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政治思想史十講

呂思勉講中國思想史 作者:呂思勉


中國政治思想史十講

《中國政治思想史》,民國二十四年(1935)在上海光華大學所講,子女翼仁筆記之,而予為之訂補。以閱時甚暫,故所講甚略,特粗引其端而已。雖然,古之所貴乎朋友講習者,曰講明。學者于義有所不徹,教者罕譬而喻焉,曰講貫;既習其數(shù)矣,而未能觀其會通,故教者為引而信之,觸類而長之也;故曰:予非多學而識之,予一以貫之者也。專門之士,窮幽鑿險,或非圣人所能為。然覆杯水于堂坳,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致遠恐泥,是以君子弗為也。況于翻檢鈔錄,又不足以語于致曲者邪。抑聞之,古之為政者,必立諫鼓,置謗木,豈不知忠言之逆耳,讒諂面諛之快于心,雖睿智,思慮有所弗能用;雖聰明,耳目有所弗能及。是以用眾以自輔,求賢以自鑒,而不蔽于其所親昵也。若乃將直言極諫,與誹謗同科。舉國計民生,惟黨徒之殉,弗思耳矣,亦已焉哉。云南起義前夕自記。

第一講

中國的政治思想史,是頗為難講的,因為:

(一)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不同。政治制度,是有事實可考的,歷代都有記載。記載自然有缺漏,但是一件事實,缺落其一部分,或者中間脫去一節(jié),是很容易看得出來的,自然有人去研究,用考據(jù)手段去補足他。政治思想則不然,他是存于人的心里的。有許多政治思想,怕始終沒有發(fā)表過;即或發(fā)表過的,亦不免于佚亡(凡高深的學說,往往與其時的社會不相宜,此等學說不容易發(fā)表,即使發(fā)表了,亦因其不受大眾的注意,或且為其所摧殘而易至于滅亡);此等便都無可稽考。

(二)中國是一個政治發(fā)達的國家;而且?guī)浊陙?,研究學術的人,特別重視政治;關于政治的議論,自然有許多,但都不是什么根本上的問題。為什么呢?因為一件事情,我們倘然看作問題而加以研究,必先對于這件事情發(fā)生了疑問;而疑問是生于比較的。我們都知道:希臘的政治思想,發(fā)達得很早。在亞里斯多德時,已經(jīng)有很明晰的學說了。這就是由于希臘的地小而分裂,以區(qū)區(qū)之地,分成許多國,各國所行的政體,既然不同,而又時有變遷。留心政治問題的人,自然覺得政治制度的良否,和政治的良否大有關系,而要加以研究了。中國則不然。中國是個大陸之國,地勢是平坦而利于統(tǒng)一的。所以其支離破碎,不如希臘之甚。古代的原民族——即今日所謂漢族——分封之國雖多,所行的政體,大概是一樣。其余諸民族自然有兩樣的,但因其文明程度較低,中原人不大看得起他,因而不屑加以比較研究。孔子說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無也,最可以代表這種思想、這種趨勢。直到后世,還是如此。沒有比較,哪里會發(fā)生疑問?對于政治,如何會有根本上的研究呢?因此,中國關于政治的史料雖多,大都系對于實際政務的意見——如法律當如何改訂、貨幣當如何厘定之類——此等學說,若一一列舉,則將不勝其煩,而其人對于政治思想依舊沒有明了。研究中國的政治思想,非將一個思想家的學說,加以綜合,因其實際的議論而看出其政治上的根本主張來不可。這是談何容易的事情?

凡思想總是離不開環(huán)境的,所以要講政治思想,必先明白其時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事實,而政治制度和事實的變遷,就自然可以影響到政治思想而劃分其時期。我們根據(jù)于這種眼光,把中國的政治思想分為四個時期:

第一期 自上古至戰(zhàn)國 這是中國的社會組織發(fā)生一個很大的變遷的時期,自政治上言之,則為由部落至封建(指實行分封制的政體),由封建至統(tǒng)一。

第二期 自秦至唐 秦漢是中國初由封建而入于統(tǒng)一的時期。封建之世(指實行分封制的時代)不適宜的制度,在此時期中,逐漸凋謝;統(tǒng)一之世所需要的制度,在此時期中,逐漸發(fā)生;逐漸發(fā)生的制度,自然又有不適宜的,不免釀成病態(tài),政治家所研究的,就集中于此等問題。

第三期 自宋至清中葉 第二期中所發(fā)生的病象,到此漸覺深刻了,大家的注意,自然更切,而其研究也漸深,往往能觸及根本問題。而這時期之中,民族問題也特別嚴重。實際上,民族問題在秦漢時代已經(jīng)發(fā)生,當“五胡亂華”之時,已經(jīng)很嚴重了。但是人們的思想,往往較事實要落后些,當彼其時還不曾感覺他十分嚴重,到宋朝以后,卻不容我們不感覺了。要御侮先要自己整飭,因此,因為對外問題的嚴重,也引起了內(nèi)部改革的問題。

第四期 自清中葉至現(xiàn)代 這是中國和歐洲人接觸而一切思想都大起變化的時期。政治思想當然不是例外。

  1.  見《論語·八佾》。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