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 序

草木之秋:流沙河近年實錄 作者:吳茂華


自 序

多年前讀劉義慶所著的《世說新語》,對其中魏晉時期文人士子舉手投足間展現(xiàn)出來的面目氣韻、簡約玄澹的風(fēng)貌感到奇特有趣,覺得此輩多異于常人之處。什么“望梅止渴”“七步成詩”“管中窺豹”“雪夜訪戴”等小故事耳熟能詳,然看似平淡無奇,寥寥數(shù)語,其人物的豐神骨相畢現(xiàn),令人回味雋永,遐想而思之。于是掩卷嘆曰:文人多精怪,自義而超凡俗立世,難怪其命乖運舛,往往為世所不容。其書被魯迅稱為“一本名士的教科書”是恰如其分的。

中年以后,與流沙河結(jié)縭,生活中亦結(jié)識文人作家三四,得以近距離觀察這當(dāng)代作家文化人,豈不幸哉。而古今人性相同,文化一脈傳承相通,何不記下彼等只言片語一鱗半爪,以供觀之。

記得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我與先生流沙河及一群文友,接連幾年仲夏時節(jié),到青城山楠木樹廖家莊園避暑,好不快活。廖家莊園精巧別致,曲欄畫樓,飛閣流丹,一株百年的核桃樹,枝葉濃蔭二樓平臺小院。一群文友散坐于院中竹椅喝茶談天,或古今中外說文論藝,或社會人生關(guān)心時政,時而感懷舊事,時而笑罵新寵,自由地抒發(fā),使諸友人的修為性靈盡顯,胸中丘壑得以充分釋放。言笑晏晏中,又以二位最出彩。流沙河話多激動到聒噪,邵燕祥溫潤言語卻深沉如海,諸友亦各有發(fā)揮見解。某天下午,我坐燕祥旁邊,正聽流沙河發(fā)言滔滔,燕祥探過頭來,小聲對我說道:“在當(dāng)今作

家文人中,你家夫君讀書雜多,隨口說出來的零金碎玉都很有意思,讓其隨風(fēng)而散就可惜了,你何不記下留與后人呢!”

從此以后,我就不僅是一個聽眾耳食者,而是選擇性地記錄下一些話語,二十多年來,積累的資料也將近有十萬字吧,這也是本書的來源并被稱為實錄的緣由。感謝邵燕祥先生對我醍醐灌頂般的點撥,否則,我和流沙河的生活就只有油鹽柴米的雞零狗碎記憶了。

不是說油鹽柴米不重要,但文人賴以生存的更多是一縷精魂,我的實錄乃以此為大;同時力求展現(xiàn)生活多方面,從三餐眠宿、婚姻家庭、交朋結(jié)友到觀念交鋒、思想鏈接,在一顰一笑的舉手投足間,畫出人的真實面貌和骨相。為此重讀《世說新語》,學(xué)它的對人物事件的概括分類法,也學(xué)其語言精妙恬澹卻又自然生動的描寫。在下雖然是力所不逮,終成畫虎類犬,但有一點是成了的,那就是客觀實錄,一字不虛!

坊間寫名人文章、傳記類的書可謂汗牛充棟,其中不乏精品成功之作,但濫竽之書亦不少。國人寫傳,不管是為別人還是為自己,下筆大多有說好不說歹的陋習(xí),對所謂的名人大家就更是抬舉過分,仰視彌高,生生地把一個“人物”吹捧成“厭物”,而使人避之猶不及。人皆有瑕疵毛病,如魯迅說的“藏在皮袍下的小”還有基督教徒所說的人性有“原罪”等。此是常識。我與先生生活在同一屋檐下,耳鬢廝磨二十六年,難免窺見那月球陰暗的一面,如何描畫其真實面貌,使我頗費躊躇。后來我想,應(yīng)當(dāng)客觀白描,摒棄文學(xué)鋪張夸飾,拒絕發(fā)水灌料,而誠實記下他的言談舉止,通過這些“干貨”讓人物自己說話展現(xiàn)韻致豐神,這也是我非實錄不可的初衷。是否達到如彼境界,讀者諸君鑒之。

二〇一八年三月二十七日于家中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