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對決黃橋
陳毅和粟裕踏上長江北岸后,江南指揮部奉命改稱蘇北指揮部,下轄三個縱隊約7000人。
蘇北也非高枕無憂的平安之地。他們從江南脫險而來,“染指”了他人的“臥榻之側”,不僅為占據(jù)各處城鎮(zhèn)和要點的日軍所不容,也為控制鄉(xiāng)村地盤的韓德勤所痛恨。
保定軍官學校出身的韓德勤是顧祝同的干將之一,任江蘇省政府主席兼魯蘇戰(zhàn)區(qū)副總司令,統(tǒng)領16萬人,其中嫡系8萬人,其余是非嫡系的李明揚、李長江部和稅警總團陳泰運部。
韓德勤也在敵后堅持抗日,但頗為忌恨作為同盟者的中共,下手從未手軟。
1938年10月,他以不符《江蘇省民眾組織條例》為由,取締過中共組織的蘇北抗日同盟總會;1939年春,他突然包圍東??h八路軍獨三團,殺傷團長以下數(shù)百人;這年夏,他又圍攻高郵湖北閔家橋,慘殺抗日游擊隊負責人陶容以下數(shù)百人。
有了蔣介石“溶共”“限共”“防共”“反共”的決策,韓德勤更是口含天憲,決不允許新四軍“染指”自己地盤。
料敵于先,方能決勝千里。粟裕深知韓德勤很快就會大兵壓境,和陳毅確定了“聯(lián)李、擊敵(日軍)、反韓”的策略,決定先發(fā)制人,攻占黃橋作為根據(jù)地,準備迎擊虎視眈眈的韓德勤。
陳毅負責統(tǒng)戰(zhàn)工作,設法爭取李明揚、李長江的中立。粟裕則專注考慮作戰(zhàn),發(fā)現(xiàn)了一個不小的問題。
新四軍來自各個山頭,從紅軍時期的三年游擊戰(zhàn)開始,因兵力有限,裝備簡陋,又是分散作戰(zhàn),沒有打過大規(guī)模的正規(guī)戰(zhàn),官兵們游擊習氣濃厚,而韓德勤即將發(fā)起的進攻,將是一場前所未有的大仗和惡仗。
粟裕為此召開專門會議整頓紀律,要求部隊做到四點:第一絕對服從命令,第二嚴格遵守時間,第三樹立兵團觀念,第四協(xié)同一致。部隊的游擊習氣得到初步遏制,上下一心,將士用命,擰成了一股繩。

1940年黃橋戰(zhàn)役行軍途中,第二個騎馬者為粟裕,第一個騎馬者為陳毅
1940年7月25日,陳毅、粟裕開始揮師東進。韓德勤馬上命令黃橋守將何克謙率部向北攻擊,陳泰運則率部由曲塘南下,準備南北夾擊,消滅運動中的新四軍。
粟裕稍加調(diào)度,新四軍便大展神威,以神速動作擊潰陳泰運兩個團,殲滅1個多營。槍聲一停,他和陳毅便下令釋放被俘官兵,叫他們轉告陳泰運,只要不打內(nèi)戰(zhàn)就可相安無事。
接著,粟裕又乘勝進軍,冒煙突火,一舉拿下黃橋,全殲何克謙的保安旅,僅有何克謙帶幾個人落荒而逃。
一進黃橋,粟裕不敢絲毫松懈,馬上籌劃迎擊韓德勤的作戰(zhàn)方案,隨時準備進行一場生死較量。他將自己關在房內(nèi),靜靜地對照地圖,一一核對黃橋地區(qū)的橋梁、道路、村舍等,將地形爛熟于心。
韓德勤果然沒有閑著。
