梁啟超氏亡命日本時,作為橫濱出版的《清議報》上的卷頭畫,從日本倒輸入中國來的;還有一次是刻在漢朝墓石上的孔子見老子的畫像。說起從這些圖畫上所得的孔夫子的模樣的印象來,則這位先生是一位很瘦的老頭子,身穿大袖口的長袍子,腰帶上插著一把劍,或者腋下挾著一只杖,然而從來不笑,非常威風(fēng)凜凜的。假使在他的旁邊侍坐,那就一定得把腰骨挺得筆直,經(jīng)過兩三點(diǎn)鐘,就骨節(jié)酸痛,倘是平常人,大約總不免急于逃走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