他采取了軟硬兼施、文武兩手舉措:一是鑒于自己主力還遠在興化,一時鞭長莫及,強令李明揚、李長江和陳泰運等人進攻新四軍;二是派人怒氣沖沖到黃橋向陳毅、粟裕問罪,責備他們“擅自江南北進”,“此次攻占黃橋各地,尤違中央抗戰(zhàn)及團結御侮之旨”。
為迷惑陳毅、粟裕,爭取調(diào)集兵馬的時間,韓德勤最后假意寬宏大量,不究既往,同意與新四軍“和解”:韓部駐姜堰、曲塘一線,不再南下;新四軍駐黃橋等地,不再北進。
粟裕對韓德勤的心思洞若觀火,通過精確計算調(diào)兵的時間,他判斷還有半個月左右,韓德勤便會大舉進攻新四軍。
8月15日,因陳毅不在指揮部,粟裕以個人名義給中共中央、毛澤東和新四軍軍部葉挺、項英,以及管轄蘇北指揮部的中原局書記胡服(劉少奇)發(fā)電報,提出了應對韓德勤的四個部署。
他的部署之一是,將新四軍陶勇縱隊駐守的塘頭、宜陵地區(qū)交給李明揚和李長江,既可收縮集中兵力,又能爭取“二李”中立。
報告的最后,粟??槐硎荆骸拔覀儧Q以全力對付”韓德勤。
韓德勤兵強馬壯,遠遠超過蘇北新四軍,毛澤東和劉少奇十分焦慮和擔心,原打算等黃克誠的兩萬八路軍南下增援后,與陳毅、粟裕一道合力解決韓德勤。為此,毛澤東還公開警告韓德勤,說“韓不攻陳(毅),黃(克誠)不攻韓;韓若攻陳,黃必攻韓”。
令他沒想到的是,處境險惡的粟裕和陳毅都“一身是膽”,沒有過分依賴遠道而來的八路軍,而是準備孤軍奮戰(zhàn),獨立對付兵多將廣、數(shù)倍于己的韓德勤。
果然不出粟裕所料,主力人馬剛集結完畢,韓德勤便不顧毛澤東的警告,于8月21日下達了一個標注為“極機密”的“第三三九號”作戰(zhàn)命令,分左、右兩翼進攻黃橋。
他還封官許愿,任命李明揚為“進剿軍總指揮”,李長江為副總指揮兼“右翼進剿軍指揮官”,拉攏他們給自己賣力,同時下令不準海安、泰州的糧食南運,以造成黃橋新四軍的困難,不戰(zhàn)自亂。
關系到生死存亡的決戰(zhàn)即將開始,雖然劉少奇已催促黃克誠的八路軍火速南下,卻終究遠水解不了近渴,僅以區(qū)區(qū)幾千人對付韓德勤的10萬大軍,粟裕深知肩上的千鈞之重,日夜坐在地圖前,構想各種應對之策。
很快,他發(fā)現(xiàn)戰(zhàn)場出現(xiàn)了有利的局面:
早先對“二李”和陳泰運的統(tǒng)戰(zhàn)已經(jīng)起到作用,他們不愿為韓德勤消耗實力,沒有執(zhí)行擔負右翼進攻任務的命令;左翼雖是韓德勤的主力部隊,但實際總兵力不過7個團。
粟裕和陳毅商量,為爭取政治上的主動,決定不先放第一槍;同時逐步撤退、收縮,誘敵深入新四軍防區(qū),再集中兵力予以各個殲滅。
韓德勤的左翼部隊果然上當,認為江南“逃竄”過來的新四軍不過如此。他們長驅直入,鼓噪而進,保安1旅很快占領營溪,117師則炮火連天,猛攻古溪。
“來而不往非禮也”,粟裕當即部署反擊。他下令葉飛率一縱攻打營溪,一舉擊潰保安1旅兩個團,活捉數(shù)百人。王必成和陶勇也奉命率兩個縱隊出擊古溪,117師見勢不妙,慌忙縮了回去,得以保全。
陳毅和粟裕下令釋放所有被俘官兵,發(fā)還槍支,保1旅旅長薛承宗喜出望外,很是感激,在隨后的決戰(zhàn)中保持了中立,沒有向新四軍放過一槍。
韓德勤初戰(zhàn)失利,發(fā)現(xiàn)新四軍不可小覷,便決定暫緩進軍,只派兵進駐姜堰封鎖新四軍糧源。他還軟硬兼施逼迫“二李一陳”上陣,意圖將新四軍壓縮在沿長江的狹小地區(qū),與日偽軍一道予以合擊。
姜堰是豐饒的糧食集散地,一旦被卡死,黃橋軍民很快便將陷入無米下鍋的困境,不戰(zhàn)自亂。粟裕認為與韓德勤長期僵持不利,必須打下姜堰,才能擺脫困境。
他與陳毅商量后,決定一面揭露韓德勤糧禁真相,爭取政治上主動和老百姓支持;一面主動出擊,由粟裕指揮攻打姜堰。
姜堰駐有韓德勤的6個團,與粟裕手中9個團的兵力相差不大。為減少傷亡,粟裕決定聲東擊西,調(diào)虎離山,命令一個縱隊東進佯攻海安,威脅如皋等地,迫使韓德勤從姜堰抽兵增援。
韓德勤果然再度上當,慌慌張張一次便抽出了4個團。戰(zhàn)后粟裕在全軍干部會上回顧時,幽默地說:“我們的意思是他姜堰的兵力太多了,請他調(diào)開一部分。結果他真是像聽我們的命令一樣,把姜堰的兵調(diào)了一部分到海安,只留下了兩個團。”他的部下們一陣開懷大笑。
粟裕立即部署王必成和陶勇率兩個縱隊主攻,葉飛的一縱負責打援,僅一個晝夜便拿下了姜堰,殲敵千余人。
軍事獲勝,陳毅開始打擅長的政治仗。他向韓德勤公開呼吁“停止內(nèi)戰(zhàn),團結抗日”,建議召開蘇北各界軍民代表會議,商討雙方和談事宜,邀請韓德勤、李明揚、陳泰運和地方名流的代表參加。
這時,韓德勤已鐵心與新四軍勢不兩立,決心一周內(nèi)把陳、粟“趕下長江”喂魚。他認為陳、粟絕不會輕易放棄富裕的姜堰,提出了一個與會條件,說“新四軍如有合作誠意,應先退出姜堰,再言其他”。
韓德勤的設想是,只要陳、粟舍不得吐出到口的“肥肉”,破壞國共合作,拒絕兩軍和談的便是他們,他便可以名正言順出兵討伐。
陳毅識破了這一險惡用心,馬上宣布退出姜堰。
韓德勤聞報,頓時傻了眼,但又不甘心和談收兵,便食言而肥,要求新四軍立即撤出姜堰,經(jīng)黃橋開回江南,否則無商談余地。

1940年黃橋戰(zhàn)斗期間粟裕(右1)與陳毅(右2)合影
他的出爾反爾引起了蘇北各界軍民代表們的公憤,大罵韓德勤言而無信,姜堰的普通老百姓也被深深激怒了。
接著,陳毅和粟裕又下了一步棋,決定不將撤出的姜堰還韓德勤,而是交給李明揚和李長江,同時慷慨送給陳泰運100多條好槍。
“二李”和陳泰運頓時感激涕零,拍著胸脯保證說,如韓德勤進攻新四軍,他們決不參戰(zhàn),還盡可能提供情報。
陳毅信守諾言,很快撤軍姜堰。無計可施的韓德勤只有圖窮匕首見,殺氣騰騰下令所屬各部“務集中力量”,對黃橋新四軍“包圍而殲滅之”。
黑云壓城城欲摧,雙方?jīng)Q戰(zhàn)已不可避免。陳毅、粟裕向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緊急報告說:“韓之進攻企圖已極明顯,一周內(nèi)大戰(zhàn)必爆發(fā)。”
黃橋上空一時陰云籠罩,烽煙滾滾,韓德勤26個團共3萬余人殺奔而來,分為右、中、左三路:中路為嫡系部隊,是進攻的主力;右路為“二李一陳”的部隊;左路為保1旅等5個保安旅。
他又將中路分為三路,分配了直指黃橋的作戰(zhàn)任務:左翼為89軍33師,從加力、分界攻打黃橋東面;右翼是獨立6旅,從高橋南下,攻打黃橋北面;居中的則是軍長李守維親自統(tǒng)領的89軍117師和軍部直屬隊、炮兵,從營溪南下,攻打黃橋東北。
陳毅、粟裕指揮的全部兵力僅有7000人,而能上陣作戰(zhàn)的不過5000人,與韓德勤任何一路相比都處于劣勢。但背靠滔滔長江的新四軍沒有退路,必須破釜沉舟一戰(zhàn)而勝,否則就真會被趕下長江“喂魚”,從此與蘇北告別。
粟裕的老部下、原中央軍委副主席兼國防部長遲浩田說,兩軍對陣,不僅是兵力、火力、士氣的較量,也是雙方指揮員謀略水平和指揮藝術的較量,“在一定情況下,勝負往往取決于指揮員的一念之間”[1]。
這“一念之間”,對這時的粟裕而言,絕非“眉頭一皺,計上心來”那么簡單。他深知責任重大,慎之又慎,最終決定以黃橋為軸心,誘敵深入,既各個擊破進攻之敵,又保住黃橋不失。
方案確定后,他又開始考慮首戰(zhàn)對象。
對韓德勤幾支主力分析對比后,粟裕將目標鎖定了翁達的獨立6旅。多年后,對為何選擇翁達,他還記憶猶新地說:
這個選擇的主要根據(jù),一是兩李和陳泰運雖然已表示中立,但在韓德勤大軍向我進逼的形勢下,疑慮很大,如果我首戰(zhàn)殲滅了翁旅,對于拉開兩李、陳泰運同韓德勤的距離,穩(wěn)定李、陳的立場將起重要作用。這樣就使韓德勤的右翼失去了掩護。
二是翁旅是韓德勤中路右翼,把它消滅了,就把韓德勤的中路軍打開了缺口,使我軍可以實現(xiàn)對韓軍主力的包圍與迂回。
第三,翁旅是韓德勤嫡系主力,如首戰(zhàn)被殲,可以給敵軍士氣以嚴重打擊,并使其他雜牌軍不敢動作。
翁旅是韓德勤僅有的勁旅之一,號稱“梅蘭芳式”部隊,全旅3000余人,軍官多是飽讀兵書戰(zhàn)策的軍校畢業(yè)生,清一色的“中正式”七九步槍,每個步兵連都配備嶄新锃亮的捷克式機槍9挺。
旅長翁達也算是“天之驕子”,畢業(yè)于黃埔軍校第四期,與中共將領林彪、劉志丹,國民黨將領張靈甫、胡璉等人是同期同學,能征善戰(zhàn),頗有智謀,蔣介石對他恩寵有加,稱之為“翁虎將軍”。
韓德勤也是沙場老將,久經(jīng)戰(zhàn)陣,早年便“圍剿”過紅軍,知道共軍的作戰(zhàn)原則是先打弱敵,后打強敵。
他和翁達都萬萬沒想到,粟裕這一次反其道而行之,先揀強敵下手,從而出其不意,打了他們一個措手不及。
確定了作戰(zhàn)方案和首殲目標,粟裕又決心大膽運用奇兵,精心部署麾下的三個縱隊。
葉飛的一縱和王必成的二縱隊兵力比較充足,粟裕將他們用于突擊方向,隱蔽集結于黃橋西北的顧高莊、嚴徐莊、橫港橋地區(qū)待機。他還讓二縱派出兩個營實行運動防御,誘敵深入。
陶勇的三縱不到2000人,粟裕決定安排其守備黃橋,同時令其派出一個營進至分界以西地區(qū),用散兵戰(zhàn)積極阻擊敵人,遲緩其行動,疲憊其兵力。
蘇北的日軍也是新四軍的死敵,對于他們會不會前來趁火打劫,粟裕也做了細致分析,最終認為,日軍和韓德勤聯(lián)合攻擊的局面不會出現(xiàn),只會坐山觀虎斗,盤算著坐收漁翁之利。
他最擔心的還是答應保持中立的“二李一陳”,手中已沒有兵力對付他們,一旦他們翻臉,背后捅上一刀,后果不堪設想。陳毅聽說后,讓他放心,說“泰州方向由我和朱克靖頂著”。
為防萬一,陳毅和粟裕商量,將留在江南的兩個主力營調(diào)過來,而且照會李明揚和李長江:“敝軍兩個團即將過江通過貴軍防區(qū)”,暗示他們不要輕舉妄動。
粟裕由此下了戰(zhàn)役的最后決心。
9月30日,韓德勤下令進攻開始,所部傾巢出動,卻突然遭遇傾盆大雨,連日不開,國民黨軍不得不放緩行軍速度,最后只能停止開進了。新四軍各部贏得了周密布兵、鞏固陣地的充分時間。
一、二縱隊展開后,粟裕將重點放在了黃橋。他和三縱司令員陶勇冒雨巡查所有的工事,一一親自過目。
因兵力嚴重不足,他叮囑陶勇部署防御不要墨守成規(guī),而是積極靈活,將主要兵力放在東門,西邊和南邊不安排部隊,僅由后勤和伙夫擔負警戒,北門也只放一個班。
10月3日,大雨終于停了,陰沉的云縫里漏出幾縷陽光,愁眉苦臉的韓德勤長吁了一口氣。
他麾下的干將89軍軍長李守維馬上抖擻精神,下令部下攻擊前進。葉飛和王必成前出的部隊節(jié)節(jié)阻擊,佯裝不敵,“倉皇潰退”,迫使其提早展開攻擊隊形。
89軍官兵見共軍不堪一擊,一觸即潰,極其興奮,搖旗吶喊,爭先鼓勇,分為幾路撲向黃橋,當天中午便開始炮擊黃橋外圍陣地。第二天凌晨,89軍的33師又槍炮齊鳴,猛攻黃橋東門。
戰(zhàn)場上硝煙彌漫,大打出手,蘇北各種政治勢力都緊張地盯住黃橋。李明揚和陳泰運觀望著戰(zhàn)局,隨時準備站在贏者一方,獲取最大利益;日軍和偽軍的各路偵探也忙忙碌碌,穿梭來去,窺伺下手的機會。
10月4日上午,李守維發(fā)起首次總攻,為徹底沖垮黃橋防線,一次便投入了3個多團。一時槍炮聲震天,戰(zhàn)場上塵沙蔽空,天昏地暗。
陶勇三縱的防御工事大部被炮火摧毀,官兵傷亡巨大,炊事班警衛(wèi)班都拿出來頂了上去。不久,33師一部突進了東門,防線被猛然撕破。黃橋一旦失守,后果不堪設想。
粟裕緊急趕往東門坐鎮(zhèn)。時為三縱營長的惲前程晚年回憶說:“當時最緊張的時候粟裕同陶勇在一起。”
危急之時,長途跋涉的江南一個營奉命趕來,離黃橋只有20里了。兵力雖不多,卻也是一場寶貴的及時雨。粟裕聞報,馬上告訴陶勇:“增援部隊來了,你們要堅決守住黃橋!”
陶勇馬上將消息傳達下去,又卷起袖子,拿起大刀率先沖了出去,三縱官兵頓時士氣大振,冒著槍林彈雨奮勇沖殺,打退了李守維的總攻。
這時候,粟裕精心挑選的首殲對象獨立6旅還沒有登場。翁達之所以姍姍來遲,是因為打著自己的如意算盤。他以為新四軍主力正和李守維在黃橋東門血拼,自己等著他們消耗殆盡,然后不費吹灰之力突入北門,一舉奪得頭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